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馆室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65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馆室建设
分类号: G278.2
页数: 2
页码: 806-807
摘要: 地、县档案馆、室多数是建立于60年代初,馆室全部是旧房和较简陋的办公用房。1963年,全区12个档案馆仅有库房37间494平方米。其中,专区档案库房5间75平方米。随着档案事业的发展和档案资料的不断增加,档案馆室逐步进行维修或重建,库房建设逐步得到改善。
关键词: 聊城地区 馆室建设

内容

地、县档案馆、室多数是建立于60年代初,馆室全部是旧房和较简陋的办公用房。1963年,全区12个档案馆仅有库房37间494平方米。其中,专区档案库房5间75平方米。随着档案事业的发展和档案资料的不断增加,档案馆室逐步进行维修或重建,库房建设逐步得到改善。
  库房建设1961年,地区档案馆设于聊城光岳楼北口东南角处,有旧库房和储藏室9间。1969年,移至地委老院平房内。1976年,地区档案馆正式选址于地委新院内中间位置,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1978年5月,新建档案楼投入使用,建筑面积为740平方米,使用面积650平方米。此后,相继建起办公室、打字室、会计室、印刷室和汽车库等附属用房234平方米,以及地下战备库100平方米。80年代,各县市将档案馆库建设纳入地方基建计划,新建的库房基本符合《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1990年,全区地、县市9个档案馆中有7个新建档案馆库楼,总投资为264万元,建筑面积7415平方米。1991~1996年,随着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档案不断被接收进馆。为安全保管好档案,服务于经济建设,全区有7个综合档案馆新建和扩建了库楼,馆库面积达到9356平方米。
  库房设施地、县档案馆初建时,档案装具、设备少而陈旧,多是利用机关办公室使用的各种旧木橱或木架存放档案。1963年,地、县档案馆共有木质橱、架152个,简易防火器材4台,有的县只有2个木质档案橱。随着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及实际需要,库房装具及设备也不断更新。1990年,地、县档案馆共有档案橱、架985个,其中铁质档案橱779个,木质橱、架236个,且备有复印机、打字机、去湿机、照相机、收录机、吸尘器、报警器、灭火器、室内外温、湿度计等设施。其中,地区档案馆内有木橱84套、铁橱192套,另有文件柜、图书架等装具,基本上做到了档案、资料、图书、杂志全部进橱柜。同时,置有复印机2台、录放机2台、打字机1台、照相机3部、去湿机2台、油印机、切纸机、打样机、温度计、湿度计、灭火器、报警器等档案设施。1991~1996年,档案的保护和保管设施基本达到8防要求,有的县市档案馆(室)增添了计算机、空调机、吸尘器、电视机、录像机等现代化管理设备。
  档案保护档案馆成立初期,档案的保护方法比较简单,主要靠平时打扫卫生,保护库房内清洁;根据天气的变化情况,对库房采取开窗通风、密闭等措施进行降温去湿;靠投饵喷药以药鼠杀虫。70年代,档案馆的保护条件有所改善,基本上做到防火、防盗、防虫、防鼠、防潮、防尘、防阳光直射档案的要求。80年代,全区各级档案馆库楼大都按照《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进行设计、修建;对部分历史档案实行装盒保管,特别是对一些褪变和珍贵档案采取补救措施进行抢救,装具和设备不断增置、更新,对库内的温、湿度情况基本采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测量。地区档案馆成立伊始,即积极制定和采取多种档案保护措施。“文化大革命”初期,为防止文件材料被抢、被盗,及时地移交军分区保管;精心研究新建档案楼的构造,使其基本达到坚固耐久及防潮、防火、防震的要求。1988年,购置泡沫板,密封门窗,并先后配备消火栓、水龙袋,购置灭火器12台,安装了防盗报警器。1991〜1996年,为加强破损档案的保护,地区档案馆多方筹集资金,新建了裱糊室,配齐相应的裱糊用具,使档案保护有了必要的保证。另外,各级档案馆还制定岗位责任制及其它规章制度, 以加强档案的保护工作。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