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住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038
颗粒名称: 三、住民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5
页码: 49-53
摘要: 南太武社是移民社落。这里土地荒芜,崎岖不平。该社《郭氏家谱》记载,其祖先贫困,不得不请同是贫穷而先移居到此的乡亲帮助,来此讨生路,步行肩挑至埔仔栖居。埔仔“人口稀少,贫民聚窠”。至今,社里住民仍然是“杂姓”,可以说是移民村社。以后也有迁徙盖房,算是经济较好的择地而居,庙仔前的韩厝,是大厝,有二层大厅房、院落、“护厝”,是天宝乡韩姓人家来盖的。老一辈社民说,文川文爿,南太武武爿,地理构成。南太武武爿的意思是只有粗人,粗人指的是贫困的干粗活的住民。妇女女红有扎插在头上的纸绒花、刺绣。南太武是武爿,还指的是抗战前和抗战初民性尚武。抗战胜利后已在外地当农场主,解放后受到处理。
关键词: 住民 南太武社 漳州市

内容

(一)移民社落
  南太武社是移民社落。最早移民是贫民。这里土地荒芜,崎岖不平。该社《郭氏家谱》记载,其祖先贫困,不得不请同是贫穷而先移居到此的乡亲帮助,来此讨生路,步行肩挑至埔仔(南太武社内)栖居。埔仔“人口稀少,贫民聚窠”。至今,社里住民仍然是“杂姓”(多种姓氏),可以说是移民村社。以后也有迁徙盖房,算是经济较好的择地而居,庙仔前的韩厝,是大厝,有二层大厅房、院落、“护厝”,是天宝乡韩姓人家来盖的。
  (二)“南太武武爿”
  老一辈社民说,文川文爿,南太武武爿,地理构成。意思是文川里出了文人缙绅,例如有清进士郑云麓定居,建立私家园林——可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举人郑丹及郑厝、魏厝、杨厝都出了文人仕绅。南太武武爿的意思是只有粗人,粗人指的是贫困的干粗活的住民。
  和同类社落一样,住民不少种田兼做工,如当泥水小工、“路头工”(搬运工人)、打杂工。做工的有泥水匠、木匠、箍桶(做木桶或修理木桶)、刣木屐、锯树劈柴箍。当小贩的多是肩挑小贩,贩卖水果、小吃(卤面、豆花、糮豆干面份——手抓面、菜头棵、莲子圆等)。小手艺的有用加热溶解红糖吹做鸡鸟、刀枪、哨子、喇叭等,有用面团做,印人物禽畜、龟鱼等,是儿童喜爱的小玩小吃。妇女女红有扎插在头上的纸绒花、刺绣。有的做谷笪(竹篾编的晒五谷大席子)。小孩、妇女有捡猪粪卖的;也有收购猪粪转卖的,极少数人当店员、教师。虽然也有华侨、台胞,生活一般。个别人家开商店,收入也只能维持生计。
  南太武是武爿,还指的是抗战前和抗战初民性尚武。休闲时各角头多有练拳习武,庙仔前常有表演。拳术多是战派。战派即双枝拳派,练起来全身发劲,有肌肉用力出打声响,还有呵喝,刚劲猛狠。龙眼树下常放着大石锁,让人们练习手力,精彩的表演是几个人比劲,有的会拎起来到额前翻转,让石锁转一圈又接住下放。
  别的庙宇哪吒鼓阵晚上出游,有的到了南太武庙前就要绕圈大声齐念神咒,哪吒鼓也用力打,表演“咬旗”,武器队跟在后面。有的舞狮在庙前也舞弄表演。这些常招来有拳术的年青人,有些人等到罗车鼓阵或舞狮队走后,从庙边“室仔”拿出原来插在架上的刀枪,也舞耍一番。
  虽然尚武,但很少有斗殴,尤其用刀棍斗架,从没有发生“社拼”(与邻村集体相斗)。
  南太武是武爿,确也出过“武人”,这人叫马叶,大名马伯洲,一身好拳术,收过练拳徒弟,由侄儿主持,在原厦门路南河市场对面开了跌打推伤膏药店,马伯洲没人敢惹他。他当了民军小头目,后来被孙中山任命为司令的林祖密民军收编。抗战胜利后已在外地当农场主,解放后受到处理。
  其实,南太武也出了个文人,就是住在韩厝的秀才韩景新。他在南太武办了塾馆,受到尊敬,不少学生做了他的义子。约于1935年逝世,送葬的干儿女多,盛传是“一百个契囝”(一百个干儿子)。陈鉴修《龙溪县新志初稿》收入他的一首诗《步嵩园韵》(嵩园即黄仲琴,中山大学教授),这可能是韩秀才唯一尚存的诗作。诗抄如下:“何地足避秦,今无桃花洞。终日醉醺醺,频呼不出甕。此身合民穷,有文焉得送?喜无车马迹,青苔护家弄。山谷诗文书,汗牛更充栋。诚斋治道州,倭奴誓来贡。富贵一浮云,黄梁未熟梦。独有徐陈杨,与子相伯仲。诗逸浑如陶,句艳不同宋。吟笺脱手飞,满城争唱诵。日永困尘嚣,旧雨弥珍重。城载拥皋比,春风桃李颂。”
  (三)家庭作坊和家庭工业社
  南太武社有一家姓钱人家办的家庭作坊,生产土碱,俗称碱仔间,原址还在,位置在港仔墘连接桥仔头,后门通良岗王巷。生产原料是草木灰,业主挑担或推车外出收购,也有人送上门来卖。收购草木灰付钱或用生产的白碱(碳酸钠)交换。生产副产品是碱水和碱土,前者可以洗洁衣裳,后者农民买去改良土壤。上世纪50年代参加手工业改造,碱仔间加入漳州日用化工厂。在抗战前和抗战中,钱氏碱仔间在漳州是有名气的作坊。
  南太武社还有一家普华化妆品家庭工业社,可能是漳州首家化妆品家庭工业社。创办者郭安甫,台湾台南人,马关条约后台湾割给日本,郭安甫不甘当亡国奴,离台来此定居。他应邀到龙海流传村郭姓人家所办天一局任职。他原是秀才,也教过私塾,之后到上海天一局分局就职,学了制作化妆品,返漳后在家办起这所普华化妆品家庭工业社,生产雪化膏、面油、生发油、毛腊(凡士林)、花露水等。
  (四)信仰与敬俗
  住民除了几家是基督教徒,都是“拜尫”(信仰佛道神教)。社内好多角落都有庙宇。佛祖庙是全社共同要敬奉的。马灶有土地神庙,庙宇建在一棵10个孩子可合抱的大榕树下,上世纪50年代,庙拆树砍,改建为仓库。埔仔社有清霞祖宫,敬奉上帝爷(玄天上帝),抗战前庙宇已破旧失修,上世纪80年代台南县下营乡中营庆福宫台胞信众曾来太武庙寻根拜谒“太子爷”祖庙,说是“太子爷”香火百年前从下沙、南河带去,于是引到南太武佛祖庙敬拜。有人考证“太子爷”即宋帝昺,说清霞祖宫是祀奉“太子爷”,现在台胞寻根敬拜“太子爷”地点改换。据老一辈说,埔仔社有位妇女大概叫惜仔,在洪水中捡到一尊认为是“太子爷”神像,自己供奉,才有上面那些“考证”说法。埔仔社在上世纪50年代被拆,建为漳州糕饼厂。水石龟角头是用水石龟庙为地名。水石龟庙北面有“有应公妈庙”,从前一样放着骨骸,敬祀孤魂野鬼。民间传说这一带地方是龟头蛇尾穴,水石龟庙是龟头,有应公妈庙是蛇尾。这两个距离很近的小庙,敬奉孤魂野鬼。刺竹骹有油车社庙,敬奉王爷公,也叫王爷公庙,敬奉的王爷公是明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杨守仁(字嘉更,号蓉江)。
  南太武社除了水石龟、粪扫埕,在农历七月廿六日“做普度”,其余各角落不“做普度”,只是跟“五甲”社敬祀,(“五甲”是厦门路),定农历七月十八日是普度日。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福建省漳州市芗城文史资料汇编,包括古街史话、古镇史话、地方名人名事、金融史事、地方特产、往事回眸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郭锦飙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