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图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63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图书
分类号: G259.27
页数: 9
页码: 781-789
摘要: 清末至建国前,境内没有专门的图书出版管理机构,一般由政府代管。建国后,图书出版事业统一为国家管理,由地委宣传部及各县、市委宣传部代管。1958年7月,寿张县为宣传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成立寿张人民出版社,1960年8月撤销。1958年,经地委决定,聊城地区出版社在铜城镇(原东阿县委大院内)建立,1959年6月撤销。1975年10月,成立地区出版办公室,其主要任务为编辑书稿、监督管理书刊印刷、图书发行、图书市场管理4个方面的工作,整个工作程序为编、印、发、管一条龙,使全区出版事业的发展纳入正常轨道。1990年,改建为地区新闻出版局,工作职能由以图书编辑出版为主转为新闻出版行政管理为主。
关键词: 聊城地区 图书

内容

清末至建国前,境内没有专门的图书出版管理机构,一般由政府代管。建国后,图书出版事业统一为国家管理,由地委宣传部及各县、市委宣传部代管。1958年7月,寿张县为宣传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成立寿张人民出版社,1960年8月撤销。1958年,经地委决定,聊城地区出版社在铜城镇(原东阿县委大院内)建立,1959年6月撤销。1975年10月,成立地区出版办公室,其主要任务为编辑书稿、监督管理书刊印刷、图书发行、图书市场管理4个方面的工作,整个工作程序为编、印、发、管一条龙,使全区出版事业的发展纳入正常轨道。1990年,改建为地区新闻出版局,工作职能由以图书编辑出版为主转为新闻出版行政管理为主。
  第一节出版
  清末,私人创办的既刻又印且销的各种作坊兴盛,境内时有作坊几十余家。其中,较著名者有书业德、善成堂、宝兴堂、有益堂等,被誉为聊城书籍"四大家’',每家均有职工上百名。其刻印的图书当地人分为两大类,俗称“南书”和“府书”。从江、浙、川、闽等省送来现成书页子,在聊城加工成部,盖上自己的图记,叫做“南书”;在当地雕版印装成书的叫做“府书后来亦把大部头、大本成套的都称为“南书”。至于小部头或零星单行本之类,称为“府书”,有东昌府出版之意。其他如唱本、曲调之类的书称为“小花页”。无论“南书”或“府书”,其品种繁多,每家刻坊一般都存有各类书版0.1万多种,既有装订考究的经史之类, 如《五经备旨》、《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史记》等,又有通俗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等,还有各种医药专著,也有聊城文人墨客自己搜集撰写的笔记小说,如文英堂刊刻、须方若著的《聊摄丛谈》,光绪初年邹乐生著《想当然耳》,沙镇一老儒生编写的说唱小说《巧合奇冤》等。再如“三合堂”刻印的“小花页”唱本总计约200余种,自编自印,土语方言,乡土风味,诙谐幽默,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为百姓所喜爱。
  在科举时代,每当“大比,,之年,各堂号作坊都大力搜集“进士”们的文章,迅速雕版印刷,名为“闱墨”。如《山东闱墨》、《顺天闱墨》、《直隶闱墨》等,大量销售。“戊戌变法”后,废科举、兴学堂,各堂号随之刻印新书,如《策论粹新》等,还有大量历史、自然、经济类等书籍,以适应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后读者新的需求。除各堂号坊刻外,还有一些私人家刻,“海源阁”即为其中声誉尤隆者。“海源阁”藏书楼的创始人杨以增,不仅以藏书著名,而且刊刻“海源阁丛书”数十种,如《志学箴》、《方舆考证》、《海源阁书目》等。另有叶石农、朱学笃、傅以渐等刊刻过的先人诗文集及其他著作。此类刻本有的是自己雇佣工人在家中刻印,有的是委托于书坊刻印,印成后一般是送给亲友或者自己保存。当时最著名的刻坊是书业德,它不仅历史悠久、资财雄厚,而且拥有各类书版0.1万多种,职工达100余人,在印刷、纸张及校勘、装订各方面都十分认真考究,除聊城总店设有作坊大量印制批发外,并在济南、太原等地设有分号。印刷的书籍主要有《五经体注》、《五经备旨》、《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史记》、《伤寒论》、《本草纲目》、《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等,所刻印书籍除销售邻近各县外,还远销北京、大同、张家口、洛阳、徐州、天津、济南、南京、上海等地。抗日战争爆发,“书业德”遂停业。“有益堂”、“善成堂”、“宝兴堂,,、“三合堂,,、“敬文堂,,、“文英堂”等刻坊,除刻印“四书”、“五经”外,大量刻印小说、戏曲、启蒙读物等,如《红楼梦》、《西厢记》、《玉堂春》、《拾玉镯》、《小放牛》、《逛东昌》、《败子回头》、《贤良女劝丈夫》、《戒赌词》、《雷击王婆》和《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等。
  其间,著名私人藏书家杨以增,先后刻印“海源阁丛书”数10种,其中包括《叶石农先生年谱》、《蔡中郎集》、《九水山房文存》、《六艺纲目》、《唐宋诗集》、《惜抱轩尺牍》、《柏砚山文集》等。
  民国初期,随着北京、上海、天津等石印、铅印新书的纷纷涌至,境内清末时期的刻书坊或倒闭,或改行,或改雕刻为石印。新的出版单位有聊城茹古文社、郁文石印局、松竹斋石印局和华昌石印局等。
  茹古文社建立于1912年,主要为当时聊城的省立第三师范和第二中学印制讲义,以及为民间印“家谱”、“讣文”等,1938年停业。临清的“清源印书局”、“汶卫印书局”、“在平的“文华斋”、“华文”、“丰华”印书局,博平的“广仁”石印所等以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为主旨。聊城第三师范16开本的“校刊”,专门刊载师生的文章,该校进步学生自发成立“红光月刊”社,发表进步作品;三师、二中的进步学生创办“蔷薇文艺社”文艺月刊,刊登文学研究论文、小说、诗歌、散文等;“蔷薇文艺社”的金默生、李士钊等创办《流砥》周刊,宣传爱国思想,发表新文艺作品,介绍外国文学等。
  抗日战争初期,鲁西北中共党组织团结争取范筑先,发动群众抗战,先后成立“聊城政治干部学校”、“战地文化供应社”、“泰运文化出版社”、“战地文化”期刊社等。宣传抗日的书籍和期刊先后问世,如《论持久战》、《政治经济学常识教程》、《烙痕》、《地方暴动与巷战》、《共产党宣言》、《论左派幼稚病》及周恩来、秦邦宪等合著的《我们对于保卫武汉与第三期抗战的意见》等书。1938年3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鲁西北总部在聊城出版《先锋》月刊,为铅印32开本,9月出版《战地文化半月刊》,到11月15日聊城沦陷,共岀版3期。其内容除反映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建设以外,还刊载叶剑英、徐向前、张霖之、张郁光、齐燕铭等人的文章。10月间,出版通俗刊物《战线》旬刊,岀版3期后,因聊城沦陷而停刊。两种刊物当时印数都在0.3万份以上,除销往鲁西北20多个县外,还销往冀南、华北各抗日根据地。1942年,为宣传抗日,以村为单位办起“抗旧文化室”。文化界抗日救国会鲁西北分会及时出版《筑先室》刊物,供给各“抗日文化室”学习、宣传。1945年8月,中共冀鲁豫边区第六地委在东阿县牛角店创办“泰运文化岀版社”,1946年初更名为“泰运书店”,主要是为地委印刷公文、布告、各种表格等,承印解放区中、小学课本,翻印和发行进步图书。1947年,冀南书店编辑部编辑的《文丛》月刊出版6期后停刊;工农兵编委会编辑的《工农兵》半月刊,出版4期后停刊;冀南区职工总会编辑的《工人》月刊,出版4期后停刊。1948年5月,泰运书店并入冀鲁豫边区书店。其间,聊城的两所省立学校“三师''和“二中”,对境内的岀版业影响较大。其教科书除用“商务”和“中华”版外,每年都自编自印为数不少的教材,发给学生使用。如《教育史》、《中国文学史》、《文学概论》、《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乡村教材》等。
  建国后,区内的出版事业蓬勃发展。1959年,寿张人民出版社出版《今朝英雄》、《寿张民歌》、《民间经方》等书,每书印数均在0.4万册以上。同年,聊城地区出版社出版《薯类综合利用》一书,印数0.5万册。1978年始,地区出版办公室组织撰写反映聊城地区革命斗争历史的回忆录《光岳春秋》,1981年正式岀版。同年,地区出版办公室又组织出版《植棉手册》一书。至1986年,编辑出版一批为地方政治、经济服务的图书。如《光岳春秋》(续集)、《鲁西民间故事》、《致富门路》、《良种及良法》、《山东经济进出口指南》(聊城部分)等书。同时出版了《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指导》、《初中音乐试用教材》〈1〜4册)、《初、高中语文特级教师教案选》(上、中、下共6本)、《毕业留念册》等为教育服务的图书。1987年,出版工作坚持改革、狠抓质量、协调发展、稳步前进的指导思想。当年,编发书稿15种27本400万字,印数达80万册。其中,《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案》(1〜10册)全书共200万字,是中国小学教育史上一项重要科学成果的积累。该书荣获1986-1987年山东省优秀图书编辑一等奖。1988年,根据优化选题、突出重点、上档次、上质量的要求,先后出版《范筑先与鲁茜北抗战》、《鲁西英烈传》、《血火春秋》、《鲁西之光》、《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单元训练手册》(三册)、《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单元训练示例》(三册)等书。全年共编辑出版图书35种43本620万字。1989年,编辑出版《西湖滩上的宝塔》、《中学生古今同形异义词语学习手册》、《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与辅导》、《鲁西英烈》(续集)、《初、高中语文特级教师教案》、《中学生作文示例大全》、《海源阁研究资料》、《外国电影鉴赏辞典》等28种学术、理论性图书。同时出版了《小康之路》、《平原雄风》、《历史的丰碑》等60余种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准印号图书。1990年,压缩整顿出版单位,业务部门转变职能,编辑人员继续组织编写出版《棉花增产栽培技术》、《运河名城临清》、《生活与健康》等书,以及出版为地方服务的准印号书刊80余种。1991年,岀版《东阿史话》等内部准印号图书191种,出版印制《中原风光挂历》3万册。1992年,岀版局、教育局组织编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掌握学习指导书》,该书分小学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常识15种,由济南出版社出版;组织编写出版《小学语文、数学学习方法指导例话》2种;审批、编辑岀版《小康研究》等内部资料图书227种;审批《聊城科技》等内部报刊42种。1993年,岀版局重新组织编写、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案新编》10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教案新编》10种;再版《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指导书》小学部分15种、新编初中部分37种,发行300余万册;审批、编辑、出版《党章学习要点》等内部资料82种,审批《聊城青少年》等内部报刊46种。1994年,再版《中小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指导书》50余种;出版局组织冠县科技人员撰写的《中国毛白杨》一书由山东科技岀版社出版;审批、编辑出版《家教与成才》等内部资料图书60余种;审批《聊城党政学刊》等内部报刊40余种。1995年,出版局在全国率先编辑出版《向孔繁森同志学习》一书,同时出版《孔繁森摄影艺术挂历》、《孔繁森事迹图片》、《孔繁森的故事》等书,《海源阁》杂志出版纪念孔繁森殉职一周年专刊1期;审批、编审出版《齐鲁英才》等内部资料图书88种;审批《聊棉报》等内部报刊7种。1996年,出版局组织编辑整理的《孔繁森札记》一书由党史读物出版社出版;组织编写的《聊城指南》一书由山东友谊书社出版;组织编辑的《京九明珠——聊城》挂历由山东画报社出版。审批、编辑岀版的《蔬菜保护地栽培技术》等内部资料性图书39种;审批内部报刊11种;申报批准省级刊号《小博士》、《光岳论坛》、《聊城经济信息》、《人事信息报》、《聊城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哲学战线》、《世界共运研究》7种报刊。
  第二节发行
  清末,图书发行部门称“书肆”、“书局”。“书肆”、“书局”和雕刻、印刷合而为一。当时的书业德、有益堂、善成堂、宝兴堂、敬文堂、文英堂、崇文堂等,既是坊刻堂号,同时又是书肆。此类书肆一般都有自己的门市部,自刻、自印、自销三位一体。较小的书肆除自己刻印部分书外,一般以经营图书为主,较大的堂号,每年销售图书都在1万部以上,小一点书肆也销售五六千部。兴盛时期,境内年总销书近二三十万部。其时,图书发行除零售以外,批发业务十分兴旺。每年的阴历腊月到正月间为旺季,主要为新春开馆的书塾准备大量的书籍。旺季时,北京、天津、大同、包头、张家口、衡水、洛阳、徐州、沈阳等地的书商来聊大批购买。“崇文堂书肆”每年供应东北地区七八车书籍。清末,各书肆所销书籍主要有《五经体注》、《四书备旨》、《二论典故》、《古文观止》、《古唐诗合解》、《四书典故》、《医宗金鉴》、《纲鉴易知录》、《东周列国志》、《西游记》、《说唐全传》、《昭明文选》、《王堂字汇》、《五方元音》、《三字经》、《千家诗》、《论语》等数千种。
  民国初期,新书业兴起,科举废除,四书五经之类的书籍销路不畅,外地书商逐步减少,各书肆或停业,或改行,或销售北京、上海等地的新书,继之而起的新书局诞生。当时,主要书局有文华书局、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聊城分馆、振东书局、摄西书局等。文华书局主要是批销学校课本、零售图书、碑贴、杂志及新文艺作品。中华书局主要经营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小学生课本,另外销售《辞海》、《英文字典》工具书,及外文书籍《纳氏英文法》、《天方夜谭》、《黑奴呼天录》、《双城记》等;毛泽东、孙中山等人的哲学、政治、经济、军事论著;具有新文化思潮的陈独秀、胡适、鲁迅、郭沫若、蒋光赤、丁玲等人的著作。同时经营流行畅销书《啼笑姻缘》、《金粉世家》、《京沪二十四小时》、《雷雨》、《日出》、《原野》、《御香缥缈录》等,还有《官场现行记》、《孽海花》等小说。振东书局创立之初以经销《复兴国文课本》、《开明英语读本》、《混合国语读本》及中、小学生课本为主,供应聊城、堂邑、冠县、馆陶、莘县、朝城等10县中小学校,还销售上海版的《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三侠五义》、《隋唐演义》、《绿牡丹》等通俗小说。1919年“五四”运动后,振东书局又与上海商务印书馆总店、北京书店、开明书店、光华书店、现代书局、生活书店等签订合同,经销其岀版物,直接由上海运至聊城。主要书目有《鲁迅杂文集》、《鲁迅小说集》、《郁达夫小说集》、《冰心诗集》、《寄小读者》、《叶圣陶小说童话集》、《郭沫若小说诗歌集》等;有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顾颉刚的《古史辨》、苏曼珠的《断鸿零雁记》、蒋光赤的《少年飘泊者》等。1935年,各种定期发行的刊物增多,销售量较大的有商务印书馆的《东方杂志》、《小说月报》、《教育杂志》、《少年》、《儿童世界》,北京书局出版的《现代月刊》,生活书店出版的《生活周刊》;上海良友图书岀版公司的大型月刊《良友》画报。同时,书局还为各县图书馆及中等学校预定大型丛书。如商务印书馆的《图书集成》、《万有文库》、《四库丛刊》、《国学基础丛书》、《百衲本二十四史》,良友出版公司的《新文学大系》等。另有大型工具书《辞源》(修订本),一次预定几百部。在销售的图书品种中,还有政治一类的图书,如《中山全书》、《三民主义》、《六法全书》,既有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也有斯大林的《从一个人看一个世界》,还有法捷耶夫的《毁灭》等。国民党政府宣布查禁上海25家书店出版的149种图书后,有些书在振东书局依然岀售,其进步书刊不摆在书架上,放到柜台底下,遇到青年读者积极推荐。抗日战争爆发后,第六专署在阳谷安乐镇办起联立中学。振东书局响应范筑先“坚持抗战,决不后退”的号召,将所存教学用书整理出来,派店员前往安乐镇联中,在校内办起售书棚。1938年聊城沦陷,书局遂于11月15日停业。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书局书店主要有战地文化供应社、泰运文化出版社、鲁西北书店。战地文化供应社建立于1938年7月,其发行部设在聊城城内光岳楼东大街原中华书局院内,主要发行自印的《论持久战》、《共产党宣言》、《地方暴动与巷战》等30多种宣传抗日的政治书籍,其中以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发行量最大,再版4次,发行达1万册以上。泰运文化出版社于1945年8月建立,为岀版、印刷、发行综合性机构,隶属于冀鲁豫第六地委领导,址在东阿县牛角店。1946年初,更名为“泰运书店”,其营业部除经营该店编印和翻印的课本、图书外,还从鲁中南书店(临沂)、华北新华书店(邯郸)等购进成批图书。1947年初,在聊城(筑先)、铜城、在平、旦镇、安乐镇设5个分店。同年10月,又在清丰(今河南清丰县城)设立分店;1948年春,又增建泰西分店(设在肥城边院)、肥城分店(设在肥城王庄)。1948年5月,泰运书店并入冀鲁豫书店。7月,泰运书店、筑先分店和冀鲁豫书店聊城分店合并,成立“冀鲁豫新华书店聊城总分店”,主营图书、课本等。鲁西北书店创建于1943年,址在莘县王奉,隶属鲁西北地委领导,是当时游击区办起的第一家书店。1945年秋临清解放,鲁西北书店随同地委迁至临清马市街南首路西营业。1949年3月1日,与冀南、北星书店合并,成立冀南新华书店临清支店。
  建国初期,图书销售以百货门市部、供销社代销为主。1955年前,图书销售额每年在10万元左右,1956〜1966年徘徊在25万元左右,1975年达到30万元。1976年,地、县店分设,1987年地区新华书店与聊城市新华书店合并,年销售额达200万元以上。除经营正常的图书(含外文图书)任务外,从1957年开始,承担阳谷、冠县、莘县、东阿、在平、临清、寿张的图书中转任务。1966年起,开始接受省店委托的图书代发任务。60年代,主要代发聊城印刷厂承印的《毛主席语录》等书籍。70〜80年代,主要代发聊城、临清、高唐等印刷厂印制的中小学课本、双基训练、连环画册等书籍。发货额每年极不稳定,多则百万元,少则30万元。1988、1990年全区销售总额在2000万元以上,利润在100万元以上。1995年,销售总额5922万元,实现利润319万元。1996年,销售额为9031万元。
  图书的发行始终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方针,重视和加强图书的宣传推广工作,紧密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做好各种政治图书的发行和宣传。建国初期,即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进行重点宣传,发行数量较多。60年代和70年代大量发行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全区发行《毛泽东选集》1〜4卷100万套左右。1977年,发行《毛泽东选集》第五卷66万余册。1988年始,重点发行《周恩来选集》、《刘少奇选集》、《朱德选集》、《邓小平文选》、《陈云文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1983年,配合中共“十二大”精神的学习,发行《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及十二大政治报告27万余册、《十二大文件汇编》11万余册、《中国共产党章程》22万余册、配合整党学习发行有关整党学习文件30万余册。1985年,配合普法教育,全区发行农民、职工、干部《法律常识读本》60万余册。1990年,全区各新华书店销售政治书刊30万册。1991年,征订发行《毛泽东选集》1〜4卷38万册。1993年发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7万册。1995年,发行《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孔繁森画册》等图书2.65万册。在发行政治书籍的同时,实行重点图书重点宣传、重点征订。根据图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征订。如《汉语大辞典》的征订即对全区大专院校、图书馆作为重点对象上门宣传征订。《山东省情》一书则依靠地委办公室予以宣传,业务员上门征订。通过端正图书发行的指导思想,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图书发行工作越做越好,图书发行量逐年增大,利润连年增长。1989年,全区销售政治书刊25万册、中小学教材1119万册、科技书刊30万册、文学书籍103万册,销售额2002万元,利润107.6万元。1990年,销售政治书刊30万册、中小学教材1119万册、科技书刊22万册、文学书籍75万册,销售总额2117万元,利润104万元。1995年,销售图书2948万册,销售额5922万元,其中一般书销售724万册,销售额1513万元,实现利润319万元。1996年,销售图书2960万册,销售额11848万元,其中一般书704万册,销售额2817万元。
  第三节收藏借阅
  清末时期的书院及私人藏书清末时期的书院是一种讲学、藏书、刻书的综合教育机构。它不但定期招收生徒,组织教学,而且专门建筑房屋,购置设施,设立书斋、书屋、书库、收藏图书及其报刊读物,既满足本书院师生阅览,也供社会部分文人学者借阅。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兴新学之前,聊城邑内共有东林书院、光岳书院、龙湾书院、阳平书院、启文书院、摄西书院6处。其院内藏书少者数千卷,多者逾万卷。1904年,知州张承燮在临清文昌宫内(今考棚街粮所)设民众阅报所、阅书所。
  境内私人藏书馆首推“海源阁”藏书楼。“海源阁”藏书楼是杨以增于1840年(道光二十年)所建的家庙和藏书楼,位于聊城城内光岳楼南路西万寿观街东段路北杨氏家宅。“海源阁”藏书始于杨以增的父亲杨兆煜,另经杨氏4代广征博聚,使其日渐宏富,以至成为全国闻名的私人藏书楼。它与江苏省常熟县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浙江吴兴县陆心源的“皕宋楼”合称为中国清代4大私人藏书楼。其中,又以瞿、杨两家所藏的宋元刻本及名人手抄本为最多,故有“南翟北杨”的美称,享誉近代,深为国内外藏书界所钦慕、推崇。
  1825年(道光五年),杨以增即开始收藏宋元珍本。太平天国之役时,他又得苏州藏书家黄丕烈“士礼居”藏书最多。以后,其子杨绍和得清室弘晓“乐善堂”藏书。次后,其孙杨保彝对“海源阁”进行续藏,使其收藏陆续增加,共藏书3236种,计208300卷。“海源阁”历年所收藏的书画、碑贴、砚石、印章、金石等文物亦极丰富,所藏宋元刻本皆为古籍善本。在后宅所藏书籍中,明刻本居四分之一、清刻本居四分之三,外有宋、元、明本《韩、柳、欧、苏诗文》一匣。其明刻本皆为精刊精印。“海源阁”藏书珍本很多,其中最著者为四经四史。
  民国时期,政局不定,以致“海源阁”藏书迭遭损失。1946年1月1日,晋冀鲁豫八路军第二纵队围攻聊城时,曾颁布命令“保护中国四大私人藏书家之一的海源阁图书馆”。1956年12月,“海源阁”藏书楼被列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时期的图书收藏借阅民国初年,聊城县将原摄西书院改建成“聊城县公立图书馆”,址在旧城区今人民公园内。馆藏图书近1万册,每日到图书馆借阅者达30余人次。1929年,马鸿魁十七师攻占聊城,驻兵公园,图书馆被毁。1931年,聊城县图书馆残余设施及藏书与其他教育设施合并成立“民众教育馆”,县政府划拨部分经费购置图书、报刊,供人们借阅学习。1935年,将民众教育馆迁到光岳楼二层文昌阁内,改名为“聊城县图书馆”。1935年,“聊城县进德会”成立,内部设有图书馆,购进大批上海岀版的新文艺读物,供群众借阅。1938年11月聊城沦陷,日本侵略者为愚弄人民群众,操纵当时政府成立“聊城县新民教育馆”,馆内摆有图书500册、报刊数份。因其书籍、报刊充满着侵略者反动思想,很少有人光顾。至建国前夕,图书馆已荡然无存。
  1915年,临清县知事阮忠模倡办通俗图书馆,馆藏图书计有经、史、子、集数十种,新理科挂图48幅,人体模型1具,并设有阅报室,另有民众阅报厅5处,每处每日平均阅览人数30人。日军侵占临清后,大肆进行文化侵略与渗透。当时,设立的民众教育馆极力宣扬“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并将大宁寺后大殿所原藏图书全部封存,由专人看管,禁止借用。
  民国期间,莘县、东阿、高唐、冠县等县相继建有阅报所、图书馆、民众教育图书馆等不同名称的图书馆所,虽藏书不多,读者很少,且兴衰多变,但在当时对于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范筑先设立政训处,宣传抗日,教育民众,一些主要战时机构都设立具有图书馆性质的“抗日救亡室”,并制做必要的书架、书桌、椅凳等设备,搜集购置许多进步书籍、报刊,供人们借阅。
  1938年5月,中共鲁西北特委创办机关报《抗战日报》、《先锋》月刊,出版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论著,以及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等30多种著作。战地文化供应社岀版《政治经济学常识》、《今日之东北》等许多政治书籍,这些革命的图书和报刊,供应和丰富了各“抗日救亡室”的藏书内容,并积极对外开放。大量推荐供阅,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动员教育广大军民积极抗冃,起到很大的鼓动作用。
  1942年冬,冀鲁豫抗日第四中学创立。其图书管理员一头挑着油印机,一头挑着70多本革命书籍,随学校打游击。印有“文和轩”书章的近百本书籍,至今仍珍藏于现聊城第一中学图书馆内。
  1945年9月1日临清解放,其大众教育馆遂即建成,下设文艺、戏剧、宣传、图书等部。该馆把原残存在大宁寺后大殿的图书资料接管下来,并进行妥善保管。为尽快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传播新的道德风尚,特意增设“若仙文库”。“若仙文库”建成后,一方面着手搜集整理原冀南第一地委宣传科长、专区抗联分会妇女部长、革命先烈黑伯卿(女,又名若仙)编辑的《洪流》、《堡垒支部》版本及其书报遗存,另一方面号召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及社会名流为文库捐书捐报,充实内容,并且向社会开放。至今保存较好的书刊有贴着“教育馆图书馆若仙文库”标签的“时文特辑”、“献给若仙文库”标签的“江淮文化”、《时代青年》以及《山东文化》、《北方文化》、《文摘》和冀鲁豫文联编印的《平原文艺》等几十种解放区的书刊杂志。临清大众教育馆图书室,一直延续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相继易名为“人民文化馆”、“文化馆图书室”。
  1946年高唐县解放后,遂成立人民文化馆,下设图书室,时藏图书0.4万册,并设专人负责图书室的借阅、管理工作。
  建国后的图书收藏借阅建国初期,各县迅速建立县文化馆,并在文化馆内设立图书阅览室。图书室工作人员一方面搜集整理和征集建国前残存下来的书籍报刊,一方面利用国家拨款购置新书及设施,迅速向社会开放。临清县文化馆图书室刚一建立,即增添人员、设施,立即开展业务工作,同时将工作的重点面向农村基层。各区设立图书辅导站,政府委派专职干部管理此项工作。广大农村先后建有图书室,以区为单位组成农村图书网点。其图书来源多系村政府筹力、,县图书馆辅以流动图书箱巡回传借,每月一次,每次图书300册以上,各村循环递送,常年不息。临清市区36条街,街街兴办图书室,房屋、桌凳俱全,由街办企业集资购书。1952年,聊城县文化馆图书室建立后,从设备到藏书都有较大的改变和发展。全区其他各县分别在1949〜1952年建立起县文化馆图书室。
  1955年冬,山东省举办图书管理员训练班,各县市均派员参加专业培训。
  1956年10月,聊城县文化馆图书室从文化馆分离出来,正式成立聊城县图书馆。同年,清平县与临清县合并,两县文化馆图书室合并建立临清县图书馆。图书馆有借书室2间、采编室2间、书库1间,添置标准书架10个,标准出纳台、目录箱6个,并按采购原则购进部分新书,及时按新的中小型分类法编目整理上架。1959年1月,临清市图书馆内分设阅览室、藏书库、办公室、儿童阅览室,图书馆规模扩大,人员增加,业务范围随之增多。
  1956年6月,在平县成立县图书馆,设有阅览室、图书外借室、书库,共占房6间120平方米,每年由省拨书报费0.5万元,专款专用。1958年,馆藏图书达3.5万册,订报30份,期刊105份,工作人员增至5人,阅览室每月有读者2.5~3万人次,外借图书0.45万册,图书借阅小组最多时达0.1万多个,并每月附有10多次读书会、故事会等辅助活动。同年6月,莘县成立县图书馆,设书库3间、阅览室3间、借书室1间,藏书1.2万余册,报刊30余种,每天到馆阅读者有30余人次。同年,冠县建立县图书馆,始有图书0.5万册,至1966年合并为县文化馆图书室前,有书库5间,藏书达4万余册。区内其他未有建立独立图书馆的县,到1956年,其文化馆图书室从设施到藏书,都得到比较理想的扩充和发展。东阿县文化馆图书室1954年就有藏书1万余册,书库2间、书架15个、阅览室3间。至1966年,藏书达2万册,书库、阅览室各5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图书馆事业受到严重损失,馆(室)的正常工作秩序被打乱,各馆(室)被封闭,部分书籍作为“四旧”、“毒草”被焚烧,特别是一些线装本的古籍被焚烧大半,有的藏书被哄抢。在平县在1966年前藏书4.5万册,到“文化大革命”后期损失近半;莘县文化馆图书室的藏书所剩无几;临清县文化馆图书室图书被大量盗走。
  1976年始,图书馆事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至1980年,全区各县全部建立起经费独立、初具规模的公共图书馆。建立较早的聊城、临清两县图书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其他县图书馆全部与文化馆分离,在原图书阅览室的基础上,征地建馆,购置新书,增添设施,使其得到恢复和发展。.1979年春,地区在冠县举办“图书馆长业务培训班”。同年冬,在阳谷县举办“图书馆新馆员学习班”。1980〜1982年,在聊城举办3次图书馆室业务培训班。1981年,地区举办“图书目录学习班”。1979〜1987年,地区培训图书管理工作人员157人次。
  1988年8月,济南市广播电视中专图书馆函授学校在聊城建立辅导站,参加此站面授学习的学员37名,分别来自全区各县市公共图书馆和部分专业图书馆室。
  '1987年后,临清、东阿、冠县分别由省、地、县市3级拨款资助和图书馆集资相结合的形式,各建起一座规模可观的新图书馆楼。1989-1990年,全区大部分县、市图书馆已开展起“以文养文”和“有偿服务”活动。在平县图书馆先后办起书刊服务部,复印服务部,开展经销、代销、代订、代购、租赁书刊、印刷、装订等业务。
  1990年,全区有县市公共图书馆8个,专职工作人员92人,馆舍占地总面积36.1亩,建筑面积7570平方米,总藏书44.85万册,阅览座席0.12万个,持证读者2.2万人;有乡镇、办事处图书室116个,总藏书25.4万册,尚有近千个村建立起规模不等的图书室或阅览室,基本上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公共图书馆网络。另外,全区各专业性图书馆(室)不断增加。时有高等院校图书馆2个,藏书75万册,年订阅报刊0.2万份;有中等专科学校及中小学图书室63个,藏书66.85万册,年订阅报刊0.22万份;县市工会图书馆(室)8个,总藏书10万余册,年订阅报刊590份;厂矿、企业图书资料室46个,总藏书11.7万册,年订阅报刊0.14万份;科研图书资料室4个,藏书6.47万册,年订阅报刊0.23万份。
  1996年,全区有县市公共图书馆8处,专职人员122人,馆舍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总藏书量35.80万册,年借阅书刊13.15万册次;有乡镇、办事处文化(中心)站、文化大院、图书室(馆)375处,总藏书123余万册;另有614个村建立起规模不等的图书室或阅览室。区内高等院校图书馆藏书83余万册,年订阅报刊100份;有中等专业学校及中小学图书室64处;有县市工会图书馆8处, 总藏书约15万余册,年订阅报刊150份。
  1996年各县市图书馆基本情况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人物

叶石农:朱学笃
相关人物
傅以渐
相关人物
杨以增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秦邦宪
相关人物
叶剑英
相关人物
徐向前
相关人物
张霖之
相关人物
张郁光
相关人物
齐燕铭
相关人物
陈独秀
相关人物
胡适
相关人物
鲁迅
相关人物
郭沫若
相关人物
蒋光赤
相关人物
丁玲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聊城地区出版社
相关机构
聊城茹古文社
相关机构
郁文石印局
相关机构
松竹斋石印局
相关机构
华昌石印局
相关机构
聊城地区出版社
相关机构
上海中华书局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