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泰安市” 相关
共 1994 条 19 / 133
271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1957年,县在春季物资交流会上,广播宣传中央节制生育的号召,许多育龄夫妇和未婚青年制定了“晚婚计划”和“床头计划”节育措施。1963年冬至次年春,集中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宣传。“文化大革命”开始,宣传教育工作停止。
272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生育规定1957年,提倡育龄夫妇实行 避孕措施。1963年,提倡多子女的育龄夫妇实 行节育手术。1973年,实行“晚、稀、少”的规。奖励1979年12月,县规定对志愿只生 一孩的夫妇,发给《独生子女证》。
273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1953-1972年20年中,除三年困难时期外,17年人口出生率,年均在33.8%。以上,1963年高达45.44%。1984年12年中,年均出生率下降到16.66%。,共少出生人口116568人。
274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泰安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县,绝大多数人口务农,城乡手工作坊生产铁木制农具、生活用具、食品及朝山进香用品。较大规模的商品交易形式为山会、庙会。行纪代政府管理市场,津浦铁路通车后,商业渐趋活跃,泰城、大汶口两地逐渐发展为粮油集散地。
275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年间,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 缚,生产力水平低下。据统计,1946年占总人 口 5. 6%的地主、富农占有全县27%的土地, 90%以上的贫苦农民占有73%的土地。广大 农民不同方式地受着地主、富农剥削,加之农 业本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76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的39.3%,其中完全没有土地的2824户,占 这部分农民的48.2%,他们不同程度地受到 地主、富农的剥削。
277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中国实业志》载,1933年,泰安县有半 自耕农、佃农、雇农计有58555户,占总农户的39.3%,其中完全没有土地的2824户,占 这部分农民的48.2%,他们不同程度地受到 地主、富农的剥削。
278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1945年,上港乡的薛继培首先 组织了境内第一个农业生产变工组。次年1月在县召开的劳模大会上表彰了三个 模范互助组,推动了互助组织的发展,年底达 2507个。
279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初,境内就着手对私营工商业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不同形式的手工业生产 合作社(组)、商业供销合作社。
280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1958年8月,毛泽东主席发表“还是办 人民公社好”的谈话,中共中央作岀《关于在 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30日全县 第一个人民公社——道朗人民公社成立。
281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逐步实行 经济体制改革,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各种形式 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
282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三大改造完成后,允许少量工业 (手工业)、运输业和商业个体经营者继续经 营。1965年,个体 工业产值和个体商业社会商品零售额分别占 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71%和社会商品零售 总额的1. 33%。
283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个体经济建国前,个体经济是主要的经济形式。三大改造完成后,允许少量工业 (手工业)、运输业和商业个体经营者继续经营。
284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1949年, 工农业总产值分别占2.8%和97.2%。
285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第一产业在国民总产值中基本居于首 位。1957年,第一产业3862万元,第二产业827万元,第三产 业578万元。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