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汉代的军事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152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汉代的军事组织
分类号: E216
页数: 2
页码: 136-137
摘要: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承袭秦制,地方行政机构实行郡县二级制。军队设置朝廷警卫部队(羽林军)、朝廷直辖军和郡县部队。据有关资料考证,西汉时在安西境内,设有郡县机构——敦煌郡太守及都尉。
关键词: 军事组织 汉代

内容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承袭秦制,地方行政机构实行郡县二级制。军队设置朝廷警卫部队(羽林军)、朝廷直辖军和郡县部队。据有关资料考证,西汉时在安西境内,设有郡县机构——敦煌郡太守及都尉。
  一、县尉县是郡之下一级政权,万户以上的设县令,万户以下的设县长,皆兼管县境之军事。另设县尉(大县设左、右尉),专司全县之军务。
  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骡骑将军霍去病西征,打败匈奴贵族,在河西地置武威、酒泉郡,安西地属酒泉郡。元鼎六年(前111年)分酒泉郡置敦煌郡,治所设于敦煌县(在今敦煌市西南)。在安西境内的广至 (今踏实乡常乐村)、冥安(今桥子乡之锁阳城东)、渊泉(今三道沟四道沟村)等3县设县尉。
  二、部都尉和农都尉汉武帝时,在重要地段设部都尉,有屯垦任务的郡设农都尉。部都尉是边防部队的指挥官,主要担负塞墙(汉长城)和烽燧线的防卫任务。部都尉以下的第二级指挥官为候官,也称障尉或障塞尉,驻障城;第三级指挥官为候长,驻大燧(大墩),附有营房,管理若干烽燧;第四级组织为燧,是边防部队的基层单位,设燧长及戍兵若干人,管理1个烽火台(燧),其职责是守护烽燧、观察敌情、举烽燧报警。农都尉主管屯田。
  各部都尉所属组织,大多已不可考。据地方志及有关记载,现安西一带有宜禾都尉,属敦煌郡。都尉府设于昆仑障(故城在今安西县东),其防区西起西沙窝附近之临介燧,与敦煌中部都尉相接;东至玉门市西部之蘑菇滩,与酒泉郡西部都尉防地相接。《敦煌汉简》有“广汉第一,美稷第二,昆仑第三,鱼泽第四,宜禾第五”的记载,据当代学者考证,此即宜禾都尉下属的5个候官,负责辖地塞墙烽燧的管理与防卫。
  东汉时,今安西境内军事机构的设置,基本上沿袭西汉,县级仍设冥安、渊泉、广至3个县尉,其主要任务是缉拿“盗贼”,维持社会治安。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地处甘肃西北,东屏玉门,西邻敦煌,南望祁连,北依大漠,地扼甘新,物产丰阜。早在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西汉时就设有行政建置。南北有祁连山、马鬃山群山环绕,滔滔的疏勒河中流西去,潺潺的榆林河向北蜿蜒,众多绿洲东西分布,山蕴金银铜铁,地产粮棉瓜果,自古即为中央政府控扼甘新之锁钥,经略西域之基地,丝绸之路之重镇,故而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伴随着人类的涉足繁衍,军事活动贯穿古今,干戈频仍,烽火不息,少数民族豪强争草逐水,相互攻杀争斗;历代中央王朝拓土开边,大举征战,各族人民保家卫国,浴血疆场,乃至红军西路军悲歌西进,马家军横行暴虐,军事活动几成历史发展的主线,直至1949年和平解放,这里的人民才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