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南太武山“割香”(进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044
颗粒名称: (一)到南太武山“割香”(进香)
分类号: K892.4
页数: 2
页码: 54-55
摘要: 到南太武山“割香”是外社先出发本社后出行。农历九月十四日左右,顶田下信众率先去南太武山福兴寺进香。山在龙海市港尾,宋朱熹有诗“一山高出万山巅,绝顶相传旧有仙。”明福建南路参将施德政诗称“立马闽山第一峰”。山上建寺,据《海澄县志》记载寺建于南宋中叶,传说寺名是宋帝昺避难至此敕封。2005年寺里55岁的李福辉告诉笔者,“长毛反”那一年,附近浮宫、溪东、内流等香客来“割香”,佛祖“上生童”(上乩),说下大雨要“讨一棚布袋戏”。过后才知道,这一天晚上“长毛反”,村里人被杀了很多,留在山上的香客躲过这次劫难。自此,十一日是这些村子的进香日,外地排在后面进香。下午迎回“香担”和香客,开始“迎尫”。
关键词: 活动 南太武社 漳州市

内容

到南太武山“割香”是外社先出发本社后出行。农历九月十四日左右(向佛祖“跋杯”择日),顶田下信众率先去南太武山福兴寺进香。山在龙海市港尾,宋朱熹有诗“一山高出万山巅,绝顶相传旧有仙。”明福建南路参将施德政诗称“立马闽山第一峰”。山上建寺,据《海澄县志》记载寺建于南宋中叶,传说寺名是宋帝昺避难至此敕封。2005年寺里55岁的李福辉告诉笔者,“长毛反”那一年,附近浮宫、溪东、内流等香客来“割香”,佛祖“上生童”(上乩),说下大雨要“讨一棚布袋戏”(要看一台布袋戏演出)。于是香客都留下来看戏,没有回去。过后才知道,这一天晚上“长毛反”,村里人被杀了很多,留在山上的香客躲过这次劫难。自此,十一日是这些村子的进香日,外地排在后面进香。
  九月十六日是南太武本社“割香”。隆重的佛祖庆诞从这一天开始,而且形成第一个高潮。清晨,庙里常年备用的大龙伞插在木架上摆供在庙前侧,开始“柏通”,请乐队打鼓,间歇奏乐。一直到十九日,“拍通”不停。从前交通不方便,进香要走路。上午社内开始练习打大鼓,中午由“家长”主持,准备许多饭菜,招待从较远乡村来进香的“香担”和“棚仔艺”、“踏跷”(高跷)等表演人员。表演人员吃了午饭后开始化妆,同时,也准备“迎尫”,即准备下午佛祖和香客的游行。例如庙里三尊佛祖(称大妈、二妈、三妈)披上新装,备好巡行红轿,还有请来“三太子”(哪吒)、“虎将公”(虎神)神像,在小红轿绑好,准备下午巡行“犁尫”(抬着跑)。
  下午迎回“香担”和香客,开始“迎尫”。盛大的游行开始,路线从本社各角落到邻近村落,例如经过下田霞、顶田霞、文川里、石路仔、大庙口、大路头、下沙等。游行队伍有“棚仔艺”、“踏跷”。最精彩的是大鼓凉伞。大鼓凉伞阵里有“担金枣”、“弄大尫”,还有“老家婆仔”(老丑旦)等表演。“三太子”、“虎将公”抬着来回跑,所经过的庙宇都是事先摆好香案迎接,外乡信众有的也摆香案,放鞭炮拜接。参加游行的还有外社信众,游行直至晚上才结束。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福建省漳州市芗城文史资料汇编,包括古街史话、古镇史话、地方名人名事、金融史事、地方特产、往事回眸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郭锦飙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