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济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36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经济发展概况
分类号: F201
页数: 6
页码: 97-102
摘要: 民国年间,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 缚,生产力水平低下。据统计,1946年占总人 口 5. 6%的地主、富农占有全县27%的土地, 90%以上的贫苦农民占有73%的土地。广大 农民不同方式地受着地主、富农剥削,加之农 业本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生产发展 缓慢。
关键词: 经济管理 经济发展

内容

民国年间,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生产力水平低下。据统计,1946年占总人口5.6%的地主、富农占有全县27%的土地,90%以上的贫苦农民占有73%的土地。广大农民不同方式地受着地主、富农剥削,加之农业本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生产发展缓慢。传统的手工业主要有纺织、榨油、酿酒、造纸、制革、食品、酱菜、木制家具、建材等行业。民国初年,小型机器工厂崭露头角,20?30年代续有发展。至抗日战争前有面粉、纺织、印刷、制革、电灯、煤炭等厂矿。商业经营的是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品,津浦铁路通车后,泰城、大汶口的商业活动较前活跃。1924年,有杂货、粮油、棉布、丝绸、五金、土产、广货、酱菜、烟酒、旅店、饭店等20个行业,大小商号千余家,年交易总值100余万元。沦陷时期,经济凋敝,民生艰难。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府在辖区内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农村生产力得到初步解放。1948年泰安解放后,工农商业得以恢复和发展。1949年,工农业总产值3547.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06万元、农业总产值3341.4万元(1952年不变价),粮食总产12177.5万公斤,棉花42.1万公斤,油料1294万公斤,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26.6万元。
  19.50年全县结束土改,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国民经济进入恢复发展时期,农村中纷纷建立农业互助组织。同期政府采取发展国营商业,加强市场管理,统一财政金融和稳定物价等措施。1952年,农业互助组发展到12426个,试办初级农业合作社4个,工业企业达16个。当年工农业总产值4534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205万元,比1949年增长26%;粮、棉、油产量分别为17368万公斤.52.5万公斤、1440.3万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长42.6%、24.9%、11.3%;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800万元,年均递增10.7%;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显著增长,分别比1949年增长178%和33.5%。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工作的中心内容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1955年秋试办高级农业社,次年底全县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社434个,基本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把个体所有的土地、大型农具、牲口变为集体所有。政府组织集体力量开展兴修水利、治山改土。1956年建成龙门等5座小(二)型水库,有效灌面积达到39.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5.3%,比1952年增长6.2%。是年,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公有制确立。工业企业达21个,国营商业有所发展。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728.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832.3万元,工业总产值896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4562.7万元,分别比1952年增长26.34%和53%。
  1958年,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在“大跃进”的影响下,“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干部特殊风)盛行,农
  民吃食堂,全民大炼钢铁,各行各业实行“军事化”、“大兵团作战”,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当年工业企业发展到737个,一大批社员变成“工人”,工农业建设铺的摊子过大,岀现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物资供应紧张,物价上涨,人民生活困难的局面。1962年,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农村确立“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三级指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推行科学种田,加强经营管理,并划给社员少量自留地,在一定程度调动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到1965年,共建成中型水库5座、小(一)型水库9座、小(二)型水库57座、塘坝503座,有效灌溉面积达6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8.6%。工业企业调整后,下马了一批原材料匮乏、成本高、产品质量差的工矿企业,同时,下放了一批职工,保存了70家企业。商业体制进行了调整,供销社与国营商业分开,恢复集体所有制,国营商业有食品、水产、百货、饮食服务等20个独立核算单位,同时放开集市贸易,活跃了市场。当年全县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工农业总产值836&2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7508.2万元,工业总产值86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677.8万元,分别比1962年增长25.8%、23.7%。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政部门被冲击,国民经济受到干扰。1968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921万元(1957年不变价)、粮食总产21824.5万公斤,财政收入97&9万元,比1965年分别下降10.3%、19.11%,4.7%。7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有所回升。在发展地方五小工业中,县社队企业有较大的发展,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增多。1975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1.9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0.9%,工业企业2031个(其中县属65个、社办25个、队办1951个)。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当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3199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7200万元、农业总产值15999万元)、财政收入211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551.2万元,分别比1970年增长65.9%、94.7%和33%。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再次形成高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开始贯彻“调整、整顿、改革、提高”的方针。1980年农村推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真正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全面发展。1984年粮食大丰收,总产量达50959万公斤,农业总产值41557万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3.18倍和11.44倍。工业调整结构,增加轻工产品生产,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企业推行內部承包责任制。企业由一味追求产值转变为产值效益并重,由生产型逐步变为生产经营型。1984年,全市工业企业2755个 (其中市属50个),固定资产1157万元,收入28054万元,占国民经济收入的32%,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工业总产值21873万元,比1949年增长105.18倍。市属工业形成有20多个行业构成的轻工、重工、建材等工业门类,产品258种、花色1328个。1979?1984年,有11种产品获得省优质产品和名牌产品称号。
  商业系统通过改革,初步形成了以国营商业为主导,集体商业为基础,个体商业为辅助的多种成分、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体制,商业网点显著增加,活跃了市场。1984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41224万元,比1949年>1978年分别增长了30.07倍和1.40倍。改革粮食的统购派购制度,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贸易,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农副产品收购量显著增加,当年主要农副产品的采购总值达10392万元,比1949年、1978年分别增长5.6倍和1.17倍。金融体制改革后,初步形成以人民银行为中心,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新型体系,1984年全市储蓄存款余额13679万元,比1978年增长4.95倍。1980年实行财政体制改革,采取 “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办法,1983-1984年国营企业两次实行利改税,开源节流、增收节支。1984年财政收入3892.7万元,比1978年增长31.6%。改革中涌现出一批专业户和联合体,1984年专业户达18556户,全年收入7014.5万元;经济联合体910个,全年收入1038万元,年递增率为8.57%。
  1949-1984年,35年来,全市(县)累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722675.9万元。1984年全市国民收入66432万元,比1949年的5197万元增长11.78倍。
  工农业总产值统计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统计表续表
  社会商品零售额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