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28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科技
分类号: G31
页数: 9
页码: 520-528
摘要: 解放前,舟曲县无科技组织,更无科技成果可载。粮食、蔬菜品种的筛选,均以祖传方式选择旧品种。也有与邻村、邻县交换旧籽种的。但都是移地未易种的简单作法,如是代代相传,品种逐渐退化,难得高产。偶有丰收之年,也是有经验的农民对来年气候、土地墉情的估计确定作物播种。倘如气候正常、无自然灾害,终年辛劳,方可取得丰收。收获仅凭侥幸。吃饭全靠老天。
关键词: 舟曲县 科技

内容

解放前,舟曲县无科技组织,更无科技成果可载。粮食、蔬菜品种的筛选,均以祖传方式选择旧品种。也有与邻村、邻县交换旧籽种的。但都是移地未易种的简单作法,如是代代相传,品种逐渐退化,难得高产。偶有丰收之年,也是有经验的农民对来年气候、土地墉情的估计确定作物播种。倘如气候正常、无自然灾害,终年辛劳,方可取得丰收。收获仅凭侥幸。吃饭全靠老天。
  农业耕作技术因受山地条件限制,一直沿用牛耕。收割、脱粒打碾全凭人力操作,有的农户可使用大牲畜拉碌磕碾压脱粒。
  家禽家畜及林木果树均以自然繁衍为主,个别牲畜(如骡)和果树(柿),人工配种、嫁接而得以繁殖延续。其他方面则多为空白。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恢复和发展农牧业生产,主要以农为纲。中心工作以解决人民温饱为主,其他科技事业一度停留在解放前水平。
  1959年,舟曲县科技委员会成立,科学技术逐步推广应用。先后建成9个科技组织,办起两处农村科技网,11个地震群测点,地震预测、预报准确率逐次提高;科学技术普及有长足进步,农业机械发展较快,尤其科技咨询服务项目网点增多,农作物套种技术全面推广。截止1990年,在引进、推广、自研农业科技的同时,培训药材栽培、病虫害防治、果树修剪,以及农技、农机、兽防等农村科学技术人员9500余人次,在科技兴农的战线上,成为技术骨干力量。
  50年代以来,科技、科研人才陆续增多。80年代,一批科研新秀脱颖而出。截止1990年,取得科研成果农业方面10项,林业6项,畜牧业4项,医药卫生7项、工商4项,地震科研7项。在以上科研成果中参加全国专业技术讨论会的论文两篇, 获省级三等奖的成果1项,获州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第一节科技组织
  一、舟曲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舟曲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于1959年,1962年撤销,1977年9月,成立舟曲县科学技术管理局,局长1名,干事1名。是年11月,增干事1名,始开展工作。1980年恢复科委名称,配主任、副主任各1名,干事3名,1984年增加科员1名。1990年职工7名。
  在科学管理工作中,主管全县科技人员先后进行职称评定和申报,应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科技成果和申报,基层科技人员的培训,科研项目论证等工作。
  二、舟曲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简称农科所)
  舟曲县农科所,1977年10月成立(县良种场并入,地址峰迭乡瓜咱坝),主任、副主任各1名,技术员3名,工人7名,占地5380平方米,其中房屋占480平方米(平房22间)。大型农具有:东方红一28型拖拉机1台,工农一11型手扶拖拉机1台,10马力柴油机1台,东风700型脱谷机和37型粉碎机各1台。牲畜:骡马3匹,猪30余口,羊58只。
  农科所引进小麦良种95项,辐射育种16项,大田推广5项。对玉米有目的地试验杂交组合25项;同时对引进、杂交、试培的76项杂交组合进行区试观测,并承担州列“玉米杂交试验”课题。期间,繁殖提供良种小麦1.65万余公斤,良种玉米0.12万公斤。
  1980年3月农科所撤销,人员、财产、业务移交良种场。
  三、舟曲县良种场
  1970年成立舟曲县良种场,1977年归并农科所,1980年3月农科所撤销后又恢复原称、建制。现有职工18名,其中技术人员3名,干部1名,工人14名。大型主要农具有:铁牛一55型拖拉机1台,天津造小四轮拖拉机1台,东风一700型脱谷机1台。场址为原农科所地址。
  1981〜1989年,县良种场进行小麦良种繁育、引种试验和三圃田繁殖原种试验。参试的品种:武都5号、7号、163—7—7、槐70011—1等20多项。经试验后,对适宜本县种植的品种进行大田推广,计每年向全县提供小麦良种1万公斤,并承担省属有关地区的种子和农科部门玉米小区试验及玉米大田杂交良种。截止1990年,每年计向全县提供玉米良种0.3万公斤左右。
  四、舟曲县种籽公司
  1983年舟曲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析置。初,主要进行小麦、玉米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
  小麦良种1987年引进的绵阳系列良种在大川至巴藏河川地带试种成功,亩产280公斤,比老品种150〜200公斤增产80〜130公斤。1989年已扩大到2000多亩。引进的清山系良种,亩产293〜301公斤,适宜在半山阳湿地带播种,已在城关、江盘、南峪、坪定等乡大面积推广。
  玉米良种1982年引进的中单2号,在铁坝、大川、南峪、城关乡试种成功,亩产达500公斤左右,适宜在河川地区春播和小麦套种。1989年已推广扩大到5000多亩。1990年推广面达8000亩。1984年引进的鲁玉4号、中单2号,经5年试验、示范,亩产达450多公斤,最高达640公斤,1990年在全县22个乡,海拔1800~1900米之间的半山区推广种植1.5万多亩。
  五、舟曲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简称农技站)
  农技站建站后,引种试验、示范,实现小麦、玉米良种的更新换代,进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试验、示范并推广地膜覆盖玉米栽培技术。
  小麦60年代中期,引进的阿系良种取得大面积增产效益,从而更换原来的老品种。70年代初期,引进甘麦系良种更换其他品种。1976年以后推广天选系、武都系良种,更换已退化的品种,使产量稳步上升。
  玉米60年代为杂交种试种阶段。70年代初引进推广产量成倍增长的“金皇后”、“白马牙”、“辽东白”等良种更换低产老品种。1977年后以“张掖488号”、“庆单7号”更换已退化的其他品种。
  病虫害防治60年代中期始逐年增加防治面积。1987年发展到5.02万亩。1988年达6万亩,防效率80%以上。1990年控制黑穗病、锈病、白粉病及蚜虫、粘虫等病虫害的蔓延危害。
  地膜覆盖玉米栽培技术1984开始在海拔1800米的山地示范、推广。1990年,面积达到13000亩,当年增产128.86万公斤,比当地未覆盖的玉米增产2〜3倍,已在全县海拔1800〜2000米的半高山区全面推广。
  六、舟曲县瓜咱苗圃
  1972年,在峰迭乡瓜咱坝建立。苗圃209亩。职工2名。1990年有职工21名,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50间。在原70亩果园中划分出新品种引进试验地4亩,育苗田50亩。主要设备有:东风牌载重汽车1辆,手扶拖拉机1台,抽水机1套,恒温箱1个,500倍显微镜1架。
  苗圃为支援全县林果建设,累计培育各种苗木270余万株,其中苹果、梨、苗木20余万株,葡萄、石榴、无花果等苗木20余万株,花椒苗木50余万株,核桃苗木30余万株,生产各种果品10万公斤左右.引进栽培成功投入生产和正在试验的优良果树有七个树种26个品种,其中苹果类有红元帅、黄元帅,红星、祝光、富士等5个品种;桃类有水密桃、蟠桃、山东大桃、沪005号,大久保、白粉、岗山白、麦香等9种;梨有香蕉梨,苹果梨、莱阳梨、雪梨、冬果梨5种;葡萄类有“牛奶”、“巨峰”两种;杏有唐汪川杏等3种;此外,有河南省的李子、新疆的核桃等。
  1978年,苗圃被评为全州先进科技单位。农艺师杨文远先后获得省级科学大会颁发的个人奖状和国家民委、劳动人事局、中国科协三家颁发的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荣誉证书。
  七、舟曲县林业工作站
  60〜70年代引进优良果树种苗,在城关乡锁儿头、三眼,江盘乡河南,大峪乡和八楞寺等地创建12个果园,每年向市场提供大量优质苹果、梨、桃、葡萄等果品.配合省农科院植保所及州林木病虫防检站共同研究并摸清花椒树病虫的危害规律及防治方法,1988年防治4次,共59.94万株,当年全县花椒比1987年增产10.50%,增值51.15万元,其中大川重点防区增产22.40%。1990年防治65万多株。省农科院副研究员雷家瑶承担,县林业站参加研讨的“花椒流胶病(黑胫病)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省级鉴定,其论文为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植物病理学会成立六十周年纪念会”所采用。
  八、舟曲县蚕桑站
  舟曲县蚕桑站,1957年成立时,在原产土茧70公斤左右的基础上,经引进推广优良桑树,蚕种,建立起以大川为中心桑蚕基地,使本县的蚕桑事业在技术经验方面居省内领先地位。至1975年,蚕茧除民间自用外,累计上交国家6万余公斤,年均产3336公斤,1959年产量高达7454.5公斤。栽培成功的桑树良种,仅大川就有12.67万多株。
  1964年“全省蚕茧生产现场会议”在大川召开,推广介绍蚕桑生产技术经验。1980年蚕桑站,合并到林业站。
  第二节农村科技试验
  —、瓜咱沟天麻试验点
  1980年6月县科委创办瓜咱沟沙沟河坝(海拔1820米)天麻试验点,试验田6亩,建筑面积2亩(包括院场、上温室、气象哨)简易平房5间,保护林(次生林)150多亩。期间,科委有关技术人员承担州列课题“天麻栽培试验”和县列课题“猪苓人工栽培试验”。经鉴定,验收合格。
  二、舟曲县医药公司少哈药材试验场
  1975年11月建在大峪乡少哈药材试验场,海拔2200米,属集体性质,总占地面积27亩,其中供种植用地11亩,种植商品药材用地16亩,技术员1名,药工3名,临时用工由少哈及其邻村投入人力。
  少哈药材试验场承担甘南州科委下达的人参等多种药材试验课题。1979年试种成功,并在全县推广杜仲、云木香、山茱萸、黄柏、板蓝根、黄莲、人参、天麻等药材种植技术;同时,在武都关试验成功当归鲜籽育苗。
  第三节地震测报
  一、组织机构
  舟曲县地震办公室1975年成立,原址舟曲县气象站,由一名兼职主任负责具体工作。1976年配专职干事1名。翌年归并舟曲县革命委员会办公室。1978年恢复原称后与科技局合署办公,兼职主任1名,干事2名。
  舟曲县地震台1987年成立,隶县地震办公室址城关乡三眼村北峪门口,专职工作人员5名。监测设备有B73微震仪,遥测式JB水平摆倾斜仪,OY—口、75-I 土应力仪,植物电仪器等。
  群测点全县先后在基层各学校、单位设立业余地震观测点11处,业余观测员10余名。1975年国家地震研究所协助舟曲在一中、气象站安装土地电仪,设立第一批群众性业余地震测报点。1976年,松潘地震后,在县武警中队、农科所、立节中学、舟曲林业局机修厂、大川中学、坪定小学设立群测点。1980年调整,保留县气象站、立节中学观测点,增设铁坝学校观测点。1987年增设博峪观测点。
  二、测报工作
  1985年前,测报工作主要依据各群测点上的土地电,土应力、土倾斜仪、土地磁、植物电及群众上报的各种动物反常行为,天象气候观察等宏观现象,由县地震办公室综合分析产生预报意见,上报州地震办公室。1976年实行定期会商制度。期间,县地震办曾对1976年9月1日松潘5级地震,1979年7月礼县4级地震提出过预报。1988年先后在县地震办、地震台、博峪观测点设立地震专用无线电台(归属甘肃省地震系统无线电台网络系统)。是年9月1日起,舟曲县地震台观测资料纳入甘肃省地震观测区域台网,地震台较准地预报岀1989年3月1日四川省马尔康附近5.1级地震,1989年6月16日发生在玛曲的5级地震。
  第四节科技普及
  一、科技咨询服务
  舟曲县尚未创立专业性科技咨询服务机构。80年代,县科委先后帮助城关乡食用菌菌种厂、食用菌裁培专业户、药材种植户、县医药公司等单位和个体户,作过一些技术咨询、经济论证,预测等无偿服务。并对县药材资源的开发和引种试验等方面作岀一系列的可行性论证报告。1984〜1989年间,研究改造酒柿加工工艺,为主产区大川,南峪等乡远销酒柿商品提供技术服务。1986年从武都地区农科所引进技术,帮助城关乡创建菌种厂。截止1989年累计生产黑木耳菌种3.5万瓶,除供应本县外,还销往迭部、宕昌、岷县一带,创产值2.28万元。1986年为城关、弓子石等乡引进白芸豆生产技术推广种植,年产量40吨左右。1982年,以城关乡三眼村引进试验江苏平菇、凤尾菇原种分离生产栽培为重点,在西街、瓦厂、寨子等村发展13户食用菌栽培户,菇床420平方米,截止1986年累计培育出菌种7000多瓶,产值4200多元,产量最高达10公斤/平方米。1987年因借用接种试验的农技化验室另作他用,停止生产。至1990年,平菇生产仅剩1户(西街),菇床30平方米,3年共生产250公斤鲜菇。
  二、实施套种技术
  本县人均0.28亩的河川一年两熟作物区的水浇地,亩产一直徘徊在150〜200公斤之间。1982年州、县农技部门在城关乡三眼村实施小麦、玉米套种技术,其播幅:小麦0.9--1米,玉米36To厘米;播期:小麦10月10日左右。玉米在麦收前半月至20天点播,采用“中单2号”玉米良种,先在两户农地中试验成功,亩产从原来的200公斤左右猛增到450多公斤,最高亩产达650公斤。1983年发展到18户,60亩示范田。1984年全村实现套种化,1985年获大丰收,总产量由原来的4.5万公斤左右,猛增到8.3万公斤;人均有粮由原来110公斤增加到208公斤。是年,在城关乡推广。1986年州、县有关部门在三眼村召开河川地区乡村干部现场会议,进行推广,并选抽该村“二传手”技术员分赴各乡传授套种技术。大面积推广后,1988年全县亩产由原来的140.5公斤增至359.5公斤,净增156%,三眼、北关两村亩产在500公斤以上。1990年,全县共套种10000亩,亩产800公斤以上。
  第五节科技培训
  一、天麻、猪苓人工栽培培训班
  县科委于1982年4月、8月及1985年12月先后在峰迭及大峪、城关乡庙沟村等地举办5期(每期3—6天)天麻、猪苓栽培技术培训班,培训300余人,其中约200人已掌握基本操作技术。
  二、花椒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
  1987年4月和8月,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在舟曲实施花椒流胶病虫害防治课题,举办两期花椒流胶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班,省农科院雷家瑶教授讲授,培训145名技术骨干,受训人员基本上识别近10种虫害,掌握基本的防治方法。另外,县林业站自1987〜1990年累计培训农业植保员547名。
  三、苹果树修剪培训班
  1987年11月县科委与扶贫办公室举办14个乡,41人参加的苹果树修剪培训班,聘请县林业局农艺师和瓜咱苗圃技术员,讲授果树修剪技术,学员基本掌握果树修剪。
  四、农技、农机、兽防人员培训
  1985〜1988年县农技站共培训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骨干1117名,地膜覆盖玉米栽培技术员6608人(次),小麦、玉米套种技术人员515人(次)。至1990年底,县农机局培训合格农机手210名,兽防站培训合格基层兽防员121名。
  第六节科研成果
  50年代以来,随着农技、农机部门的成立,科学技术首先在农、林业范围内推广应用。1978年后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并开展专业性科研活动。
  一、农业科研成果
  本县农业方面取得科研成果并写出理论性文章的有:《舟曲县第一次、二次土壤普查》、《舟曲县土壤志》、《舟曲县土农药志》、《舟曲县农业资源调査与综合区划报告》、《舟曲县农作物品种资源调查》、《冬小麦套种玉米技术试验示范》、《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小麦良种的引进试验与大面积推广》、《小麦玉米病虫害防治》、《意大利蜂的引进与推广》,其中《舟曲县第二次土壤普查》,于1988年12月获州级科技一等奖,《冬小麦套种玉米技术试验示范》获三等奖。
  二、林业科研成果
  林业方面科研成果资料有:《舟曲县果树品种资源调查》、《舟曲县林业资源调查与区划报告》、《花椒黑胫病的初步研究》、《花椒桔啮跳甲的防治》、《优良果树的引进与果园创建》、《瓜咱苗圃的创建与优质果树树苗的繁育》等6项,其中第4项系本县林业站配合州林木病虫防检站共同研究课题,荣获1988年12月州级科技二等奖。
  省农科院植保所承担的《花椒病虫害防治及丰产栽培技术推广》课题,于1990年底已在本县实施。
  三、畜牧业科研成果
  舟曲县畜牧业科研成果及资料有《黄牛冻培改良》、《马鼻疽的防治》、《畜间布氏杆菌的防治》、《黄牛青㭎叶中毒的初步研究》等4项。四、医药、卫生科研成果
  医药卫生方面的科研成果有:《地甲病、克汀病的普查与防治》、《结核病的普查与防治》、《猪苓人工栽培试验》、《天麻栽培试验》、《当归鲜籽育苗试验》、《杜仲、山茱萸、黄柏、云木香、板兰根、元胡等药材的引种试验与推广》、《纹党深加工技术研究》等7项。其中,3—4项获1988年12月州级科技三等奖,医疗系统有9人9篇论文专著。
  五、地震科研成果
  舟曲县地震办公室成立后,已取得七项地震预测科研成果:《土地电短期突发性异常与地震》、《介绍一种群众预报方法一综合概率法》、《震源外围土地电变化与地震》、《谈一土地电变化特征》、《对一土地电在几次地震前后变化的讨论》、《舟曲地震台台站常数及尾波震级》,《西一礼盆地及西缘地区地震活动性异常识别及综合评判模型》,其中第5项参加全国地震群测群防业务技术讨论会中国地震学会普及工作成立大会;第7项获甘肃省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四届甘肃青年地震工作者优秀论文奖。
  六、成果选介
  舟曲县综合农业区划成果报告1984年底〜1985年5月,完成土地、气候、种植、林业、畜牧、水利、水保、农机、农经、乡镇企业等10个专业区划和综合农业区划的成果报告,经省、州有关部门组织专家验收,颁发验收合格证书。
  舟曲县第二次土壤普查
  第二次土壤普查(1985年5月〜1987年1月)以农地为主,应用1:5万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部分地方用1:10万地图),挖土壤剖面498个,平均8985亩1个剖面,其中农业用地170个剖面,平均1446亩1个剖面;采集农业耕作土壤化验剖面样(农业耕作层,自然土壤表层)492个,分析化验1708个项次,牧业用地145个土壤剖面,平均8788亩有一个剖面。化验剖面样277个,2216个项次,并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技术规程进行养分分级,查清县境5个土类、8个亚类、27个土属。编绘1:5万土壤图、土壤有机质分级图、土壤含氮分级图、土壤速效钾分级图和土壤改良利用分级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出《舟曲县土壤普查报告》。
  天麻栽培试验
  1980年6月〜1985年11月。先后从600〜1400米的低海拔亚热带湿润区引进技术种茎,选择海拔在1820〜1900米的温暖带半湿润区的瓜咱沟沙河坝试验。1982年运用《树叶菌床法》进行有性繁殖试验,获第一代种茎。1983年经与其他品种组合对比栽培,其产量与母种相比,平均增产31倍,最高38倍。其他品种平均增产4.47倍,最高7.53倍。
  1980年7月首次下种,1982年5月收获的鲜天麻125公斤,商品率73.6%,产量为母种的3.29倍,平均产量1.055公斤/平方米,最高4.275公斤。后在大峪等7个乡进行示范推广,转入商品生产。
  据大峪、城关庙儿沟105户栽培的1866平方米天麻统计,1985年产鲜天麻3987公斤,商品1109.5公斤,折干品221.9公斤,产值6.66万元,种子2877.5公斤,产值2.88万元。
  猪苓人工栽培试验
  1980年7月~1988年6月,在瓜咱沟天麻试验点进行,运用密环菌培育的菌棒,添加菌枝、落叶、腐殖质土、野生猪苓菌核作种材料,采用丰坑式窝形栽培法, 取得成功,其产量与母种相比:栽培两年2.5倍,三年5倍,四年8.33倍。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