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军事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152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军事组织
分类号: E216
页数: 4
页码: 138-141
摘要: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凉兴县为常乐县,设置镇戍部队和州郡部队。镇戍部队主要负责边防要地的防御。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为常乐郡,后废郡置常乐县。
关键词: 军事组织 隋唐 五代时期

内容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凉兴县为常乐县,设置镇戍部队和州郡部队。镇戍部队主要负责边防要地的防御。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为常乐郡,后废郡置常乐县。
  二、唐代军事组织据记载,在今安西境内,地方部队有:
  1、瓜州总管府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治晋昌城(今安西县锁阳城),统辖瓜州、沙州(今敦煌)、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3州军政,唐高祖八年(625年) 罢。
  2、瓜州下都护府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置,治晋昌,督瓜、沙、伊3州。后罢,辖地归入凉州都督府。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吐蕃军犯瓜州,被瓜州刺史张守珪击退。战后,唐王朝又在瓜州置都督府,任张守珪为都督,镇守瓜、沙,防吐蕃入侵。
  3、瓜州刺史、晋昌郡太守刺史(太守)为一州(郡)军政长官,司理军政。
  唐初沿隋制,置瓜州,治晋昌;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24年)改瓜州为晋昌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瓜州。统领州(郡)兵及晋昌、常乐2县•102•第一章古代军事组织兵马。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大将军薛仁贵征吐蕃失败,被贬为瓜州刺史。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吐蕃兵犯瓜州,唐任张守珪为瓜州刺史(兼墨离军使),率唐军迎战,击退之。大历元年(765年)陷吐蕃。
  4、墨离军《唐会要》云:“墨离军,本是月氏旧国,武德初置军焉”。《通典》卷129云:“墨离军,晋昌郡西北十里,管兵五千人,马四百匹……”。据考定,唐晋昌郡城即今安西县东南之锁阳城,该城西北10里有一古城今名堡子城,即是唐墨离军城。《唐大诏令集》有“墨离军使、瓜州都督李思明”的记载,说明墨离军使一般由瓜州都兼任。
  5、百帐守捉《新唐书•地理志》云,在瓜州晋昌郡(治今安西县锁阳城)北120里, 当在今安西县北境。
  6、悬泉守捉不见于《甘肃军政志》及《新唐书》,而1972年吐鲁番唐墓出土之《敦煌军事文书》中有悬泉、常乐、苦水、盐池4守捉的记载。经考定,悬泉守捉驻地在今安西、敦煌2地间,汉设悬泉置,因附近有泉水从山崖涌出,故名悬泉,今名吊吊水。安敦公路从旁通过(待考证)。
  7、常乐守捉驻常乐城。《元和郡县志》云:常乐“本汉广至县地,……后魏明帝改置常乐城,隋于此置常乐镇,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常乐县也”。唐常乐县故城在今安西县境。
  8、 合河镇《新唐书》载,晋昌县东北有合河镇。当在今安西县东境。
  三、西汉金山国——归义军节度使五代初,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在沙州建立了 “西汉金山国”,也称“西汉敦煌国”。这时的归义军实际上只统辖瓜(今安西县)、沙(今敦煌市)二州,实力比较弱小。不久,甘州回鹘可汗派兵攻打金山国,张承奉力屈投降,尊回鹘可汗为“父”,金山国沦为甘州回鹘的附庸。公元914年张承奉死,因他无人继承,州人遂推戴归义军长史曹议金主持瓜沙地区军政事务,开始了曹氏家族对瓜沙地区的统治。曹议金掌握瓜沙地区军政权力后,接受张第二篇军事组织承奉称帝失败的教训,遂去国号,奉中原王朝为正朔,恢复归义军节度使旧称,实力逐渐强大。后历曹元德、曹元深、曹元忠、曹延恭、曹廷禄、曹宗寿、曹贤顺等兄弟子侄几代人主持军政,后唐、后晋、后周和北辽王朝先后授予 “归义军节度使”、“归义军节度兵马留后”、“检校尚书左仆射”、“检校太尉”、“瓜沙等处观察、处置、营田、押蕃落军使”、“使持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等官位官职,经营瓜沙长达120余年。北宋仁宗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被西夏灭亡。
  归义军节度使在曹氏家族主管时,辖“二州六镇”。敦煌莫高窟第108窟壁画有“归义军节度使应管内二州六镇马步兵都头”的题衔。敦煌遗书中也有“六镇”事略的记载。归义军的“镇”,实为军政一体的县级建制单位,设镇使、副使,也称遏使,其下有长史、都头等,镇使与县令同级。经当代敦煌学者考证,归义军所属“二州”,即沙州、瓜州。“六镇”后来增至为“八镇”,其中,在现安西境内有两镇:常乐镇在今县城南40多公里处的踏实乡常乐村,唐置常乐守捉,五代时改置常乐镇,归义军沿置。《归义军破历》有“常乐副使”,敦煌遗书有 “常乐副使田员宗”的记载。
  悬泉镇在敦煌、安西交界的安西地段(今南岔乡),汉置悬泉置,此后长期为邮驿所在,唐初置悬泉守捉,唐后期改置悬泉镇,归义军沿置。据《西凉异物志》记载,汉武帝时,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曾屯兵于此。安西榆林窟有“节度都头悬泉镇遏使”、“归义军节度内观察都头守悬泉镇遏使”、“悬泉长史”、悬泉“镇使”等题记;敦煌文书有“悬泉镇遏使”的记载。
  四、吐蕃在安军队吐蕃原来活动于西藏高原,唐初把势力扩张到青海,吞并了游牧于这一带的吐谷浑、党项、白兰等部族,并与唐王朝展开长期战争。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吐蕃军乘机北犯,至公元763年占领陇右;从公元764年开始又攻掠河西,至公元781年占领河西全部。吐蕃占领陇右、河西后,其军已由“上马为兵,下马为民”的部落武装过渡到常备职业军队,且多为骑兵。公元848年张议潮领导河西人民起义,经过10多年斗争,终于消灭了在河陇大部地区的吐蕃势力。吐蕃统治河陇地区长达80多年,其在安军队主要有:第一章古代军事组织大将悉诺逻恭禄部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悉诺逻恭禄率吐蕃军攻河西,陷瓜州(在今安西县),俘刺史田元献等,进而围攻常乐县城和玉门军,常乐县令贾师顺率军民顽强抵抗,固守旬余,吐蕃军不能克城,遂毁瓜州城而去。
  大将悉末郎部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7月,悉末郎率吐蕃军再攻瓜州,被瓜州刺史张守珪击走。
  第五节西夏时期的军事组织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其统治阶层为拓跋氏。唐末,其首领拓跋思恭协助唐军剿灭黄巢农民起义军“有功”,被唐朝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夏国公,并赐姓李氏;入宋后,宋朝为笼络其部,又赐姓赵氏。北宋初,其首领李继迁不断侵扰宋朝北部边疆。公元1032年,李继迁孙元昊正式建立西夏王朝,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西夏最盛时辖22州,其地“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包括今宁夏大部、内蒙古西部、甘肃河西走廊、陕西北部边缘地区。公元1227年为蒙古军灭亡,正式立国时间为公元195年,加上李继迁、李德明称王时间,共达240余年。
  西夏军是从部落武装发展起来的,由拓跋氏家族统领,分为朝廷御围军、地方军和擒生军3种,其中地方军是主力部队。在现酒泉境内设西平军, 军司驻瓜州(今安西县东南),统辖酒泉各县军政。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地处甘肃西北,东屏玉门,西邻敦煌,南望祁连,北依大漠,地扼甘新,物产丰阜。早在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西汉时就设有行政建置。南北有祁连山、马鬃山群山环绕,滔滔的疏勒河中流西去,潺潺的榆林河向北蜿蜒,众多绿洲东西分布,山蕴金银铜铁,地产粮棉瓜果,自古即为中央政府控扼甘新之锁钥,经略西域之基地,丝绸之路之重镇,故而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伴随着人类的涉足繁衍,军事活动贯穿古今,干戈频仍,烽火不息,少数民族豪强争草逐水,相互攻杀争斗;历代中央王朝拓土开边,大举征战,各族人民保家卫国,浴血疆场,乃至红军西路军悲歌西进,马家军横行暴虐,军事活动几成历史发展的主线,直至1949年和平解放,这里的人民才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