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收藏借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64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收藏借阅
分类号: G252.3
页数: 4
页码: 786-789
摘要: 清末时期的书院及私人藏书清末时期的书院是一种讲学、藏书、刻书的综合教育机构。它不但定期招收生徒,组织教学,而且专门建筑房屋,购置设施,设立书斋、书屋、书库、收藏图书及其报刊读物,既满足本书院师生阅览,也供社会部分文人学者借阅。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兴新学之前,聊城邑内共有东林书院、光岳书院、龙湾书院、阳平书院、启文书院、摄西书院6处。其院内藏书少者数千卷,多者逾万卷。1904年,知州张承燮在临清文昌宫内(今考棚街粮所)设民众阅报所、阅书所。
关键词: 图书 收藏借阅

内容

清末时期的书院及私人藏书清末时期的书院是一种讲学、藏书、刻书的综合教育机构。它不但定期招收生徒,组织教学,而且专门建筑房屋,购置设施,设立书斋、书屋、书库、收藏图书及其报刊读物,既满足本书院师生阅览,也供社会部分文人学者借阅。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兴新学之前,聊城邑内共有东林书院、光岳书院、龙湾书院、阳平书院、启文书院、摄西书院6处。其院内藏书少者数千卷,多者逾万卷。1904年,知州张承燮在临清文昌宫内(今考棚街粮所)设民众阅报所、阅书所。
  境内私人藏书馆首推“海源阁”藏书楼。“海源阁”藏书楼是杨以增于1840年(道光二十年)所建的家庙和藏书楼,位于聊城城内光岳楼南路西万寿观街东段路北杨氏家宅。“海源阁”藏书始于杨以增的父亲杨兆煜,另经杨氏4代广征博聚,使其日渐宏富,以至成为全国闻名的私人藏书楼。它与江苏省常熟县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浙江吴兴县陆心源的“皕宋楼”合称为中国清代4大私人藏书楼。其中,又以瞿、杨两家所藏的宋元刻本及名人手抄本为最多,故有“南翟北杨”的美称,享誉近代,深为国内外藏书界所钦慕、推崇。
  1825年(道光五年),杨以增即开始收藏宋元珍本。太平天国之役时,他又得苏州藏书家黄丕烈“士礼居”藏书最多。以后,其子杨绍和得清室弘晓“乐善堂”藏书。次后,其孙杨保彝对“海源阁”进行续藏,使其收藏陆续增加,共藏书3236种,计208300卷。“海源阁”历年所收藏的书画、碑贴、砚石、印章、金石等文物亦极丰富,所藏宋元刻本皆为古籍善本。在后宅所藏书籍中,明刻本居四分之一、清刻本居四分之三,外有宋、元、明本《韩、柳、欧、苏诗文》一匣。其明刻本皆为精刊精印。“海源阁”藏书珍本很多,其中最著者为四经四史。
  民国时期,政局不定,以致“海源阁”藏书迭遭损失。1946年1月1日,晋冀鲁豫八路军第二纵队围攻聊城时,曾颁布命令“保护中国四大私人藏书家之一的海源阁图书馆”。1956年12月,“海源阁”藏书楼被列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时期的图书收藏借阅民国初年,聊城县将原摄西书院改建成“聊城县公立图书馆”,址在旧城区今人民公园内。馆藏图书近1万册,每日到图书馆借阅者达30余人次。1929年,马鸿魁十七师攻占聊城,驻兵公园,图书馆被毁。1931年,聊城县图书馆残余设施及藏书与其他教育设施合并成立“民众教育馆”,县政府划拨部分经费购置图书、报刊,供人们借阅学习。1935年,将民众教育馆迁到光岳楼二层文昌阁内,改名为“聊城县图书馆”。1935年,“聊城县进德会”成立,内部设有图书馆,购进大批上海岀版的新文艺读物,供群众借阅。1938年11月聊城沦陷,日本侵略者为愚弄人民群众,操纵当时政府成立“聊城县新民教育馆”,馆内摆有图书500册、报刊数份。因其书籍、报刊充满着侵略者反动思想,很少有人光顾。至建国前夕,图书馆已荡然无存。
  1915年,临清县知事阮忠模倡办通俗图书馆,馆藏图书计有经、史、子、集数十种,新理科挂图48幅,人体模型1具,并设有阅报室,另有民众阅报厅5处,每处每日平均阅览人数30人。日军侵占临清后,大肆进行文化侵略与渗透。当时,设立的民众教育馆极力宣扬“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并将大宁寺后大殿所原藏图书全部封存,由专人看管,禁止借用。
  民国期间,莘县、东阿、高唐、冠县等县相继建有阅报所、图书馆、民众教育图书馆等不同名称的图书馆所,虽藏书不多,读者很少,且兴衰多变,但在当时对于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范筑先设立政训处,宣传抗日,教育民众,一些主要战时机构都设立具有图书馆性质的“抗日救亡室”,并制做必要的书架、书桌、椅凳等设备,搜集购置许多进步书籍、报刊,供人们借阅。
  1938年5月,中共鲁西北特委创办机关报《抗战日报》、《先锋》月刊,出版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论著,以及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等30多种著作。战地文化供应社岀版《政治经济学常识》、《今日之东北》等许多政治书籍,这些革命的图书和报刊,供应和丰富了各“抗日救亡室”的藏书内容,并积极对外开放。大量推荐供阅,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动员教育广大军民积极抗冃,起到很大的鼓动作用。
  1942年冬,冀鲁豫抗日第四中学创立。其图书管理员一头挑着油印机,一头挑着70多本革命书籍,随学校打游击。印有“文和轩”书章的近百本书籍,至今仍珍藏于现聊城第一中学图书馆内。
  1945年9月1日临清解放,其大众教育馆遂即建成,下设文艺、戏剧、宣传、图书等部。该馆把原残存在大宁寺后大殿的图书资料接管下来,并进行妥善保管。为尽快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传播新的道德风尚,特意增设“若仙文库”。“若仙文库”建成后,一方面着手搜集整理原冀南第一地委宣传科长、专区抗联分会妇女部长、革命先烈黑伯卿(女,又名若仙)编辑的《洪流》、《堡垒支部》版本及其书报遗存,另一方面号召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及社会名流为文库捐书捐报,充实内容,并且向社会开放。至今保存较好的书刊有贴着“教育馆图书馆若仙文库”标签的“时文特辑”、“献给若仙文库”标签的“江淮文化”、《时代青年》以及《山东文化》、《北方文化》、《文摘》和冀鲁豫文联编印的《平原文艺》等几十种解放区的书刊杂志。临清大众教育馆图书室,一直延续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相继易名为“人民文化馆”、“文化馆图书室”。
  1946年高唐县解放后,遂成立人民文化馆,下设图书室,时藏图书0.4万册,并设专人负责图书室的借阅、管理工作。
  建国后的图书收藏借阅建国初期,各县迅速建立县文化馆,并在文化馆内设立图书阅览室。图书室工作人员一方面搜集整理和征集建国前残存下来的书籍报刊,一方面利用国家拨款购置新书及设施,迅速向社会开放。临清县文化馆图书室刚一建立,即增添人员、设施,立即开展业务工作,同时将工作的重点面向农村基层。各区设立图书辅导站,政府委派专职干部管理此项工作。广大农村先后建有图书室,以区为单位组成农村图书网点。其图书来源多系村政府筹力、,县图书馆辅以流动图书箱巡回传借,每月一次,每次图书300册以上,各村循环递送,常年不息。临清市区36条街,街街兴办图书室,房屋、桌凳俱全,由街办企业集资购书。1952年,聊城县文化馆图书室建立后,从设备到藏书都有较大的改变和发展。全区其他各县分别在1949〜1952年建立起县文化馆图书室。
  1955年冬,山东省举办图书管理员训练班,各县市均派员参加专业培训。
  1956年10月,聊城县文化馆图书室从文化馆分离出来,正式成立聊城县图书馆。同年,清平县与临清县合并,两县文化馆图书室合并建立临清县图书馆。图书馆有借书室2间、采编室2间、书库1间,添置标准书架10个,标准出纳台、目录箱6个,并按采购原则购进部分新书,及时按新的中小型分类法编目整理上架。1959年1月,临清市图书馆内分设阅览室、藏书库、办公室、儿童阅览室,图书馆规模扩大,人员增加,业务范围随之增多。
  1956年6月,在平县成立县图书馆,设有阅览室、图书外借室、书库,共占房6间120平方米,每年由省拨书报费0.5万元,专款专用。1958年,馆藏图书达3.5万册,订报30份,期刊105份,工作人员增至5人,阅览室每月有读者2.5~3万人次,外借图书0.45万册,图书借阅小组最多时达0.1万多个,并每月附有10多次读书会、故事会等辅助活动。同年6月,莘县成立县图书馆,设书库3间、阅览室3间、借书室1间,藏书1.2万余册,报刊30余种,每天到馆阅读者有30余人次。同年,冠县建立县图书馆,始有图书0.5万册,至1966年合并为县文化馆图书室前,有书库5间,藏书达4万余册。区内其他未有建立独立图书馆的县,到1956年,其文化馆图书室从设施到藏书,都得到比较理想的扩充和发展。东阿县文化馆图书室1954年就有藏书1万余册,书库2间、书架15个、阅览室3间。至1966年,藏书达2万册,书库、阅览室各5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图书馆事业受到严重损失,馆(室)的正常工作秩序被打乱,各馆(室)被封闭,部分书籍作为“四旧”、“毒草”被焚烧,特别是一些线装本的古籍被焚烧大半,有的藏书被哄抢。在平县在1966年前藏书4.5万册,到“文化大革命”后期损失近半;莘县文化馆图书室的藏书所剩无几;临清县文化馆图书室图书被大量盗走。
  1976年始,图书馆事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至1980年,全区各县全部建立起经费独立、初具规模的公共图书馆。建立较早的聊城、临清两县图书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其他县图书馆全部与文化馆分离,在原图书阅览室的基础上,征地建馆,购置新书,增添设施,使其得到恢复和发展。.1979年春,地区在冠县举办“图书馆长业务培训班”。同年冬,在阳谷县举办“图书馆新馆员学习班”。1980〜1982年,在聊城举办3次图书馆室业务培训班。1981年,地区举办“图书目录学习班”。1979〜1987年,地区培训图书管理工作人员157人次。
  1988年8月,济南市广播电视中专图书馆函授学校在聊城建立辅导站,参加此站面授学习的学员37名,分别来自全区各县市公共图书馆和部分专业图书馆室。
  '1987年后,临清、东阿、冠县分别由省、地、县市3级拨款资助和图书馆集资相结合的形式,各建起一座规模可观的新图书馆楼。1989-1990年,全区大部分县、市图书馆已开展起“以文养文”和“有偿服务”活动。在平县图书馆先后办起书刊服务部,复印服务部,开展经销、代销、代订、代购、租赁书刊、印刷、装订等业务。
  1990年,全区有县市公共图书馆8个,专职工作人员92人,馆舍占地总面积36.1亩,建筑面积7570平方米,总藏书44.85万册,阅览座席0.12万个,持证读者2.2万人;有乡镇、办事处图书室116个,总藏书25.4万册,尚有近千个村建立起规模不等的图书室或阅览室,基本上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公共图书馆网络。另外,全区各专业性图书馆(室)不断增加。时有高等院校图书馆2个,藏书75万册,年订阅报刊0.2万份;有中等专科学校及中小学图书室63个,藏书66.85万册,年订阅报刊0.22万份;县市工会图书馆(室)8个,总藏书10万余册,年订阅报刊590份;厂矿、企业图书资料室46个,总藏书11.7万册,年订阅报刊0.14万份;科研图书资料室4个,藏书6.47万册,年订阅报刊0.23万份。
  1996年,全区有县市公共图书馆8处,专职人员122人,馆舍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总藏书量35.80万册,年借阅书刊13.15万册次;有乡镇、办事处文化(中心)站、文化大院、图书室(馆)375处,总藏书123余万册;另有614个村建立起规模不等的图书室或阅览室。区内高等院校图书馆藏书83余万册,年订阅报刊100份;有中等专业学校及中小学图书室64处;有县市工会图书馆8处, 总藏书约15万余册,年订阅报刊150份。
  1996年各县市图书馆基本情况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人物

杨以增
相关人物
杨兆煜
相关人物
瞿绍基
相关人物
陆心源
相关人物
马鸿魁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东林书院
相关机构
光岳书院
相关机构
龙湾书院
相关机构
阳平书院
相关机构
启文书院
相关机构
摄西书院
相关机构
聊城县图书馆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