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化事业单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28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文化事业单位
分类号: G127.42
页数: 4
页码: 497-500
摘要: 民国32年(1943),西固县建立民众教育馆(址文庙),设备简陋,图书缺乏,经费14.60元。开展书刊借阅、扫盲,展览甲盔、军械等物和翻印小报、兴办壁报、讲演及科普等宣传工作。民国35年(1946),经费全无,工作停滞。民国38年撤。
关键词: 文化 事业单位

内容

一、文化馆
  民国32年(1943),西固县建立民众教育馆(址文庙),设备简陋,图书缺乏,经费14.60元。开展书刊借阅、扫盲,展览甲盔、军械等物和翻印小报、兴办壁报、讲演及科普等宣传工作。民国35年(1946),经费全无,工作停滞。民国38年撤。
  1951年在县城西街设立西固县人民文化馆,配合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合作化等运动开展宣传活动。1954年随西固县迁址宕昌。1955年成立舟曲县文化馆。1959年,馆址北街,开展扫盲活动。1962年与广播站并。
  “文化大革命”期间,馆藏图书资料被封存,群众文化设施遭破坏,有的干部受到迫害。
  1968年,文化馆、电影放映队、新华书店、广播站并为“舟曲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3年宣传站析离,各复原名。1974年起开展文学、文艺创作辅导讲座和美术学习班、书画摄影展览;征集、展览文物;举办群众业余文艺演唱和“元宵灯会”。建立巴藏、峰迭、立节、拱坝、三角坪等乡中心文化站。1981年,文化单位综合办公楼建成。1984年,析置县图书馆,文化馆开展橱窗图片展览、报栏、文物保护、辅导乡镇文化站、搜集民间艺术素材、举办书画展览和摄影、美术讲座。1988年,评为“全州先进文化馆”。截止1990年,举办美术、摄影等展览8次,编辑《山泉》3期,《对联集锦》3集,《民间小调》1集,《舟曲民歌集成》1集,收藏、汉族民歌90多首,被省刊选用33首。《中国少数民族民歌集成》选用15首。
  二、乡、村文化站(室)
  1954年,县文化馆设流动图书箱巡回农村阅览。1960年,在立节公社立节大队、巴藏公社下巴藏大队、大峪公社水沟队相继建立文化室,以报纸阅览和图书借阅为活动内容。“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公社以文化室为活动点组建文艺宣传队,活跃在村头田间。
  1982年,巴藏、三角坪乡文化站建立。翌年,峰迭、立节、拱坝文化站相继建立。1989年,增建中牌乡文化站,各文化站配专干1名,共藏书2500余册,报刊杂志15种,主要开展图书借阅、读报、图片展览、黑板报、文体娱乐和放映录像等活动。三、图书馆
  1955年隶属文化馆,藏书6000余册,流动图书箱46个,“文化大革命”中丢失殆尽。
  1984年,析置后的舟曲县图书馆,馆舍建筑面积224平方米,工作人员8名,开展报刊阅览、图书借阅、送书下乡等业务活动。1990年有职工7名,藏书1万余册,杂志114种,报纸34种,年均阅览1.8万人(次),图书租借约一万册(次)。
  四、新华书店
  1950年,武都新华书店支店不定期地派岀流动供应组负责舟曲图书发行供应。
  1958年12月,“舟曲县新华书店”成立(县城北街),时有旧房5间。人员3名,发行图书8万册左右。销售额2万余元。
  1968年4月,书店并入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是年,修建土木结构楼房10间,1973年析离,人员增至5名。1977年,被省委授予发行《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先进集体”。
  80年代,县书店年均发行各类图书23万余册,销售额达10万余元。1982年, 书店省辖。是年,省拨款修建钢筋混泥土四层楼一幢,建筑面积316.8平方米,图书发行量逐年增多。
  1989年,被甘南州委宣传部、州新华书店评为“双文明单位”。1990年共发行图书25.85万册,销售额28.95万元。
  五、文工队
  1966年组建县文化队,后,更名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编排短小节目40多个,队员自带行李,踏遍全县大部分村庄,为群众演出250多场。小话剧《灵活处理》、《老俩口学〈毛选〉》吸引群众。1969年演出队解散,人员回原单位。
  县文工队成立于1979年12月,招收学员30名,行政人员2名,拨开办费1.5万元,接收文化馆移交的乐器,服装。次年3月在憨班集训,学员在露天场地练工,另开设文化课。
  是年九月,全队赴甘南州歌舞团学习集训3个月,年底搬迁县城,租借民房14间。1981年春节首场演出。是年,业务经费2.4万元,调整农机厂旧房5间,另拨款修建钢筋混凝土三层单面楼21间,简易平房7间,文工队始定居。
  1982年3月,二次赴甘南州歌舞团学习,7月返县后下乡演岀。是年,增演秦剧,充实班子,增加人员。派员赴省秦剧团学习,并从陕西等地招聘秦剧演员12名。至此,文工队歌舞、秦剧组,有演职员50多名。歌舞、秦腔分场排练,协同演出。1983年在全县各乡村及武都、宕昌巡回演出80多场。
  1984年元旦,秦剧首场演出,主要剧目古典折子戏。继排《恩仇记》、《玉堂春》、《梁秋燕》等本戏下乡演出。3月,歌舞人员在省艺校培训学习。5月,参加甘南州第二次专业文艺调演,杨玲获女声独唱一等奖;双人舞《赶集》获演出二等奖;舞蹈《山庄马铃》获创作二等奖;《丰收花鞭》获演出三等奖。为省文艺团体输送演员1名。
  1985年,甘南州抽调舟曲县文工队6名骨干演员参加州歌舞团舞剧《顿月顿珠》排练,与州歌舞团联合赴甘南、武都、宕昌、文县、南坪等地演出。
  1986年,秦剧组撤销,人员解聘。歌舞人员大部分改行或上学,业务停滞,现有3名职工。
  六、电影公司
  民国时期,本县无电影放映机构。1947年夏,省教育厅电影队来西固,仅放映几场无声电影。
  1956年,甘南藏族自治州牧区文化服务二队在西固县下乡。后常驻西固,放映设备有乌克兰放映机、1103型发动发电机一套,房1间,在西街小学操场放映。场票收入10元。
  1957年3月,电影队由州、县双重领导,增加放映员2人,1959年,下放县管理,从支建青年中调配人员,全队10人,扩建电影二队,配备104型35毫米提包机一套;54—16型16毫米放映设备一套。1962年,增加住房两间,放映场地改人民会堂。1964年,增新房两间。1965年增员3名,增设长江一16型放映设备1套,年放映百余场,场票收入70多元。
  1968年,放映《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等影片。1973年,电影队析离,建立县电影管理站,旧房26间,增设放映队4个,人员增至26名,分片放映, 以演《红灯记》等样板戏影片为主。翌年,增设8.75毫米放映设备1套。舟曲林业局8个场(厂)放映队建立后,业务及供片归属县站。全站年放映700多场。1975年,绘制幻灯片《在广阔的天地里》。参加全州幻灯会演。是年,成立农村放映队两个,培训放映人员。1976〜1979年,公办放映队撤销3个,人员调离。
  1980年,县电影管理站(行政事业单位),改称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职工工资由县财政拨款,农村放映队相继建立。翌年,省、州县集资9.8万元,与文化馆、广播局合修四层双面楼一幢,用地面积480平方米(36间、简易平房9间)。
  1983年,购置5501型35毫米座机一套,16毫米影片发行量增大,个体放映队、放映人员及农村放映场次剧增。后,由于电视的普及,电影放影收入日趋下降。1987年,舟曲林业局8个放映队自行解散。是年,全县电影放映业不景气,部分人员调离。至1989年,有放映单位33个,其中县放影站1个,职工16名(退休5名)。乡级及个体放映队32个,放映员32名,放映设备37套。1990年有放映单位20个,其中县2个,职工12名;乡级18个,放映员18名,放映设备20套,其中35毫米1套,16毫米19套。七、档案馆(室)、局
  40年代后期,国民党西固县政府设有档案室,管理员1名。
  1954年6月,西固县机关档案及民国时期档案随县迁移到宕昌。1957年9月,舟曲县委设立档案室。翌年10月,成立舟曲县档案馆。1960年入馆档案446卷。1963〜1964年入馆档案1992卷。1985年,档案馆并县委秘书室。1974年析离,进档案2753卷。1976年在大川搞清档试点,培训骨干15名。
  1980年11月,成立县档案局。1982年,馆藏档案3420卷。是年,孙怀仁获全省档案工作先进个人。1984年,进档545卷,增设铁柜32套、木柜6套。翌年,接收15个单位档案,5297卷。
  1986年,省、州、县拨款16万元,修建4层单面楼1幢,总面积1065平方米。是年,进科技档案20卷。
  1990年职工8名,其中专业技术馆员1名。铁柜41套,木柜23套,库房287平方米。馆藏档案43个全宗,14123卷。其中:永久性8400卷,长期性5006卷, 短期性717卷。
  八、文化管理
  人事财务管理解放后,县人民政府设文卫科管理县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文化经费由文卫科调济,人员由人事部门统一调配文化大革命”中,文化机构由政治部宣传组统管。1973年后归文教局管理。
  1976年,文教局配备副局长和干事各1人兼管文化工作。事业费由文教局拨给,人员由劳动人事部门和文教局协商调配。1982年后,实行财政包干,年经费约10万元。1986年增至14万元。电影放映经费由县财政调济5千元外,自负盈亏。
  乡镇文化站,由县文化馆(股级单位)管理,重要事宜和人员安置须报县文教局审批后办理,乡镇电影队由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管理。
  文化市场和演出管理1982年后,个体小摊开始经营少量从本县书店或外地书店批发的图书;影片由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供片。1987年文化、广播系统增设录像放映点,由宣传文化部门审核,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证经营,录像带由广播电视局、文化馆租发。
  县业余文艺队和外地表演团体在县演出,须经县文教局同意。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