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教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281
颗粒名称: 第九节 教师
分类号: G451
页数: 6
页码: 488-493
摘要: 清光绪末,初等小学堂有教习2名。民国初,髙等小学校有教员2—3名(省派),年待遇(银币)40余元。后,新学渐兴,聘请外籍教师或由当地官吏代授课程。至抗战初,本县赴外地求学的学生陆续毕业回县,被聘为高小教员。乡村新设初小教员,主要从县城高等小学毕业生中选拔任用。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教师

内容

一、教师状况
  清光绪末,初等小学堂有教习2名。民国初,髙等小学校有教员2—3名(省派),年待遇(银币)40余元。后,新学渐兴,聘请外籍教师或由当地官吏代授课程。至抗战初,本县赴外地求学的学生陆续毕业回县,被聘为高小教员。乡村新设初小教员,主要从县城高等小学毕业生中选拔任用。教员薪金因货币贬值以小麦代替。抗战胜利后,县立中心国民学校教员待遇,每人月发小麦1石2斗(市制)。各乡保国民初小教员,每人月发小麦9市斗。至1948年,全县小学教员160名,教育部门于每年暑期举办全县教师讲习班。1938〜1939年为本县培训短期小学教师8名。是年暑期,省教育厅在武都举办暑期教师讲习会,本县有60余名小学教师、塾师参加学习。
  1950年,全县完小、初小教员51名。至1956年,小学教师71名(其中藏族4名),民办教师18名,中学教师3名。1957年2月,教师仇克珍、张问世、窦恒泰出席“甘肃省优秀教师代表会议”,荣获优秀教师称号。1960年,麻牙小学藏族教师兰羊典出席全国优秀教师会议。1969年,全县中小学教师147名。在“文化大革命”中,教师被当作“牛鬼蛇神”揪斗14名,下放37名去农业第一线参加劳动(一中教师到三角坪劳动一月,城关小学教师10余人到铁坝公社燕麦山村劳动两月余,揪斗4人)。另有多名贫下中农充任兼职教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知识分子政策逐步得到落实。
  1979年,对教职工中42件冤、假、错案均复查落实平反。对摘掉右派帽子,改正收回的7名教师和落实的3名教师,3件假案,一件错案妥善安置,分配工作。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素质,1980〜1985年,离职到师范院校进修的教师44名。县进修学校培训公、民办教师217名。1983年,一中刘正明出席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会议。是年,一小教师赵金兰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1985年秋,县文教局组织考核班子,对教师进行教案查阅,教材教法考核、记录成绩,作为对教师奖惩及晋级的依据。
  1985年,全县教职工总数为815名,其中专任教师772名;党员108名,团员262名;大专以上程度50名;中师、高中程度的421名。另外,全县聘请98名。
  1985〜1990年,继续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表彰奖励优秀教师;离职进修教师59名,其中达到本科毕业的4名,大专毕业的17名,中专毕业的18名,仍在外进修的6名;教师工资提高10%,评聘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解决216名教师家属户口(792人)的“农转非”以及子女就业问题;对教龄30年以上的34名老教师颁发荣誉证书。
  1985年国家建立教师节以来,县委、县政府每年举行庆祝活动,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及捐资助学先进单位和个人,各级领导亲赴各校慰问教师。至1990年,评出全国优秀教师1名,获省园丁奖者6名,省级优秀德育工作者1名,获州园丁奖者15名,县级优秀教师213人(次)。清理618名教师的人事档案.吸收具备党员条件的46名教师加入中国共产党。选拔教师中德才兼备的优秀分担任学校领导职务,有20名教师选为州、县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是年,全县各类学校教师1075名,其中公办教师719名,民办教师114名,招聘教师199名;中学教师235名,小学、幼儿园和学前班教师810名。47名高中教师中,大学本科毕业的9名,学历合格率18.7%;188名初中教师中,大专毕业的30名,本科毕业的1名,学历合格率16.5%。中、小学中,高、中级教师93名。(表十四、十五)二、民办教师解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学龄儿童入学率逐年提高。为方便学龄儿童就地就近上学和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农村开办民办小学,师资由生产队或公社在回乡知识青年中选招,报酬由生产队或公社支付,国家给予少量补助。1965年,名为社请教师,后改为耕读教师。1976年更名民办教师。民办教师的报酬,公助部分由15元、17元提高到22.5元,民支部分主要解决口粮。1981年底,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对民办教师进行整顿,经考核,择优任用106名,颁发任用证书。另外留用82名。任用、留用教师公助工资提高到40元。辞退116名,每人一次性发给补助费70元。1988年底,陆续自动辞退10名。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对在职民办教师分期进行培训,学制一年。考入甘南师范民教班33名,转正录用24名,招聘9名农业户口(享受公办教师待遇)。1984年,博峪乡转入县民办教师7名。在职民办教师共计119名。经1986~1988年教材教法考试,成绩合格.1988年,为小学34名一级教师,44名二级教师,38名三级教师评定职称。(表十六)
  1981年后,任用、留用民办教师的民支工资没有落实。民办教师大部分在边远山区辛勒工作,酬劳不符。但他们仍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任劳任怨,为发展地方教育事业而贡献岀自己的力量。1984年民办教师占中小学教师数21.20%。
  一、解放前经费
  民国时期,教育经费主要来源除筹措少量基金和学田(山地133亩、旱地3亩, 年收入粮食1万余斤)收入外,其余则由盐课、担头税捐、铁厂汇税等地方财政项下支付,为数很少。民国20年,全年经费(银币)375元。25年,地方财政无力负担,由省政府在中央庚子款内筹支,总数1440元,按七折拨付,实际为1008元。30年,全县教育经费(法币)13000元(除省政府补助短小经费2640元,边小经费400元,由地方摊款增加教育经费5000元外,余属教育基金)。32年后,货币日益贬值,教育经费愈加困难,全县教职员工的薪俸部分,发放米津粮和少量现金。(表十七)
  二、解放后经费
  解放初,教育经费无具体规定。1950年,政府既无预算,地方也难筹措。是年秋,给公办小学教师每人发粮食2市石(150公斤),校长另加5市斗(37.5公斤),作为办公用费。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资逐年增加。1953年3.8万元(折合新币数),1958年为8.40万元。1980年实行包干制后,事业费逐年增长。1986年,上级拨专项经费46万元,发展资金4万元,用于学校基建、维修、以及购置设备等项支出。1987年,上级拨中、小学校舍基建维修补助款46.8万元,群众集资约10万元,民族宗教部门支援课桌凳550套,农村乡镇企业亦为学校解决校舍和部分课桌凳。1988年,州下达专项经费13.75万元,用于基建和维修校舍,购置课桌凳开支,使7所学校基本实现“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有桌凳),解决15所学校缺课桌凳的问题。在校舍建设上遵照“两条腿走路”的方倂,除争取上级增加教育基建投资外,还注重发挥群众办学的积极性,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捐资助学。1989、1990年,本县成立捐资领导小组,县级领导率先捐资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