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殡葬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521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殡葬改革
分类号: D632.9
页数: 2
页码: 592-593
摘要: 建国初期,区内仍沿袭旧时丧葬习俗,行木棺土葬,久丧厚葬,迷信礼俗繁缚。1956年,开始对旧的殡葬习俗进行改革,部分县市采取算帐对比和摆事实、讲道理等方法,破除“请阳阴,看风水,找穴道”和丧事大办的封建迷信思想。
关键词: 民政工作 殡葬改革

内容

建国初期,区内仍沿袭旧时丧葬习俗,行木棺土葬,久丧厚葬,迷信礼俗繁缚。1956年,开始对旧的殡葬习俗进行改革,部分县市采取算帐对比和摆事实、讲道理等方法,破除“请阳阴,看风水,找穴道”和丧事大办的封建迷信思想。1967年春,临清首先建立全区第一个火葬场。1968年,高唐县、聊城县火葬场建成。1970〜1973年,全区火化尸体共307具。1975年,阳谷火葬场建成。1977年,在平火葬场建成。是年,全区共火化尸体10407具,高唐、阳谷、临清、聊城、在平5县火化率达到70%。1978年,全区8县均建起火葬场,有干部职工123人。是年,全区共火化尸体14082具,聊城县普及火葬的大队526个,占全县生产大队总数的59%。1979年,土葬习俗回潮,火化量普遍下降。1981年,全区火化量下降到2411具,火化率仅占8%。旧葬习俗再度漫延,80%的村庄恢复土葬。1982年,各级政府先后召开丧改会议321次,出动宣传车31部,举办丧改专题广播节目167个,初步刹住旧葬漫延歪风。是年,全区实行火葬的公社由年初的13个增加到88个,全区共火化尸体3813具,比1981年增加58%。此后,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对殡葬改革工作的领导,下发一系列关于殡葬改革的文件,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制订乡规民约,使全区殡葬改革工作顺利进展。1984年,全区共火化尸体18765具,火化率达66.5%,创历史最好水平。1985年,全区共火化尸体16403具,火化率达到68.7%;高唐、东阿火化率则高达98%,莘县、在平火化率均达95.2%。1986年,根据部分县市土葬习俗又有所抬头的状况,地委、行署联合批转地区民政局《关于切实搞好殡葬改革的报告》。是年,全区火化尸体14540具,火化率56.9%;建立劳动人民纪念堂20处。1987年,行署成立殡葬改革领导小组,并下发《聊城地区关于搞好殡葬改革工作的暂行规定》,使殡葬工作法制化。是年,各县市将火葬场改为殡仪馆,全区建立红白理事会4960个,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78%。1989年,全区实行殡葬改革目标责任制,行署与各县市,县市与各乡镇、办事处层层签订目标责任制,进一步促进全区殡葬改革的进行。是年,全区火化尸体18469具,火化率为65%。1990年,全区火化尸体17946具,火化率为64%。1991〜1994年,全区累计火化尸体110450具,火化率为95%。1996年,全区火化尸体32761具,火化率为98%。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