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物普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64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文物普查
分类号: K872
页数: 2
页码: 797-798
摘要: 195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在该区开展第一次文物调查,根据历史文献中记载的“聊”与“摄”城的地理位置,首先于聊城市西北的阎觉寺发现聊姑庙遗址(俗称颛顼墓),时称“黑陶文化”。从此确定4000年前该区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的历史。
关键词: 文物普查 文物

内容

195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在该区开展第一次文物调查,根据历史文献中记载的“聊”与“摄”城的地理位置,首先于聊城市西北的阎觉寺发现聊姑庙遗址(俗称颛顼墓),时称“黑陶文化”。从此确定4000年前该区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的历史。197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在该区进行第二次文物普查,在阳谷县皇姑冢遗址出土一批龙山文化的石、骨、蚌、陶器,特别是小口尖底瓶口沿的发现,证明“鲁西一带有仰韶文化遗存”的论点。其后,逐年在荏平、东阿、阳谷发现一大批龙山文化遗址。1980〜1982年,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组织全区8个县文物工作者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此次普査,采集部分具有时代特征的文物标本,依据普查到的文物点,绘制岀全区和各县市文物分布图,形成重点遗址的调查简报,普查发现原始社会古遗址20处和部分商周遗址、汉代遗址,基本上搞清了文化分布概况和文化性质,并建立文物档案300份。1988年3月进行的第四次文物普查,新发现古石刻2487通、古墓葬151处、古建筑58座、古遗址81处,并采集大批文物标本,编制了《中国文物概况简况》、《中国文物分布地图集》中的聊城地区部分。此次普查,重新确定该区在大汶口文化早、中、晚期,至龙山文化早、中、晚期,都有人类生活在阳谷、东阿、在平、聊城4个县市;新发现相当夏文化的岳石文化的分布状况以及与此相连的商文化。
  历次普査证明,该区存在着两条文物分布带,一是阳谷经聊城、东阿、在平到高唐史前文化分布较密集,且形成一条线;二是莘县经冠县到临清唐以后的文化遗迹较多,且大部分是唐代墓葬。从性质来看,该区分布有仰韶、大汶口、龙山和岳石4种史前文化。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