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群众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28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群众文化
分类号: G127.42
页数: 11
页码: 500-510
摘要: 解放后,文学作者增加,多写诗歌、散文。1964年,组织进行文学创作活动,举办“诗歌朗诵会”,编写“演唱材料”。1976年,创作队伍不断壮大,作者直接向报刊投稿。翌年4月,何世昌的短诗《草原上喜迎红宝书》在《诗刊》上发表。
关键词: 文化事业 群众文化

内容

一、文学创作
  诗歌、小说、散文
  清同治后,诗词撰写者较多,张尚仁、洪文蔚、杨培俊、王廷彦等人士颇有影响。
  民国初期,群众文学创作活跃,以学生为主的讲演及论文竞赛会盛兴一时。
  解放后,文学作者增加,多写诗歌、散文。1964年,组织进行文学创作活动,举办“诗歌朗诵会”,编写“演唱材料”。1976年,创作队伍不断壮大,作者直接向报刊投稿。翌年4月,何世昌的短诗《草原上喜迎红宝书》在《诗刊》上发表。
  1985年后,新颖作品接连出现,作品采用率相应上升,至1990年,全县有业余作者50多名。发表作品80多件。其中国家级刊物发表2件,省级刊物发表13件,州级刊物发表约70件。小说《戴银盘的姑娘》,在四川甘孜《雪莲杯》小小说大奖赛中获“新人奖”;散文《青山爷,你为什么?》获“甘南州文学奖”;诗歌《故乡啊,我心中的长天》获全国“万家诗会”希望奖。1990年4月州文联主办杂志《格桑花》刊发舟曲专号,发稿53件。
  附:文学作品选载
  近代诗录
  西固城(五律)〔清同治〕 王笠天
  百花上街头,荒城久不修。
  引声园野色,桥影截江流。
  以我暂相记,斯人谁与谋。
  众山归一览,镇日卧岑楼。
  (七律)王笠天
  雪爪鸿泥寄偶然,西城回首万峰巅。
  初离鸟度蛇引路,大似天开地劈年。
  同旅戒严传虎析,此身相伴指龙泉。
  每逢云迷绝壑处,层层迭迭万仞山。
  固城怀古 (七律)[清)佚名
  羌道城形小似船,东依驼岭势参天。
  绿杨夜挂长桥月,翠柏朝凝古庙烟。
  两岸泉声飞吏署,四山岭气朴民廛。
  他时若问边厅志,前后遥传五百年。
  大佛寺怀古 (七律)〔清〕佚名
  固城闻筑大明年,惟此觉皇殿更先。仪习良臣余旧额,经传小子慕前贤。
  江声伏座禅心静,树影撑坛佛顶圆。
  且喜龙华香火盛,不随断碣卧荒烟。
  宝峰阁 (七律)〔清)洪文蔚
  神来笔阵称摩空,大雅挟轮补化工。
  翠峰重重云缥渺,楼高面面玉玲珑。
  光腾秋水长天外,人在珠宫贝阙中。
  转瞬芳名题雁塔,霓裳咏处众仙同。
  宝峰阁 (七律)(同治〕张尚仁
  炎蒸日退晚云红,闲步城南梵舍中。
  参佛无香空拜首,对朋有酒好谈衷。
  朦胧树色环村密,放浪江声入夏雄。
  清景不烦吾再道,诗留墙壁愧先风。
  西固县八景佚名
  西固城形一只船,露骨积雪六月天。
  南山笔架文明象,瀑布飞流半空悬。
  三眼涌泉千古迹,七星古柏四时鲜。
  城头虎迹人罕见,驼岭钟声渺渺传。
  吟八景 (清)王廷彦
  翠峰蔚秀气峥嵘,三眼泉流澈底清。
  驼岭参天乔古木,龙江照月夜珠明。
  柳疏烟密游鳞跃,石瘦雪肥露骨横。
  不但武都关巩固,南山笔架彩花生。
  宝峰阁 (五律)杨培俊
  尽日晴光逼,南楼纳晚凉。
  倚窗看过客,隔岸认渔郎。
  水绕边城阔,烟横古渡长。频年怀此地,夙愿至今偿。
  现代诗录
  忆弟房存义
  骨肉离别卅余年,音讯未通心相连。
  思乡爱国情义重,终有叶落归根天。
  无题张万杰 (7926年)
  秋雨苦连绵,因公到此间。
  天气近白露,两袖清风寒。
  翠峰祈雨韩丕斋(1933年)
  祈祷雨泽同上山,心旷神怡意安然。
  焚香默祝诸佛祖,惟愿甘霖降城垣。
  重阳赋赵兴
  万木萧瑟又重阳,东篱黄花散晚香,
  尊老自古有明典,聚会今日新风尚;
  步健毋庸扶鸠杖,避邪何佩茱萸囊,
  金色年华叹往事,余热亦自萤火光。
  清泉七绝杨述椒
  人道南门泉水香,酿酒煮茶增芬芳。
  今古南来北往客,盛传佳话到陇上。
  幸福的乐乐舞何世昌
  啊,在血雨腥风中挺进的民族
  曾勇敢冲出与兽群同居的山林
  以江河为琴放开其嘹亮的歌喉
  用铁肩钢骨发岀了铮铮的铜音跳起了这情趣动人的乐乐舞
   舞姿带着古老民族的挣揣性
   带着祖辈开拓进取的拼搏感
  带着寻求自由王国的新真谛
  舞姿赶跑了暴风雷雨的困扰
  舞姿激起了篝火四周的情歌
  舞姿驱散了围追堵猎的艰辛
  舞姿迎来了人生欢乐的笑声
  啊,这欢乐幸福的乐乐舞
   踏碎了怪石峥嵘坎坷的山
   剪直了山间逶迤崎曲的路
   唤醒了雪域中沉睡的金狮
  像伟大民族昂起了不屈的头颅
   像雪域巨人挺起了坦荡的心胸
  迈开了夺取文明富强的新步伐
   曼妙的舞姿在姗姗探索中挺进
  我豪放的民族欢快的舞
  舞步下融化了千里冰雪
  歌声里逗出了布谷欢鸣
  舞场升腾着初春的温馨
  跳吧,跳吧!尽情的去跳吧
  跳岀金轮飞转降吉祥的喜庆
  跳出政通人和山河秀的神彩
   跳出通向幸福天国的金梯云
  我的心愿袁永兴
  听耳边,声声“再见,
  看眼前,天阔路宽,
  毕业了,我们扬帆出征,
   为人民,踏上新的起点。在这离别的时刻,
  同志,你又问起我的心愿
  我的回答呵还是那样简单:
  一辈子深深扎根在草原。
  我怀念阔别三年的第二故乡,
  我渴盼重新在草原跃马扬鞭,
  我要把党的关怀送到牧民心里,
  我要去开辟更多的“牧读点”。
  让马背学校在风中雨中前进,
  让草原红花开得更加鲜艳;
  让草原一日千里腾飞,
  让奴隶的后代茁壮成长立地顶天。
  同志,这就是我的心愿,
  十分真挚又十分简单。
  草原人民送我上大学,
  我呵,定将青春献草原。
  附:已发表的现代诗歌、散文、小说、译制作品目录。
  诗歌何世昌《草原喜迎红宝书》(诗刊),《雪山啊,祖国母亲的杰作》(甘肃 《金城》,后编入《当代诗歌》);《喜看农村新美景》(《甘肃日报》,后编入《陇原新歌》),《献给故乡的歌》(《甘肃日报》),《举起你的金杯》(甘肃《陇苗》),《一个藏族姑娘的夜晚》(甘肃《驼岭》),《故乡啊,我心中的长天》(辽宁《芒种》),《乐乐舞》(辽宁《芒种》),(山东《当代青年诗选》),《欢乐的采花节》(辽宁《芒种》),后编入贵州《当代青年千家诗》);《党啊!母亲》载湖南《白云诗刊》。
  袁永兴《还是工农兵一员》《甘肃日报》;《心愿》载《甘肃文艺》。
  李舟才《布谷鸟的悲歌》载《西藏文艺》。
  散文发表作品有:《青山爷,你为什么》、《四月黄哟》、《哥哥我来为你引魂》、《窗前有棵皂角树》、《哟,叨拉发拉》、《我们曾经》、《趣闻》、《藏家新风》等。
  小说何世昌 《戴银盘的姑娘》(四川)李舟才 《丢失的猫》(《西藏文艺》)其他作品 《乡扎》、《拱坝河畔》、《在粮站里》、《山谷红霞》等。
  翻译作品李周才寓言故事《谁的孩子》(《少年文史报》)、民间文学《宝贝蛋的故事》;小说《被霜雪摧残的花朵》、《纸唐尕》、《美的旋律》、《苏旦村的故事》、《不成对的鞋》及《学生的心声》发表在《青海教育》等报刊。
  楹联
  自古以来,本县城乡群众每逢春节、元宵灯会及红白喜事。必贴对联(丧事为白纸对联),也有赠送对联的。光绪三十二年(1906)西固州同黄为楷创办“西固分州初级小学堂”时,亲题两幅对联(附后),对后进学生和守土官吏,寄予殷切希望和严格要求。光绪年间,张万魁中武举后,其叔张尚仁在新建大楼题联(附后)。劳动人民通过对联表达自己的不幸遭遇,如城解放前,某年除夕内北街一农民见不少人巴结权贵,特书写春联云:“冬去矣未见雪里送炭者,春来也尽是锦上添花人。”
  解放后,对联内容、形式随形势而易。1982年,县城恢复传统灯会,灯对联语,泥土芳香,呈现出“苍松与翠柏竞秀,灯火同星月争光”,“耀耀灯火庆元宵尽表心头喜悦,洋洋壮语赞四化抒发胸中豪情”的景象。
  附先代遗联和现代对联:
  先代对联选录
  元宵灯节(清同治)张尚仁
  头顶灯,手提灯,灯连万户成灯市
  你望月,我看月,月照千家是月宫
  谁赌酒乎?正好灯前举解饮
  有知音者,何妨月下抱琴弹
  佚名
  虽是西陲边塞地,赛过扬州城中灯
  三分谁谓杨州二,一石莫言子建八
  登魁(清光绪)张尚仁
  地脉初培,山发秀何如水发秀
  天荒已破,武登魁即有文登魁
  县令学堂联 (清光绪)黄为楷
  其一
  鸿雪幸留缘,看此间白水翠峰,
  应出磊落英多之士鹏霄谁奋迹?
  愿诸子干家栋国,都从忠心笃敬而来
  其二
  树木树人,成效在数十年之后,请君来守此土。
  须知识事务者,读时务书,纳彼百川归学海,
  同文同轨,圣教通九百里而遥,多士生于其间。
  且原以地方才,办地方事,慨然丰润到廉泉现代对联选录
  歌颂联:
  昼耀日夜耀月元宵耀灯
  国明策政明法人民明智
  政策越宽生活越好越要热爱共产党
  方向愈明前途愈广愈应振兴我中华
  有龙灯有社火又有秦腔舞蹈今年胜似去年好
  能改天能换地更能振兴中华后人总比前人强
  救灾又扶贫社会主义制度好
  供食且济衣人民政府恩惠多
  秉公办事联:
  心中有数开腔少说空话
  足下无私办事不踢皮球
  断案须持重应该天公地道
  侦察要慎微不可李代桃僵
  艰苦创业:
  树立鲲鹏大志为振兴中华奋翅扶摇
  发扬延安精神欲实现四化展才献能
  靠国家支持向银行贷款终非脱贫之计
  持艰苦作风有实干精神才是致富之门
  团结奋进:
  为政方略贵审势
  齐民要术在理财
  具百里之才当二里之任大胆创新成效在数十年之后哪管三年一换
  重一虑之得慎千虑之失集思广益谋利于十万人之众自有异口同声
  文教体育:
  勤勤恳恳不图名不为利甘愿蜡烛成灰
  兢兢业业有实学有才德乐为后人师表
  奥运扬国威十五金牌名振世界
  排坛显神手五联冠军誉满全球
  农林水电:
  花香椒香百果香饭也香异香飘万里
  山秀水秀八景秀人亦秀俊秀展奇才
  锁头紧扣白龙水,
  电站怒放霓虹花经济流通
  信息迅速胜似当年顺风耳
  神通广大且看今日孙行者
  牛羊满圈尽是招财童子
  花椒遍地无非进宝郎君
  文明时代:
  舟曲太贫困勿尚浮华勿事奢侈更应保持一勤
  人民本诚朴要讲文明要有礼貌首要孝顺双亲
  舟曲景象及沿革:
  灯灿舟城星从银河坠下
  雪积露骨山自天外飞来
  崇山西越沧海东临明月雄关猛想当年鼙鼓
  月色晴开春风漫度柳枝清笛还听今日笙歌
  雁山西来桓水东去石鸡马鬃拱左右
  天门北峙飞泉南泻翠峰笔架卫后前
  溯边厅沿革秦为羌道宋号福津明属巩昌清隶阶州民国初兴复称西固前后遥传二千年
  看地舆增异北接岷江南临四川东邻武都西衔迭部解放以还易名舟曲藏汉居民三万户
  舟系龙江二五城垣倚驼岭
  曲奏翠峰九九泉眼入长江
  启蒙求学忧忆驼岭峰晨钟
  品茶舒怀难得南门外甘泉
  二、戏曲、音乐、舞蹈
  1、戏曲
  解放前,县城秦腔业余爱好者,每逢春节、元宵节和重大活动,都演岀秦腔、眉户剧等。主要戏剧有:《柜中缘》、《拾玉镯》、《四郎探母》等。本县戏剧团体,乡村有南峪、梁家坝村秦腔戏会。抗战时期学校师生演现代戏,宣传抗日。解放后,秦腔、眉户、豫剧、话剧、歌剧、快板、山东快书等戏曲相继兴起。
  南峪戏会明末清初,南峪戏会建立,有二、三十户人家,每户1人进戏班,艺技单调原始,演出折子戏。民国34年,村民王代成进戏班主挑大梁。1950年陕西艺人史艺风流落到此,培育新人,与王配套演导,在南峪集会时演出本戏《辕门斩子》、《白蛇传》。此后,每逢元宵节在村上演出,临近乡民观看。因受封建迷信影响,当时的“戏会”成为“婆婆”(神像)的供品。后,大川梁家坝戏会成立,主要剧目秦腔折子戏及眉户戏曲《张连卖布》等“戏会”部分健康剧目起进步作用。”文化大革命”中“戏会”取消。1982年复出。
  龙迭县豫剧团1959年,河南省支建青年组成县豫剧团,演岀剧目主要有:《白蛇传》等。翌年,该团调合作,更名甘南州豫剧团。业余团体演出的剧目50年代初配合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西街小学和女子小学演出现代剧《穷人恨》、《小二黑结婚》、《宣誓》、《刘胡兰》、《一贯害人道》等。县委、县政府职工演出《兄妹开荒》、《送夫参军》、《夫妻识字》等现代剧目。
  1964年,县级机关职工业余文艺演出活跃,县人委眉户剧《三代仇》和城关小学话剧《箭杆河边》、《梅岭山下》等剧目连续在县城演出,群众欢迎。
  “文化大革命”中,各单位学唱学演“样板戏”。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岀小话剧 《灵活处理》,城关中学演出《收租院》、《红灯记》,城关小学演出《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及《红灯记》等,县业余文艺宣传队演出眉户剧《演练路上》、《流水潺潺》。
  1979年,县业余秦剧团演出传统秦剧《三回头》、《拾玉镯》、《游龟山》、《游西湖》等剧目。
  2、群众音乐
  20年代,北伐时期,流传演唱《打倒列强》等革命歌曲。
  抗日战争时期,为唤起民众,《大刀歌》、《黄河大合唱》、《红缨枪》、《义勇军进行曲》、《流亡三部曲》、《送寒衣》等歌声遍及城乡。
  解放后,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你是灯塔》、《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妇女翻身歌》、《大生产》、《歌唱祖国》、等歌曲为主的学校歌咏活动尤为活跃。合作化高潮时期,《向劳动英雄看齐》、《三头黄牛一匹马》等歌曲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50年代末,青少年喜欢唱“电影插曲。”60年代前期,“农业学大寨”歌声此起彼伏。“文化大革命”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歌曲充满歌坛。《毛主席语录》歌曲家喻户晓,歌咏比赛经常举行。
  1976年初,县委通知,要求全县大唱由本县作者创作的《决心建成大寨县》、《六条标准》等8首歌曲,在广播上教唱,广为流传。1977〜1980年,举办《大路歌》等革命历史歌曲演唱会,参加200余人。参加"革命歌曲竞赛”300余人,县一中的《长征组歌》给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翌年,《祝酒歌》、《骏马奔驰保边疆》等流行歌曲在全县传开。
  80年代,现代通俗港台歌曲被青年人接受。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剧插曲也广泛流传开来。
  3、群众舞蹈
  解放初期,“秧歌舞”、“腰鼓舞",“集体舞”传入本县。
  1962年,共青团、妇联和工会等组织举办青年交谊舞会文化大革命”中,大兴“忠”字舞,歌舞演出接踵而来。1976年后,“罗罗舞"、“马铃舞”等舞蹈素材被中央、省、州级文艺团体普遍采用。翌年,农村文艺活动复苏,民间舞蹈得以继承和发展。
  1984年后“迪斯科”、“霹雳舞”等一批海外流行舞蹈相继传入本县。
  4、音乐舞蹈创作
  “文化大革命”初,城乡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自作节目演出。。1971年后,州县多次举办文艺会演,文艺人才脱颖而出,创作水平有了提高,出现一些人们喜爱的舞蹈。1976年,由本县创作的男女声对唱"大寨红花遍地开”和舞蹈《欢庆丰收》主旋律,被甘南州歌舞团采用,改编为《深林情歌》,于1980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获奖。1984年,《白龙江流水》被省刊《祁连歌声》选用。截止1984年,全县参加州演出的音乐舞蹈约80多个。
  歌曲有《我爱公社的山和水》、《组歌联唱》、《大寨红花遍地开》、《农家笑》、《白龙江流水》、《绿云里飞出绿色的歌》、《牛哎,你和我交上了好运气》、《植树歌儿满山梁》、《一棵小树一颗心》《草原骑兵心向党》等。
  三、群众文艺表演
  本县藏族跳罗罗,汉族闹社火,由群众自发组织活动。古今沿袭,穿插说唱,后注入短剧、快板之类。
  1958年在县城广坝首次举办全县“民间传统歌舞会演”,城关队《女声独唱》,铁坝队《马铃舞》,武坪队《霸王鞭》,大川队《担水》等优秀节目受群众欢迎。是年,30多人参加甘南州第一次民间文艺会演,易明秀演唱的《十唱共产党》,颇受观众赞扬。
  19力〜1972年,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9周年和30周年,组成业余文艺宣传队,参加甘南州业余文艺会演。《欢庆舞》、《白龙江畔庆丰收》、《柿子熟了》、《五个老汉搞科研》、眉户剧《演练路上》被评为优秀节目。
  1975-1976年,县业余文艺宣传队参加“甘南州农牧业学大寨”专题文艺会演和 “甘南州纪念《讲话》发表34周年”文艺演出,舞蹈《伟大的胜利》、《我们是藏族铁姑娘》、《养蚕歌》和《组歌联唱》、《男女对唱》、《大寨红花遍地开》、《欢庆丰收》等9个节目被评为优秀节目。舟曲藏族舞蹈,连续两年为县赢得声誉。
  1978年,以大川公社老庄社火队为主体组成的县民间文艺演出队。参加甘南州第二次民间文艺会演,参演主要节目有:《扇子舞》、《狮子舞》、《啖呐》、《罗罗舞》等。
  自1958年以来,多次举办机关、学校文艺调演,开展业余演出、演唱、歌咏比赛活动。1978年后,民间传统文艺表演复兴。
  1988年第三届全国青年歌手“五洲杯”电视大奖赛中,舟曲籍歌手张涓,荣获专业组通俗唱法优秀歌手奖。后于1990年第四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获通俗唱法三等奖,聘为中央电视台特邀演员。
  1990年,城关地区中、小学排练的舞蹈《上学路上》,歌曲《假如我是一朵蕾〉〉,小品《生日快乐》等节目,参加甘南州中专中小学调演,分别评为一、二等奖和优秀节目奖,是年8月,歌曲《阿妹的口弦三寸长》,参加全省调演。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

相关事件

1971-1972年...
相关事件
1975-1976年...
相关事件

相关作品

西固城(五律)
相关作品
西固城(七律)
相关作品
宝峰阁 (七律)
相关作品
西固县八景
相关作品
吟八景
相关作品
宝峰阁 (五律)
相关作品
翠峰祈雨
相关作品
无题
相关作品
忆弟
相关作品
重阳赋
相关作品
清泉
相关作品
幸福的乐乐舞
相关作品
我的心愿
相关作品
元宵灯节
相关作品
登魁
相关作品
县令学堂联 其一
相关作品
县令学堂联 其二
相关作品
歌颂联
相关作品
秉公办事联
相关作品
艰苦创业
相关作品
团结奋进
相关作品
文教体育
相关作品
农林水电
相关作品
经济流通
相关作品
文明时代
相关作品
舟曲景象及沿革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