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文物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65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文物保护
分类号: K85
页数: 6
页码: 800-805
摘要: 全区有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4处,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
关键词: 文物 文物保护

内容

全区有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4处,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
  古建筑
  光岳楼位于聊城旧城中央,其主体结构建于1374年(明洪武七年),是一座由宋元向明清过渡的代表建筑,系我国现存明代楼阁中最大的一座。它在形式上承袭了宋元楼阁遗制,在结构上继承了唐宋传统。由楼基和主楼两部分组成,总高33米。楼基为砖石砌成的方形高台,占地面积1236平方米,边长34.5米,向上渐有收分,垂直高度9米,由交叉相通的4个半圆拱门和直通主楼的50多级台阶组成。主楼为木结构,4层5间,歇山十字脊顶,四面斗拱飞檐,且有回廊相通。全楼有112个台阶、192根金柱、200余斗拱。楼内匾、联、题、刻琳琅满目,块块题咏刻石精工镶嵌,其中尤以清康熙帝御笔“神光钟瑛”碑,乾隆帝诗刻,清状元傅以渐、邓钟岳手迹,郭沫若、丰子恺匾额、楹联至为珍贵。1956年, 该楼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陕会馆位于聊城旧城东南隅古运河西岸,坐西朝东,始建于1743年(清乾隆八年),竣工于1809年(嘉庆十四年),是一处庙宇与会馆相结合的古建筑群,东西阔77米,南北长43米,占地3311平方米。保留至今的有山门、戏楼、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飨亭、南北中三殿游廊、春秋阁、望楼等殿阁堂楼160余间。全部建筑为木、砖、石结构。该馆尚保存历年重修大小碑刻19幢,石质方形镌花联檐柱26根,圆雕狮、象、鹿麟等柱础24方,照壁、折壁人物山水、花鸟等石刻13幅,均不失为精细之作。这座古建筑艺术之宫,1977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开辟为聊城地区博物馆,1988年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铁塔位于聊城东关原隆兴寺内。为仿楼阁式,范铸而成,塔身平面呈八角形,共有13级,通高15.8米,塔基占地10.6平方米。铁塔通体造型秀美,铸造精工,逐层收分不大。铁塔于明永乐年间倒塌,1466年(成化二年)由僧人募捐重立。1973年整修铁塔,清理塔基下石室,发现石室四壁嵌刻石、高浮雕孔雀、狮子、大力士。有一石函,石函中还有一银棺匣,正面刻楷书“辟支佛舍利”,内装骨灰、料珠、小卵石及朽帛状物,即所谓“舍利”。还发现一兰花净水瓶、铜质二佛一菩萨、铜质祭器、法器以及唐、宋、金、元、明铜钱483枚。此塔于1977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堂邑文庙坐落在聊城市堂邑镇(旧堂邑县治)东北隅,南向。始建于1161〜1189年(金大定元年至二十九年)。现存建筑有木枋,影壁,大成门,名宦、乡贤二祠及大成殿。大成殿为主体建筑,高大宏敞,建于砖台之上。木枋、影壁、大成门、大成殿依中轴线顺次排列,前后百余米。院内保存历朝碑记8通,如“重修文庙之记”、“堂邑县重修庙学记”等。其中,1467年(明成化三年)摹刻的“堂邑县重修庙学图'',形象地再现了当时庙貌,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文庙虽经多次重修,但主体建筑许多部位(正顶、柱、础、斗拱)基本上还保留金代建筑风貌,是区内时代最早、保存亦最完整的一处庙学建筑。
  “海源阁”藏书楼坐落于聊城旧城西南隅万寿观街,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杨以增所建。它与江苏常熟县瞿绍基“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县陆心源“丽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该楼为一座坐北朝南的4间2层中国古式建筑,结构严谨,古朴典雅。下层为杨式家祠,上层为宋元珍本及手抄秘籍收藏处。楼檐正中悬有杨以增手书“海源阁”匾额,旁题跋语。阁下正中两柱上有“食荐四时新俎豆,书藏万卷小琅嬛”的楹联。阁前有长廊式书亭2座,阁后院内有瓦舍8间,为收藏明、清版本的处所。“海源阁”自1930年起,历经战乱,迭遭破坏。1956年,“海源阁”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保护措施未能跟上等原因,“海源阁”及杨氏故宅院落损坏日重,全部拆除。1995年,聊城市委、市政府在杨氏宅院址按原结构样式重新建起“海源阁”。
  舍利塔位于临清城北2.5公里处的运河东岸,塔为仿木构楼阁式,八角九级,高约60米,塔身收分不大。第一层最高,约占塔身七分之一,第二层明显减缩,第三层又略有减损,第四层以上减缩不明显。顶为八脊盔形,其上置巨仰莲,刹顶已失,塔基边长4.92米,从第二层起每层8门,4明4暗。塔内结构套筒式,曾设置木构楼梯。塔砖雕刻极为精美,其中尤以第一层为薯。1956年,舍利塔被定为地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收入《中国名胜辞典》。1982年秋,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古塔研究专家路秉杰对其进行测绘鉴定,认为塔心木柱乃唐代建筑风格,其收分小至近似垂直和用油灰纸浆混凝而成的灰形之顶皆属罕见。1992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鳌头矶建于明嘉靖年间,为一组民族形式建筑。内有北殿3间,称李公祠;西殿3间曰吕祖堂;南楼3间,砖砌基底,名望河楼;东楼呼之“观音阁”,观音阁为卷棚顶歇山式建筑,面阔、进深都是3间,建于砖台之上,台体正中券起门洞可达院内。1934年《临清县志》古迹条载:“鳌头矶,在鳌背桥西南数十步、中州东起处,砌以石,如鳌头突岀,筑观音阁于其上。旧闸、新闸各二,分左右如鳌足,而广济桥尾其后。明知州马纶题曰'鳌头矶',邑人方元焕书之。”1992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清清真寺位于临清市卫河东岸先锋桥畔,东向,现存更楼(即唤醒楼)、月台、正殿(礼拜殿)、传屏、北讲堂等大小房屋80余间。礼拜殿前半部为四阿庑殿顶,正脊两端装有鸱尾,后部为重檐,结顶呈山字形。中为八角攒尖顶,后出抱厦,两侧各掩一四角攒尖顶。坡度比较大,森然耸峙,错落有致。礼拜殿内主要以暗红、棕和金色的卷蔓纹及阿拉伯文字组成的图案,加之列柱林立、色调幽暗,造成一种深沉而神秘的气氛。整组建筑除个别建筑形式透露着外来气息外,基本上属于当地回族建筑风格。始建年代无考,明嘉靖四十三年重修。1992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唐旧城文庙坐落于高唐县清平镇西北隅。其大成殿,单檐歇山顶,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由于该殿50年代曾辟为库房,沿南壁向外伸展280米,东壁用红砖补修。文庙创建于金大定十三年,元、明、清凡经16次重修,已非原貌。大殿南约70米处有一砖砌影壁保存尚好。高5米,宽10.75米,厚1.27米,青砖错砌花墙式,绿琉璃瓦覆四阿式顶,滴水作如意头。影壁中央嵌一圆形绿琉璃件图饰,其间模制楷体“太和无气”4字。
  狮子楼坐落在阳谷县城内十字街前,坐西朝东,是一座5间的两层木结构楼房,青砖绿瓦,雕梁画栋,颇为壮观。楼正门横额上有沈雁冰书“狮子楼”3个金色大字,门前蹲着两尊怒目圆睁、形态逼真的石狮子。相传为 《水浒》中所述打虎英雄武松杀死恶霸财主西门庆之处。
  据建筑学家考证,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宋代城市布局打破了汉、唐以来的封闭式里坊制度,沿街大量兴建邸店、酒楼和娱乐性建筑。据传狮子楼即是北宋末期兴建的一座酒楼,距今约800余年。1958年,阳谷县党政领导委托革命老人周云章先生组织筹建委员会,在原址重建新楼。但新建狮子楼系清代建筑风格,又经20余年风雨侵蚀,已残破不堪。1983年,阳谷县人民政府决定按宋代风格重新修建,并邀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从周设计造型和技术指导,历时两年,于1985年竣工。
  梁村古塔坐落于高唐县梁村乡政府驻地南约10米处,塔为楼阁式八角形砖塔,现存11级,塔高约37米。塔基为正八边形,边长2.85米,占地面积为32.49平方米。塔身收分较大,砖砌斗拱、迭涩出檐,第一层上砌岀平座,其它层无。塔北数十步有古槐一株,干可数围,曾经火焚,多已朽坏,然尚有余干枯而复荣,枝叶扶疏。当地人称之为“唐槐宋塔”。
  古遗址
  尚庄遗址位于在平县城偏西南约1.5公里的尚庄村东20米处隆起的沙冈上,相传为“能人寺”、“红门寺”。1975年秋与翌年春,山东省博物馆和聊城地区文化局组织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分别进行发掘,发掘面积约750平方米,岀土汉代、商周、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较完整遗物四五百件。尚庄第一期文化,即大汶口文化,在鲁西北地区首次发现。该遗址为研究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1977年12月,该遗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犊河圣迹在博平西北黄河古渡。相传孔子西行去晋要见赵简子,至于黄河渡口,听说窦呜犊、舜华被赵简子杀掉,于是临河叹息说:真壮观啊,河水浩荡,丘(孔子名丘)却不得渡,这大概是命吧。其弟子子贡不知何故,孔子说:窦鸣犊、舜华,在晋国大夫中算贤良的了,赵简子不得志时,需此二人,及其得志,又杀此二人。我听说:杀害幼畜,麒麟不到;淘鬲水取鱼,蛟龙不居;毁坏巢、卵,凤凰不来,为什么呢?因为伤了它的同类。鸟、兽知祸尚思退避,何况我孔丘呢?于是不渡河而返乡,作《陬操》,其词曰:"秋水衍兮风扬波,舟楫颠倒更相加,归来归来胡为斯。”
  台子高遗址位于在平县杜郎口乡台子高村西南200米处,为高出四周地面约2米的高台地。遗址东西长64米、南北宽56米,面积3580平方米,遗址保存良好。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断崖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文化层及灰坑。经探查,文化层厚处可达7米,遗址地表及附近地面散布有陶片。从采集标本来看,以泥质灰陶为主,黑陶、黑衣陶也比较多,器形规整,多为轮制,或经轮修,纹饰多绳纹,其它尚有弦纹、篮纹、附加堆纹(包括凸棱),可识器形有鼎、鬲、盆、豆、杯、圈足盘、器盖等,还采集有较多的石、骨和蚌器。1980年,遗址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景阳岗遗址位于阳谷县张秋镇景阳岗村东100米。该遗址现分为南、北2岗,中间是一条公路。南岗东西长86米、南北宽75米,面积约6450平方米。北岗东西长24米、南北宽47米,面积约1128平方米,岗顶较平坦,高出四周地面约4米。遗址文化内涵较为丰富。从断崖观察,北岗文化层厚约2.5米,南岗约2米,还暴露有灰坑。从采集的标本看,以泥质陶为主,夹沙陶次之;陶色以灰陶为主,其次为黑陶、红陶。纹饰有绳纹、篮纹、方格纹、弦纹、附加堆纹、叶脉纹等。可识器形有鼎、鬶、盆甗、瓮、器盖等,还采集有石镞、石凿、骨凿。基本上属龙山文化系统。1978年,遗址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肖城遗址位于冠县北馆陶镇东南2.5公里。1736年(清乾隆元年)《山东通志》卷九古迹条载,肖城在县(指北馆陶旧县)东南5里。宋景德元年,辽主死,肖太后摄国事,率其弟挞览侵澶渊,筑城于此,即歇马城。城周围10余里,高3丈,4门俱存,有2将台,土人名日“新城”,又名“古城”。肖城故址,平面呈正方形,实测每边长1300米。东、南、西、北辟4门,有“瓮城”。瓮城门与城门不相对,俗称“扭头门”。城墙土筑,经夯打,夯层一般在13厘米左右。城墙基部最宽处达16米,面广8米,最高点尚有13米。“扭头门”之设,有重要历史价值。
  冠县东古城遗址位于县城西12.5公里南陶镇东古城村。遗址南北约1500米,东西约1000米,面积约150万平方米。遗址表面除现代房舍外多瓦砾,未做过探查。遗址中取土,五、六尺以下还多见残碎砖瓦和陶瓷碎片,有时还发现金银饰品。从遗址采集标本观察,该遗址延续时间较长,春秋遗物发现较少,晚期陶瓷片较多,瓷胎多呈灰色,比较原始,可识器形如斜壁碗、双耳白瓷瓶为五代、宋时遗物。
  青家子遗址位于东阿县杨柳乡大窑村东北500米处,为一缓起高台地,中间最高处高出周围地面约6米。地上观察,遗址东西60米、南北50米,面积约0.3万平方米。遗址上及附近地面分布陶片,以夹砂陶居多,夹陶为主,磨光黑陶次之。另有少量红褐陶。纹饰有弦纹、绳纹、方格纹,可识器形有罐、盆、瓮、壶、器盖等。遗址旧有面积比较大,因累年削挖而日渐减损。文化内涵比较单纯,为一处龙山文化遗址。
  东阿故城遗址位于阳谷县阿城镇王庄村西300米处。遗址南、北、西3面仍存有城墙残迹,方位不正,南城墙为东北、西南走向,残长约250米,宽处近7米,最高处尚余约8米。北城墙东西走向,残长约100米,宽7米,高处有5米,西城墙残长约50米,宽7米,高0.5〜1米。曾经夯筑,夯层厚约10〜15厘米。城墙为春秋时期构筑。从采集标本看,春秋时期陶片不计,多见泥质陶,陶色以红陶为主,其次为灰陶、黑陶。其中夹砂红陶质乳突状矮雉足时代较早,发现重唇子每口细颈壶口,带有明显的仰韶文化器类特征。
  马家坊遗址位于在平县城关镇马家坊村南500米处,北距县城1.5公里。遗址中心部分隆起,高出四周地面约50厘米。暴露部分南北长约40米,东西不详。整个遗址为1.7米左右厚度的黄土层所覆盖。暴露文化层厚约0.5米。地表采集陶片多为夹砂陶、灰陶,纹饰以绳纹为主,有浅方格纹。发现方唇折沿绳纹鬲残口及袋足锥脚绳纹鬲足,还采集到扁平长方形石铲残片和圆锥状骨笄。为一处龙山——商古文化遗址。
  烈士陵园、纪念馆
  张家楼烈士陵园位于在平县广平乡张家楼村,北距县城10公里。为纪念该村抗击日伪军英勇献身的烈士而建。
  抗日战争时期,村四周曾筑有阔七八米、高约二丈的土围墙,东、南、西、北辟有四座寨门。围墙外栽有鹿寨。再外则是一周宽七、八米,深2米的壕沟。村内住有近300户人家。1944年12月6日清晨,日、伪军纠集0.1万人兵力,四面包围张家楼村。张家楼民兵连续打退敌人三次进攻。日伪军死伤250人后,仓惶逃遁。敌人恼羞成怒,又于1945年2月16日,纠集济南、聊城、临清等地日伪军1200名,再犯张家楼,战斗持续3天多。张家楼333名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为纪念为国捐驱的先烈,1971年,在平县在张家楼建立烈士陵园,其内陈列着当年使用过的大、小土炮各1门,铡刀1口,灯笼1盏,瓷壶2把,水缸1个,标枪与三齿镶各3件以及铁斧1柄和装填土炮的碎锅片若干。1977年,陵园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西北烈士陵园坐落在莘县丈八村东,故又称“丈八烈士陵园”。陵园由纪念塔、陈列室及烈士墓、碑等主体建筑组成,是鲁西北最大的烈士陵园。
  1945年,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前夕,为安葬在抗日战争中光荣殉国的烈士忠骨,鲁西北行政公署决定在优雅静谧的丈八村修建一座革命烈士陵园。
  陵园紧靠莘冠公路,地处南北交通要冲,坐北朝南,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50米,占地面积100多亩。三开式大门高大宽敞,气势雄伟。门额上金色题字熠熠生辉。门内迎面矗立着一座高15米的烈士纪念塔。塔基为正方形,内有隧道与甬路相连。塔呈八角形,塔心柱的8个棱面上都镶嵌着纪念碑,碑上镂刻着肖永智、张炳元、史饮琛等革命先烈的业绩及922位烈士的英名。碑文由原冀南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白云撰、政治部主任于笑虹书丹。纪念塔内设有阶梯,拾级而上,可至塔顶。纪念塔的北面是烈士事迹陈列室,室内陈列着部分烈士的照片和图像,陈列室北面是一片占陵园面积一半以上的树林,松柏苍翠,浓荫蔽日,林中掩映着22座水泥抹顶的烈士墓。1985年,有关部门特聘请建筑技工对烈士纪念塔进行重修。重修后的纪念塔更加雄伟壮观,使人肃然起敬。
  马本斋烈士陵园坐落在莘县张鲁镇南1公里处,占地面积10亩。陵园坐北朝南,四周砖墙闭合。主体由大门、碑亭、烈士墓和纪念堂组成。“马本斋烈士陵园”门额由烈士的儿子马国超书写。碑亭呈六角形,又称“六角亭”。亭基占地64平方米,高14米,单檐结构,琉璃瓦覆顶,亭中立着烈士纪念碑;纪念堂里安放着烈士的半身汉白玉雕像,两侧悬挂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及烈士生前友好、亲属的挽联。陵园工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8749部队建筑工程师张春荣设计并指导施工,张鲁镇建筑队承建。陵园融合中国古建筑与阿拉伯式建筑风格特点于一体,庄重、典雅、肃穆。
  马本斋曾任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队长、回民支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等职。1942年9月,率回民支队进入鲁西北抗日战场,建立了以张鲁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开创了鲁西北抗日新局面。1944年2月7日不幸病逝。根据马本斋同志生前遗愿,将其遗体安葬在回民聚居的张鲁集。同年,当地人民怀着对英雄的深情,献出10亩土地,为烈士修建了墓地陵园,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和安葬仪式。1954年,马本斋墓迁往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为让英雄的业绩和名字永远铭刻在鲁西北人民的心中,仍保留了马本斋烈士陵园,并修建了大型纪念亭。1985年,莘县县委、县政府在马本斋烈士安葬处又进行了重新修建。
  范筑先纪念馆坐落在光岳楼东北隅,主殿坐北朝南,占地2040平方米,四周绕以花墙,为歇山式仿古建筑。院内立有邓小平所题“民族英雄范筑先殉国处”石碑及刻有1947年解放聊城时解放军某政治部颁布的三项命令碑,其中第二项即“向民族英雄范筑先墓立正敬礼!”大厅正中安放着白玉雕成的范筑先半身像,四周陈列着范筑先遗物和有关资料,壁镶其生平事迹展览图版。两附厅内藏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知名人士的题词、挽联。1988年11月日竣工开馆。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坐落在聊城市碧波荡漾、风光秀丽的东昌湖畔。正门镌刻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的“孔繁森同志纪念馆”8个烫金大字。馆高15米,建筑面积1400余平方米,为双重檐,四周环廊式结构。馆前广场宽阔,周围绿草如茵,龙柏、塔松、云杉郁郁葱葱,使纪念馆显得更加庄严、典雅、肃穆。馆内设1个纪念大厅和3个展厅。纪念厅内安放着孔繁森大型塑像,正面墙上镌刻着江泽民、李鹏的题词。展览为 “深刻怀念”、“齐鲁之子”、“汗洒雪域”、“情系高原”、“廉洁清正”、“光耀神州”6大部分,陈列着上千件实物,254幅大照片,3部录像片,全面、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壮丽一生和崇高精神。纪念馆为全党全国深入、广泛、持久地学习孔繁森提供了教育基地。1995年9月10日竣工开馆。
  墓葬
  鱼山曹植墓位于东阿县城西南10公里鱼山西麓,依山而建。墓室分甬道、前室、后室3部分。1951年,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清理出土文物132件,其中除玛瑙珠、玛瑙泡、青玉璜数件较精外,其余大部为陶制明器,象车、案、壶、盆、鸡、狗、鹅、鸭之类。1996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以政烈士墓位于“聊城公园”东南隅,西向,墓前辟祭台,周围筑以石栏杆,鲜花翠柏,肃穆庄严。1925年,赵以政烈士入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后参加北伐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卫兵连长。1927年,以军事特派员身份回山东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当选为中共鲁西县委委员。其后参与发动和领导了阳谷坡里暴动,1928年2月代理鲁西县委书记。6月不幸被捕,经受残酷折磨,始终坚贞不屈。19日壮烈牺牲。
  六十二烈士墓位于冠县南陶镇后田庄村东南200米处。墓地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5.7平方米,墓地左前方建有烈士纪念碑碑楼。1940年旧历正月12日,抗日先遣纵队一团三营十连王德林、孙树生等62人在赵官寨遭到威县、临清、曲周、邱县、邯郸、馆陶等数处敌人围攻,敌众我寡,兵力悬殊。经10余小时浴血战斗,我抗日健儿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战后,当地群众将死难烈士收敛,同穴掩埋。刘伯承曾予以表彰,《新华日报》作过报道。1946年,人民政府将烈士遗骸迁葬于此。
  石雕
  年掘岀,藏于阳谷县图书馆。为区内首次发现且保存完整的三教一体石造像。
  孔子盘坐像。通高173厘米,像高114厘米,肩宽67厘米,胸围132厘米。发束以冠簪,高额朗目,长髯垂胸。长袍,双手捧笏。须弥座,座高59厘米,长84.5厘米,宽64厘米,亚腰部浮雕火珠及如意云纹。
  释迦牟尼盘坐像。通高185厘米,像高124厘米,肩宽66厘米,胸围145厘米。螺髻丰颐,两耳垂肩,坦胸束带,赤脚,右手抚右膝,左手执念珠于胸前,结跏跌坐于仰莲之上,情容恬淡。须弥座高61厘米,宽83厘米,厚64.5厘米。正面浮雕凤凰、二力士,右下方阴刻楷书铭文,石面不甚平整,字多漫漶。
  老子盘坐像。通高170厘米,像高117厘米,肩宽69厘米,胸围143厘米。束发著巾帻,长髯、博袍广袖,双手执丹勺于胸前。须弥座座高53厘米,宽86厘米,厚64厘米,座式及雕饰同孔子像。
  碑志
  任克溥墓碑志墓碑志石质94厘米见方,通厚49厘米,志盖厚23厘米,阴刻篆书“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刑部尚书海眉任公暨元继配一品夫人王田二君合葬墓志铭”。志石厚26厘米,阴刻楷书体1900余字。任克溥,清顺治六年进士,由南阴府推官累迁刑部左侍郎,后居家加尚书衔。任死后原葬于聊城城北会通河东,后迁城西仙庄村东,现存任楼村任保云家中。
  聊城修护城堤碑记1731年(清雍正九年),由当时聊城知县蒋尚思撰文,邓钟岳书丹。现置聊城旧城公园东北隅。碑身严重破碎,经拼对测量,通高397.5厘米。碑记阴刻行书体479字,字径3.5厘米。碑面左下角镌有附记,阴刻楷书,49字,字径2厘米。此碑雍正九年刊立于聊城南大堤上,后仆断;光绪十六年六月重立,后又仆断;建国后移于旧城公园内重立;“文化大革命”时被砸毁。
  明万历年间郑庄石造像1组3尊,1983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作品

光岳楼
相关作品
山陕会馆
相关作品
铁塔
相关作品
堂邑文庙
相关作品
海源阁藏书楼
相关作品
舍利塔
相关作品
鳌头矶
相关作品
临清清真寺
相关作品
高唐旧城文庙
相关作品
狮子楼
相关作品
梁村古塔
相关作品
尚庄遗址
相关作品
犊河圣迹
相关作品
台子高遗址
相关作品
景阳岗遗址
相关作品
肖城遗址
相关作品
冠县东古城遗址
相关作品
青家子遗址
相关作品
东阿故城遗址
相关作品
马家坊遗址
相关作品
张家楼烈士陵园
相关作品
鲁西北烈士陵园
相关作品
马本斋烈士陵园
相关作品
范筑先纪念馆
相关作品
鱼山曹植墓
相关作品
赵以政烈士墓
相关作品
六十二烈士墓
相关作品
孔子盘坐像
相关作品
释迦牟尼盘坐像
相关作品
老子盘坐像
相关作品
任克溥墓碑志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