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现代军事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1521
颗粒名称: 第七节 现代军事工程
分类号: E95
页数: 2
页码: 132-133
摘要: 现代以来,以火药为发动力的火枪、火炮等新式武器大量生产,并装备部队,从根本上改变了作战形式,古代的大多数军事设施已不适应新的作战需要,代之而岀现的是碉堡、掩体、坑道、地下指挥所等军事工程。
关键词: 军事设施 军事工程

内容

现代以来,以火药为发动力的火枪、火炮等新式武器大量生产,并装备部队,从根本上改变了作战形式,古代的大多数军事设施已不适应新的作战需要,代之而岀现的是碉堡、掩体、坑道、地下指挥所等军事工程。
  一、掩体掩体供步兵战斗人员射击和隐蔽用,有单人掩体、机枪掩体、火炮掩体之分。1949年秋,国民党军败退河西走廊,在河西修筑了不少野战工事。据1958年调查,安西县尚存掩体6座,多是圆型或半圆型,多数用黄土筑墙、上盖圆木,少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现已无存。
  二、半地下指挥所供团级以上指挥战斗用。民国38年(公元1949年)春夏,国民党军队曾在河西一些地区修筑半地下指挥所指挥作战。据1958年调查,残存1座。现已坍塌。
  三、飞机场位于县城门约1公里的戈壁滩上。控制面积10余平方公里,实际使用面积约2平方公里,东西长2000余米,南北宽1000余米,一次可停落小型飞机七、八十架。机场设施十分简陋,没有跑道和机库,指挥着陆的手段是由场兵在地面铺设红色“T”字布;加油全靠人力操作,由场兵将油桶抬至机旁,用简单机械将油桶升高,通过管道自流而入;启动飞机是用专用启动车将一个摇把与飞机螺旋浆连接起来,发动汽车带动飞机;飞机降落的制动依靠尾部的犁铧式构件,着陆后在机场犁出一条深沟,以阻滞飞机。飞机场于1938年启用后,苏联援华飞机分批从此东飞,每批十多架或30架,最多的一次达60多架。1942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变化,新疆盛世才投靠蒋介石后,对这条运输线的干扰加剧,苏联物资基本停运。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便不再停落飞机,机构相继裁撤。解放前夕只剩几名留守人员,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20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民航曾利用这个机场执行飞播和灭虫任务。
  飞机场的警卫最早由场兵担任,后调马步芳部一个连,随后由中央军一个连接防,至抗日战争胜利后撤离。在抗日战争时期,该机场作为苏联支援中国抗战物资运输的空运中转站,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58年总参批示留作备用机场。本机场利用戈壁滩整修而成,跑道质量很差,场地现虽保存,但长期未加维修,已不能使用。
  四、防空、隐蔽工程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防御外来侵略者的空中袭击,安西县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动员全县机关、学校、工厂、居民、农村生产队,掀起了大挖地道的备战热潮。全县在境内的九墩湾山、双塔堡山、南岔截山和柳园镇建立了对空观察哨所,在县城和乡村实现了报警快速化。在县城、乡镇和农村选择合适地形深挖防空洞。经过全县人民的努力,共挖地道25350米,挖堑壕4280米,挖各种掩体800多个,修筑防空工事4350平方米,可容纳11000多人。其中,县城和柳园镇2个人口密集区,是安西防空袭的重点,共挖地道20条,修筑排散部34个,882平方米,可容纳9277人。后因质量较差和失之管理,乡村的现已坍塌毁弃,城市的也大多数残缺损坏。

知识出处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县军事志》

安西,地处甘肃西北,东屏玉门,西邻敦煌,南望祁连,北依大漠,地扼甘新,物产丰阜。早在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西汉时就设有行政建置。南北有祁连山、马鬃山群山环绕,滔滔的疏勒河中流西去,潺潺的榆林河向北蜿蜒,众多绿洲东西分布,山蕴金银铜铁,地产粮棉瓜果,自古即为中央政府控扼甘新之锁钥,经略西域之基地,丝绸之路之重镇,故而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伴随着人类的涉足繁衍,军事活动贯穿古今,干戈频仍,烽火不息,少数民族豪强争草逐水,相互攻杀争斗;历代中央王朝拓土开边,大举征战,各族人民保家卫国,浴血疆场,乃至红军西路军悲歌西进,马家军横行暴虐,军事活动几成历史发展的主线,直至1949年和平解放,这里的人民才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