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蚕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32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蚕桑
分类号: S88
页数: 15
页码: 465—479
摘要: 宋时,是“湖桑”形成期。双林民间已普遍使用桑树嫁接技术,以更换、优化桑树品种。土生野桑与引进鲁桑培养成嫁接桑(即称家桑),并形成优良桑种群。以至“平原沃土,桑拓甚盛”。时两淮蚕桑复业,大量桑苗购自浙北湖郡。
关键词: 双林镇 农业 蚕桑

内容

品种
  三国吴兴郡,广开农桑。平原地区田边塘旁普遍植桑,肥桑遍野,出现繁荣景象,有“荫陌复垂塘”之誉。
   西晋末,“永嘉之乱”后,北人南迁,山东“鲁桑”随之而来,落户于太湖之滨,“宜桑”适合生态环境,逐成为江南良桑之一。故史有“廆通于晋,求种江南,平州之桑,悉有吴来”记载。
   东晋末、南朝时,“乌程东南三十里有桑墟”。桑墟即是大片桑林,位于今天湖州东南菱湖、双林一带。
   唐代,湖州地区已是蚕丝重要产区。“吴地桑叶绿”“野径入桑麻”就是对当时广植桑树的形象描述。天宝八年(749)太湖旁有“撩浅军”四部约七八千人,修造圩岸,从事农桑,并开始用河泥作桑园肥料。
   宋时,是“湖桑”形成期。双林民间已普遍使用桑树嫁接技术,以更换、优化桑树品种。土生野桑与引进鲁桑培养成嫁接桑(即称家桑),并形成优良桑种群。以至“平原沃土,桑拓甚盛”。时两淮蚕桑复业,大量桑苗购自浙北湖郡。
   宋时已采用嫁接法培育“湖桑”,是将高杆桑改良成矮秆桑,使“湖桑”又一次得到优化。矮秆桑叶肥嫩而营养足,蚕成丝,丝质好。画家唐棣说:“苕溪矮桑丝更好”,“岁岁输官供织造”。赵孟頫在《吴兴赋》中说:“桑麻如云,郁郁纷纷。” 明时,蚕农又以“剪枝法”代替原先“采叶法”,即待蚕食后剪去桑树长枝条,养成“拳桑”。“拳桑”好处在于“枝叶层层而上,其受雨露遍而无披,则叶易长大而多生”,其时,亩产叶可达二千市斤。至万历时“民以此为恒产,旁水之地,无一旷土,
  一望郁然”,“树艺无遗隙”。
   清时,桑以“嫁接”“矮秆”“养拳”三法并用,使之叶厚大而疏,多津液,少葚,饲养蚕大,得丝多,成为全国最优良桑树品种,各饲蚕地区均引种“湖桑”。光绪三十年(1850)开始传入日本,被作为主要桑树品种推广。
   桑树品种繁多,据各志记载约有25种之多。常见有密眼青(又可分大叶密眼和细叶密眼)、白皮、荷叶、木竹青、黄头、扯皮、兴叶、晚青、山桑、槐头青、富阳桑、紫藤、红头、乌桑、鸡窠、望海、麻桑、鸡脚、金桑、火桑等。凡经嫁接均称“家桑”,未接者称“野桑”。上述山桑、鸡脚、望海、麻桑等为野桑,其余为家桑。
   民国晚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双林区境内尚有少量高脚桑,采桑树时有用木梯(称桑梯)作业采桑叶。
   今已全部为矮脚桑,其品种有青桑、白桑、黄腾桑、鸡脚桑等大类。其中有红、白皮桑,叶大肉厚,枝粗芽密,质量佳;青皮桑肉厚叶小,枝干比红、白皮桑细,但利于密植,双林区境农村乐于种植。湖桑也称中性桑、晚生桑,为蚕一生主要饲料,故大量种植。另有早生桑,俗称火桑,一般农户种于屋前后,主要用于饲养小蚕,所种数量不多。
   近来,新培育和经筛选保留主要桑树品种有早青桑、乌皮桑、尖叶火桑、桐乡青、睦州青、荷叶桑、湖桑197号、湖桑197-2号、湖桑199号、大种桑、白条桑、红皮大种、吴兴大种、团头荷叶白、湖桑32号(属光头荷)、湖桑35号等。还有新品种为叶贡,产量较高的新品有农桑8号、10号、12号、14号及丰田2号、盛东1号、育
  71-1大中华等,该系列品种是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育成,分别于1990年、2000年后引进,其叶产量比原桑品种增加60%左右。
   栽培桑苗繁育一般除传统桑苗袋接培育外,从2005年开始以新技术育苗:绿枝扦插、硬枝扦插、嫁接体育苗、全光照喷雾嫩枝扦插。
   镇境乡村很少用桑籽直接播种育桑,如育则以稻草灰拌以桑籽播种,并阴干,播于5寸宽、2寸深长沟,第二年秧长2尺许,即可分种。也有将桑葚籽抹于草绳缝内,埋入熟地(有肥)1寸,苗长移栽。(1寸=3厘米、1尺=30厘米=10寸)。
   民国《双林镇志·栽桑》一节:“耨地而粪之,截其枚,谓之嫁,留近本之条,尺余深埋,出土寸培而高之,泄水,墨其瘢,或复以螺壳,或涂以蜡而封之,防梅雨之浸。粪之四周使其根四达,不可直灌,否则聋而死,可和以水之粪,二年而盛。”“来年条滋而叶厚,其壅土也以粪以蚕沙。”当今栽桑称移栽、定株。纵横间隔2米,每亩植桑200株至350株,并改正对排列为交叉排列定植,利于通风和日照。以稻草灰与肥土、或市河泥、菱荡泥、猪羊垃圾填底,来年春低矮小株压枝,去长枝、烂条等,择条大肥粗者,剔去树皮,取柔枝约一尺,削成如马耳,插入皮中,并以桑皮绕定,粪土缚包,令不泄气即成活,为接桑。时间可在清明前后。桑贵剪,初(小)桑剪其杆,独留根,而肥令其发之。三年后,留其杆采叶,以后以剪其长条,否则叶不茂,如不剪,称高桑,剪而秃,称鼓椎桑。因有前因而碍锯,而未及尽截,或老枝不成器,即可垦去,勿令传染。清明前后,还需将粪水灌于桑树四周称谢桑。桑叶在立夏前后可采摘,称头叶、二叶。头叶连条尽剪,二叶唯采其条下半截,留其条为来年生叶。
  当今,桑树枝拳、条的合理配置,以亩有桑拳3000个左右,有效桑条8000条以上,桑树龄结构为青壮桑占70%以上,及时更新树龄在15年以上老桑,保证平衡高产。
   果桑
  2002年,由市桑业管理站引进大10果桑系,是单株果叶兼用品种。具有成熟早之特点。4月下旬,桑葚开始成熟,采桑期约1个月。果形大,最长约4厘米。平均每公斤鲜果330颗左右。口感好,香甜味浓,汁多无籽,有7种以上维生素。2010年,双林地区农村已有少量种植。
   第二节桑树病害与施肥桑树自冬至春需三次检查和观察,有否桑蟥,发现即刮之,称刮蟥。如不能除之,则在六月捏头蟥,七月捏二蟥,捏头蟥时要特细心,尽除之,如留一,则二蟥成百。
  桑树上另有蛀虫,可分三次捉,春分捉出屑蛀,秋风捉条蛀。而在剪桑条后或九月也可细捉,也可用爆竹药线入蛀穴烧之。当今,据蚕业指导站调查,害虫约有88种,除蟥和蛀外,还有象虫、天牛、刺蛾、尺蠖、金龟子、蜘蛛、瘿蚊等,而叶蝉、毛虫、灯蛾、卷叶蛾、堆沙蛀、虱对桑树也有局部伤害。
   防除桑虫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主要以手工捕捉为主,后有药物除蟥,如鱼藤酮、百部草(天门冬)、巴豆乳剂等,还有用石灰硫磺合剂除越冬桑树害虫。1958年“大跃进”时期,对区域内桑树进行“白化”,配比是:石灰50公斤加水175公斤,柴油1公斤,食盐5—10公斤,配成乳剂涂在树干上。对待红蜘蛛,选用73%克蟥特农药稀释3000倍防治(残效期为10天)。另外,还可用虫菊脂类农药8000—10000倍稀释后喷洒,可防治桑树病虫害。当今,上述方法已基本不用,而用桑宝稀释来防病虫(15公斤水加2毫克)。
   桑树施肥,过去一直以冬、春二季施肥,主要肥料是河塘、市河底泥及粪、猪羊垃圾等。当今还重视施夏秋肥,以保证桑树有足够养分。除原来传统性肥料外,以每亩施标氮(绿化铵、硫酸铵)30—40公斤,过磷酚钙40公斤,3月至4月中下旬施入;夏肥以速效和迟效肥相结合,占全年总施肥量的35%左右,分两次施用,第一次在夏初,每亩施碳酸铵75公斤,或尿素30公斤,或人粪尿30—40公斤,蚕沙10公担或菜饼100公斤,并配以磷钾肥和复合肥;第二次在7月上中旬追施碳酸氢铵50公斤或尿素20公斤,也可覆盖稻草500公斤,以抑止杂草生长,减少桑地水分蒸发,提高肥效;秋肥,以施速效肥为主,占全年施肥量15%左右;8月中下旬,施碳酸氢铵或尿素蚕沙、人粪;冬肥以有机肥为主,占全年施肥量20%左右。猪羊厩肥1000公斤,河泥
  250公斤,或菜饼200公斤。
   第三节桑园与桑叶市桑园民国《双林镇志·蚕事》有记:大约良地一亩可得叶一千斤。然溢额者少,不足者多。按桑秧之小者曰“桑乌”,长不过一二尺;三四尺者曰“独条”。二者植后须勤培育,而得截栽接,又有高七八尺而歧枝者曰“双枪”,种后不再接。岁之正二月,东路贩客载桑入市,有桑秧行,亦有不就行而售者。自栽种至剪叶需七年为期,五六年仅可摘叶,不能开剪也。霜降以后桑叶枯落,捋下用稻草包留以饲羊(俗称羊叶),或载至镇投行发卖。
   明茅艮《农桑谱》、沈氏《农书》、清费南煇《西吴蚕略》、魏光寿《蚕桑萃编》等总结桑园经验著作中指出:阳光充足和肥水,随时除草,防病虫害是桑园高产主要措施。即冬至前深垦数回;草长即锄,土干即灌;二、五、八、十二月上肥,壅以猪羊肥,人粪尤宜,并以蚕沙、豆饼也佳;冬、春须施河泥,这些措施沿用至20世纪70年代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桑园建设可分为:20世纪50—60年代初期,政府重视蚕桑,镇区境农村蚕桑生产初步恢复和发展,1956年桑树种植量比解放前增加25%左右。
  进入60年代,由于困难时期,粮食生产减产,各地出现桑园内间作粮食,黄豆、小麦、山薯、南瓜、白扁豆、豇豆、玉米等高秆、蔓藤、宿根作物,导致桑树衰败,桑园面积缩小,叶量减少30%左右。1963年,意识到桑园间作严重影响桑叶生产量,引进先进生产技艺“一专”(退出间作,建立专一桑园),具体做到“三增”(增株、增拳、增条)。并采取老桑地补植缺株,成行加密等措施,改造老桑地,使每亩密度从原来不到
  200株增加至500—600株,实现亩产“千斤叶”“百斤茧”。(千斤=500公斤、百斤=
  50公斤)
  20世纪60年代后至80年代初,主要开展学习和引进海宁云龙大队桑园“四改”(一改低产桑,二改稀植桑,三改靠天桑,四改劣质桑)经验。1971年开始,充分发挥集体经济优越性,结合农田、鱼塘基本建设,大搞桑地平整,小块改大块,分平实施桑地改造计划,年前平土,年后植桑,讲究种桑质量,从而改变原来地块小、零星分散、高低不平、品种混杂、产叶量低之状况。1971—1981年,以年均7%速度推进改桑,建成一批集中成片(成带)土地平整,能排能灌旱涝保收、良种密植、稳产高产桑园。同时,建设一批新桑园。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由于对桑园高水准培育管理,出现亩产桑叶1600公斤至1800公斤、蚕茧100公斤以上的可喜景象。
  1988—1994年,莫蓉儒林石桥头村开始改桑种桑。平整土地,改桑种桑28.4亩,将原农户桑地27块改成5块,为湖州市最早示范试种农桑10号、12号、14号等系列品种。亩产茧从62.3公斤提高到108.7公斤,并依靠自己力量建成5楼5底小蚕共育室一座,240平方米。
  2000年后,桑园面积时多时少。
  2001—2010年桑地总面积表表6-1单位:亩说明:1公顷=15亩采叶与叶市桑叶谓鲜货,不可多采,恐其干,蚕不喜,但又不可少采。恐有水渍,需通风挥之。小蚕时勤采叶,出火后至大眠后开剪,蚕多则需从早采叶。清蔡雪樵《采桑词》:“绿遍江南三月天,剪刀声破夕阳烟。阿侬不感渔阳梦,巴得蚕眠人好眠。” 民国《双林镇志·蚕事·桑叶》:“蚕多叶少,必须买叶。大眠后叶市开秤,然后开叶船取行票到地扎叶。如地主缺额无偿,则勒令至行中倍罚,甚或絷之如捕盗。所谓鲜货,道路非同儿戏也。然买叶者预算十担,先买五担,盖恐蚕或不佳,致有剩叶也。亦有叶场仅敷数筐,蚕之食而看至一二十筐,全需买叶者曰‘开空头蚕’,叶贱之年侥幸获利,若遇昂贵,无可借贷,势必将蚕倾弃,孽孰甚焉。”胡承谋《湖州府志》:“稍叶其预立约以定价,而候蚕毕贸然以偿者名曰‘赊稍’。有先时予直候叶大而采之,或临期以有易无胥,谓之‘现稍’。”按:“开叶行者,先于上年冬杪向乡人买叶数百担,此时价贱,乡人度岁乏资。倩中保立券卖叶于行家,谓之“卖现稍叶”。开春渐昂。亦有不昂之年,然总无比冬日更贱者。至收茧时交易渐盛,清明始用黄纸招贴。大眠开秤扎叶,曰“三市”:头市三日,中市五日,末市七日。末市大起上山(蔟),买卖只有零碎,不成市矣。
   “又:叶价最不可定,自朝至晚,每千斤有数千钱上下者,俗谓:‘仙人难断叶价也’。养蚕之家赴行买叶,谓之‘吃户’,须择地之近者随到随发,不能迟延。镇人有并不养蚕,亦盈千买卖者,谓之‘做心思’。虽似贸易,实同赌博。究之失利者多,得利者少。有亏本而无力弥缝者,有已得利而仍归乌有转至受累者,盖叶昂则卖主逃逸,买者非但无叶可发,即成本亦无从追取。设已销出转须买叶赔补叶贱,则买主逃逸,卖者非但无处讨钱,且预备之叶转须减价求售,于是债主催逼,家人争闹,至酿命案者亦有之,故贩鲜一事实为敝俗之尤也。” 第四节蚕蚕性喜温而又恶湿,故蚕房常生炭火保暖,又不可太热,并保持空气流通。蚕房宜卑,卑则温。蚕蔟宜高,高则爽。收种须在谷雨前后,过此不宜。
   蚕房固宜邃密,尤宜疏爽,晴有北风,宜开窗,以通风。日以舒气,下用地板最佳,否则铺以芦席,使湿气不上行,四壁草箦围衬,以收潮湿。太寒则重帏障之,别用火缸取火气以解寒。唯暴热,则外逼内蒸,蚕身受病,不时喂饲,略后,皆为受病之源。
   蚕之生疾,半在人,半在天,人之失恒由惰,惰则失饲,而蚕饥,饥则首亮失替而蚕热,热则体焦皆不稔之征也。天之患,恒由风雨雾露,即烈日亦有不宜,以干鲜之叶难得也。蚕食热叶则茧浮松,不可缫丝,其害浅。食湿叶则溃死,食湿热叶则僵死,食雾露叶则萎死,叶染风沙则不食,食之则死,其害深。
   双林区境东北西阳、丁泾蚕农习惯以蚕论斤,每出火一斤收茧十斤,谓之十分,多寡准此。西南各乡村论筐,每出火一斤四两,谓之一筐亦收茧十斤,谓之十分。故论斤者之十分,较论筐者为十二分半,每茧一斤,做丝得平称二两,亦有不止此数者。
  每蚕一斤自小蚕至上山约食叶一百六十斤,每筐则食叶二百斤。此为上等蚕食叶数,愈少则蚕次,蚕至收茧大率一月为期,三十余日辛苦可得丝,为绵、为线。蚕沙可肥田地,此蚕桑所以为乡民之经济命脉也。
   蚕有三眠子、四眠子之分,以出火为大眠,后眠距前眠较四眠子稍多一二周,及其上山相去亦不甚远,但三眠子身大而茧小,四眠子身小而茧大,四眠子较三眠子略娇贵,而收茧却不相上下,乡间养四眠子者较多。
   生种、藏种、浴种、护种当今由催青室与蚕种场专门负责,到期发种。
   蚕种一曰“盐种”,一曰“灰种”。腊月十二日,浴之盐种即将种置匾中,以食盐糁布于上,没子为度,用浓茶候冷泼之,令湿透,置屋上及庭中,经霜露七宿收下,去其盐。灰种用石灰如拳大一块,滚水泡化待温,将方尺许种浸入,点线香一支,香尽,沥干置匾中,今经严寒凝冻至醉,用蒸团子汤待温将种浸入,亦以线香为度,轻轻沥干晒燥,收藏盐灰二种并同。
   护种清明后、谷雨前,以旧絮包种六七日,再将种置热被中,令得人气渐渐温暖,其子变绿,谓之转色,等到全绿即可收蚕,倘桑叶萌芽未茂,天忽骤热,宜置种于清凉处,使其不即转色。
   生种、藏种大眠择蚕之健食者,别置之,倍与之食。上山时不可用火,采茧后置于静处,十
  八周后,有蛾餂出其茧口,金门(金色)为上,银门(银色)次之。出蛾后,即自能对,如未对,即将雌雄提对,约一时,燃线香二枝,天暖线香枝半为度,即解开,将布一方或纸悬空中提蛾置其上,自能抱布,须臾生子。出蛾当分三朝,初朝不过数枚,第二朝极盛,三朝即少。蛾生子之后弃水中。
   生种后,其色转为紫,可用石灰筛于其上,至夏必用薄丝绵外包,以纸再包之,恐有蠹虫伤子,待浴种时再展开,浴后仍包,方无碍。
   养蚕中几个阶段浴种、护种(现称催青)、糊箉、蚕房消毒、采叶、饲蚕(从小蚕到大蚕)、头眠、
  二眠、出火、大眠、剔蚕、铺地、搭山棚、架草龙、上山(蔟)、擦火、回山(蔟)、采选茧。以上是民国以前。
   养蚕基本方法蚕室蚕具消毒、催青收蚁、稚蚕饲育、壮蚕饲育、上蔟与山棚。
   蚕室蚕具消毒自古重视蚕室温湿,明时讲究疏爽,开门北窗,以纸糊或草帘严实之。随天气变化,随时开启窗户及添火、减火以达到所需室温。蚕室与蚕具消毒一贯以用石灰水,此法一直沿用,近年,除充分清洗蚕室蚕具外,养蚕前用2%福尔马林,或以汞盐酸水1∶2∶200溶液,或漂白粉1.25%液喷洒消毒。1990年始,蚕具消毒采用浙农大“消特灵”。
   催青民国23年(1934),开始有蚕业指导所建立催青室。民国36年(1947),双林花桥乡和莫蓉乡花城出现催青、稚蚕共育有限责任生产合作社,共有18人。解放后建立吴兴县蚕业指导所。1983年,双林建立蚕业指导所,兼责蚕种催青和发放工作。
  1956年,双林新建催青室,担负双林区境内蚕种催青、保管、统购统销和发放工作。
  蚕种催青方法在20世纪50—60年代一直采用火缸、木炭加温,用铁皮槽置水和悬挂湿布、麻袋片进行补湿。夏秋用天然冰、机冰进行降温,辅以电风扇促使温度均匀。
  1968年,推广春期催青使用电热加温和电动补湿方法,夏、秋仍用机冰降温。20世纪
  80年代后,使用空调装置。
   收蚁民国前,蚕种转后,挂在暖房内,待蚁蚕出齐,用鹅毛轻掸于蚕箔内,以谷雨为期。解放后,沿用平附收蚁,采用打落法或桃花纸引收。头天发种,次日晨,感光收蚁。蚕种改为盒装散卵,后采用网收和棉纸引蚁法两种,又改用纸包法和蚁框收蚁法。蚕种领来后,倒入外框、平摊、用鹅毛扫成、长方形比内框稍小。盖上压卵网,套进内框,进行补催青。收蚁时,取出内框,加收蚁网,再套内框,使两网紧贴。
  撒上引叶,数分钟后去框,抬起收蚁网,即可消毒给桑。收蚁框体积小,低平,在1号蚕匾中至少可放平4只框,遮光时,还可叠放3—4只,再覆盖、感光、遮光都极为方便。一直在收蚁中推广使用。
   稚蚕及饲蚕稚蚕初生至头眠用火升温调节,使3天左右赶头眠,欲其齐,朝见眠头。其蚕必佳。
   束草为墩日“叶墩”,以承刀剉叶,蚕初切叶宜细,切如丝以饲蚕。二眠后方可用片叶饲喂蚕。出火后用丫头叶(即嫩头叶),大眠后连枝叶饲之,日夜谨饲,不令稍饥,饥则有断丝肠及空头之患。出火前忌用湿叶,大眠饷后,又不能太燥,宜以洁,水洒叶饲之。凡所买进之叶,需阴地铺芦帘将叶均匀摊放凉透,洒以清水,方可喂蚕,但只可喂三日,不可多日。蚕若伤于寒则产生僵蚕,热则产生白肚。
   蚕食三四日而眠,眠一二日而起,将眠则不甚食,曰“红揽丝”。又有青揽丝,言吐丝也,亦作懒思,言懒而思眠也。他眠同此犹食,曰“食娘”。即是青条眠,则摘置他器,曰“捉眠头。” 饷食眠后约一周或半周不等,候蚕脱壳者㯩有白丝如绵谓之杨花㯩,然后可以饷食,或视其嘴上始白渐黄终至稍黑,亦可饷食,总以眠头尽起为度。如起娘不甚齐,不妨稍迟以俟其齐,俗谓之曰熬。眠起始食曰饷食,倍于前衡之重亦逾倍者,里语谓之饷得起,反是曰饷不起。食尽曰叶过,因语忌而更也。
   出火看眠头如上所说,眠半周后,用叶片引青。如天热,尤不可迟。二眠后,当燥,出火则眠,齐后将眠头捉出,其㯩弃之。分若干匾,用砻糠灰铺底,把蚕放入,每匾1.5—2公斤,皆可以散石灰稍稍糁于上,称供候。有起娘即将㯩子,预为晒干,拆开置于其面,起娘不至沸腾。如天阴,以稻草剪断,亦可起齐,后方可饷食。旧法小蚕用火至三眠,后不用火,故名出火,当今已用管道通暖风。但出火其名仍相沿不改。
   大眠蚕至大眠,其优劣半已可定。优者眠中齐集,青条不多,蚕身均匀无大小,其色青白。若一周外尚不眠齐,青条无数,布漆甚多(黑斑),必当弃之。凡出火0.5斤(1斤=0.5公斤),得大眠4斤为4斤捉,曰“捉正”,得5斤则为5斤捉,曰捉出,若不及4斤则曰捉入,不为佳矣。按:蚕初生其色乌,故名乌儿。初眠头上泛白,二
  三眠后身俱白,大眠后则身放长,白中带青,丝肠明亮者为佳,若发黄,则有病。僵蚕乃上好蚕所变,偶见即须捉去,最劣者为上山(蔟)僵。养蚕之器,来年必须更换,恐传染也。
   㯩括蚕性喜温而又恶湿热,故必㯩括。则剥去其下一层,括则取其上一层,而㯩中又有蚕,必当搜剔干净,故无论寒暖,每日宜㯩括一次,而出火及大眠时尤为重要。
  㯩括法先把网置于筐,铺叶于网,蚕就食,则集中于叶,乃举网而出,移置他器,曰“出㯩”。筐中之枝茎及蚕沙垃圾可作肥料。
   铺地大眠饷食一周后,可放地,先铺芦帘、石灰、稻草于地,然后置于蚕上,称下地蚕。双林乡村均采用这一办法,一直沿用至20世纪70年代。
   搭蚕棚、架草选择凉燥之屋,即在地蚕上面离地约1.3—1.7厘米钉横木,以壁架木其上,并横竹,铺芦帘、草帚,称搭山棚(搭蚕棚),也有制成山棚凳。上山前,
  一种是将原先准备的“蚕毛柴”制成蚕毛帚插入蚕地铺中;另一法,将其截齐稻草,中间缚紧,扭转微绞形,称“蚕龙”。在整理稻草过程,再一种以纸质方格蔟,则可向有关单位购买,有专门制作纸质方格蔟。茧子形成后清白、质好、无柴痕。
   上山(蔟)蚕将上山,蚕以色黄收身不欲食叶为主要特征,而沸腾不已、周身通明、脰节莹彻,吐丝缭绕,称缭娘。(倘脰节不莹彻,而蚕头先通明,称空头,乃小蚕失叶之故)。此时可撒置山棚帚上,称上山(蔟)。上好蚕,蚕即吐丝半周,即如白雪,谓之“裹身”。一周有声,两周无声,三周凉山。渐次采茧,烂死白肚不能作茧,转而有害好茧。按:蚕食而不饮,蚕矢干而不湿,上山(蔟)后,则撒尿,尿尽始能作茧,故山棚下点滴不绝如下雨,蚕则必佳。忌响雷,蚕作茧时闻雷,则住嘴,虽无大害,而缫丝时多蹭蹬也。
   回山谚云:六七分为中平,十二分为上上。蚕花廿四分(指称茧廿四两秤)。8斤、7斤为一吊,两吊可作丝一车。回山前一日先凉山,凉山须开户去蔽,令风燥透,茧易缫丝也。
   自1988年开始省力化养蚕,小蚕一日两回育。双林苕南邢窑史阿毛开始进行一日两回育试验,并获得成功推广。1998年,全市实施一日两回育种665065张,普及率
  91%。
   大蚕少回育和小蚕共育,小蚕公司家蚕人工饲料育、大蚕大棚育也得到普遍推广。
  莫蓉石桥头村小蚕共育室,一直坚持共育,蚕茧产量年年高,并节省成本,深为蚕户欢迎。
  1992年开始,双林区境内已开始有人工饲料与桑叶共育试验。
   双林蚕种生产单位简况表6-2
  1991—2002年双林各蚕种场蚕种生产实绩统计表表6-3续表6-3说明:至2002年,原双林各蚕种场均停产品种明清时期,镇境农村饲养蚕,以挑茧形整齐,茧壳厚重作种茧,以备下次饲养,宋陈旉《农书》记:蚕种有一、二化之别。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称:嘉湖茧均为白色,蚕体色斑纹和茧形有多种。按化性可分:头蚕种、二蚕种;按浴种可分:盐浴种和灰浴种,盐浴种所结茧细而紧,灰浴种所结茧大而松。清末,专业制种户兴起,以卖种为业。因其选种不同,蚕种有椭圆形茧种、圆茧种、束腰茧种之分。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西湖蚕学馆创办后,开始引进西方科学养蚕来培养蚕种。
   民国12年,中国著名蚕桑缫丝专家郑辟疆及其费达生等人东渡日本后,回国创办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提倡改良蚕种,科学养蚕。是年,与江苏开弦弓村小学校长陈杏荪共同在该村以新法养蚕,改进蚕种。
   民国12年后,江苏日月、宝带、秋字、五星牌蚕种传入双林地区。
   民国30年开始,推广杂交种。是由欧洲和日本蚕种与中国蚕种杂交而成。名称有华5、华6、华7、诸桂、治桂、华蚕1号、华蚕101号、华蚕102号等。抗日战争胜利后,又有华8、华9、华10、文、瀛翰等品种。其中,秋蚕有瀛文与华10正反交品。
  而华8、华9与瀛翰正反交作春蚕种。1947年后,旧品种逐步淘汰。1948年起,部为新品种。江苏新品日月、老虎、金猫、西瓜、金蟾、梅花等新品蚕种占领双林区境。
   解放后,主要以华8、华9与瀛翰杂交品为主,云溪与华9正反交两个品种产茧量高,但净度差,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停用。
  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行华合×东肥。至1972年,17、苏16几乎全被华合×东肥品种代替。杭7×杭8于1976年开始推广试养。夏秋品种从广东引入东34与省农科院603组成东34×603、东34×苏12杂交组合,因其耐高温,茧丝质量优见长,至1975年夏秋,以东34×603、东34×苏12基本取代长达13年老品种。
  20世纪80年代,春蚕开始用杭7×杭8,至1981年已成当家品种。1982年,农业部门选用菁松×皓月,浙蕾×春晓,苏青×镇丰三对易养、高产、优质新品种,至
  1987年成为春蚕主要品种。夏秋,以浙农1号×苏12成为80年代当家品种。1984年夏秋,开始养薪杭×科明、蓝天×白云(又称康2×科7),由浙江省农科院培育成功,取代原浙农1号×苏12号。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出现蚕种严重缺种局面,春种成为全年通用种,各地擅自从外地调入蚕种,局面混乱。推广夏秋种春养,蚕农不欢迎,但因结出茧舒解率高而受缫丝厂欢迎。
  20世纪90年代,农业部门选春种有菁松×皓月、浙蕾×春晓、春蕾×镇珠。夏秋种:薪杭×白云、54A×丰10等,同时推广抗氟化物,茧产量高等特点春蚕品种:华锋×雪松、雪松×华锋(正反交),夏蚕有秋丰×白玉。1997年下半年开始,对原早、中、晚三期秋蚕,调整为早中秋、迟中秋两期,以白玉×秋丰正反交为当家品种。
  21世纪,区境内蚕种以秋丰×白玉为当家品种,占90%左右,另有少量华丰×雪松品种饲养。
   雄蚕双林历史上尚无专门养育雄蚕。2000—2006年,在塔山蚕种场引入雄蚕杂交繁育。
  品种有秋华×平30、秋丰×平28两种。这两种雄蚕茧丝质佳,比秋丰×白玉平均张产提高3.7公斤。解舒率提高3.89个百分点,干茧出丝率提高2.48个百分点,清洁、净度分别提高0.34分和0.43分。
   雄蚕茧质成绩比较表(2003—2005年平均值)表6-4蚕病蚕药血液型脓病常于5龄中后期发生,表现为体包乳白、体躯肿胀、狂躁爬行,因破皮流乳白色浓汁而死。并眠前发生呈不眠。1991年以来,有三次重大危情发生:分别在1993年春蚕、1998年迟中秋蚕、2005年中秋蚕。
   细菌病细菌病中以卒倒病为较严重。如在5龄第三天爆发猝倒病,发病面积可达70%,严重造成蚕茧颗粒无收。此茧俗称“硬尾巴蚕”。
   真菌病以白僵、曲霉病发生较多,可用蚕病净、防病1号蚕药防治病,双林地区近10年来未发生较大事故。
   蚕药与蚕药生产双林区境内对蚕病防治除传统方法外,当今以药物防治为主,蚕药以“消特灵”、复方氟哌酸蚕座净为主。目前还有中草药蚕体蚕座消毒剂。
   从1971年开始,双林镇创办湖州蚕药厂(又称乐宝蚕药有限公司),主要生产乐宝牌蚕药。
  2000年,沈晓龙在双林维多利大道由无丝和乐宝蚕药厂合并成湖州天健兽药有限公司(湖州第一蚕药厂天丝动物保健药物厂),生产天丝、天健、乐宝三种牌号兽药和蚕药。
   区级蚕业技术推广机构
  1983—1993年,张兴龙先后任双林区农技站副站长、站长,负责双林区蚕桑技术推广工作。
   蚕种场新农蚕种场创办于1969年春,1999年年底,因蚕种生产计划大量削减而停办。
  1983—1999年新农蚕种场领导机构简表表6-5新华蚕种场:创办于1971年春,2001年年底停办。
  1983—2001年新华蚕种场领导机构简表表6-6向阳蚕种场:创办于1970年春,1999年年底停办。
  1983—1999年向阳蚕种场领导机构简表表6-7
  2001—2002年,双林3个蚕种场先后停办2个(新农和向阳),只有苕南新华仍生产。2001年,生产春蚕种18953张,蚁量1100克。2002年,生产春蚕种27358张,蚁量1700克。
   蚕种价格与张种卵量
  1952—1955年,每张蚕种平均10克卵量。1956年起,调整为10.5克。1962年,改为每张种(春用)2.4万粒,秋用种2.34万粒。1993年,每张种为2.5万粒。2002年,规定为大于或等于2.5万粒。实际上,双林三大蚕种场每张种所产蚕种卵量均在
  2.5万粒以上。
  1994年,春用种收购价每张17.3元,销售价为20元;秋用种收购价每张14.6元,销售价17元。非合同订购蚕种价实行不超过10%。
  1995年一代杂交种价格:春用品种每张35元,秋用种30元,原种每张100元,原原种每蛾11元,母蛾12元。收购春用种每张30.2元,秋用种每张25.8元。
  1998年实行蚕种价格:春用种收购价每张13.5元,销售价为15元;秋用种收购价每张11.70元,销售价13元。
   查处非法蚕种销售,1984年开始形成“分级管理,计划生产,合同订购,划区供种”。实行经营许可证、生产许可证、检验合格证三证制度。严禁非法经营蚕种。如1998年,双林镇春蚕实养8068张,但实际只订2534张,减少68.6%,秋蚕种比上年同期减少77.5%,邢窑等5个村几乎空白,结果查处3名种贩,查获外地蚕种近千张。
  2001—2010年双林饲养蚕种、蚕茧、桑园情况表表6-8说明:1公顷=15亩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