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20005条
析出资源
2561条
图表
1687条
人物
2793条
机构
931条
事件
8204条
地名
807条
专题
2138条
作品
544条
实物
334条

检索条件

共 20005 条 153 / 1334
2281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8年“大跃进”时期,为解放劳力,全县一哄而起共建幼儿园196个,入园幼儿5336名,教养员338名(其中工矿企业开办1所,入园幼儿96名)。
2282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州同黄为楷开办西固分州初等小学堂,后于民国2年(1913)改立为西固县高等小学校。教材以“四书、五经”为主。初、高等小学三年毕业,至民国26年(1937)后,改为每年毕业。
2283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舟曲县中等教育起步晚。民国36年(1947)秋,西固县立初级中学成立,“忠烈祠”为校舍。
2284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1年,农村结合政治运动开展扫盲教育,教材以农民识字课本为主,采取包教包学,办夜校、冬学、民校等形式,动员农村青年参加学习,教师由工作组干部或学校教师担任。
2285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职中专业课教学采取长期与短期相结合,边学习边实习边做来料加工的形式,创出以厂养校的路子。1989年,招收农业、缝纫、家电维修等专业各1班,学员135名。
2286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鼓励动员藏族儿童入学读书,免收学费、课本费、发给助学金,保送外地学习。另办民族班,多渠道培养民族师资,民族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
2287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光绪末,初等小学堂有教习2名。民国初,髙等小学校有教员2—3名(省派),年待遇(银币)40余元。后,新学渐兴,聘请外籍教师或由当地官吏代授课程。至抗战初,本县赴外地求学的学生陆续毕业回县,被聘为高小教员。乡村新设初小教员,主要从县城高等小...
2288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时期,教育经费主要来源除筹措少量基金和学田(山地133亩、旱地3亩,年收入粮食1万余斤)收入外,其余则由盐课、担头税捐、铁厂汇税等地方财政项下支付,为数很少。民国20年,全年经费(银币)375元。25年,地方财政无力负担,由省政府在中央...
2289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初年,全县公立高等小学校舍狭小,设备简陋。民国13年(1924),将清都司衙门(武衙门)改建为高等小学,有礼堂、教师、师生宿舍、操场、球场,及少量图书、仪器、乐器等。民国29年后,全县中心国民学校中,官亭、秦峪、上堠子、武坪、峰迭、南峪...
2290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讲述了舟曲县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相关介绍。
2291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32年(1943),西固县建立民众教育馆(址文庙),设备简陋,图书缺乏,经费14.60元。开展书刊借阅、扫盲,展览甲盔、军械等物和翻印小报、兴办壁报、讲演及科普等宣传工作。民国35年(1946),经费全无,工作停滞。民国38年撤。
2292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解放后,文学作者增加,多写诗歌、散文。1964年,组织进行文学创作活动,举办“诗歌朗诵会”,编写“演唱材料”。1976年,创作队伍不断壮大,作者直接向报刊投稿。翌年4月,何世昌的短诗《草原上喜迎红宝书》在《诗刊》上发表。
2293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末民初,县城北街秀才薛尊德以善画“博古画”和擅长裱装技术名闻乡里。民国15年,张仲权(字少平)兰州中学毕业后,以人物画首屈一指。刘克仁善画翎毛花卉,王铭善画兰竹均小有名气。后,薛振唐、韩志恭、杨述椒等初露锋芒。
2294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解放前,民间文学收录极少。解放后,开始收集整理。1971年采收部分民歌。1980年后,陆续组织人员对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名人轶事、地名传说、寓言、小调全面收录,先后选编《民间小调》1集,《舟曲民歌集成》1集,《舟曲民间传说》1集,收藏藏汉...
2295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解放前,舟曲县无科技组织,更无科技成果可载。粮食、蔬菜品种的筛选,均以祖传方式选择旧品种。也有与邻村、邻县交换旧籽种的。但都是移地未易种的简单作法,如是代代相传,品种逐渐退化,难得高产。偶有丰收之年,也是有经验的农民对来年气候、土地墉情的估...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