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列表

共 1665 条 102 / 111
1516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 类型: 正文
关塞,又称关、关口或关防,是古代的重要防御设施,一般修筑在长城要点或交通孔道的险要之处,即所谓“依山筑城”、“控河为险”,使之成为军事要塞,驻兵防守,以遏敌军入侵。
1517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 类型: 正文
烽墩,又称烽燧、烽堠、亭障、烽火台、墩台,既是古代驻防军队的观察所,又是军情警报的传送站。安西县的烽墩遗迹,在各山口要隘与部分乡村布设。烽墩与长城、关隘、障城、堡寨一起,构成边疆地区完整的防御体系,在古代边疆军事斗争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518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 类型: 正文
城池是最早出现的军事设施。《吴越春秋》云:“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可见,城郭的出现,是与军事斗争紧密联系的。春秋战国以来,“筑城郭以自守”,成为重要的军事防卫手段。
1519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 类型: 正文
堡寨俗称“土围子”,是古代的一种重要防御设施。堡寨规模一般比城小,设施也比较简单。安西一带古时多以乡村为单位修筑堡寨,并在敌人攻击时,组织乡兵、民团守御。
1520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 类型: 正文
1960年经甘肃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建镇。位于安西县城西北77公里马鬃山之山脉中,因地处古驿站红柳园子而得名,驿站废弃后无人居住。
1521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 类型: 正文
现代以来,以火药为发动力的火枪、火炮等新式武器大量生产,并装备部队,从根本上改变了作战形式,古代的大多数军事设施已不适应新的作战需要,代之而岀现的是碉堡、掩体、坑道、地下指挥所等军事工程。
1522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 类型: 正文
春秋战国时,安西属西戎之地,秦被月氏人占据,汉初为匈奴等少数民族牧养、角逐之地(据《汉书•地理志》)。西汉时始有正规的军事机构。以后各个朝代对军事机构的设置变化频繁。到清代时,军事组织较为完善,兵员数量较多。本篇着重记述历史上驻安西军事组织...
1523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 类型: 正文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承袭秦制,地方行政机构实行郡县二级制。军队设置朝廷警卫部队(羽林军)、朝廷直辖军和郡县部队。据有关资料考证,西汉时在安西境内,设有郡县机构——敦煌郡太守及都尉。
1524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 类型: 正文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承袭秦制,地方行政机构实行郡县二级制。军队设置朝廷警卫部队(羽林军)、朝廷直辖军和郡县部队。据有关资料考证,西汉时在安西境内,设有郡县机构——敦煌郡太守及都尉。
1525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 类型: 正文
汉末到西晋灭亡的百余年间,中国社会处于大变动时期,历经三国、魏晋。这一时期的兵制较西汉时有所发展,军队分为中军(朝廷警卫部队)、外军(野战部队)和州郡地方部队。
1526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 类型: 正文
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前秦西域都护吕光在武威称帝,国号“大凉”,史称“后凉”。吕光称帝后不久,平定彭晃之乱,在凉兴(今安西县境内)与王穆大战,王穆兵败后,被部下所杀,部众四散。安西境内的冥安、渊泉、广至三县改为晋昌、凉兴、广夏...
1527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 类型: 正文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凉兴县为常乐县,设置镇戍部队和州郡部队。镇戍部队主要负责边防要地的防御。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为常乐郡,后废郡置常乐县。
1528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 类型: 正文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其统治阶层为拓跋氏。唐末,其首领拓跋思恭协助唐军剿灭黄巢农民起义军“有功”,被唐朝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夏国公,并赐姓李氏;入宋后,宋朝为笼络其部,又赐姓赵氏。
1529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 类型: 正文
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明朝建立。明朝的军事组织是:在朝廷设兵部和五军(中、前、后、左、右)都督府,由皇帝直接统御。
1530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 类型: 正文
清王朝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国家,早期军力强大,以武力定天下。后期统治集团腐败,军队积弱不振,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