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广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64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广播
分类号: G229.27
页数: 5
页码: 791-795
摘要: 境内因无线电技术欠发达,至20世纪30年代后,方有少数机关、个别富裕之家使用收音机。50年代初期,人民政府一方面建立收音站发展收音网,一方面试办和推广有线广播。1956年,各县以县广播站为中心,以各区、社广播放大站为基础的农村有线广播网迅速发展起来。
关键词: 聊城地区 广播

内容

境内因无线电技术欠发达,至20世纪30年代后,方有少数机关、个别富裕之家使用收音机。
  50年代初期,人民政府一方面建立收音站发展收音网,一方面试办和推广有线广播。1956年,各县以县广播站为中心,以各区、社广播放大站为基础的农村有线广播网迅速发展起来。60年代初期,地区广播管理站的建立,使全区有线广播逐步得到发展。1964年10月,聊城转播电台的建立,促进了全区无线广播事业的发展。至1985年,全区155个乡镇均建立起广播放大站,5042个村庄通了广播,建立县至乡镇专线1231.4杆公里、乡镇以下专线5385.1杆公里。全区拥有65万台收音机、76968只喇叭。
  1986〜1990年,全区广播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其间,新建中波电台7座、调频电台7座,县广播台(站)和部分乡镇广播站进行设备更新,半数以上县的信号专线实现一线多用,三分之一的乡镇站开始自办节目。全区有线广播通播率达91.3%,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各县每年对农村有线广播的投资额均近100万元,有线广播专线达7298.7杆公里。调频广播也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1988年2月12日,聊城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播。1991~1995年,广播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有中波广播电台1座,调频电台8座,广播覆盖率达到91.69%,覆盖人口502.46万人;有161个乡镇广播站、4072个村广播室,12700户安装了广播喇叭,有线广播通播率69.45%;地区人民广播电台覆盖率90%,覆盖人口493.6万人。全区农村拥有扩音机4480部,中波发射功率13千瓦;有线广播专线5651杆公里。1996年,全区有线广播通播率为65%,地区人民广播电台覆盖率95%, 有线广播专线6052杆公里。
  有线广播
  1951年10月,聊城、临清两县先后建起广播站为区内有线广播建设的初级阶段。当时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无线电通讯技术尚不发达,设备简陋,专业人才缺乏,资金比较紧张,致使通播范围很小。聊城文化楼广播站,是专署在平原省省会新乡购置的一部天津产300瓦扩大机的基础上装备起来的。机器负荷只有150瓦,仅装有17只喇叭,分设在城内闹市区。临清广播站购置1部美国产扩大机,机器负荷仅有100瓦,装有8只喇叭,分设在市区的街口要道。后虽有所发展,但仅局限在县城内。1953年冬,聊城县广播站的技术人员架设由县城至小店子区的10公里线路,在小店子安上1只小喇叭,远距离有线广播传输试验成功。1956年,全区有线广播发展较快,所属各县先后建立广播站,广播机发展到11架3.15千瓦,有线广播喇叭发展到0.7万只。1954〜1956年,省拨款2.5万元并派出2名技术人员支持聊城县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网。经过3年的努力,率先使全县区区、村村基本上通广播。自此,在全区范围内,以各县广播站为中心,以公社广播放大站为基础的有线广播网逐步形成,通联、编播、机务、线路、器材供应等部门也日渐完善起来。1986年后,由于舌簧喇叭音质较差和收音机、电视机的普及,喇叭入户率一直维持在3%左右。其间,高音喇叭因其音量大而发展迅猛,至1988年增加到5741只。1990年底,全区有线广播通播率达90%,其中聊城通播率达100%,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为提高收听效果,全区积极推广动圈喇叭入户,喇叭数量从1986年的3925只发展到1990年的2.94万只。1996年,全区喇叭数为1.51万只。
  设备50年代县广播站初建时期,站内一般仅配备1部300瓦或500瓦功率不等的扩音机和电唱盘、话筒等。有的县广播站借用外单位的发电设备,以保证广播使用。1957年,各县广播站陆续新增上海产TY型500瓦扩音机,配置上海录音器材厂生产的钟声牌631或810型录音机。至1962年,全区各县广播站扩音机发展到18架,功率8.4千瓦。
  县、社广播放大站建站初期,备有扩音机、发电机和柴油机发动机各1部。1959年,全区广播放大站有扩音机55部,功率8.2千瓦。1960年,公社放大站撤销,机器入库封存,大部分散失损坏。1962年,能够使用的扩大机仅剩16部4.35千瓦。1964年后,公社放大站相继恢复,原有的设备得以利用。但恢复和新建的公社放大站的机器较杂乱,型号不一,功率大小不等,后又逐年更换成专业厂家的扩音设备。
  70年代末,全区有线广播设备得到发展,时有广播机166架,功率达86.7千瓦,担负着各县农村有线广播网信号输送功能。80年代,有线广播向动圈喇叭、高音质方向发展。全区有线广播由普通传声型进入规范化、标准化、多功能化的新阶段,各县广播站大都配备了供语言播音、音乐广播和采访用的传声器6只以上,有播出控制台1台、扩音机2台,供播制节目的固定式录音机3〜6台,电唱盘2台。为保证广播设备的各项技术指标, 逐步配备了低频、高频信号发生器,失真度测试仪、示波器、毫伏表、三用表、兆欧表、阻抗测试仪等无线电测量仪器。
  1987年,全区有线广播设备开始逐步更新。至1988年,各县市均完成站内设备的安装调试,使各项指标达到甲级或乙级标准,1990年,全区有三分之一的广播站更新站内设备,且使指标全部达到部颁乙级或丙级标准;时有有线广播扩音机266架,功率224.40千瓦。1996年,有线广播扩音机4480架,功率296.40千瓦。
  线路1953年冬,聊城县广播站由县站至小店子10公里较远距离广播线路试验成功,为全区农村有线广播网的建设提供了经验。1954年4月,聊城县开始架设通往农村的有线广播,同年12月,发展到5个区63个公社143个村,广播喇叭大都安在集镇街口、公社机关,入户喇叭40户,全县4万多人能够听到广播,通播公社占全县公社总数的60%左右。1956年,冠县、临清架设区以下线路73杆公里。1958年,聊城、临清、冠县、在平等县架设起公社至大队广播专线1588杆公里,安装喇叭总数达0.43万余只,喇叭入户占全区总户数的5.4%。
  1956~1958年,全区各县有线广播发展较快。1959年,全区公社到大队的广播线路达5555.5杆公里,入户喇叭3.99万只。但所用木杆比较杂乱,高低、粗细不等,入村入户用的线杆质量差,致使线路中断的现象时有发生,户内收听音质差,音量小。同时,各县通往农村的广播绝大部分用电话线传送。1965年,全区利用系统外杆、线传输广播,县至公社达845.2杆公里,公社至生产大队达2524.8杆公里,利用外系统的杆、线传输广播,播音时间短,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收听广播的要求。1965年,各县逐步建起木杆广播专线。
  1968年始,各县广播站依靠自己的力量生产水泥杆,以逐步更新专线木杆。至1978年,各县城至公社的信号线路基本上实现水泥杆化,公社至大队的专线也在逐步用水泥杆替换。1980年后,各广播站始购专业厂生产的标准水泥杆,县到公社的信号线路用7米杆,公社到大队的送线路用6米杆,铁担架线。到1983年,各县有线广播基本上实现有独立传输能力,且基本上达到建筑标准的农村有线广播网。
  为解决广播专用铁丝的供应不足和广播线路占用农田的矛盾,1970年后,临清、冠县、莘县、阳谷曾采用地埋线传输广播的方法(即把1.76毫米的塑料线埋在地下80~100厘米处联通线路),使用在公社至大队的路线上。由于入户不方便,农田水利建设对地埋线破坏较严重,此项技术没有广泛推广开来。至1979年,全区仅发展500条公里,以后不再应用。
  1971〜1980年,是全区广播喇叭入户量最高的时期。1977年,全区安装喇叭总数高达76.18万只,户数达75.48万户,占全区总户数的78.2%。后因电子工业的发展和社会购买力的提高,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不断普及,加之对有线广播的管理不完善等原因,喇叭入户率不断下降,相对使用25瓦高音喇叭者逐年增多。1979年有697只,1985年达7035只。
  1983年,为解决城内喇叭噪音和保证农村广播喇叭的音量、音质,各县市在市区内相继采用音箱式低音喇叭,在农村推广小音箱动卷式喇叭。1986年,为改造有线广播线路,业务部门重点购进铁丝、大喇叭等急需器材,各县市也对部分线路进行更新、维修,使有线广播通播率由1985年77.1%增加到82.4%。1987年,高质量的馈送线路比1986年增加945杆公里,占总馈送线路的86.6%, 有线广播通播率达85%。1990年底,有线广播通播率、广播专线线路均发展到90%,广播专线线路达到7513.4杆公里,大喇叭音响通播率达60%左右,并有6个县市到乡镇的一线三用(即广播、传真、电话)线开通。1995年,大喇叭音响通播率达56%,8个县市到乡镇的一线三用线全部开通。1996年,有大喇叭0.79万只。
  无线广播
  区内的无线广播始于50年代末期,全区时有收音机3585台。
  1958年前,山东人民广播电台中波发射功率较小,信号弱,该区地处省台覆盖之外,群众使用收音机一般需要架设室外天线才能正常收听。1958年,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将20千瓦发射机改装成150千瓦大功率中波发射机后,该区的覆盖率达51%左在。为改善收听条件,提高收听效果,1963年省广播局和聊城地委决定在聊城城东南征地16亩筹建转播电台,购置省广播服务部生产的1000瓦广播机1台,架立4节木杆式地面高度44米的天线塔4座,发射半径达40公里。1964年10月正式开播,至此省台节目对全区的覆盖人口由51%提高到57%。
  1968年,聊城转播台装置1000瓦广播机1台,正式转播中央一台的节目,覆盖全区26%。1971年,在莘县城西北1.5公里处征地15亩建立起莘县转播电台,装置1000瓦广播机1台,架设木杆、地面高度40米天线塔2座。1973年正式开播,使区内中央一台节目覆盖率提高到50%左右。1975年后,聊城、莘县转播台逐步把木杆天线塔更换成76米桅杆式拉线天线铁塔。1979年,聊城转播台购置10千瓦广播机1台,当年启用,正式转播中央一台节目。至此,全区中央一台节目覆盖率提高到98%以上。
  1964年春,聊城转播台设立收测台,同时实验台开播,设有实验机5台,功率3.5千瓦。1973年,莘县转播台设立收测台,同时实验台开播。1976年,聊城、莘县转播台共设有实验机19台,功率23.5千瓦,基本上适应对中波实验对象的工作需要。1984年,在平广播局50W调频机投入使用,结束了该区无调频广播的历史。此后,莘县、冠县、高唐、东阿调频广播电台先后启用,机器功率均为100W,1985年2月,经地区行署批准,聊城人民广播电台开始筹建。1988年2月12日,该台正式播出,频率为1566千赫兹,发射功率1千瓦,覆盖半径35公里。聊城市广播电视局负责广播电台的日常管理工作,地区广播电视局委托转播台负责广播电台的发射工作,每天分早、午、晚3次播音。其栏目有《新闻》、《经济之窗》、《农村天地》、《理论学习》、《民兵生活》、《广告文艺》、《青少年之友》、《曲艺、音乐、戏曲》等。1994年12月31日,地区人民广播电台开播,全天播岀时间8小时,共分6大板块节目,频率为968兆赫,发射功率3千瓦,覆盖半径100公里。
  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和社会购买力的提高,收音机、录音机开始进入千家万户。1990年,全区收音机、录音机计有万台以上。至1996年,收音机、录音机陆续进入农村千家万户,城镇家庭已经广泛普及。
  广播宣传
  50年代初期,各县广播站编播力量比较薄弱,广播工作的重点是转播中央台、省台的节目。其内容主要有新闻、农村广播、天气预报及文艺节目,另有新闻通讯、典型介绍等。播送时间、内容不定,每周均组织1〜2次时事政策报告,有时邀请专业剧团、街道文艺爱好者演播文艺节目。1956年,各县广播站增加自办节目,主要包括自办文字节目和自办文艺节目。自办文字节目一般在20〜30分钟,自办文艺节目一般30分钟。1957-1965年,采编工作比较活跃,编播力量有所加强,通讯员队伍不断扩大。全区编播人员由1956年的11人增加到1965年的19人,骨干通讯员由102人发展到391人。“文化大革命”初期,采编工作基本处于混乱和停滞状态,通讯员人数急剧减少,至1969年仅有195人。1970年,各县县委设有报道组,公社设有专职新闻干事,其采编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1975年,全区骨干通讯员发展到409人,各县广播站收稿量一般日均30〜50篇。1986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编采工作又有新的发展。1988年,全区有线广播专职编采人员发展到100人。1996年,各县市广播台站收稿量一般达70〜90篇,且质量较前有很大提高。为稳定稿源,高唐县广播电视局在每个乡镇设立记者站,阳谷对每个乡镇站的月供稿量做出明确规定。
  自办文字节目主要内容是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新人新事和典型经验,根据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自办特别节目。1986年,各县市在原来节目的基础上,先后开辟了《科技园地》、《法制园地》、《企业之声》、《经济信息》等栏目。其形式主要有广播对话、问答,找典型人物组织录音讲话、录音访问或召集座谈会等。县市广播站室有严格的审稿制度,一般稿件由站负责人审阅,重要稿件送地、县委宣传部审阅。在节目编排上强调计划性,一般提前一周编好节目内容,做到实效和宣传相统一。尤其注意节目的思想性、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新闻性。
  自办文艺节目各县广播站在建站初期,自办文艺节目的编排播音次数不一,每次播音只半小时。1956年,播音时间延长到每天1.5~2个小时。其主要内容有音乐、歌曲、戏曲清唱、戏场选场、曲艺等。各县市广播站每天定时连播长篇山东快书《武松传》、长篇评书《岳飞传》、《杨家将》等有代表性的节目。其形式主要是邀请专业、业余文艺团体,组织街道、学校、机关、农村的文艺爱好者或民间艺人到广播站演唱、录音。有时编播人员为配合中心工作播唱快板书、播放唱片或转播剧场实况等。80年代特别是1986年后,自办文艺节目除原来的内容和形式外,广告节目成为各县市站必不可少的栏目。信息的传播由原来单纯的广告又增至《广告文艺》、《艺术广告》等。另外,有的县、市开办听众点播节目,定时播放听众点播的音乐、戏曲、曲艺等节目,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1996年,地区人民广播电台经过精心策划,推岀4大板块10多个文艺性栏目,其中热线直播近4个小时,以新的构思、新的形式,使节目更加新颖、活泼,丰富多彩,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