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初等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27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初等教育
分类号: G629.21
页数: 7
页码: 464-470
摘要: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州同黄为楷开办西固分州初等小学堂,后于民国2年(1913)改立为西固县高等小学校。教材以“四书、五经”为主。初、高等小学三年毕业,至民国26年(1937)后,改为每年毕业。
关键词: 教育事业 初等教育

内容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州同黄为楷开办西固分州初等小学堂,后于民国2年(1913)改立为西固县高等小学校。教材以“四书、五经”为主。初、高等小学三年毕业,至民国26年(1937)后,改为每年毕业。
  民国25年,本县开展短期义务教育,全县设短期小学4所,翌年增设4所,学生437名,前后毕业169名。
  抗日战争初期,西固县公办小学发展到29所,民办初小11所,学生927名,教师52名。至民国30年(1941),小学增至46所,其中高小3所,学生407名,教师17名;初小43所,学生2196名,教师49名。此后,全县初等教育逐年发展。截止1948年,全县有中心小学10所,保国民学校45所,教员160名,学生2875名。(表三、四)。
  办学经费,因货币贬值,省、县层层折扣,无力增建校舍,添置设备。初小教员薪粮由各保向群众摊派,教员常因领不到薪粮而断炊停课。县城完全小学(简称完小)教员编制中,还有挂名领薪粮的闲散官吏。
  1950年初,县人民政府审查录用旧职教师和自愿任教的知识分子,学习政策,分配其工作。是年春,全县5所完小学生477名,其中女生74名;普小23所,学生907名,教员51名。学校恢复时期,师生动手修理桌凳,修补门窗、墙壁,平整活动场地,开展“劳动建校”活动。
  1950年夏,始建中国少年儿童队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1952年完小、初小分设正规课程。1953年贯彻中央“整顿巩固,重点发展,稳步前进”的文教总方针,将河南、磨沟、盐土孔三所初小合并交群众自办。1957年,全县小学54所,其中完小7所,初小29所,民办初小18所,学生3559名(少数民族生654名),小学教师99名(民办教师24名)。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全县二分之一学生停学,不少民办初小停办,有些公办小学处于半停状态。是年,停办民办初小77所,仅留16所,1962年,全县完小、初小全面整顿,撤销、合并、暂停、改办一批学校。是年1月、移交迭部县完小1所,初小17所,在校学生870名(藏族生828名),教师37名(女教师2名)。
  1963年3月起,实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和时事政策教育,培养“五爱”(爱祖国,受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公德;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全县教育形势基本好转,部分停办学校重新开办,并新建一些学校。是年底,全县全日制完、初小75所,学生4016名。其中,民办28所,学生523名。
  1965年,贯彻中央“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试行“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农村试办耕读学校31所,学生994名。是年,全县有学生5010名,学龄儿童入学率为42%。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学秩序紊乱。1969年,全县13所公办小学附设初中班,实行七年一贯制,34所公办初小实行五年一贯制,农村学校一律下放大队办。1973年,青少年学生中大肆宣扬“闹而优则仕”乱学思想,否定文化知识学习,学校教学秩序异常混乱,教育与教学质量严重下降。1977年,新设立城关第二小学(简称二小),新修教学楼、宿舍,原城关小学改为城关第一小学(简称一小)。1978年,全县各小学始使用统编教材,试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
  1981年9月,实行《小学生守则》,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各校教学秩序恢复正常,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1985年,全县小学206所,学生11963名,其中女生3429名,藏小53所,藏族学生3975名,全县学龄儿童已入学8479名,入学率为73.6%。
  1990年,全县小学180所,其中公办小学96所(内藏族51所),民办村学84所,在校学生10413名(内藏族学生3245名),民办村学84所,在校学生10413名(内藏族3245名),全县学龄儿童总数10123名(内藏族4143名),已入学学龄儿童8160名(内藏族3019名),入学率为80.6%(藏族为72.9%)。在校学生年巩固率89.6%,小学毕业生升学率83.4%。(表五、六)
  本县解放前后主要小学简介:
  1、舟曲县城关第一小学
  城关一小,成立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为县内开办最早的一所学校,初名西固分州初等小学堂,学制5年,后改立高等小学堂,学制4年。辛亥革命后,改为西固县公立第一小学校。民国13年,学校迁西街新校址。位于武衙门旧址的新校舍,由管理全县学田及教育经费负责人韩丕斋设计,督修施工。新校舍建成后,学校全面开设新课程。民国14年改高级小学,仅设高小,学生30余名。民国25年,正式成立完全小学。民国30年,名为西固县福津镇西街中心学校。民国末年,改为西固县福津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简称福津一校)。学生230名以上,教员8名。是时,全县此校规模最大,设备完善,环境幽雅,教学条件良好。有师生宿舍和一定数量的图书资料,数理科教具等设备。
  解放后改名城关小学,1952年秋迁广坝“忠烈祠”。1958年按高、中、低三部分别迁于上翠号、南关(今大众饭店)。1959年迁县城东北角新校址至今,校舍几经扩建,至1990年,占地面积19亩,建筑总面积2276平方米,两层和4层教学楼两幢,平房39间。各种教学仪器、电影放映机、电视机、风琴等设备120件,图书20000册;教职工44名,其中:男24名,女20名,少数民族4名。学生725名。其中:男390名,女335名。1963年列为省重点学校,80多年来,学校培养出大批人才,县内相当多的知识分子曾在此校读书、毕业。
  2、翠峰女校
  民国10年,西固县立女子初小在原西街翠峰书院成立。入学女生20余名,教学以识字为主。教材为《女子初等小学国文》和《女子初等修身》两种。民国12年改立女子高等小学校。民国17年前后,军阀混战,连遭匪乱,学校多停课驻军,校舍亦遭破坏。后,原地重建复课。竣工不久又被戒烟所借用。民国29年11月改为翠峰女子小学校。翌年,又改为翠峰女子中心学校。学生72名,分5个学级,初级复式班,校长1名,专任教员2名,兼任教员4名(女教师1名)。是时,县内女子上学读书风气不振,教育当局遂实行强迫性教育。抗日战争时期,校舍增建,教员、学生人数增加。女校首届毕业学生杨爱仙被破格留校任教,为本县女子破天荒第一个参加社会工作。抗战胜利后,女校迁至广坝“忠烈祠”,学生增加,每年有4〜5名学生毕业,教职工增至7名(校长1,教员5,工友1)。民国36年,学校迁南关“同善社”,经修缮改装后,有教室5个,小礼堂1处,教职工宿舍4间。
  至1957年,翠峰女校毕业学生40多名。1959年3月,女校与男校(原西街小学)合并为舟曲县城关小学。
  另外,历史较悠久的还有福津二小、南峪、沙湾、官亭、富坪、武坪、峰迭、立节各乡中心学校。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

相关机构

翠峰女校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