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堡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1519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堡寨
分类号: K928.7
页数: 2
页码: 129-130
摘要: 堡寨俗称“土围子”,是古代的一种重要防御设施。堡寨规模一般比城小,设施也比较简单。安西一带古时多以乡村为单位修筑堡寨,并在敌人攻击时,组织乡兵、民团守御。
关键词: 城堡 堡寨

内容

堡寨俗称“土围子”,是古代的一种重要防御设施。堡寨规模一般比城小,设施也比较简单。安西一带古时多以乡村为单位修筑堡寨,并在敌人攻击时,组织乡兵、民团守御。堡寨最大的特点是普及于广大乡村中,是一种 “民防”工程,在敌人(土匪)袭来时,供民众就近躲避。有军堡(寨)、民堡 (寨)之分。堡寨一般四周筑以土墙,高二三十尺,顶端设有走道;内外有护墙,便于作战和巡逻;四周有角墩,以作候望和值岗之用。堡门构筑比较坚固。堡内一般都有水井和简单的生活设施。
  明清时代,安西多有堡寨遗存,一部分一直沿用到民国后期。新中国成立后,因失去防御作用,绝大部分被逐步拆除。
  柳沟卫堡位于安西县河东乡柳沟村东北侧,西距县城117公里,东有十道柳沟,西有布隆吉河,是安西县东部的重要堡寨。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置柳沟军民守御千户所,建筑堡城驻军,并招探民户屯垦。雍正五年升为柳沟卫,后移卫治于布隆吉尔城,此堡降为民堡。今存残垣。
  回民头堡据地方史料记载:雍正十一年(1733年),新疆吐鲁番部族2380余户、9200余口,“慕化”来安西落户,甘肃巡抚决定在安西城西筑堡5座,名回民头堡、二堡、三堡、四堡、五堡,予以安插,并在堡外通渠开田耕种。回民头堡位于安西县南岔乡六工村,东距县城13公里。“周长三里七分,墙高二丈三尺”,堡内盖居民房屋。其余4堡规模较小,但堡内设施基本相同。现存残垣。
  百齐堡位于县城西约75公里处。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5年)建筑,城高“一丈三尺,底宽一丈二尺,顶宽六尺,垛墙高五尺五寸,女墙高二尺。”西接沙州(今敦煌)黄墩堡,西北与青石峡相接。现已被沙土埋没过半,古迹尚存。
  安西县军事志・93・第一篇军事地理踏实堡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279年),位于县城南43公里处的踏实乡境内。城堡“高一丈八尺,宽一丈七尺”。曾驻千总1员。现已被毁。
  头工村堡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26年),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有东西两门。
  二工村堡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26年),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有东西两门。
  三工村堡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26年),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有东西两门。
  四工村堡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26年),位于县城西南10公里。有东西两门。
  六工村堡俗名六工城,在县城西南35公里处。具体建筑年代无考。
  七工村堡在县城南35公里处。具体建筑年代无考。
  八工村堡在县城南30公里处。具体建筑年代无考。
  九工村堡在县城南20公里处。具体建筑年代无考。
  十工村堡在县城南15公里处。具体建筑年代无考。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地处甘肃西北,东屏玉门,西邻敦煌,南望祁连,北依大漠,地扼甘新,物产丰阜。早在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西汉时就设有行政建置。南北有祁连山、马鬃山群山环绕,滔滔的疏勒河中流西去,潺潺的榆林河向北蜿蜒,众多绿洲东西分布,山蕴金银铜铁,地产粮棉瓜果,自古即为中央政府控扼甘新之锁钥,经略西域之基地,丝绸之路之重镇,故而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伴随着人类的涉足繁衍,军事活动贯穿古今,干戈频仍,烽火不息,少数民族豪强争草逐水,相互攻杀争斗;历代中央王朝拓土开边,大举征战,各族人民保家卫国,浴血疆场,乃至红军西路军悲歌西进,马家军横行暴虐,军事活动几成历史发展的主线,直至1949年和平解放,这里的人民才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