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报纸
1929年春,国民党聊城县党部创办《新聊城周报》,石印4开,内容多为新闻和文艺作品。次年因闫、冯倒蒋战争爆发,该报停刊。
1930年秋,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为扩大其政治影响,令各县县党部创办地方报纸。次年秋,国民党聊城县党部主办的四开石印周报《东昌新闻》创刊,内容除刊登省内、区内新闻外,另有文艺副刊《铁塔寺》。1934年10月10日,《东昌新闻》改为铅印日报,称《东昌新闻日报》。次年春,韩复渠查封各县党部时停刊。
1937年10月,鲁西北特委政训处创办《山东人》,为油印3日刊,12月改为《抗战日报》。创刊初,日出100份,次年1月始日岀200份,为油印日刊报。1938年5月1日,改为铅印4开版,日出0.6万份,第一版为国内新闻,第二版为鲁西北新闻,第三版为副刊,第四版为国际新闻。《抗战日报》作为中共鲁西北特委的机关报,先后出版210多期,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动各阶层掀起抗日救亡高潮,创建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1938年11月15日聊城失守,《抗战日报》社的部分人员转移到冠县,另有部分人员辗转至临沂。按照特委指示,出版了两份油印的《抗战日报》号外。为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建立平原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共鲁西北地委于1939年秋季决定创办党报,其名称和报头题字均沿用《抗战日报》,为石印4开4版。1940年秋,中共鲁西区党委机关报《鲁西日报》创刊(由《抗战日报》改为《鲁西日报》)。1941年7月7日,鲁西区党委和冀鲁豫区党委合并,《鲁西日报》和《卫河日报》合并,改称《冀鲁豫日报》。
1956年,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全区11个县先后创办县委机关报。其中,3日刊的2个县、周1刊的3个县、5日刊的6个县,均为铅印,一般发行量在0.2万份以上。各县报都以宣传合作化运动为中心,宣传合作社的优越性,表彰农业战线上涌现岀的典型人物,报道社会主义新风尚和新人新事。
1958年10月15日,中共聊城地委决定以聊城县委机关报《聊城报》为基础创办地委机关报《聊城大众》,11月1日正式创刊,铅印4开2版,为3日刊,由地区邮电局承担发行工作,发行量3万份。《聊城大众》主要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1959年10月1日,根据省委指示,中共聊城地委决定改《聊城大众》为《聊城日报》。该报为铅印4开4版,由地区邮电局发行,印数3万份。根据省委指示,1961年11月5日该报停刊,先后出版808期。其间,该报宣传、鼓舞广大干部群众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在连续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之年,宣传、引导干部群众发奋图强,自力更生,战胜灾荒。
1984年底,中共聊城地委决定创办《聊城报》,次年1月1日,《聊城报》创刊,为铅印4开4版,周1刊。在编、印、发条件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培训编采人员,建立通讯网络,改善印刷条件,疏通发行渠道,使报纸质量不断提高,为全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1987年,该报刊登的《豆腐刘三拒抗人术》被评为山东省好新闻一等奖。1988年1月1日,《聊城报》改名为《聊城日报》,周二刊。1990年1月1日,《聊城日报》由周二刊改为周三刊。其报纸版面有要闻、综合经济、科技、市场与信息、政文、政法、生活服务、文教卫生体育、文摘、副刊等多个版面,设有90多个栏目。当年,全区有记者站8个,业余通讯报道员560人,新闻网络初步形成;报纸订阅份数达到1.5万份。1994年1月1日,该报改为对开4版周六刊,并对版面进行适当调整,分别设置要闻版、综合新闻版、副刊版和国际国内新闻版。该报严格尊循党的宣传方针,恪守党的宣传纪律,以丰富的内容为党的事业鼓与呼。1992〜1993年,配合3个“兴聊十大工程”的建设实地采访,从决策到实施进行系统的深入报道,采写稿件近百篇;对京九铁路的施工进展、工人阶级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全区人民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事迹进行报道。1994〜1996年,集中宣传孔繁森的事迹,派员赴藏采访发回报道10余篇,编发怀念孔繁森的专版十几个,诗歌、文章100篇。长篇通讯《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向全省、全国人民系统地介绍了孔繁森的一生。3年中,报社有60余篇稿件、20多个版面获省以上奖励,发表业务论文20余篇。1996年,《聊城日报》有通讯员350人,8个县市分别设有“聊城日报社记者站”,人员各2~4人,报纸订阅份数达到6万余份。
1986年1月,《聊城科技报》经过内部发行和与《聊城报》合并办专刊后,单独编辑出版,4开4版,半月1期,自办发行。其主要内容有科技论坛、成果与推广、丰产经验、良种与良方、畜禽饲养、林果栽培、致富之窗、实用技术讲座、科技信息快报、为您咨询等。1989年1月,由半月刊改为周刊。1992年10月3日,《聊城科技报》改称《鲁西科技报》,田纪云题写报名。1993年1月,改为周二刊。该报始终坚持“面向农村,面向生产,面向群众”的办报方针,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技知识,介绍致富经验,推广科技成果。1993年,入选中国报刊博览会。1995年,编辑出版104期,期发行量2万份。至1996年,先后出版709期,期发行量3.6万份。
1991年9月,《聊城广播电视报》创刊,由聊城地区广播电视局主办,4开4版,每周1期,为聊新出准印号。1993年4月,改为山东省报刊出版许可号。次年8月,由.4开4版扩为4开8版。1995年7月,获准为全国统一刊号。报社下设编辑部、发行部、照排印刷部。主要栏目有一周新闻集锦、影视动态、影视人物、新片简介、屏前幕后、艺人行踪、影视故事、名人轶事、东昌揽胜等。期发量8万余份。
1993年1月,《进出口商品导报》创刊,由聊城进出口商品检验局主办,4开4版,初为聊新出准印号,不定期出版。1994年7月改为对开4版,9月易名《商检报》,由山东进出口商品检验局主办,为山东省报刊岀版许可号。1995年1月定为周一报,11月改为周二报,且易名《中国商检报》,由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主办,为全国统一刊号,报刊发行、印刷均在聊城。
第二节广播
境内因无线电技术欠发达,至20世纪30年代后,方有少数机关、个别富裕之家使用收音机。
50年代初期,人民政府一方面建立收音站发展收音网,一方面试办和推广有线广播。1956年,各县以县广播站为中心,以各区、社广播放大站为基础的农村有线广播网迅速发展起来。60年代初期,地区广播管理站的建立,使全区有线广播逐步得到发展。1964年10月,聊城转播电台的建立,促进了全区无线广播事业的发展。至1985年,全区155个乡镇均建立起广播放大站,5042个村庄通了广播,建立县至乡镇专线1231.4杆公里、乡镇以下专线5385.1杆公里。全区拥有65万台收音机、76968只喇叭。
1986〜1990年,全区广播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其间,新建中波电台7座、调频电台7座,县广播台(站)和部分乡镇广播站进行设备更新,半数以上县的信号专线实现一线多用,三分之一的乡镇站开始自办节目。全区有线广播通播率达91.3%,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各县每年对农村有线广播的投资额均近100万元,有线广播专线达7298.7杆公里。调频广播也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1988年2月12日,聊城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播。1991~1995年,广播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有中波广播电台1座,调频电台8座,广播覆盖率达到91.69%,覆盖人口502.46万人;有161个乡镇广播站、4072个村广播室,12700户安装了广播喇叭,有线广播通播率69.45%;地区人民广播电台覆盖率90%,覆盖人口493.6万人。全区农村拥有扩音机4480部,中波发射功率13千瓦;有线广播专线5651杆公里。1996年,全区有线广播通播率为65%,地区人民广播电台覆盖率95%, 有线广播专线6052杆公里。
有线广播
1951年10月,聊城、临清两县先后建起广播站为区内有线广播建设的初级阶段。当时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无线电通讯技术尚不发达,设备简陋,专业人才缺乏,资金比较紧张,致使通播范围很小。聊城文化楼广播站,是专署在平原省省会新乡购置的一部天津产300瓦扩大机的基础上装备起来的。机器负荷只有150瓦,仅装有17只喇叭,分设在城内闹市区。临清广播站购置1部美国产扩大机,机器负荷仅有100瓦,装有8只喇叭,分设在市区的街口要道。后虽有所发展,但仅局限在县城内。1953年冬,聊城县广播站的技术人员架设由县城至小店子区的10公里线路,在小店子安上1只小喇叭,远距离有线广播传输试验成功。1956年,全区有线广播发展较快,所属各县先后建立广播站,广播机发展到11架3.15千瓦,有线广播喇叭发展到0.7万只。1954〜1956年,省拨款2.5万元并派出2名技术人员支持聊城县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网。经过3年的努力,率先使全县区区、村村基本上通广播。自此,在全区范围内,以各县广播站为中心,以公社广播放大站为基础的有线广播网逐步形成,通联、编播、机务、线路、器材供应等部门也日渐完善起来。1986年后,由于舌簧喇叭音质较差和收音机、电视机的普及,喇叭入户率一直维持在3%左右。其间,高音喇叭因其音量大而发展迅猛,至1988年增加到5741只。1990年底,全区有线广播通播率达90%,其中聊城通播率达100%,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为提高收听效果,全区积极推广动圈喇叭入户,喇叭数量从1986年的3925只发展到1990年的2.94万只。1996年,全区喇叭数为1.51万只。
设备50年代县广播站初建时期,站内一般仅配备1部300瓦或500瓦功率不等的扩音机和电唱盘、话筒等。有的县广播站借用外单位的发电设备,以保证广播使用。1957年,各县广播站陆续新增上海产TY型500瓦扩音机,配置上海录音器材厂生产的钟声牌631或810型录音机。至1962年,全区各县广播站扩音机发展到18架,功率8.4千瓦。
县、社广播放大站建站初期,备有扩音机、发电机和柴油机发动机各1部。1959年,全区广播放大站有扩音机55部,功率8.2千瓦。1960年,公社放大站撤销,机器入库封存,大部分散失损坏。1962年,能够使用的扩大机仅剩16部4.35千瓦。1964年后,公社放大站相继恢复,原有的设备得以利用。但恢复和新建的公社放大站的机器较杂乱,型号不一,功率大小不等,后又逐年更换成专业厂家的扩音设备。
70年代末,全区有线广播设备得到发展,时有广播机166架,功率达86.7千瓦,担负着各县农村有线广播网信号输送功能。80年代,有线广播向动圈喇叭、高音质方向发展。全区有线广播由普通传声型进入规范化、标准化、多功能化的新阶段,各县广播站大都配备了供语言播音、音乐广播和采访用的传声器6只以上,有播出控制台1台、扩音机2台,供播制节目的固定式录音机3〜6台,电唱盘2台。为保证广播设备的各项技术指标, 逐步配备了低频、高频信号发生器,失真度测试仪、示波器、毫伏表、三用表、兆欧表、阻抗测试仪等无线电测量仪器。
1987年,全区有线广播设备开始逐步更新。至1988年,各县市均完成站内设备的安装调试,使各项指标达到甲级或乙级标准,1990年,全区有三分之一的广播站更新站内设备,且使指标全部达到部颁乙级或丙级标准;时有有线广播扩音机266架,功率224.40千瓦。1996年,有线广播扩音机4480架,功率296.40千瓦。
线路1953年冬,聊城县广播站由县站至小店子10公里较远距离广播线路试验成功,为全区农村有线广播网的建设提供了经验。1954年4月,聊城县开始架设通往农村的有线广播,同年12月,发展到5个区63个公社143个村,广播喇叭大都安在集镇街口、公社机关,入户喇叭40户,全县4万多人能够听到广播,通播公社占全县公社总数的60%左右。1956年,冠县、临清架设区以下线路73杆公里。1958年,聊城、临清、冠县、在平等县架设起公社至大队广播专线1588杆公里,安装喇叭总数达0.43万余只,喇叭入户占全区总户数的5.4%。
1956~1958年,全区各县有线广播发展较快。1959年,全区公社到大队的广播线路达5555.5杆公里,入户喇叭3.99万只。但所用木杆比较杂乱,高低、粗细不等,入村入户用的线杆质量差,致使线路中断的现象时有发生,户内收听音质差,音量小。同时,各县通往农村的广播绝大部分用电话线传送。1965年,全区利用系统外杆、线传输广播,县至公社达845.2杆公里,公社至生产大队达2524.8杆公里,利用外系统的杆、线传输广播,播音时间短,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收听广播的要求。1965年,各县逐步建起木杆广播专线。
1968年始,各县广播站依靠自己的力量生产水泥杆,以逐步更新专线木杆。至1978年,各县城至公社的信号线路基本上实现水泥杆化,公社至大队的专线也在逐步用水泥杆替换。1980年后,各广播站始购专业厂生产的标准水泥杆,县到公社的信号线路用7米杆,公社到大队的送线路用6米杆,铁担架线。到1983年,各县有线广播基本上实现有独立传输能力,且基本上达到建筑标准的农村有线广播网。
为解决广播专用铁丝的供应不足和广播线路占用农田的矛盾,1970年后,临清、冠县、莘县、阳谷曾采用地埋线传输广播的方法(即把1.76毫米的塑料线埋在地下80~100厘米处联通线路),使用在公社至大队的路线上。由于入户不方便,农田水利建设对地埋线破坏较严重,此项技术没有广泛推广开来。至1979年,全区仅发展500条公里,以后不再应用。
1971〜1980年,是全区广播喇叭入户量最高的时期。1977年,全区安装喇叭总数高达76.18万只,户数达75.48万户,占全区总户数的78.2%。后因电子工业的发展和社会购买力的提高,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不断普及,加之对有线广播的管理不完善等原因,喇叭入户率不断下降,相对使用25瓦高音喇叭者逐年增多。1979年有697只,1985年达7035只。
1983年,为解决城内喇叭噪音和保证农村广播喇叭的音量、音质,各县市在市区内相继采用音箱式低音喇叭,在农村推广小音箱动卷式喇叭。1986年,为改造有线广播线路,业务部门重点购进铁丝、大喇叭等急需器材,各县市也对部分线路进行更新、维修,使有线广播通播率由1985年77.1%增加到82.4%。1987年,高质量的馈送线路比1986年增加945杆公里,占总馈送线路的86.6%, 有线广播通播率达85%。1990年底,有线广播通播率、广播专线线路均发展到90%,广播专线线路达到7513.4杆公里,大喇叭音响通播率达60%左右,并有6个县市到乡镇的一线三用(即广播、传真、电话)线开通。1995年,大喇叭音响通播率达56%,8个县市到乡镇的一线三用线全部开通。1996年,有大喇叭0.79万只。
无线广播
区内的无线广播始于50年代末期,全区时有收音机3585台。
1958年前,山东人民广播电台中波发射功率较小,信号弱,该区地处省台覆盖之外,群众使用收音机一般需要架设室外天线才能正常收听。1958年,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将20千瓦发射机改装成150千瓦大功率中波发射机后,该区的覆盖率达51%左在。为改善收听条件,提高收听效果,1963年省广播局和聊城地委决定在聊城城东南征地16亩筹建转播电台,购置省广播服务部生产的1000瓦广播机1台,架立4节木杆式地面高度44米的天线塔4座,发射半径达40公里。1964年10月正式开播,至此省台节目对全区的覆盖人口由51%提高到57%。
1968年,聊城转播台装置1000瓦广播机1台,正式转播中央一台的节目,覆盖全区26%。1971年,在莘县城西北1.5公里处征地15亩建立起莘县转播电台,装置1000瓦广播机1台,架设木杆、地面高度40米天线塔2座。1973年正式开播,使区内中央一台节目覆盖率提高到50%左右。1975年后,聊城、莘县转播台逐步把木杆天线塔更换成76米桅杆式拉线天线铁塔。1979年,聊城转播台购置10千瓦广播机1台,当年启用,正式转播中央一台节目。至此,全区中央一台节目覆盖率提高到98%以上。
1964年春,聊城转播台设立收测台,同时实验台开播,设有实验机5台,功率3.5千瓦。1973年,莘县转播台设立收测台,同时实验台开播。1976年,聊城、莘县转播台共设有实验机19台,功率23.5千瓦,基本上适应对中波实验对象的工作需要。1984年,在平广播局50W调频机投入使用,结束了该区无调频广播的历史。此后,莘县、冠县、高唐、东阿调频广播电台先后启用,机器功率均为100W,1985年2月,经地区行署批准,聊城人民广播电台开始筹建。1988年2月12日,该台正式播出,频率为1566千赫兹,发射功率1千瓦,覆盖半径35公里。聊城市广播电视局负责广播电台的日常管理工作,地区广播电视局委托转播台负责广播电台的发射工作,每天分早、午、晚3次播音。其栏目有《新闻》、《经济之窗》、《农村天地》、《理论学习》、《民兵生活》、《广告文艺》、《青少年之友》、《曲艺、音乐、戏曲》等。1994年12月31日,地区人民广播电台开播,全天播岀时间8小时,共分6大板块节目,频率为968兆赫,发射功率3千瓦,覆盖半径100公里。
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和社会购买力的提高,收音机、录音机开始进入千家万户。1990年,全区收音机、录音机计有万台以上。至1996年,收音机、录音机陆续进入农村千家万户,城镇家庭已经广泛普及。
广播宣传
50年代初期,各县广播站编播力量比较薄弱,广播工作的重点是转播中央台、省台的节目。其内容主要有新闻、农村广播、天气预报及文艺节目,另有新闻通讯、典型介绍等。播送时间、内容不定,每周均组织1〜2次时事政策报告,有时邀请专业剧团、街道文艺爱好者演播文艺节目。1956年,各县广播站增加自办节目,主要包括自办文字节目和自办文艺节目。自办文字节目一般在20〜30分钟,自办文艺节目一般30分钟。1957-1965年,采编工作比较活跃,编播力量有所加强,通讯员队伍不断扩大。全区编播人员由1956年的11人增加到1965年的19人,骨干通讯员由102人发展到391人。“文化大革命”初期,采编工作基本处于混乱和停滞状态,通讯员人数急剧减少,至1969年仅有195人。1970年,各县县委设有报道组,公社设有专职新闻干事,其采编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1975年,全区骨干通讯员发展到409人,各县广播站收稿量一般日均30〜50篇。1986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编采工作又有新的发展。1988年,全区有线广播专职编采人员发展到100人。1996年,各县市广播台站收稿量一般达70〜90篇,且质量较前有很大提高。为稳定稿源,高唐县广播电视局在每个乡镇设立记者站,阳谷对每个乡镇站的月供稿量做出明确规定。
自办文字节目主要内容是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新人新事和典型经验,根据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自办特别节目。1986年,各县市在原来节目的基础上,先后开辟了《科技园地》、《法制园地》、《企业之声》、《经济信息》等栏目。其形式主要有广播对话、问答,找典型人物组织录音讲话、录音访问或召集座谈会等。县市广播站室有严格的审稿制度,一般稿件由站负责人审阅,重要稿件送地、县委宣传部审阅。在节目编排上强调计划性,一般提前一周编好节目内容,做到实效和宣传相统一。尤其注意节目的思想性、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新闻性。
自办文艺节目各县广播站在建站初期,自办文艺节目的编排播音次数不一,每次播音只半小时。1956年,播音时间延长到每天1.5~2个小时。其主要内容有音乐、歌曲、戏曲清唱、戏场选场、曲艺等。各县市广播站每天定时连播长篇山东快书《武松传》、长篇评书《岳飞传》、《杨家将》等有代表性的节目。其形式主要是邀请专业、业余文艺团体,组织街道、学校、机关、农村的文艺爱好者或民间艺人到广播站演唱、录音。有时编播人员为配合中心工作播唱快板书、播放唱片或转播剧场实况等。80年代特别是1986年后,自办文艺节目除原来的内容和形式外,广告节目成为各县市站必不可少的栏目。信息的传播由原来单纯的广告又增至《广告文艺》、《艺术广告》等。另外,有的县、市开办听众点播节目,定时播放听众点播的音乐、戏曲、曲艺等节目,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1996年,地区人民广播电台经过精心策划,推岀4大板块10多个文艺性栏目,其中热线直播近4个小时,以新的构思、新的形式,使节目更加新颖、活泼,丰富多彩,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第三节电视
1968年上半年,地区革命委员会购置2台天津产北京牌14英寸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分别安装在地革委和生产指挥部机关内,以后各县委机关及基层单位陆续购置。70年代,区内电视机的使用一般仅限于机关、学校、工厂、企业单位,收看节目时需高架室外天线,仅能收看省电视台节目。80年代,电视机陆续进入家庭。1985年,全区拥有电视机1万台,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县城和集镇。1986年,电视广播事业得到迅猛发展,至1990年5年间,全区对电视广播事业投资超过千万元,建成电视转播台8座,电视台1座;全区电视机的拥有量逾60万台;城镇居民已由彩色电视机取代黑白电视机,在农村,电视机也在逐步普及;各城镇乡村均能接收3套以上的电视节目。1995年,8县市收视电视节目一般在6套以上。1991〜1995年,相继完成一系列电视基础设施,固定资产达3000多万元。聊城电视台自1990年7月正式开播后,逐年更新和完善设备,至1995年,已有摄像机28套,编辑线11条,字幕机11台。当年,全区有线电视台发展到9座,7个县市有线电视网的总体技术方案和发展规划方案已通过省厅专家论证,全区有线电视入网户8万余户。1995年,地区有线电视台完成了齐鲁和山东省有线电视台4套节目的传送任务,播出频道已达20个。1996年,全区有有线电视台9座,地区电视节目达23套。
差转台全区处在省电视台覆盖边沿地带,东阿、在平、高唐等东部县处在省台覆盖内,西部的莘县、冠县、临清则覆盖不到。1977年,地区广播局于聊城城内兴华路南侧、地区林业局西邻征地7亩,筹建聊城电视差转台,时购四川630厂生产的100瓦彩色电视差转机1部,架设地面高度64米拉线铁塔1座,发射天线为2层,十字型,收五差七,转播省电视台节目。该台于1979年8月试播,10月正式转播,无方向性发射半径5公里左右。聊城市区以内收看电视不必装置室外天线,且图像清晰。
1982年,莘县转播台在省广播电视厅的直接帮助下,将原电视台泰山台装置的1千瓦黑白电视发射机改制成彩色电视差转机,安装在莘县转播台,接收省电视台五频道信号,以六频道播岀,转播天线4层十字型无方向性发射20公里,12月正式转播山东电视台节目。
1982年,临清县广播局购置北京广播器材厂生产的50W彩色电视差转机1部。架设48米拉线塔,在广播局院内建机房3间,接收省电视台五频道信号以七频道播出,9月正式转播。1984年,增置50W彩色电视转播机1台,接收河南省电视台一频道信号,以十一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
1984年3月,在省广播电视科研所的帮助下,于在平县冯官屯设置微波反射天线,以无源天线转接的方式,将4GH2微波送到在平县广播局,然后转变成1•4GH2的信号向聊城发射。聊城电视差转台更换原拉线铁塔为自立式52米高、桅杆9米的天线铁塔,购置北京广播器材厂生产的50W彩色电视差转机1部,以10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转播天线为4层十字型,覆盖半径8公里,1985年2月正式开播。至此,聊城市内和郊区始能收看中央电视台节目。到年底,聊城、莘县、临清、在平、高唐5县市建起小型电视差转台,装备彩色电视差转机7部,功率1350瓦,部分群众收看电视的条件得到改善,聊城、临清两市区内的群众能收看到中央、省电视台两套电视节目。
转播台1984年12月,在平、高唐县广播局相继购置北京广播器材厂生产的50W彩色电视转播机各1部,在平架起43米自立塔,高唐建起43米拉线塔,接收省台五频道信号,分别以十一频道和十二频道正式转播山东电视台节目。
1986年9月,阳谷县电视转播台选址筹建,次年9月14日动工兴建,同时建起高100米的镀锌铁塔,覆盖半径15-20公里,用九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
1986年12月26日,东阿县转播台正式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配有北京广播器材厂生产的50W发射机1部,建起高58米拉线塔1座,覆盖半径15公里。
1988年初,莘县广播电视管理站建起50瓦的电视转播台和卫星地面接收站,5月1日正式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改善了县城和部分乡镇的收视条件。1989年8月,县站改为广播电视局,12月份电视发射功率由30瓦增至300瓦。1990年4月15日,建起高度为106米的电视发射塔1座,并投入使用,电视覆盖半径45公里。
1990年1月,阳谷县筹备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收转,经省电视厅批准确定用3频道功率10瓦定向覆盖县城区,8月20日建成投入使用。至此,全区8县市均建起电视转播台,各地收视节目一般在3套以上。
音像放映1984年下半年,区内陆续出现营业性放映录像节目的闭路电视经营户,其中多数是在广东、福建等地购置的大小不同规格的录放机,带有20英寸彩色电视机。其经营户大部分集中在县城或集镇的闹市区,放映的节目内容多半是香港产的武打片,如《霍元甲》、《陈真》等片子。为确保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地区广播电视处会同公安、工商部门制订了《关于加强对录像放映管理工作的十条暂行规定》,基本上刹住了录像放映中的混乱现象。至1985年9月,全区173户个体经营性录像放映点全部停止活动。1987年9月,区内开始陆续审批录像放映点。其原则是全民所有制的广播电视、文化、工会等单位,经营放映活动仅限于服务性放映,而不得以盈利为目的。1989年,全区录像放映点发展到40家。同年4月,地区广播电视局成立音像管理科,加强对全区音像制品和音像市场的管理,录像放映点的放映片目统一到齐鲁音像出版社购买,严禁淫秽、反动片目上映。同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音像的管理由广播、文化局分管。当年9月,全区录像放映点暂停放映。1995年,录像放映点陆续开放,全区放映点达29个,音像制品经营单位达110个。1996年,全区有录像放映点12个,音像制品经营单位200个。
电视台1988年,根据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实行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文件精神,经地委、行署批准,地区广播电视局开始筹建聊城电视台,至1990年7月1日开播。聊城电视台位于市区北郊,发射塔高192米,发射机房288平方米,电视发射功率10千瓦,覆盖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主要摄录设备有四分之三摄像机10部、编辑机3台,字幕机3台。电视台用24频道播出,每周播出4次,分别为每周三、四、六、日。开辟栏目有《聊城新闻》、《广告信息》、《下周屏幕》、《生活园地》、《文艺节目》等。除自办节目外,分别用18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一、二套节目和山东省电视台节目。1994年1月1日,聊城电视台综合播出时间由每天6小时增加到12小时,新闻播岀由每周2天增加到7天。1996年,聊城电视台发射塔高192米,发射机房288平方米,电视台发射功率11.1千瓦,覆盖面积1万平方公里;主要摄录设备有摄像机28台,编辑线11条,字幕机11台,固定资产达1500多万元;开辟栏目有《聊城新闻》、《经济广角》、《共度好时光》、《黄金20分》、《光岳警魂》、《昆仑大视角》、《荧屏导视》、《三联剧场》、《双童剧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