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2134 条 91 / 809
1351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正文
苎(樨头中有绵可和粉食)、稗(即稗草)、莠(俗称狗尾巴草)、佩兰(俗称醒头草)、茵陈、艾草(可做药、火艾)、茺、蔚草(即益母草)、藿香、青蒿、紫苏(俗称卜子,民间用作泡熏豆茶)、夏枯草、大黄、小青(即淡竹)。
1352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正文
桑(本地以枝接,经接枝之桑谓家桑,未接为野桑)、柘、松(有罗汉松、金钱松、白皮松等多种),柏(有侧柏、扁柏等)、槐(有盘槐等)、榆(有水榆、鸡榆两种)、楝(有苦楝之称)。
1353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正文
鸡(有本地土鸡、三黄鸡、芦花鸡、乌骨鸡等多品种)、鸭(有水鸭、旱鸭、麻鸭、白鸭、呆头鸭等)、鹅(有本地白鹅、狮头鹅、灰鹅等)、鸽(有信鸽、菜肉鸽之分,另有多品种放飞鸽)、雀(有麻雀、黄雀)。
1354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正文
蛇(夏至后出没,有居家者为家蛇,居野外者为野蛇,本地有毒之蛇较少,品种有赤练、青稍、竹节、地扁、金丝等)、鲤鱼(家鲤,色稍红称红火鲤)、白鲢、花鲢鱼(即鳙鱼,也称胖头鱼)、青鱼(俗称溪鱼)、鲩鱼(即草鱼)、鲂鱼(即鳊鱼)、鳜鱼(俗呼计鱼)。
1355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正文
蚕(又称蚕宝宝,一般为家养)、蛙(俗称田鸡)、蝼蝈(即吠蛤,鸣于水田中,其声甚烦)、黄马(似蛙而小,背绿腹红称,咬人有毒)、瘌蛤蟆(即蟾蜍)、蝌蚪(俗称田鸡乌泥,即蛙之幼虫)、蜂、黄蜂(即胡蜂、露蜂)、蝘螉(即螟蛉子)、螘(一作蚁,有黑蚁、...
1356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正文
丝、绵、茧黄、僻花、滞头、丝拖头、丝线、绵线、苎线、棉纱、布、绵绸、绸、包头绢、绫、纱、包头绉、罗、野蚕茧(详见丝绸编)。
1357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正文
宋时,是“湖桑”形成期。双林民间已普遍使用桑树嫁接技术,以更换、优化桑树品种。土生野桑与引进鲁桑培养成嫁接桑(即称家桑),并形成优良桑种群。以至“平原沃土,桑拓甚盛”。时两淮蚕桑复业,大量桑苗购自浙北湖郡。
1358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正文
三国吴兴郡,广开农桑。平原地区田边塘旁普遍植桑,肥桑遍野,出现繁荣景象,有“荫陌复垂塘”之誉。
1359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正文
桑树自冬至春需三次检查和观察,有否桑蟥,发现即刮之,称刮蟥。如不能除之,则在六月捏头蟥,七月捏二蟥,捏头蟥时要特细心,尽除之,如留一,则二蟥成百。桑树上另有蛀虫,可分三次捉,春分捉出屑蛀,秋风捉条蛀。而在剪桑条后或九月也可细捉,也可用爆竹药...
1360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双林镇志·蚕事》有记:大约良地一亩可得叶一千斤。然溢额者少,不足者多。按桑秧之小者曰“桑乌”,长不过一二尺;三四尺者曰“独条”。二者植后须勤培育,而得截栽接,又有高七八尺而歧枝者曰“双枪”,种后不再接。岁之正二月,东路贩客载桑入市,有...
1361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正文
蚕性喜温而又恶湿,故蚕房常生炭火保暖,又不可太热,并保持空气流通。蚕房宜卑,卑则温。蚕蔟宜高,高则爽。收种须在谷雨前后,过此不宜。
1362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正文
农田耕作制历史上有粮食作物轮作制。水稻有早、中、晚之分,栽培由原始直播改育秧移栽,以“割麦种禾,一岁再熟”二熟制逐步形成。明清时期,二熟制普遍推广,其冬种作物有蚕豆、油菜、草籽等。一直延续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改革农田耕作制度,...
1363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正文
农田耕作制历史上有粮食作物轮作制。水稻有早、中、晚之分,栽培由原始直播改育秧移栽,以“割麦种禾,一岁再熟”二熟制逐步形成。
1364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正文
水稻栽培从古至今,水稻栽培主要包括选种谷、垦田、浸种、布谷、拔秧插秧、密植、灌水、施肥、除病虫害、摸草耘田、收割等环节。选种民国《双林镇志》记:“拣取谷之圆绽饱满者,留为来岁之种谷。谷既选净,乃编稻草为畚,悬之梁间,取其风燥不霉坏也。大抵田...
1365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 类型: 正文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长期都会发生,可造成苗瘟、叶瘟、叶枕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如发生此病,会产生自穗,严重尽秕谷。20世纪50一70年代,通用农药波尔多液、稻瘟净、克瘟散、异稻瘟净、甲(乙)基托布津、多菌灵、稻瘟灵等,90年代采用...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