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民间文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28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民间文艺
分类号: G127.42
页数: 9
页码: 512-520
摘要: 解放前,民间文学收录极少。解放后,开始收集整理。1971年采收部分民歌。1980年后,陆续组织人员对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名人轶事、地名传说、寓言、小调全面收录,先后选编《民间小调》1集,《舟曲民歌集成》1集,《舟曲民间传说》1集,收藏藏汉族民歌100多首,民间传说80多篇,其中藏族民歌被省刊选用33首,《中国少数民族民歌集成》选用15首。
关键词: 文化事业 民间文艺

内容

一、民间文学
  解放前,民间文学收录极少。解放后,开始收集整理。1971年采收部分民歌。1980年后,陆续组织人员对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名人轶事、地名传说、寓言、小调全面收录,先后选编《民间小调》1集,《舟曲民歌集成》1集,《舟曲民间传说》1集,收藏藏汉族民歌100多首,民间传说80多篇,其中藏族民歌被省刊选用33首,《中国少数民族民歌集成》选用15首。
  本县民间文学形式主要有歌谣、民间传说、谜语、绕口令等。
  1、民间歌谣
  劳动号子集体打夯、拉木头等多用。
  打夯歌:夯儿么抬起来呀!哎哟嘿呀!
  边上么牢牢地打呀,哎哟嘿呀!
  边上么打不牢呀,哎哟嘿蚜!
  我们就麻烦了呀,哎哟嘿呀!
  拉木头:嗷一上来。嗷一上来!
  鼓一把劲啊,嗷一上来!
  木王爷大了,嗷一上来!
  拉不动啊,嗷一上来!
  千树中间,嗷一上来!
  万人伙里,嗷一上来!
  选下的料哎,嗷一上来! 嗷着!嗷着……。
  儿戏歌谣主要分“催眠曲”,“童年游戏”和“少年游戏”歌。
  催眠曲:《月亮月亮光光》
  月亮月亮光光,照着马家房上,
  马家房上有狼呢,把娃吓的叫娘呢。
  娃娃娃娃不要哭,爷爷给娃打豆腐。
  豆腐香,买辣酱,辣酱辣,买枇杷。
  枇杷皮,买条驴,驴不走,买条狗。狗哇哎,吱儿吱儿,把门打的嘭嘭嘭。
  开开门才是你,你是一个磨面的。
  少年游戏歌谣:《我给张家引娃娃》
  噴儿噴儿弹棉花,
  我给张家引娃娃,
  娃娃引来大了,
  张家把我不要了,
  把我的心肺气炸了。
  山歌(花儿)本县藏汉族花儿各异,多唱于山林中。
  《只要和你来相逢》(藏语大意)
  只要和你来相逢,青石做床也安稳。
  冷水洗脸也温暖,粗茶淡饭也心甜。
  《等到霜杀树叶落》
  你在山来我在河,
  树叶叉①住照不着,
  要等把你照得着,
  待到霜杀树叶落。
  《立故儿寻着你来了》(汉族)
  大路上的人不断,
  心病上的人不见,
  烟雾散了再来了,
  立故儿②寻着你来了。
  附:社火小调选录
  多在春节、元宵节群众性社火表演中合唱。
  2、二月惊蛰雷发声,白袍薛礼去征东,水面上捉拿盖苏文。春分来鼓动,长盈聚宝盆。
  3、三月清明报祖德,文公寻访介子推,他母子火烧绵山内。谷雨朝金阙,聚赴琼瑶会。
  4、四月立夏日正长,刘秀十二跑南阳,保驾的姚琪马子章。小满蚕茧作成,蚕娘夜不忙。5、五月芒种种谷糜,后稷教民务庄农,灵禽鸟巧语动万民。夏至天渐短,地内生阴风。
  6、六月小暑入伏天,唐僧经过火焰山,孙行者三盗芭蕉扇。大暑紧相连,佳人愁眉尖。
  7、七月立秋桐叶落,庞统死在落凤坡,孔明妙算真不错。处暑凉风至,才子笑呵呵。
  8、八月白露正中秋,杨家父子闯幽州,战败了北番萧太后。秋分昼夜亭,子午两相投。
  9、九月寒露冷森森,张良吹箫动楚兵,吹散江东八千兵。霜降百草枯,等到来年春。
  10、十月立冬小阳春,张生月下戏莺莺,小红娘来往为媒证。小雪鹅毛飞,家家过寒冬。
  11、十一月大雪飞纷纷,醉打三门鲁智深,为友大闹野猪林。冬至日渐长,一九一阳生。
  12、十二月小寒冷如冰,闯王攻打北京城,冲锋陷阵刘宗敏。大寒人人怕,半月就立春。
  13、一年四季十二月,天地循环无休歇,万般活路安排妥。要知来年闰,冬至数月尽。2、送郎送在二里墩,头上金簪抹一根,手掂金簪有多重,能舍金簪不舍人。
  3、送郎送在三里墩,桃花杏花齐开红,有心折花无心戴,拿到绣房解愁闷。
  4、送郎送在四里墩,四里墩前放风筝,风筝已起线在手,亲人一去那里寻。
  5、送郎送在五里墩,园中韭菜绿茵茵,刀割韭菜根还在,郎君一去何时来。
  6、送郎送到六里墩,六里墩前太阳红,奴送郎君一把伞,上遮太阳下遮身。
  7、送郎送在七里墩,叫声郎君细心听,好马不披两张鞍,好女不嫁两个男。
  8、送郎送在八里墩,回头不见绣房门,有心回家把门锁,难舍亲人离奴身。
  9、送郎送在九里墩,怀里抱的酒壶瓶,郎吃三杯熏熏醉,妹吃一杯满脸红。
  10、送郎送在十里墩,十里墩前别亲人,有心再送三五里,金莲疼痛走不成。
  2、民间传说
  过去,穷苦人为缓解生活压力和焦虑,消忧解愁,于闲暇时节,集拢一块,说古道今,侃侃而谈,内容广泛。历史人物、故事、神话、地名、风俗及天文、地理,无所不涉。
  附
  《金鸭与金蛤蟆》
  清朝末年,西洋人寻宝来到西固,获悉锁儿头潭中有两只金鸭子,便收买附近一恶棍,用金盘盗走潭中一只雄性金鸭子,六月天洋人又爬上露骨山欲盗守护银蛤蟆的金鹿,适遇冰雪大作,二洋人和恶棍丧于雪崩。自雄性金鸭子被盗后,雌性金鸭沉入潭底,不出水面,自此,锁儿头村庄就连年滑坡不止。
  《人命池》
  从前,舟曲武坪大海沟,有一猎人带狗出猎,忽见一麝,追至山顶水潭边,开枪射击,枪声“嘭”的一响,麝突然失踪,水潭冒出一股白烟直冲九宵,霎时天气陡变,狂风暴雨大作,将猎人卷入水潭。猎狗见状,奔回家中狂吠不止。猎人父母见猎狗独自跑回,从吠声中怀疑儿子遇险,即寻到潭边。但儿子踪影全无,嚎啕大哭。此时, 有一老人出潭慰劝,并赐拐杖几根。二老各拿一根,其余丢掉。半夜,拐杖金光灿灿,二老一看拐杖变成金杖,恍然大悟,始知金杖为儿命价。再去潭边寻找丢弃的拐杖,潭中老人又岀现,并给二老赐一木碗说:“你们的儿子已不能抚养你们,若遇旱年,取潭水一碗撒空中,即可下雨,凭此可保你俩生活无虑”.以后凡遇天旱,屡试灵验。从此,人称此潭为“人命池”。
  3、民间谜语
  猜“谜语”(俗称“探古今”),以诙谐幽默、朴实通俗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民族特点的“谜语”,这些谜语,在繁忙劳动之余能消除疲劳,为劳苦大众的生活增添乐趣。
  形体谜语。以模拟、形象、夸张的手法编织而成。例:
  一个红媳妇儿,一肚子白烧饼儿。(红辣椒)
  扁塌的肚子搐搐嘴,尽吃馍馍不喝水。(布袋)
  从小生来一身毛,长大成人穿黄袍。
  虽然不是真天地,文武大臣都来朝.(民用蜡烛)
  一个木马,四蹄四爪,口里吃人,肚里说话。(房子)
  动体谜语以模拟动作、夸张的手法编织而成。例:
  一个麻雀跟风飞,肠子肚子倒一堆。(织布“梭”)
  组字谜语。例:
  三人同日去看花,百友原来是一家。
  禾火二人同旁坐,夕阳西下两冬瓜。(春、夏、秋、冬)
  杠上一条牛,立日在心头,西阳有一女,女子最风流。(生意要好)
  4、绕口令
  俗称“咬谜”。例:
  背的板,上的坎,板把坎坎?还是坎把板坎?
  一个跛子,背了一背篼果子,跌倒跛子,撒了果子,先拉跛子嘛?先拾果子?
  扁人背的扁背篼,扁豆地头摘扁豆,会摘的摘一扁背範扁豆,不会摘的摘半扁背篼扁豆。
  二、民间艺术
  流传的民间艺术主要有:
  1、松棚彩灯
  过去,每逢“元宵”,县城街道搭松棚,挂灯对,灯距5米,灯对多写对联,内容多以歌颂为主,一般长约2米,宽约28厘米的长方体木框,灯对之间悬方灯、转灯、匾灯、还立屏灯,以蜡或植物油灯为光源。游人观灯,既玩味对联,也欣赏书法。
  屏灯为大型座灯,高宽约2.5〜3米,形如屏风,前后做成长方形木框,每格木框白纱上画有连环画。解放前,四街屏灯图画内容各异。北街屏灯做成年代最早,描绘十八层地狱;东街画列国故事;西街《三国演义》西关为《今古奇观》和《二十四孝》组画等,80年代初恢复灯会后,各街屏灯重新绘以《三国演义》、《西游记》、《八仙过海》等古典故事画,也有充实新内容的,中悬日光灯,识文观图,极其精彩。
  2、龙灯
  龙身彩布,绘鳞甲,也有纺绸龙,沙布龙,其色多为青、黄、红三种。龙灯头尾用竹扎制,龙身用竹筐或滕条做成(7〜9节或12节),各节内燃蜡烛(后,安装电池灯泡)。
  另外,还有宫灯、裙子灯、转灯、八卦灯及鱼、蝶、瓶、盆、瓜等动、植物形体灯。弓子石一带流行背灯,身背支架,上挂彩灯。元霄节时,一户一灯,敲锣打鼓,顺街游转。
  3、民间音乐
  民间传统音乐流传至今,久兴不衰。
  民歌包括拉依、花儿、耕地、射猎、牧歌、拉运、夯歌等。拉依、花儿多表达情爱、情怀,以独唱、对唱为主,牧歌、拉运、夯歌抒发劳动热情,提高劳动效率。
  家曲有酒曲、催眠曲和道情等。相会时围坐火炉旁,传递酒碗,边喝边唱。
  舞曲含藏族罗罗舞、马铃舞和汉族秧歌舞、师家舞曲等。
  小调多在春节闹社火时演唱,集体手工劳动时也演唱,如旋柿干、剥玉米等。农村普遍传唱的有200多首,主要有《采花调》、《担水》、《放风筝》、《十盏灯》、《二十四节》、《解放西固》、《织手巾》、《十二花》、《伯牙抚琴》(背弓调)、《小卖花》等。
  世俗音乐婚丧嫁娶时,艺人以唢呐为主,敲打吹奏,或哀伤凄凉,或热烈欢快。
  宗教音乐藏汉各异,用于祭祀、宗教活动。
  器乐“弹口口儿”(口弦琴),用整块竹片制成的微型乐器,长约10厘米,竹孔镶嵌一簧片,右边拴一线绳,平时藏于竹筒,挂在胸前。演奏时,左手握柄,按在嘴唇,右手轻轻拉动线绳,以微气控制,弹奏优美的旋律。节日或闲暇时几人围拢一起,齐奏。
  其次还有“柳咪儿”、“竹咪儿"、"草咪儿”、“柳竹咪儿”等简单器乐。
  常见的民族乐器有三弦、箫、笛、七星架、二胡、琵琶、扬琴等。
  4、汉族舞蹈
  明初,汉族“扇子舞”、“霸王鞭"、“龙狮舞”、“师家舞”流行县内。
  扇子舞旧时,男角着白衣、黑褂、蓝裤,戴缎帽,挂眼镜;女角男扮女妆,上着红绸衣,下着裙,垫起假脚、发髻上插绢花,吊银穗耳环。解放后,男女角色分扮,左手执彩灯,右手执扇子,一般10〜20人,边唱边舞,盛行于白龙江畔。
  霸王鞭(俗称打鞭子)用细竹竿做成,长约1.2米,竹头凿孔安上铜钱,拴红绸。表演时,旋转拍打竹竿诸部位,落地起跳,拍打鞋底,重复进行。表演者10人以上,男性为主,女次之。城关、大川、南峪、武坪盛行。
  龙舞即龙灯舞,引舞者挥动灯体和珠灯,和着锣鼓节奏,引“龙”抢“珠”,逗 “龙”游舞,盘舞阵式有“龙抱柱”、“龙翻身"、“龙跑阵”、“二龙戏珠”等,城关表演较多,乡间次之。
  师家舞铁圈绷上羊皮为鼓,手柄末端系若干个铁片吊环,鼓锤呈弓形,击鼓摇环,边敲边唱边舞。
  另外,“狮子舞”、“跑旱船”、“跑纸马”、“高跷”古今流行。5.藏族舞蹈
  罗罗舞藏语称“多德”,又叫“嘉惹”,是女姓集体舞,领舞者先出场,众舞者互挽臂翩翩起舞,围圈后缓缓退开,动作一起一蹲,挽臂跃前甩后,整齐划一,步阵缓慢横向移动。
  摆阵舞男姓集体舞,称“玛汉”,即“玛复”,反映男子古代作战的阳刚美。
  马铃舞舞者执一串镶有10多个小铜铃的皮圈,起舞时随乐节拍摇动马铃,男女多以10〜20人转圈摇铃为舞,至狂跳。今铁坝、黑峪、占单等地藏族为普遍流行。
  敲打舞围着篝火边唱边跳。
  6、剪纸、刺绣
  剪纸和刺绣历史悠久。是本县妇女(藏族妇女有的亦兴刺绣)手工艺之一。剪、绣水平以城关地区为代表。女孩从小就练习剪花、绣花,尤其是绣花水平高低是择婿的重要条件之一。过去民谣:“养下儿子会识字,养下女儿会扎花。大姐扎的牡丹花,二姐扎的灵芝草,剩下三姐不会扎,一针挽了个线疙瘩"。说明姑娘家人人从小都学刺绣。
  剪纸和刺绣联系密切,美的刺绣必须选择精巧别致的花样。剪纸分两大类,一类是枕头、鞋、帽等物绣花所用的花样;一类是室内装饰性剪贴,如窗花、天花板剪贴等。枕头花样分大枕、行枕和耳枕,大枕花样为6寸左右的正方形,内容以民间传说、二十四孝等内容为主。行枕花样五、六寸长,二寸宽,以花卉为主,例“鱼闹莲”、“蝴蝶碰金瓜”等。帽花多用在小孩帽子上,大尾巴帽子花样较大,“狗头”帽花样较小。鞋类花样,老年妇女所穿船形鞋,因鞋尖向上变翘,亦名尖尖鞋,从鞋根到鞋尖分左右对称两张花样。另有木底三寸“金莲”鞋。以上鞋皆满绣。儿童及大姑娘、年轻妇女的绣花鞋,花样在鞋尖,呈新月形。另有绣寿衣,绣荷包、绣裹肚儿等。有的兼具剪、绣两种技艺,有的只剪不绣,有的只绣不剪。城内刺绣高手首推北街仇孟英,可绣帽、鞋、枕头极其精妙。其次还有张蓓蓓子,人称王花儿姑姑。东街剪纸能手有杨元元、所剪花样为城内抢手货,年迈时剪花熟练到胸有成竹,不用落墨,凭一把小剪,在一张白纸上剪出复杂的图案,即使细微之处,也能细致入微,同街薛怀青、薛玉青姊妹二人绣花齐名。西街刺绣能手著名者有薛银兰等。西关张家韩妙凤、韩先先、韩惠贞三妯娌以刺绣齐名,而以韩惠贞技艺略胜一筹。同街还有张喜元、乔先先绣衣亦有名。大川刘四斤,南峪豆元秀,旧寨子刘格格的二十四孝也很有名。
  70年代末,新人复出,如寨子韩翠英、大川袁全全子为后起之秀。1978年袁全全子为县文艺演出队赴州会演剪贴彩灯、纸船贴花150多幅。1988年县文化馆举办以城关为主的“农民剪纸艺术展”,作者8人,人展作品64幅。韩翠英的“丁郎克母”、张秋桂的“佛手桃”、孙朝玉的“七月里”、姚高吉的“龙腾图”、刘亲义的“凤凰戏牡丹”,被《甘肃农民报》国庆专版刊用。此外,解放后刺绣还兴起剁针绣,用来绣门帘、枕套等。7、雕塑
  舟曲称绘画、雕刻和彩塑艺人为画匠,擅长此类技术的艺人俗称“某画”。最著名者为“张画”。张画系县内峰迭乡瓜咱城内人,历经清末、民国及新中国三代,50年代中期去世。张画,精通山水、花卉、翎毛及人物,尤以人物为最。且木工娴熟,房屋架落、门窗刻镂、或明、暗八仙、或菊竹梅兰,工艺精细。特别是彩塑,形神兼备。解放前,县城方圆及弓子石、中牌乡、寨子许多庙宇的神像多系他作。故拜师求艺者甚多,现门徒已传至三代。县内瓜咱、宕昌石阕子均有人承其艺。
  解放后,南桥木工王永珍、真亚头冯开吉、弓子石乡甸子湾王林显等人,雕刻技艺精湛。弓子石乡官家山青年农民刘家峰潜心钻研技艺,其泥朔“藏女背水”、“赶驴老汉”等22件泥塑作品,1988年县文化馆书画展览会展岀。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

相关专题

《人命池》
相关专题
松棚彩灯
相关专题
龙灯
相关专题
民歌
相关专题
家曲
相关专题
舞曲
相关专题
小调
相关专题
世俗音乐
相关专题
宗教音乐
相关专题
器乐
相关专题
扇子舞
相关专题
霸王鞭
相关专题
龙舞
相关专题
师家舞
相关专题
罗罗舞
相关专题
摆阵舞
相关专题
马铃舞
相关专题
敲打舞
相关专题
剪纸、刺绣
相关专题
雕塑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打夯歌
相关作品
拉木头
相关作品
山歌(花儿)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