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列表

共 8788 条 556 / 586
8326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 类型: 正文
肥城历史悠久。据北坛遗址出土 的石铲、石斧、石镰、红陶鼎、背壶、白 陶壶、大腹杯等大批大汶口文化晚期 标准器物证明,4500年前人类已在这 里生息、繁衍。
8327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 类型: 正文
肥城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偏西,泰 山西麓,汶河北岸。地理座标为北纬 35。53' ~ 36°19',东经 116°28' ~ 116° 59'。全境南北纵距最长48公里,东西 横距最宽37.5公里,总面积1277. 3平 方公里,占泰安市总面积...
8328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 类型: 正文
肥城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偏西,泰山西麓,汶河北岸。
8329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 类型: 正文
1961年5月,长清县复建后,又将 双泉、马山、五峰3个人民公社的175 个村、约273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长 清县所辖。时有面积约1263平方公 里。之后,肥城境域稳定。
8330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 类型: 正文
《肥城县志》疆域载:“县治在济南府西南160 里,东至泰安州鱼池保界25里,至州 90里。
8331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 类型: 正文
肥城置县前,商(殷)时期,地属青 州、徐州所辖。西周时属兖州所辖。 春秋时期属齐、鲁两国分辖。战国时期属齐国所辖。秦代属齐郡所辖。
8332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 类型: 正文
肥城置县前,商(殷)时期,地属青 州、徐州所辖。西周时属兖州所辖。 春秋时期属齐、鲁两国分辖。战国时期属齐国所辖。秦代属齐郡所辖。
8333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 类型: 正文
元至元十年(1273年),县内始设乡、社行政组织。元至元十二年(1275 年),全县行政区划为4乡、33社。
8334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 类型: 正文
老城老城始建于西汉。城址位 于县境东北部。宋为济北郡址。北魏 为东济北郡址。北周为肥城郡址。唐 武德五年(622年)为肥城县址。
8335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 类型: 正文
老城老城始建于西汉。城址位 于县境东北部。宋为济北郡址。北魏 为东济北郡址。北周为肥城郡址。唐 武德五年(622年)为肥城县址。
8336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 类型: 正文
市区周围,北 邻老城镇,东、南与潮泉镇、仪阳乡交 界,西与王瓜店镇、桃园镇接壤,东西 长11.9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 55. 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 4.3%,境内有济(南)、微(山)、薛(家 岛)、馆(陶)公路交叉过境,有14条...
8337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 类型: 正文
肥城市(县)所辖村庄,各朝代、各 时期,因境域时有变迁,所辖村庄亦随 之有增有减。
8338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 类型: 正文
肥城地处鲁西隆起区,地层发育较齐全,岩浆岩不发育,地势由东北向 西南倾斜,地貌类型具多样性。夹子山主峰海拔600米,为全市最高点,王 庄镇太平村海拔57. 7米,为最低点。 大小山洪道43条,较大的山头46座, 山地、丘陵、平原分别占总面积...
8339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 类型: 正文
境内地层属华北型地层沉积。出 露的地层有太古界的泰山群,古生界 的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新 生界的下第三系、第四系。
8340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 类型: 正文
境内地层属华北型地层沉积。出露的地层有太古界的泰山群,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新生界的下第三系、第四系。受中生代以后燕山及喜马拉雅山运动较剧,发育较齐全。寒武系出露较为齐全,奥陶系出露中下部层位。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