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关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151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关塞
分类号: K878.3
页数: 2
页码: 121-122
摘要: 关塞,又称关、关口或关防,是古代的重要防御设施,一般修筑在长城要点或交通孔道的险要之处,即所谓“依山筑城”、“控河为险”,使之成为军事要塞,驻兵防守,以遏敌军入侵。
关键词: 文化遗址 关塞

内容

关塞,又称关、关口或关防,是古代的重要防御设施,一般修筑在长城要点或交通孔道的险要之处,即所谓“依山筑城”、“控河为险”,使之成为军事要塞,驻兵防守,以遏敌军入侵。“夺取关城”或“过关”是古代作战的一项重要目标,而“把守边关”、“固守关城”则是防守一方的重要任务。随着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变化,有些关塞失去了军事防卫作用,有些关塞则因时间的推移而夷为平地,还有些关塞演变为缉盗缉私的关卡。清代以来,安西境内的关塞日渐废弃,只留下一些残墙断壁供后人评说。
  汉玉门关称玉关,因古时西域的和田美玉经此输入中原,故名“玉门关”。《汉书•地理志》敦煌郡龙勒县下记载:“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玉门关设置的具体年代,史书无明确记载。汉玉门关因地处荒漠,经长期风蚀,关城遗址已荡然无存,因而汉玉门关的确切位置,就成为一个“历史悬案”。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敦煌市区以西95公里处的马圈湾(汉代属龙勒县地)汉代烽燧遗址,发现大量汉简,其中有记载吏卒出入玉门关的记录。考古工作者根据这些资料,结合当地长城走向和烽燧设置情况研究,认为汉玉门关应设在马圈湾烽燧遗址附近。后来,由于通向西域的北道开通,玉门关东移。据敦煌考古学家李正宇先生考证,东移后的玉门关址,在今安西县桥子乡西北7.5公里之唐晋昌城东北侧,遗址今存。
  唐玉门关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玉门关于葫芦河东岸。
  安西县军事志・85・第一篇军事地理东南有月牙墩,南有通唐瓜州(锁阳城)古道,西有苜蓿烽。清雍正六年 (公元1728年)重修玉门关,置双塔汛堡,设千总1员,兵1营驻防。双塔堡自此始有其名。堡内原有昭忠祠等古建筑。1958年,修建双塔水库,遗址浸入水中。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地处甘肃西北,东屏玉门,西邻敦煌,南望祁连,北依大漠,地扼甘新,物产丰阜。早在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西汉时就设有行政建置。南北有祁连山、马鬃山群山环绕,滔滔的疏勒河中流西去,潺潺的榆林河向北蜿蜒,众多绿洲东西分布,山蕴金银铜铁,地产粮棉瓜果,自古即为中央政府控扼甘新之锁钥,经略西域之基地,丝绸之路之重镇,故而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伴随着人类的涉足繁衍,军事活动贯穿古今,干戈频仍,烽火不息,少数民族豪强争草逐水,相互攻杀争斗;历代中央王朝拓土开边,大举征战,各族人民保家卫国,浴血疆场,乃至红军西路军悲歌西进,马家军横行暴虐,军事活动几成历史发展的主线,直至1949年和平解放,这里的人民才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