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电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64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电视
分类号: G229.27
页数: 2
页码: 795-796
摘要: 1968年上半年,地区革命委员会购置2台天津产北京牌14英寸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分别安装在地革委和生产指挥部机关内,以后各县委机关及基层单位陆续购置。70年代,区内电视机的使用一般仅限于机关、学校、工厂、企业单位,收看节目时需高架室外天线,仅能收看省电视台节目。80年代,电视机陆续进入家庭。
关键词: 聊城地区 电视

内容

1968年上半年,地区革命委员会购置2台天津产北京牌14英寸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分别安装在地革委和生产指挥部机关内,以后各县委机关及基层单位陆续购置。70年代,区内电视机的使用一般仅限于机关、学校、工厂、企业单位,收看节目时需高架室外天线,仅能收看省电视台节目。80年代,电视机陆续进入家庭。1985年,全区拥有电视机1万台,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县城和集镇。1986年,电视广播事业得到迅猛发展,至1990年5年间,全区对电视广播事业投资超过千万元,建成电视转播台8座,电视台1座;全区电视机的拥有量逾60万台;城镇居民已由彩色电视机取代黑白电视机,在农村,电视机也在逐步普及;各城镇乡村均能接收3套以上的电视节目。1995年,8县市收视电视节目一般在6套以上。1991〜1995年,相继完成一系列电视基础设施,固定资产达3000多万元。聊城电视台自1990年7月正式开播后,逐年更新和完善设备,至1995年,已有摄像机28套,编辑线11条,字幕机11台。当年,全区有线电视台发展到9座,7个县市有线电视网的总体技术方案和发展规划方案已通过省厅专家论证,全区有线电视入网户8万余户。1995年,地区有线电视台完成了齐鲁和山东省有线电视台4套节目的传送任务,播出频道已达20个。1996年,全区有有线电视台9座,地区电视节目达23套。
  差转台全区处在省电视台覆盖边沿地带,东阿、在平、高唐等东部县处在省台覆盖内,西部的莘县、冠县、临清则覆盖不到。1977年,地区广播局于聊城城内兴华路南侧、地区林业局西邻征地7亩,筹建聊城电视差转台,时购四川630厂生产的100瓦彩色电视差转机1部,架设地面高度64米拉线铁塔1座,发射天线为2层,十字型,收五差七,转播省电视台节目。该台于1979年8月试播,10月正式转播,无方向性发射半径5公里左右。聊城市区以内收看电视不必装置室外天线,且图像清晰。
  1982年,莘县转播台在省广播电视厅的直接帮助下,将原电视台泰山台装置的1千瓦黑白电视发射机改制成彩色电视差转机,安装在莘县转播台,接收省电视台五频道信号,以六频道播岀,转播天线4层十字型无方向性发射20公里,12月正式转播山东电视台节目。
  1982年,临清县广播局购置北京广播器材厂生产的50W彩色电视差转机1部。架设48米拉线塔,在广播局院内建机房3间,接收省电视台五频道信号以七频道播出,9月正式转播。1984年,增置50W彩色电视转播机1台,接收河南省电视台一频道信号,以十一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
  1984年3月,在省广播电视科研所的帮助下,于在平县冯官屯设置微波反射天线,以无源天线转接的方式,将4GH2微波送到在平县广播局,然后转变成1•4GH2的信号向聊城发射。聊城电视差转台更换原拉线铁塔为自立式52米高、桅杆9米的天线铁塔,购置北京广播器材厂生产的50W彩色电视差转机1部,以10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转播天线为4层十字型,覆盖半径8公里,1985年2月正式开播。至此,聊城市内和郊区始能收看中央电视台节目。到年底,聊城、莘县、临清、在平、高唐5县市建起小型电视差转台,装备彩色电视差转机7部,功率1350瓦,部分群众收看电视的条件得到改善,聊城、临清两市区内的群众能收看到中央、省电视台两套电视节目。
  转播台1984年12月,在平、高唐县广播局相继购置北京广播器材厂生产的50W彩色电视转播机各1部,在平架起43米自立塔,高唐建起43米拉线塔,接收省台五频道信号,分别以十一频道和十二频道正式转播山东电视台节目。
  1986年9月,阳谷县电视转播台选址筹建,次年9月14日动工兴建,同时建起高100米的镀锌铁塔,覆盖半径15-20公里,用九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
  1986年12月26日,东阿县转播台正式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配有北京广播器材厂生产的50W发射机1部,建起高58米拉线塔1座,覆盖半径15公里。
  1988年初,莘县广播电视管理站建起50瓦的电视转播台和卫星地面接收站,5月1日正式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改善了县城和部分乡镇的收视条件。1989年8月,县站改为广播电视局,12月份电视发射功率由30瓦增至300瓦。1990年4月15日,建起高度为106米的电视发射塔1座,并投入使用,电视覆盖半径45公里。
  1990年1月,阳谷县筹备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收转,经省电视厅批准确定用3频道功率10瓦定向覆盖县城区,8月20日建成投入使用。至此,全区8县市均建起电视转播台,各地收视节目一般在3套以上。
  音像放映1984年下半年,区内陆续出现营业性放映录像节目的闭路电视经营户,其中多数是在广东、福建等地购置的大小不同规格的录放机,带有20英寸彩色电视机。其经营户大部分集中在县城或集镇的闹市区,放映的节目内容多半是香港产的武打片,如《霍元甲》、《陈真》等片子。为确保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地区广播电视处会同公安、工商部门制订了《关于加强对录像放映管理工作的十条暂行规定》,基本上刹住了录像放映中的混乱现象。至1985年9月,全区173户个体经营性录像放映点全部停止活动。1987年9月,区内开始陆续审批录像放映点。其原则是全民所有制的广播电视、文化、工会等单位,经营放映活动仅限于服务性放映,而不得以盈利为目的。1989年,全区录像放映点发展到40家。同年4月,地区广播电视局成立音像管理科,加强对全区音像制品和音像市场的管理,录像放映点的放映片目统一到齐鲁音像出版社购买,严禁淫秽、反动片目上映。同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音像的管理由广播、文化局分管。当年9月,全区录像放映点暂停放映。1995年,录像放映点陆续开放,全区放映点达29个,音像制品经营单位达110个。1996年,全区有录像放映点12个,音像制品经营单位200个。
  电视台1988年,根据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实行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文件精神,经地委、行署批准,地区广播电视局开始筹建聊城电视台,至1990年7月1日开播。聊城电视台位于市区北郊,发射塔高192米,发射机房288平方米,电视发射功率10千瓦,覆盖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主要摄录设备有四分之三摄像机10部、编辑机3台,字幕机3台。电视台用24频道播出,每周播出4次,分别为每周三、四、六、日。开辟栏目有《聊城新闻》、《广告信息》、《下周屏幕》、《生活园地》、《文艺节目》等。除自办节目外,分别用18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一、二套节目和山东省电视台节目。1994年1月1日,聊城电视台综合播出时间由每天6小时增加到12小时,新闻播岀由每周2天增加到7天。1996年,聊城电视台发射塔高192米,发射机房288平方米,电视台发射功率11.1千瓦,覆盖面积1万平方公里;主要摄录设备有摄像机28台,编辑线11条,字幕机11台,固定资产达1500多万元;开辟栏目有《聊城新闻》、《经济广角》、《共度好时光》、《黄金20分》、《光岳警魂》、《昆仑大视角》、《荧屏导视》、《三联剧场》、《双童剧场》等。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