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11条
析出资源
11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与 “南太武社” 相关
共 11 条 1 / 1
1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龙海市有南太武山,芗城区有南太武社,社缘山名。按照旧城改造规划,从诗浦村开辟的建元路西延,南太武社将不复存在。这个历史比较久的社落,具有城区和近郊农村中间村社的共同特点,又有特色的节俗、敬俗,应该摭记存迹。南太武社里有南北横贯小河,南接下沙...
2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南太武社在漳州市区南隅,北接下田霞、东接新兴街、步营顶,南邻文川里,西南连良岗王巷,西接壤下沙。南太武社里有南北横贯小河,南接下沙下水道,北至马灶、新马路即今水仙大街一段,小河叫港仔,上世纪70年代以后,被填平盖房屋。北有马灶,从前有马厩,...
3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南太武社有150年以上历史。该社的《郭氏家谱》记载郭家始祖柳娘和儿子郭言于1856年后从漳浦杜浔林口村迁来。1864年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率部攻打漳州,郭言家穷,曾受雇晚上守城门,城破跑回家。又社里水石龟庙是与众不同的庙宇,庙里地上砌成龟背,...
4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南太武社是移民社落。这里土地荒芜,崎岖不平。该社《郭氏家谱》记载,其祖先贫困,不得不请同是贫穷而先移居到此的乡亲帮助,来此讨生路,步行肩挑至埔仔栖居。埔仔“人口稀少,贫民聚窠”。至今,社里住民仍然是“杂姓”,可以说是移民村社。以后也有迁徙盖...
5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南太武社是移民社落。这里土地荒芜,崎岖不平。该社《郭氏家谱》记载,其祖先贫困,不得不请同是贫穷而先移居到此的乡亲帮助,来此讨生路,步行肩挑至埔仔栖居。埔仔“人口稀少,贫民聚窠”。至今,社里住民仍然是“杂姓”,可以说是移民村社。以后也有迁徙盖...
6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老一辈社民说,文川文爿,南太武武爿,地理构成。意思是文川里出了文人缙绅,例如有清进士郑云麓定居,建立私家园林——可园。还有举人郑丹及郑厝、魏厝、杨厝都出了文人仕绅。南太武武爿的意思是只有粗人,粗人指的是贫困的干粗活的住民。妇女女红有扎插在头...
7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南太武社有一家姓钱人家办的家庭作坊,生产土碱,俗称碱仔间,原址还在,位置在港仔墘连接桥仔头,后门通良岗王巷。生产原料是草木灰,业主挑担或推车外出收购,也有人送上门来卖。生产副产品是碱水和碱土,前者可以洗洁衣裳,后者农民买去改良土壤。上世纪5...
8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住民除了几家是基督教徒,都是“拜尫”。佛祖庙是全社共同要敬奉的。有人考证“太子爷”即宋帝昺,说清霞祖宫是祀奉“太子爷”,现在台胞寻根敬拜“太子爷”地点改换。据老一辈说,埔仔社有位妇女大概叫惜仔,在洪水中捡到一尊认为是“太子爷”神像,自己供奉...
9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农历九月十九日是南太武庙观世音佛祖生日,是全社“小年暝”——次于新年大节日。庆祝活动时间不只一天,范围不只南太武社,有“十社”参加。所谓十社是指许多村社,例如有邻近的顶田霞、下田霞、下沙、大路头,还有龙海的顶半林村等。到南太武山“割香”是外...
10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到南太武山“割香”是外社先出发本社后出行。农历九月十四日左右,顶田下信众率先去南太武山福兴寺进香。山在龙海市港尾,宋朱熹有诗“一山高出万山巅,绝顶相传旧有仙。”明福建南路参将施德政诗称“立马闽山第一峰”。山上建寺,据《海澄县志》记载寺建于南...
11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佛祖生日是十九日,十八日外地信众敬拜。十九日整天庙宇里里外外信众拥挤,鞭炮声不停,“寿金炉”烟灰不断。拜亭以及前面供桌上满是各种敬祀品。最引人注目是面粉、糯米做的大小红龟。人们“求龟”,祈求平安发财或生“查埔孙”(男孩),明年双倍还敬。在这...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