第二节 考古发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64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考古发掘
分类号: K854.1
页数: 2
页码: 798-799
摘要: 该区大型的考古发掘先后共进行13次。其发掘的目的是为摸清区内的文化类型与内涵,解决若干重要的学术性问题,也有一部分是配合工农业建设进行的抢救性发掘。
关键词: 文物 考古发掘

内容

该区大型的考古发掘先后共进行13次。其发掘的目的是为摸清区内的文化类型与内涵,解决若干重要的学术性问题,也有一部分是配合工农业建设进行的抢救性发掘。
  解决学术性的发掘有:在平尚庄、南陈和阳谷的景阳岗、马湾遗址。1975年和1976年春,配合省博物馆在在平县尚庄进行发掘,发掘面积为1125平方米。出土文物102件。其文物主要是陶质生活用具。箕次为生产工具和装饰品;发现大汶口墓葬17座,龙山文化灰坑139个、灰沟1条、房址1座,商代灰坑1个,西周灰坑3个、墓葬4座,春秋墓葬2座,汉代砖室墓2座。该遗址的文化内涵为战国、商周和大汶口、龙山4种类型。1979年,对阳谷县景阳岗新石器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57平方米,发现早商和龙山两个文化层,出土陶、石、蚌器100多件,特别是春秋墓中岀土的1700枚骨贝币,对研究交换和货币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同年10月,对阳谷县马湾古墓群进行发掘。共清理墓葬11座,出土战国和汉代陶器、铜器、铁器等50件,对研究汉墓分期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实物资料。1980年秋,配合山东大学考古专业教学,对在平县南陈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12平方米。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的房迹3座,灰坑7个,墓葬13座。共出土文物132件,其中石器7件,骨器14件,陶器106件,蚌器、铁器、漆器各1件,铜器2件。此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延续的时代较长,从龙山文化、商周、战国到汉几个朝代和时期。在该遗址发掘的岳石和二里头陶片,为鲁西平原首次发现。
  属于配合工农业建设进行的发掘有:1979年5月,省博物馆和地区博物馆联合对高唐谷官屯金代虞寅墓进行清理。经清理,出土文物5件,碑形态石2方和16幅壁画。壁画的主要内容为墓主的“出外图”、“生活图”,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活动场面。画面结构严谨,构图自然,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墓志记载了虞寅的生平事迹及生卒年月。虞寅,字伯钦,高唐西房村人,生于1115年(北宋政和五年),卒于1197年(金承安二年),其少年时就练习骑射,先于齐刘豫部从军,因英勇善战,补进义副尉。金皇统元年,改授进义校尉并任上蔡县尉,后任沂州沂县尉、通州灵山县主簿,官累迁至五品,积勋至骑都尉,特封陈留县开国男,食邑300户。其墓中文物资料对研究绘画艺术和金朝阶级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1987年,在莘县张寨黄庙村发现唐代墓1座,清理出土文物9件。其中,7件唐三彩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为该区首次发现。墓主张弘,曾任“大唐故齐州祝阿县丞”。墓中出土的武士俑、骆驼形体较大,釉色鲜艳光亮,浸润自然。1992年,对京九铁路聊城段进行文物勘探,发现古遗址8处,古墓葬23处。1993年,对区内济聊馆高等级公路进行勘探,发现大批文化遗址和古墓群。其中,唐代遗址范围达1万平方米,文化层内涵丰富。1994年,在阳谷景阳岗开发工程文物勘探中,发现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的龙山文化时期城址,这是目前黄河流域最大的一座龙山文化城址;1995年,国家文物局拨款15万元,对该址古城的大小台基结合部进行科学发掘,发掘面积0.2万平方米,出土器物十分丰富。
  抢救性的发掘有:阳谷八里庙汉画像石墓,高唐城关镇东魏墓、三十里铺孙庄汉墓、赵八里唐遗址和在平台子高史前文化遗址,韩王遗址、崔庄汉墓及冠县斜店唐墓等。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