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建置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95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建置区划
分类号: K992.252
页数: 5
页码: 32-37
摘要: 肥城置县前,商(殷)时期,地属青 州、徐州所辖。西周时属兖州所辖。 春秋时期属齐、鲁两国分辖。战国时期属齐国所辖。秦代属齐郡所辖。
关键词: 肥城市 建置区划

内容

肥城置县前,商(殷)时期,地属青 州、徐州所辖。西周时属兖州所辖。 春秋时期属齐、鲁两国分辖。战国时
  期属齐国所辖。秦代属齐郡所辖。
  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始置肥 城县,属兖州刺史部泰山郡所辖。
  东汉章和末年(公元87 ~88年) 撤销肥城县。境地分属济北郡卢县、 蛇邱县和东平国富城县所辖。肥城市志
  三国魏(220 ~ 265年)至东晋 (317年)前,归属东汉。境地属后赵前 燕、前秦、后燕、南燕的济北郡、东平郡 分辖。
  南北朝宋(420 - 479年),在肥城 县故城设济北郡。原境地分属卢县、 蛇邱县和富城县所辖,隶属兖州。
  南北朝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复 置肥城县,并设东济北郡于肥城县城。
  南北朝北齐(550 ~ 577年),撤东 济北郡,并于在平县的济北郡。肥城 县境属之。
  南北朝北周建德六年(577年),于 肥城县城置肥城郡。
  隋开皇初年(589年),废肥城郡, 保留肥城县,属济州所辖,隶属兖州。 隋末,废肥城县,境地属济北郡所辖。
  唐武德‘五年(622年),复置肥城 县,属东泰州辖,隶属河南道兖州。贞 观元年(627年)撤肥城县,境地并入博 城县。乾封元年(666年),改博城县为 乾封县。总章元年(668年),改乾封县 复为博城县。神龙元年(705年),再次 改博城县为乾封县。
  五代(907 ~960年),境地仍属乾 封县,隶属兖州。
  宋代(960 - 1279年),初属乾封县 所辖。后分属奉符县、平阴县所辖,隶 属京东西路郓州。1115~1234年,曾 在肥城境设辛寨镇,境地属平阴县、奉 符县分辖,隶属山东西路东平府。
  元代,至元十二年(1275年)复置 肥城县,隶属山东东西道济宁路所辖。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肥城县 改属济南府所辖,隶属山东布政使司。
  清代,初沿明制。雍正十二年 (1734年),肥城县改属泰安州所辖,隶 属山东布政使司泰武道。雍正十三年 (1735年)泰安州升为泰安府,肥城县 仍属之。
  中华民国,民国二年(1913年)属 岱北道所辖。民国三年(1914年)属济 南道所辖。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 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肥城县抗日政府 建立,仍接民国政府序列属第六行政督 察区所辖。1945年2月属鲁西(第二办 事处)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辖。 1947年属第十五行政督察区所辖。
  1939年10月,肥城县抗日政府成 立。初属泰西行政委员会所辖,后属 泰西专员公署所辖。1942年10月属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冀鲁豫第六专员公 署所辖。1949年9月属泰西专员公署 所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5 月,肥城县归泰安专员公署所辖。 1958年10月,肥城县划归聊城地区所 辖。1959年7月,肥城县划归济南市 所辖。1961年5月,复归泰安地区所 辖。1985年3月属泰安市所辖。
  1992年8月,撤销肥城县,改设肥 城市(县级),由省直辖、泰安市代管。
  第二节区 划
  元至元十年(1273年),县内始设第一编境域区划
  35
  乡、社行政组织。元至元十二年(1275 年),全县行政区划为4乡、33社。
  明代、清代沿旧制。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行政区 划仍为4乡、33社,辖418村。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行政 区划为4乡、33社,辖472村。
  清宣统二年(1910年),全县行政 区划为8乡,辖536村。
  清宣统二年(1910年)肥城县行政区划表
  表 1—2—1
  单位:个
  乡名 崇德乡 孝感乡 福阳乡 安集乡 新民乡 镇东乡 翔凤乡 过仕乡 合计
  驻地 马家庄 广里 石横 湖屯 王瓜店 石坞 演马庄 六房 (陆房) 8
  辖村 65 49 20 44 120 110 63 65 536
  民国元年(1912年),肥城县行政 区划为9个区,35镇、29乡,辖671村。
  民国九年(1920年),《山东各县 乡土调查录》载:“肥城县,村庄512 个。”
  民国十七年(1928年),肥城县行 政区划为9个区,66个乡镇,辖673 村。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山东 政俗视察记》载:“肥城县,设9个区, 239 乡、63镇。”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肥城县 行政区划为9个区,64乡镇,辖672 村。
  1943年,肥城县行政区划为7个 区,辖565个村。
  1948年,肥城县行政区划为7个 区,21个镇、24个乡,6个小区,共辖 583个村。
  1949年6月,肥城县行政区划为 10区、1镇。即第一区(城关)、第二区 (巧山店)、第三区(安临站)、第四区 (王庄)、第五区(王瓜店)、第六区(湖 屯)、第七区(石横)、第八区(安驾 庄)、第九区(高淤)、第十区(边院)和 城关镇。
  1952年,肥城县行政区划为13个 区,198个乡,辖880个村。
  1957年,肥城县行政区划为30个 乡镇,辖833个村。
  1958年9月,肥城县行政区划为 14个人民公社。即城关、仪阳、安临 站、王庄、王瓜店、湖屯、石横、安驾庄、 汶阳、边院、桃园、马家埠、过村、孙伯。
  1959年7月,将长清县的双泉、马 山、五峰3个人民公社划入后,肥城县 行政区划为15个人民公社,83个管理 区,辖1041个村。36
  肥城市志
  1959年肥城县行政区划表
  表1-2-2 单位:个
  公社名称 驻地 管理区 村数 公社名称 驻地 管理区 村数
  城关 城内 8 129 安驾庄 安驾庄 10 77
  仪阳 仪阳 6 103 孙伯 孙伯 3 28
  安临站 安临站 6 77 边院 边院 9 111
  王庄 王庄 8 57 汶阳 吴家店 7 70
  王瓜店 王瓜店 5 72 五峰 五峰 3 51
  桃园 屯头 8 61 双泉 段家店 59
  石横 石横 4 35 马山 马东 67
  湖屯 湖屯 6 44 合计 15 83 1041
  1961年5月,将马山、五峰、双泉3 个人民公社复划归长清县后,肥城县 行政区划为12个人民公社,57个管理 区,辖572个生产大队。
  1981年,肥城县行政区划为12个 人民公社,管理区为83个,辖生产大 队580个。
  1982年,肥城县行政区划为12个 人民公社、1个镇,84个管理区。
  市高新开发区道路建设
  1983年12月23日,肥城县行政 区划为1个镇、12个区(7个镇、60个 乡),辖868村。
  1985年11月5日,肥城县行政区 划为9镇8乡,辖593个行政村,871 个自然村,3606个村民小组。
  2000年,肥城县行政区划为1个 办事处,14镇2乡,辖行政村607个, 村民小组3493个。
  2001年2月,将东陆房乡并入安 临站镇;马家埠镇并入安驾庄镇;过村 镇并入边院镇。全市行政区划为1个 办事处,12镇1乡,辖607个村(居)民 委员会,871个自然村,村民小组3400 个。第一编境域区划
  37
  2002年肥城市行政区划一览表
  表1-2-3 单位:个、户、人、平方公里
  办事处 乡镇 名称 驻地 村庄 村民 小组数 户数 人口数 面 积
   政数 行村 然数 自村
  全市 新城 607 871 3400 269053 967214 1277. 3
  新城办事处 新城 27 48 130 25600 114039 55.4
  老城镇 河东村 33 89 185 24356 80648 78.7
  潮泉镇 潮泉 11 41 63 7171 23268 52.9
  王瓜店镇 王东村 32 58 214 22934 80667 91.8
  桃园镇 屯头村 42 56 283 15565 58381 100.8
  王庄镇 王庄 53 58 237 15155 55259 93.7
  湖屯镇 东湖东 48 44 173 23049 82250 85.3
  石横镇 石横村 43 37 234 24814 84818 94.4
  仪阳乡 仪阳 49 76 209 13111 45148 97.4
  安临站镇 安临站 48 78 237 17490 60421 130.9
  孙伯镇 孙东村 17 28 89 9066 31178 70.9
  安驾庄镇 安驾庄 71 77 457 24650 87602 134.4
  边院镇 边院 80 111 416 23635 83526 111.2
  汶阳镇 吴店 53 70 473 22457 80009 79.5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肥城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部《肥城市志》记载了跨入二十一世纪门槛前后15年肥城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史料,是展现肥城盛世风貌的重要文化成果。15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对于肥城和肥城人民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15年来,勤劳智慧的桃乡儿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励精图治,团结拼搏,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区域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改革纵深推进,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软硬环境明显改善;科教兴肥成绩斐然,社会事业协调进步;可持续发展得到重视和加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精神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民主法制建设日臻完善。将肥城人民创造的巨大成就载入史册,以励后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