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中等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27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中等教育
分类号: G63
页数: 14
页码: 471-484
摘要: 舟曲县中等教育起步晚。民国36年(1947)秋,西固县立初级中学成立,“忠烈祠”为校舍。
关键词: 教育事业 中等教育

内容

一、学校设置及学制
  舟曲县中等教育起步晚。民国36年(1947)秋,西固县立初级中学成立,“忠烈祠”为校舍。校长先由县长马守礼兼任。后杨为栋任校长。学校条件甚差,无图书,仪器。教师配备不齐,一些课因缺少教师亦无法开设,两年共招生80名,教师7人左右,实际到校学生50余名。1949年秋停办。
  1956年8月,舟曲县初级中学成立。张问道、张鸣凤等负责筹建开办(校址县城西寨子坪)。招生51名,教职工6名。1959年增设高中部,招生42名。至1961年,由于生活所迫,学生大量自行停学。1962年高中未招生,毕业20余名。1963年,贯彻《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试行《中学生守则(草案)》,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育界批判学校管理体制和招生、学制、课程等各方面的所谓修正主义路线,中学由公社办或大队联办。1969〜1977年间,各公社中心小学先后附设初中班,改为七年制学校。立节、武坪、拱坝等学校增设高中班,改为九年制学校。立节九年制学校改为二中,拱坝九年制学校改为三中,峰迭、大川七年制学校改称四中、五中。1977年全县中学有5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九年制学校3所,七年制学校15所。1978年,初中学制改为三年,各七年制学校遂改为八年制学校。一、二、三、四、五中改名城关、立节、拱坝、峰迭、大川中学。中学的盲目发展,超越客观经济条件,师资奇缺,校舍不足,设备极差,图书、仪器、体育器材短少,教学质量普遍低下。
  1980年,调整、压缩,保留城关、立节、拱坝三所中学,撤销峰迭、大川高中部,15所八年制学校调整为7所。1981年,武坪新设独立初中1所,城关、立节中学又改名一中、二中。1985年,江盘河南小学改为八年制学校。1986年,博峪乡第儿坎小学改为博峪乡藏族九制学校。1988年秋季,城关乡寨子民办小学改为八年制学校。至1990年,全县有完全中学3所(内藏族中学1所),独立初中1所,八、九年制学校戴帽初中12所(藏族九年制学校3所)。中学在校学生数4152名,其中高中生575名(内藏族生114),初中生3577名(内藏族生808)。中学专任教师235名,其中高中专任教师47名,初中专任教师188名。
  二、课程及教学工作
  1956年贯彻“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自觉的积极的成员”这一教育宗旨,学校教导工作采取教师责任制,教师负责各项教学工作和学生思想行为教育。学校管理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对学生思想行为要求,按1955年教育部颁布《中学生守则》(十八条)执行,开设教育部规定课程。
  1958年,加授社会主义教育和生产劳动课,师生下乡参加劳动,投入大炼钢铁运动,校园内建起小高炉。是年10月,全校师生赴武坪煤矿炼焦炭3个月。1958年后,政治课调整为政治常识和时事政策课。1961年秋,政治课改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初三和高中)、《道德品质教育》、《社会发展简史》(初中),《辩证唯物主义常识》(高中)。1959〜1961年,学生因生活困难流动大,教学一度受到严重影响。1963年3月,执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中学生守则(草案)》,重视培养目标,加强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校开展访贫问苦,请老贫农、老工人作忆苦思甜报告;开展社会调查,写村史、社史、家史等活动,向学生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教育。1966年秋,文科主要教材合并或停用,以毛泽东著作为基本教材,并选读“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些批判性文章、作品。舟曲中学改名为东方红中学,学校组织红卫兵,成立战斗队,停课大串连,学校教学秩序大乱。1967年夏,中学开展军训,师生陆续返校,按班、排、连、营编制,学生复课闹革命。1968年9月,“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中学,1970年,使用甘肃省编中学教材,开设毛泽东思想教育、工农业基础知识、革命文艺、军事、体育、劳动等课。县城中学增设英语课。各校教学秩序趋向好转,教学质量有所回升。1974年,学校秩序再度混乱,授课内容复变,物理课增加“三机一泵”(即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水泵);化学课增加土壤改良,农药化肥使用;语文课增加写大批判稿,小评论,工作总结;数学课增加会计、测量等内容。是年2月,县委向学校派驻工人宣传队。1975年,初中低年级政治课改授“青年修养”。1977年工、农宣传队撤离学校。1978年7月撤销各校革命委员会和红卫兵组织,原革委会主任、副主任职务,改称校长、副校长。秋季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并试行教育部重新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此后,各校教学工作逐步走向正规,教学质量开始回升。
  1981年9月1日起,执行《中学生守则》,在初中开设法律常识课。1984年秋, 舟曲第一中学(简称一中),恢复高中三年学制。各校重视体育保健工作,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开展“五讲四美活动”。1978年起全州中小学部分年级、部分学科统一命题考试,本县教学质量较前提高。1989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针对平息北京暴乱,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1990年,各级各类学校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本县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改进各科教学工作,建立德育工作规章制度,把道德教育和国情教育渗透到文、史、地等科教学过程中;开展学雷锋、学赖宁等英雄模范人物的活动;整顿和加强学校中的团队工作, 各校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学生
  1951〜1955年完小毕业生须去武都、岷县、兰州等地考试升学,绝大部分学生无力上学,就地参加工作或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劳动。1956年,县初级中学成立并开始招生,学校实行助学金制,民主评定享受金额,被评者每月4〜8元。学校对学生按《中学生守则》十八条要求管理教育,严格升留级制度。1966年废除考试制,高、初中实行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军人及革命烈士子女优先入学。是年,恢复高中,招生30名,取消各年级学期考试,采取民主评议办法决定升留级。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县一中高中招生,对少数民族学生降低分数段录取。是年在中学生中评选“三好”学生,鼓励学生奋发向上,德、智、体全面发展。1985年,全县中学在校学生中有共青团员491名。初中毕业生715名,高中毕业256名。初中招生952名,高中招生293名。全县中学生总数3450名,其中一中1263名,占总数的36.6%。至1990年,本县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152名,比1985年增长20.35%。(表七、八、九、十、十一)第六节成人教育
  一、扫盲
  1951年,农村结合政治运动开展扫盲教育,教材以农民识字课本为主,采取包教包学,办夜校、冬学、民校等形式,动员农村青年参加学习,教师由工作组干部或学校教师担任。11月,县政府成立扫盲委员会,培训教员17名。1953年冬,推行 “以民教民”的方针,对原有民校进行整顿巩固,全县六区学员447名,其中武坪自治区藏族学员47名。1958年,全县社村办起业余夜校、识字班及村口、田间、街巷设“识字板”。教师和中学生到博峪、拱坝、铁坝等少数民族地区帮助扫盲,全县扫盲声势遂起。是年,上报脱盲人数17485名(浮夸数)。翌年,办扫盲班132个,学员2962名(内藏族987)。后,扫盲工作停止。1987—1988年,江盘乡河南、阳山村,立节乡占单村,憨班乡果者、老沟村扫盲,有240多人参加学习。翌年,果者村78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