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列表

共 726 条 35 / 49
511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1952年12月,区内部分县建立人民政协组织。其后,各县均建立政协组织。县政协由政协山东省委员会直接领导,聊城地委统战部负责协调指导。
512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初至“文化大革命”前,全区只有临清、聊城、阳谷、莘县设有政协组织,工作联络由地委统战部办理。
513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委员会议政协委员会的前身为各界代表会,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选举产生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后,不再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514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1980年6月,阳谷县政协率先建起文史资料研究科。1984年后,各县市普遍开展这项工作。征集的内容包括政治、军事、工商、文教卫生、科学技术、民族宗教、名胜古迹、名人轶事、风土民情等。
515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拥军优属1940年,境内青年根据冀鲁豫行署的指示精神,积极组织开展拥军优抗活动。当年,募捐慰劳部队的鸡蛋550公斤、鞋2500余双、袜子1800双、手套1050副、粮食2075公斤、现金2200万余元(旧币)。
516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1940年,境内青年根据冀鲁豫行署的指示精神,积极组织开展拥军优抗活动。当年,募捐慰劳部队的鸡蛋550公斤、鞋2500余双、袜子1800双、手套1050副、粮食2075公斤、现金2200万余元(旧币)。
517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聊城地区内复员军人安置工作始于1950年。当时的安置原则是“妥善安置,各得其所”,将家庭成分好、政治可靠且无家可归者,安置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其余回乡做基层工作或参加农业生产
518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后,党和政府关心灾民疾苦,组织生产救灾,并以以工代赈、生产自救、国家救济等方式给予扶持。
519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境内曾设有慈善团体,或由官府主办,或由绅民募捐举办。清末,东昌知府曾创办施医局、施粥厂;堂邑县柳林村村民武训,多方募捐,创办柳林义学,收容贫苦子弟入学就读。民国期间,范筑先号召各县政府兴办慈善事业,帮助孤老残幼解决困苦。建国后,党和...
520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彻底废除旧的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主,自愿结合,男女平等和一夫一妻制。并实施婚姻登记制度,结婚、离婚、复婚均按照婚姻法规定到基层人民政府进行登记。
521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初期,区内仍沿袭旧时丧葬习俗,行木棺土葬,久丧厚葬,迷信礼俗繁缚。1956年,开始对旧的殡葬习俗进行改革,部分县市采取算帐对比和摆事实、讲道理等方法,破除“请阳阴,看风水,找穴道”和丧事大办的封建迷信思想。
522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干部编制总的原则是根据工作需要,分别轻重缓急,因事设人。1946年8月,冀南行署规定专员公署可配干事、警卫等人员83人。1949年,专署设置机构13个,干部编制147〜155人,事务29人,公安(看守)员74人。
523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干部编制总的原则是根据工作需要,分别轻重缓急,因事设人。1946年8月,冀南行署规定专员公署可配干事、警卫等人员83人。1949年,专署设置机构13个,干部编制147〜155人,事务29人,公安(看守)员74人。
524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录用与聘用1949年底,专署录用高小、初中毕业生近300人。1951、1956年,各县市分别招收录用一批干部。到1960年,全区干部增加近3万人。60年代,将589名试雇人员转为正式干部。1964〜1965年,从高中、未分配中师毕业生和代课...
525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1951年,新建和重点单位需要大量干部,人事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重点从工人、农民、复员军人中选调了一批干部,其中部分输送到外地和上级部门。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