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自然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965
颗粒名称: 第二编 自然地理
分类号: P942.52
页数: 28
页码: 61-88
摘要: 肥城地处鲁西隆起区,地层发育较齐全,岩浆岩不发育,地势由东北向 西南倾斜,地貌类型具多样性。夹子山主峰海拔600米,为全市最高点,王 庄镇太平村海拔57. 7米,为最低点。 大小山洪道43条,较大的山头46座, 山地、丘陵、平原分别占总面积的 33.6 % 、19. 9 % 、46. 5 % 。 境内气候 适宜,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3.8°C,年 平均降水607.7毫米。
关键词: 肥城市 自然地理

内容

肥城地处鲁西隆起区,地层发育较齐全,岩浆岩不发育,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地貌类型具多样性。夹子山主峰海拔600米,为全市最高点,王庄镇太平村海拔57.7米,为最低点。大小山洪道43条,较大的山头46座,山地、丘陵、平原分别占总面积的33.6%、19.9%、46.5%。境内气候适宜,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3.8°C,年平均降水607.7毫米。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30种。按探明储量统计,石膏、岩盐、煤、石灰岩、地热居前5位,岩盐、钾盐居山东省第一位。
  第一章
  地质
  第一节地层
  境内地层属华北型地层沉积。出露的地层有太古界的泰山群,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新生界的下第三系、第四系。受中生代以后燕山及喜马拉雅山运动较剧,发育较齐全。寒武系出露较为齐全,奥陶系出露中下部层位。寒武系、奥陶系主要分布于肥城盆地与大汶口盆地之间的低山丘陵地带,少数分布于肥城盆地西北侧与平阴交界部位。石炭系、二迭系构成肥城煤田。地层呈带状北东走向展布。地层时代由南北依次渐新,地层总体呈330° ~350°方向单斜产出,倾角60-100第四系主要口盆地之中,少数分布于山间盆地及分布于北部的肥城盆地和南部的大汶沟谷之中。
  肥城地区地层划分简表
  表2-1-1单位:米续表2-1-1
  第二节构造
  境内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朝准备地台(1)鲁西隆起区(口),分属于肥城一沂源坳陷、新甫山隆起、大汶口一蒙阴坳陷等III级大地构造单元。以肥城断裂和夏张一安驾庄断裂为界,自北而南可划分出肥城凹陷、布山凸起及大汶口一汶阳凹陷等IV级构造单元。
  肥城凹陷主要受北东向花兰店断裂、东西向肥城断裂和北西向夏张断
  裂的控制。东西长22公里,南北宽2~5公里,面积约105平方公里,形似半月。凹陷与基底构造线斜切,内部第四系广布。第四系之下为石炭一二迭系煤系,其地层走向近于东西,倾向北,倾角10°~12°,呈现单斜状。构造以断裂为主,纵横交错,落差大于100米者达20余条,多为高角度正断层。断层走向主要为北东向,密集分布于凹陷(煤田)西部,其次为近东西向、近南北向及北西向等。
  布山凸起:基底由泰山群变质岩系组成,片理走向北北西,倾向240° ~260°,倾角70°~80°;凸起之北侧为寒武一奥陶系,倾向300° ~320°,倾角5° ~8°,呈单斜状向肥城凹陷倾没。
  大汶口一汶阳凹陷主要受北西向南留断裂和北东向夏张一安驾庄断裂控制。长轴走向近东西,面积360平方公里。凹陷内部被第四系复盖, 之下为下第三系官庄组,地层倾向北,倾角3。~7。。断裂以东西向及北北东向为主,均为隐伏正断层,其活动结果,致使官庄组呈北陡南缓、北断南超分布。据电测深资料推测,官庄组最大厚度超过3000米,重力为负异常,低值为35毫伽。该凹陷为中生代发展起来的断陷盆地,产石膏、岩盐、钾盐等盐类矿产,并共生有自然硫矿床。边院、汶阳等地位于该凹陷西部,东向附近则处其中心。
  区域性断裂境内较大的区域性断裂、次级断层及伴生的隐伏断层有4条。
  肥城断裂及其伴生的网状断层组肥城断裂位于肥城凹陷北缘,走向近东西、北升南降,落差大于1000米。其西段于石横一四棵树一线呈NE40°方向延伸,断层面倾向南东,倾角20° ~30°,南与花兰店断裂相连;东段于安子沟一鱼池村一线呈NW310°方向延伸,断层面倾向南西,倾角大于60°;南延与南留断层相接;中间部分,于青龙山一姜家庄一线呈现NW290°延伸,并于付家庄一大石关一线转向NE50°,断层面倾向南,倾角40° ~50°,总之,该断裂主要由NE及NW两组断裂交切而成,为肥城凹陷的边界控制断裂。
  在肥城断陷内部,发育有与边界断裂走向近于一致的隐伏断层,多数南升北降,落差较大,且多呈同心状排列,而NNE向者为后期叠加断层,多数西升东降,落差较小,常切割前者并略呈放射状排列。从组合形态看,上述各组断层彼此可交切成网格状,把整个煤田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块体,从而直接控制各井田的范围,对煤田勘探及开发有很大影响。
  夏张一安驾庄断裂及其伴生断层断裂位于夏张一安驾庄,沿NE65°~70°方向延伸,倾向南东,倾角70° ~80°,落差大于3000米。其北西盘为太古界及下古生界,为上升盘;南东盘为下第三系官庄组,为下降组,为下降盘。属高角度正断层。该断导层为始新一渐新世时期之同生断层,控制着大汶口一汶阳凹陷内部岩相分布,对于石膏、岩盐矿床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大汶口一汶阳凹陷内部还发育有两组断裂;一是东西向断裂,倾向北, 北盘下降,南盘上升;二是北北东向断裂,北西盘下降,南东盘上升。均为正断层。其活动结果,致使凹陷南部和北部之官庄组埋藏较浅,北部和西部则埋藏较深。
  刘家庄断层北起肥城,经刘家庄、仪阳至马山口,呈NNW -SSE向延伸。马山口以南转为NW-SE向,直到边家院北。全长约30公里。依地表所见,其东侧为上盘,相对下降;西侧为下盘,相对上升,实属正断层。故该断层为平推正断层。
  演马庄断层北起石横,经演马庄呈NNW -SSE向延伸,多为第四系复盖。其东侧地层相对南推,西侧地层则相对北移,属隐伏平推断层。
  第三节岩浆岩
  境内岩浆岩不发育,以脉岩类最为常见,按岩浆活动分为太古代泰山期及中生代燕山期。
  太古代泰山期脉岩以酸性岩脉为主,多沿裂隙等构造脆弱部位侵入, 除少数呈独立脉体外,多为混合细脉体,且不同程度地遭受变质作用的影响。
  伟晶岩脉见于黄叶、双峪村及布山等地。伟晶花岗结构,部分呈文象伟晶结构。矿物成分以巨晶钾长石为主,石英次之,含少量黑云母。规模虽小,仍可用钾长石矿开采。
  细晶岩脉见于肥城北部,多顺片理侵入,明显遭受变质作用的影响, 细粒花岗变晶一碎裂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中,斜长石占40%~50%,石英占35%~45%,黑云母占5%~10%,另含少量微斜长石。副矿物为褐帘石、金红石等。
  中生代燕山期脉岩
  辉绿玢岩见于大封、陶阳、隆庄等矿井,呈岩墙状侵入于石炭一二迭纪煤系地层中,脉宽0.25米~1.00米,近岩脉处之煤层遭受轻微变质,局部可变为天然焦。
  石英闪长玲岩见于桃园米山,呈岩墙状侵入于马家沟组灰岩中,南北长400米~500米,东西宽250米~300米。走向NE30°~SW210°,倾向北西,倾角79°~85°。岩石呈斑状结构,斑晶以斜长石和石英为主,基质为微晶斜长石。围岩具大理岩化,矽化等轻微蚀变。
  混合岩类
  角闪石质均质混合岩(Mamp)见于市境东北部之混合花岗岩或花岗片麻岩附近。其特点是角闪石晶体均匀地散布在花岗质混合岩中为早期生成的角闪石岩、辉石角闪岩等遭受均匀混合岩化的结果。
  花岗片麻岩(Gn-r)见于九山、穆阁寨等地。原岩经强烈混合作用,其成分虽变为花岗质,但片麻构造仍清晰可见,局部且有基体残余出现。中粒花岗变晶结构,由钾长石(60%)、反条纹的斜长石(10%)、具拉长现象的石英(<25%)、黑云母(5~10%)等组成。
  混合花岗岩(rm)见于市境北部。经强烈的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作用,致原岩面貌全部消失。花岗变晶结构,致密块状构造。斜长石以交代残余出现,含量约30%,微斜长石约40%,石英它形具波状消光,含量约25%,黑云母具多色性,约占5%,另含少量副矿物磷灰石等。
  第二章地貌
  第一节地形
  境内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部潮泉镇境内的夹子山主峰海拔600米,为全市最高点,西南部王庄镇太平屯海拔57.7米,为最低点。中部隆起,北部形成以肥城盆地为特征的康汇平原,南部形成以汶河为特征的汶阳平原。全市大小山洪河道43条,较大的山头96座,山山相接,脉脉相连,沟壑纵横,自然形成了山地、丘陵、平原、涝洼等多种地形。
  山地全市面积42917.3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3.6%。海拔高度在150米以上,地面坡度小于25。。青石山、砂石山约各占一半。湖屯镇关王殿以西北部山区,以及济(南)微(山)公路以西的大部低山为青石山,基岩主要由石灰岩构成;湖屯镇关王殿以东、市境北部、东部和边院、安驾庄镇以北低山为砂石山,基岩由花岗岩、花岗片麻岩构成。土壤多属褐土性土,土层厚度大都在30厘米左右。
  丘陵全市面积25418.3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9.9%。海拔高度在100~150米之间。分布于除汶阳镇以外的各乡镇低山周围。基岩主要由石灰岩、花岗岩组成,多为褐土性土,褐土和淋溶褐土,质地为壤质和沙壤质。地貌多属沟谷梯田、坡麓梯田,由坡积、洪积物形成。土层较厚,适于花生、地瓜、果树生长,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平原全市面积59394.4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46.5%。主要分布于康王河、汇河、汶河、漕浊河流域,以及各乡镇近山阶地以下。土壤多为洪水冲积物形成,属褐土和潮褐土,土层厚,较肥沃。市境北部有康汇平原,南部有“汶阳田”,是全市的主要粮食产区。
  全市微型地貌分为8个类型,17个微型地貌单元。
  汶阳麦田肥城市微型地貌单元明细表
  表2-2-1
  第二节山脉
  境内山脉属泰山山脉西麓。山脉
  走向东北至西南倾斜。市境北部有富有胜景的牛山、陶山,形成肥城盆地的天然屏障。中部以肥猪山、马山,布山为主,构成境内两大流域的分水岭。肥城市海拔200米以上的山头情况表
  表2-2-2单位:米、平方公里续表2-2-2平方公里。
  第三节水文
  境内河流按水系分属黄河流域和大汶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汶河、康王河、汇河、漕河、浊河、小汇河、金线河7条,主要发源于泰山西麓的低山区,控制流域面积约8408.6平方公里,总长度196.3公里。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7条,总流域面积911.6
  肥城市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情况表
  表2-2-3单位:平方公里、公里
  大汶河续表2-2-3
  第三章气候物候
  第一节气候
  肥城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春季温度回升快变化剧烈,干燥少雨多大风,常有春旱发生。夏季高温高湿,炎热多雨,间有伏旱、内涝和暴雨、冰雹、大风及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出现。秋季气温急速下降,降水量明显减少,天气稳定,秋高气爽,常有秋旱发生。冬季天气干冷,雨雪稀少。
  气温1988~2002年,境内年平均气温13.8°C,年均最高气温14.82°C (2002年),年均最低气温13.1°C(1988、1991、1993年),平均气温春季14.4°C,夏季26.1°C,秋季14.2°C,冬季0.4°C。极端最高气温42.1°C(2002年7月15日),也是1958年以来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17.2°C(1990年2月1日),1958年以来极端最低气温为-20.0°C(1970年1月5日)。肥城市四季划分起止日期表
  表2-3-1
  1988-2002年肥城市季、月平均气温表
  表2-3-2
  单位:°C
  7月,月平均气温最高27.1°C,1月份最低-1.3°C。4月气温回升最快,比3月升7.4°C;11月降温幅度最大,比10月降温7.9°C。气温年较差28.5°C,年平均日较差10.7°C,5月日较差最大,为12.1°C,7月日较差最小,为8.7°C。
  积温1988~2002年稳定通过0°C期间的积温为5090.6℃ ,2002年为最多年份5371.7°C ;1991年为最少年份4813.8°C。稳定通过0°C期间大于或等于80%的保证率积温为4925°C , 稳定通过10°C期间的积温为4592.6°C。大于或等于80%的保证率
  积温为4425°C。
  霜期1988~2002年,初霜期一般为10月19日,最早霜日在1995年10月4日,最晚霜日在1993年10月30日。终霜日一般为4月6日,最早终霜日是在2000年3月16日,最晚终霜日是在1991年5月2日。无霜期天数为211天,最长无霜期天数为217天(1994/1997年),最短无霜期天数为176天(1990年)。
  1988~2002年,0厘米平均地温为15.8°C,年最高地温平均为31.4°C,年最低地温平均为7.0°C,平均地温春季为17.6°C,夏季为29.7°C,秋季为27日)。从30多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看,境内自1988年开始年平均气温上升1.6°C强。
  15.3°C,冬季为4.7°C。极端最高地温为69.4°C(2002年7月15日),极端最低地温为-17.9℃ (2002年12月26、
  图2-3-1
  日照1988~2002年平均日照时数2216.1小时,日照率50%,最多年份2002年2434.9小时,最少年份1996年1933.6小时。年日照时数以5月最高,为241.6小时,11月最少,134.1小时。
  太阳辐射,境内太阳辐射总量年平均为122.44千卡/平方厘米。月辐射总量6月最高为14.49千卡/平方厘米,12月最低为5.72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春夏秋冬各季的辐射量平均依次为37.71、38.31、26.71.9.72千卡/平方厘米。
  气压1988~2002年平均气压为1004.2百帕,最高月份12月为1014.8百帕,最低月份7月为991.5百帕。年最高气压平均为1006.4百帕,年最低气压平均为1001.6百帕,极端最高气压为1034.2百帕(2000年1月31日),极端最低气压为979.2百帕 (1990年7月7日、1994年6月5日)。
  风1988~2002年最多风向为东南,频率为13%,年平均风速2.3米/秒,最大风速14.0米/秒(1994年2月11日风向为西北)。2~7月盛行东南风,平均风力2~3级,春末夏初常有短时间的4~5级西南风,夏季雷雨时常伴有短时偏北大风,8月至次年1月以北风为主,东南风次之。
  降水1988~2002年,境内平均降水量607.9毫米(自1958年~2002年平均降水629.7毫米)。年际变化幅度大,年最大降水量为867.5毫米 (1994年),1958-2002年年最大降水量为1082.7毫米(1964年),年最小降水量为323.2毫米(2002年),在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2/3,1日最大降水量为133.6毫米(1997年8月15日);3日最大降水量为166.0毫米(1994年8月6~8日);1小时最大降水量为
  91.4毫米(1989年7月7日)。全年 ≥0.1毫米的降水日数平均67.7天。
  降水量1971~2002年肥城市降水量变化图
  图2-3-2
  蒸发1988~2002年年平均蒸发量为1700.4毫米,年最大蒸发量为1974.0毫米(2002年),年最小蒸发量为1471.1毫米(1990年),年内各月蒸发,6月蒸发量最大,为268.9毫米,12月最小,为39.7毫米。
  空气相对湿度1988~2002年平均相对湿度64%,最低出现在2、3、4月份,占55%。最大出现在7、8、9月份,占71%~79%,其中春季为
  57%,夏季为72%,秋季为67%,冬季为60%。
  第二节物候
  植物候期气象部门观测的农作物主要有:冬小麦、夏玉米和花生;草本植物有藜、蒲公英、车前;木本植物有加拿大杨、旱柳、苹果、刺槐和泡桐。
  冬小麦物候期表
  表2-3-3
  单位:日/月夏玉米物候期表
  表2-3-4单位:日/月
  花生物候期表
  表2-3-5单位:日/月
  草本植物物候期表
  表2-3-6单位:日/月
  木本植物物候期表
  表2-3-7单位:日/月动物物候期选择了境内常见、分布较广、对季节变化反映明显、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豆雁、家燕、大杜鹃3种候鸟及蚱蝉(知了)进行物候观测。
  动物物候期表
  第四章土壤植被
  第一节土壤
  类型全市共有棕壤、褐土、砂礓黑土3个土类、8个亚类、18个土属、69个土种。其中棕壤土类288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9.37%,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关王殿以东老城、王瓜店、湖屯3个镇的倾斜平地上,中部山区安驾庄镇北部、安临站、边院也有零星分布。此类土壤有3个亚类,6个土属,24个土种;褐土土类6755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8.8%,分布在全市各地。此类土壤共有4个亚类,11个土属,44个土种;砂碣黑土土类1797公顷,占总面积的1.83%。集中分布于石横、湖屯、桃园3个镇的洼地和倾斜平地上。此类土壤1个亚类,1个土属,1个土种。全市土壤类型较少,分布集中,为农业区域化生产和农作物合理布局创造了条件。
  性质化学性质棕壤土呈微酸性,PH值5.5~7.0。褐土PH值7,盐基饱和度80%~90%,阳离子代换量平均13.8毫克当量干土。砂礓黑土PH值7.3,阳离子代换量较高。
  物理性质土体构型按生产性能分为5种,土层较薄的山丘性土,全市16231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16.5%;厚粘心土16650公顷,占17%;夹砂、漏肥、漏水土1679公顷,占1.7%;砂碣黑土1797公顷,占1.8%;无障碍层次土61833公顷,占63%;土壤容重1.22克~1.32克/立方厘米,平均1.27克/立方厘米,总孔隙度50.19%-53.96%,平均51.95%,毛管孔隙度25.5%~28.5%,平均27.00%,通气孔隙度21.6%~27.44%,平均24.2%,田间持水量18.9%-21.7%, 平均20.9%。土壤表层质地共分6种,平原厚层土壤有中壤土19108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19.46%,轻壤土54976公顷,占55.99%,砂壤土7944公顷,占8.09%;山丘薄层土壤有壤质土5931公顷,占6.04%,粗砂土5165公顷,占5.26%,石渣土5033公顷,占5.16%。
  养分土壤有机质最低0.5%,最高2.67%,平均1.32%,按照山东省土壤养分分级标准,一级土壤共3700公顷,占土地可利用面积的3.8%;二级58400公顷,占59.5%;三级22700公顷,占23.1%;四级13300公顷,占13.6%。速效氮最低42毫克/千克,最高117毫克/千克,平均76毫克/千克。一级共6500公顷,占土地可利用面积的6.6%;二级54000公顷,占55%;三级24000公顷,占24.5%;四级13600公顷,占13.9%。速效磷最低3毫克/千克,最高29毫克/千克,平均12毫克/千克。一级土壤19600公顷,占土地可利用面积的20%;二级34000公顷,占34.7%;三级28100公顷,占28.6%;四级16400公顷,占16.7%。速效钾最低56毫克/千克,最高210毫克/千克,平均100毫克/千克。一级土壤21000公顷,占土地可利用面积的21.4%;二级32800公顷,占33.4%;三级30000公顷,占30.6%;四级14300公顷,占14.6%。土壤养分总的概念为少氮、缺磷、钾不足,有机质偏低,各地块差异大。1990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后,土壤养分比1988年前有了明显提高,氮磷钾比例趋向合理。
  第二节植被
  境内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植被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两类。
  自然植被原生自然植被不复存在。残存的自然植被多系草本植物, 以及偏僻山地丘陵和沟谷中零星次生落叶、阔叶杂木林。据1991年《土地资源调查报告》,全市山丘荒草地、平洼荒草地52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8%。
  人工植被境内大部分地区为栽培植被。一是农作物栽培,二是植树造林。据1991年《土地资源调查报告》,全市耕地面积71818.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6.22%;园地8659.26公顷,占6.78%,林地11159.29公顷,占8.74%。2002年,农业耕地面积6017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7.11%;林地面积25260公顷,占19.8%,全市林木覆盖率23.9%。
  牛山林场据2002年全市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统计,全市土地总面积127730.28公顷。其中,耕地63986.51公顷,占总面积的50.0%;园地13176.45公顷,占10.3%;林地10589.96公顷,占8.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6037.12公顷,占12.6%;交通用地4443.6公顷,占3.5%;水域8042.22公顷,占6.3%;未利用土地11454.4公顷,占9.0%。
  全市耕地按照地表坡度可分为四级:一级耕地(坡度≤2。)共46800.63公顷,占耕地面积的73.1%。分布在河谷平原和山前平地,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质地好,肥力高,地下水源丰富,灌溉条件好,是产量最高的耕地。二级耕地(坡度2。~6。)14927.9公顷,占23.3%。分布于丘陵缓坡地带、沟谷山涧谷地,土层较厚,土壤肥力稍次之。三级耕地(坡度6°~15°)2029.41公顷,占3.2%,分布于坡度较缓的山丘上,土层较浅薄,保肥保水能力差,水土流失较重,抗涝不抗旱;四级耕地(坡度15° -25°)228.57公顷,占0.4%,分布于山谷梯田的上部;多数为垒堰填土而成,地势较陡,地块零星分散,土壤肥力很差,水土流失严重。
  按照所处地域位置可分三个区: 一是南部汶北平原区,包括汶阳、边院、安驾庄、孙伯4个乡镇,面积约22066.67公顷,土地垦殖率为55.7%;二是中部低山丘陵区,包括潮泉、仪阳、安临站、王庄、桃园5个乡镇,面积约21800公顷,土地垦殖率为45.6%;三是北部康汇平原区,包括老城、王瓜店、湖屯、石横4个乡镇和新城办事处,面积约20133公顷,土地垦殖率为49.6%。
  第二节水资源
  肥城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6241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多年平均总量2.1018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多年平均1.5308亿立方米,重复水量为1.0085亿立方米。
  水资源特别是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地下水补给随着降水量的增大而增大。水资源的年内、年际变化特征,与降水量的年内、年际变化一致。主要特点是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因而形成旱涝交替和连续干旱灾害的发生。地表水
  地表水全市多年平均天然地表径流量为1.5308亿立方米,其中山丘区0.8190亿立方米,占53.5%,平原为0.7118亿立方米,占46.5%。全市丰水年地表径流量为2.2848亿立方米,平水年为1.2908亿立方米,枯水年为0.7489亿立方米,特枯年为0.2791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因部分消耗于天然蒸发、排泄出境、地下人渗,全市蓄水工程多年平均可利用量为0.3806亿立方米。再计入引黄多年平均可利用0.019亿立方米,引河及煤矿废水利用0.1995亿立方米。全市地表水多年平均可利用总量为0.6712亿立方米。丰水年(保证率20%)为0.8321亿立方米,平水年(保证率50%)0.6052亿立方米,枯水年(保证率75%)0.4457亿立方米;特枯年(保证率95%)0.3155亿立方米。
  地下水
  肥城地区地下水大体可分为4类。
  震旦系花岗片麻岩、风化裂隙水
  分布于潮泉镇柳沟、老城镇北部大石关、王瓜店镇姜家庄到垛子石西和中部山区的安临站南部;边院、安驾庄北部山区,从张岭、宋庄、大小龙岗石到孙伯镇的琶山和刘庄的上下红山。
  裸露寒武奥陶系石灰岩层间裂隙岩溶水主要分布于中部山区以及潮泉镇孤山等地。
  隐伏的寒武奥陶系石灰岩裂隙岩溶水主要分布于肥城盆地,东起百尺,西到石横,南到桃园镇、王庄镇西部。
  第四系潜水分布于北部康王河沿岸,及南部沿汶、漕、浊河平原。
  全市地下水资源总贮量2.101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可开采量1.9547亿立方米。各典型年,丰水年(保证率20%)水资源量2.6402亿立方米,可利用量2.4554亿立方米;平水年(保证率50%)水资源量2.0276亿立方米,可利用量1.8857亿立方米;枯水年 (保证率75%)水资源量1.6146亿立方米,可利用量1.5016亿立方米;特枯年(保证率95%)水资源量1.1309亿立方米,可利用量1.0517亿立方米。
  水质
  境内地下水天然水质良好,主要为碳酸钙镁、碳酸钙镁型水,矿化度一般小于0.4克/升。PH值在7~7.5之间,多数呈中性、弱碱性。总硬度大部分在110毫克~224毫克/升,居硬水,为一、二类水。现状地下水水质保持较好水平,深层岩溶地下水水质一般可达地下水二类标准,浅层地下水相对较差,一般为三至五类,个别区域则超过五类,地表水特别是河道径流污染现象普遍十分严重。北部康王河、汇河上游段一般能达到地面水三类标准,但沿途接纳大量工业排放污水,水质不断恶化,至两河交汇处的康王河,水质已远超过五类水标准。南部的漕浊河流域,由于区内以农业耕作为主, 只有少量的农药、化肥污染,但由于该流域水源多引自大汶河,泰安市、新泰市工矿企业污水排入较多,从而导致大汶河水质污染严重,漕浊河流域水质主要由大汶河控制,常年在五类水标准左右。
  水资源供需
  全市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为2.24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1.43亿立方米,占可利用资源总量的63.7%, 工业用水0.253亿立方米,占11.2%, 人畜用水0.386亿立方米,占4.5%,林业及其它用水0.171亿立方米,占可利用资源的7.6%,多年平均供需基本平衡,丰水年余0.21亿立方米;平水年缺水0.35亿立方米,偏枯年缺0.74亿立方米,特枯年缺1.18亿立方米,供需严重失调。
  第三节矿产资源
  境内已发现矿产30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3种,非金属矿产23种,水矿产2种,矿产地124处。探明储量矿产17种,矿产地91处,矿点33处。大型矿床15处,中型9处,小型67处。按探明储量统计,石膏、岩盐、煤、石灰岩、地热居前5位,岩盐、钾盐居山东省第一位。资源分布以康王河和安驾庄一过村一线为界、康王河以北为煤、钾长石、花岗石及矿泉水分布区;康王河以南,安驾庄一过村以北为石灰岩、白云岩、粘土分布区;另有萤石、铁矿、花岗石分布;安驾庄一过村以南为岩盐、石膏、钾盐、地热分布区。主要矿产有:石膏主要分布于边院、汶阳镇境内,面积约120平方公里,资源储量140亿吨,保有可采储量2341.2万吨。其中东向详查地段矿层埋深以600米以下为主,约占总资源量的70%。汶阳一高杭一带矿层埋藏30米~600米,预测资源量37亿吨。
  岩盐、钾盐分布在汶阳及边院镇的过村、东向一带。东向位于盐矿的中心。面积36.44平方公里,D级以上储量50多亿吨,保有可采储量8.77亿吨。钾盐与岩盐共生,成份以无水钾镁矶和杂卤石为主,氧化钾含量10.92%,埋深1000米以下。
  煤肥城盆地有效含煤面积106平方公里,保有资源储量7.81亿吨,资源量4.21亿吨,保有可采储量2.3亿吨。
  石灰岩矿区位于中部山区,面积431平方公里,储量43亿吨,预测资源量35亿吨,探明可用作水泥用灰岩的可采储量1.97亿吨。
  地热预测热储面积约50平方公里,热储层平均厚度100米,资源量20.71亿千卡,温度高,富含偏硼酸、锶、漠等元素。
  钾长石分布在北部古老的泰山山群变质岩系中,面积75平方公里, 矿石由钾微斜长石、正长石、石英及云母组成,经取样化验,氧化钾>10%、氧化铁<2%,含矿率65%。
  萤石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区的安临站、孙伯等乡镇,地质储量5000万吨。
  磷灰石分布在中部山区安驾庄、边院镇北部泰山群杂岩体中,已发现矿点10余处,五氧化二磷平均含量1.21%。
  粒土矿分布在桃园、王庄镇境内,隐伏于第四系冲积层中,矿层东西长3250米,平均宽880米,厚5.89米,总储量2769万吨。
  大同土分布于杨庄、陶阳等生产煤井中,矿石呈黑褐色,矿物成分以高岭石为主。肥城煤田保有储量1087万吨,可采储量660万吨。
  耐火粘土又名高铝高岭土,耐火度大于1600°C,矿床位于石横镇境内,总面积15平方公里,总储量3000万吨。
  第四节生物资源
  植物境内植物资源包括农作物,林木,野生、观赏、药用植物,计有104科,450种。其中,蕨类植物门7科,9种;裸子植物门4科、10种;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20科、96种,双子叶植物73科、335种,其中菊科84种,高等水生维管束植物有4大类,即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分别属于蕨类植物门、被子植物门,共15科,18个属、30种。按其用途分类,其中林木果树45种,药用植物85种,粮食植物15种(包括豆科),经济作物9种(主要包括油麻类),蔬菜50种,观赏类65种。
  常见的有经济价值的部分野生、栽培植物:
  药用植物汶香附、贯众、中华苍柏、翠云草、木贼、娱蚣草、海金莎、萍、葛蒲、狭叶半复、掌叶半复、天南星、百合、阔叶麦冬、射干、白花菜、杜仲、木香、地榆、决明、葛、杏叶沙参、乳浆大戟、猫眼草、大戟、酸枣、蛇床、石防风、白芷、前胡、紫花前胡、北柴胡、泰山何首乌、徐长卿、野颤茄、酸浆、蔓陀蔓、枸杞、益母草、茵陈、蒲公英、艾、旋复花、苍耳、王不留、白头翁、华乌头、菟丝子、党参、栝楼等。
  观赏植物雪松、桧、苏铁、疣草、吊兰、玉簪、郁金香、苍丹、山丹、铃兰、吉祥草、玉竹、黄精、天门冬、文竹、假叶树、阔叶麦冬、水仙、美人蕉、蕙兰、春兰、荷包牡丹、紫萝兰、华北景天、绣球、虎耳草、光叶绣线菊、珍珠梅、木瓜、贴梗海棠、黄刺梅、玫瑰、月季、西府海棠、含羞草、酢浆草、旱金莲、构桔、佛手、桔、霸王鞭、一品红、银边翠、黄杨、凤仙、爬山虎、锦葵、蜀葵、木槿、四季海棠、蟹爪兰、紫薇、倒挂金钟、迎春、女贞、丁香、茉莉、桂花、青箱、千日红、无花果、百黑香、石竹、牡丹、芍药、荭草、睡莲、莲牵牛、藤萝、凌霄、桅子等。主要造林树种赤松、油松、侧柏、毛白杨、加拿大杨、旱柳、板栗、核桃、白榆、桑树、石榴、大枣、葡萄、柿子、花椒、臭椿、苦楝、泡桐、山楂、梨树、苹果树、杏、桃、槐树、紫穗槐、刺槐等。
  动物境内动物资源包括:家畜、家禽、益鸟、益兽、益虫、水生动物等,共29纲、709种。其中,水生无脊椎动物15纲、60种;扁形动物门5种;线形动物门6种;环节动物门3纲、14种;软体动物门2纲、12种;节肢动物门7纲、210种,多为农作物、林木昆虫;脊椎动物门,圆口纲1种;鱼纲4个目、8个科、34种。其中,分布广数量大的鲤科鱼6个亚科、126种;两栖纲5种;爬行纲19种;鸟纲7个目、10个科、35种。其中,家禽2个目,鸡形目7个品种;雁形目,鹅2个品种,鸭1个品种;哺乳纲7个科、320种,家禽偶蹄目、不反刍亚目、猪科13个品种。反刍亚目,牛科6个品种,羊属14个品种,鹿科1个品种,奇蹄目,马科6个品种,驴2个品种。食肉目,水貂1个品种。
  农林害虫天敌资源丰富,据不完
  全统计扑食性和寄生性天敌150多种,分属2纲7目。其中主要的有:中华广肩步行虫、中国曲径步甲、赤胸步甲、黄缘步甲、短鞘步甲、曲纹虎甲、多型虎甲铜翅亚种、七星瓢虫、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多异瓢虫、红点唇瓢虫、大草岭、丽草蛉、中华草岭、叶色草蛉、大灰食蚜蝇、黑带食甥蝇、四条小食蚜蝇、长脚胡蜂、燭敌、小花蜻、丁纹狼蛛、长腹土蜂、麦甥茧蜂、螟虫长距茧蜂、螟岭绒茧蜂、螟蛉悬茧姬蜂、食蚜蝇姬蜂、广黑点瘤姬峰、夜蛾瘦姬峰、上海青蜂、玉米螟赤眼蜂、天牛茧蜂、玉米螟历寄蝇共37种。
  食用菌境内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品种有平菇、双抱菇、香菇、木耳、草菇、灵芝、鸡腿菇7个品种。1988~2002年,全市自然灾害频繁,其中以旱灾为重,为常见的、历史性的主要气象灾害,其次是大风、冰雹,几乎每年都有发生。洪涝、沙尘暴、龙卷风发生次数少,但危害重。
  第一节旱灾
  旱灾是肥城市常见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有“十年九旱”之说,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据统计,春旱占全年的33%,夏旱占26%,秋旱占22%,冬旱占19%。1988~2002年间,发生干旱23次,但以轻旱为多,占16次,中旱4次,重旱3次,分别在1988、1989、2002年,最重的一次是2002年的夏旱,2002年7月上旬开始,肥城市持续无降水,8~17日,连续出现36°C以上高温天气,土壤失墙严重。市北部山区的石横、王瓜店、老城、潮泉等乡镇,中部山区的仪阳、桃园、安站等乡镇出现较大程度旱情,全市受旱面积1万公顷,其中重旱0.2万公顷,重旱地段干土层3厘米~4厘米。夏玉米叶片卷曲,部分叶面干枯变黄。8月下旬以后,旱情进一步发展,受旱面积1万公顷,其中重旱0.33万公顷,重旱地块干土层3厘米~4厘米。春花生、大豆等作物叶面卷曲,萎鷰下垂。
  部分山区人畜饮水困难。此种情况在9月中旬稍有缓解,然而9月下旬后,全市基本无有效降水,旱情又有较大发展,山丘地20厘米土壤相对湿度在50%左右,全市总受旱面积达1.4万公顷,其中重旱面积0.54万公顷,麦田受灾面积1.2万公顷,重旱地段干土层3~4厘米,基本无法播种。11月份由于持续无降水,全市旱情进一步发展,山丘地段干土层3厘米,干旱面积1.2万公顷,其中重旱面积3334公顷,麦田受旱面积1万公顷,占全市播种面积的1/3。长期严重的干旱给人们的生活及生产带来较大影响,地下水位下降至136米以下,到12月上旬,旱情持续长达153天。
  第二节涝灾
  雨季最早出现在6月上旬,最晚9月下旬。1988~2002年,日降雨量达到50毫米以上暴雨34次,日降雨量达到100毫米以上大暴雨8次,日降雨量达到150毫米以上大暴雨1次,最大的一次出现在1994年8月7日,日降雨量161.1毫米,暴雨多出现在7~8月,7月最多,20次,占58.9%,8月次之,10次,占29.4%,其它月份4次,占全年的11.8%,最早之日为1993年5月12日,最晚终日为1994年10月15日。暴雨集中的年份易形成洪涝灾害。1990年7月13日,老城、潮泉两个乡镇受暴雨袭击,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局部达220.0毫米,出现山洪,冲毁良田10公顷,堤堰800米,道路3.5公里,桥涵8处,机井6眼,扬水站1处,倒塌房屋140间,刮倒树木1.37万株,倒伏玉米1330公顷。
  1991年7月28日,全市15个乡镇出现暴雨大风天气,粮田受灾面积2600公顷,绝产700余公顷,倒塌房屋8500余间,刮倒树木50万棵,受伤26人,死伤畜禽1万余头,造成15家企业停产,6所学校停课。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
  第三节,大风龙卷风沙尘暴
  肥城市一年四季均有风害,但成因不同,常见的是锋面大风,7、8月份多气旋大风,有时还伴有龙卷风等灾害。
  1988-2001年,全市共发生13次大风灾害,分别在:1988年9月7日,1989年7月17日,1990年7月17日,1992年9月1日,1994年7月3日,1994年7月4日,1997年8月19~20日,1998年8月30日,1999年5月9日、6月20日,2000年4月9日,2001年6月15日、7月13日;2次龙卷风,分别在:1989年7月17日,1991年7月28日;1次沙尘暴,在2000年4月9日。大风、龙卷风、沙尘暴灾害,造成房屋倒塌,树木、电线杆刮倒、刮断农作物倒伏,大棚被毁,并造成人畜伤亡。直接经济损失达上亿元。
  2000年4月9日,全市出现大风及沙尘暴天气时间在15:48~16:04,偏北风,瞬时最大风速20米/秒,大风自西北方向进入肥城市,向南移动。老城、新城、潮泉、王瓜店、仪阳、陆房等乡镇受灾较重。1800个冬暖式大棚被揭顶,2000个小拱棚被刮烂,受灾面积533.6公顷,大部分果树受到损害,刮倒树木13000余棵,750余间瓦房被揭,经济损失达900万元。
  第四节干热风干热风是严重威胁小麦生长的一种自然灾害,5、6月份,正值小麦黄熟季节,此时气温较高,干燥、风速快的西南风可造成灌浆、乳熟期的小麦干枯、早熟,严重影响小麦产量。1988~2002年间,全市共发生干热风7次,其中轻干热风6次,重干热风1次,尤以2002年最为严重,因受干热风影响,山区、丘陵地的小麦平均每年减产2~3成,水源较好的平原地区,干热风影响相对较轻。
  2002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正值冬小麦灌浆、乳熟期,全市共出现6次干热风天气,分别在:5月25日、5月29日、5月31日、6月4~6日。北部山区,石横、王瓜店、老城、潮泉等乡镇,中部山区,仪阳、桃园、安临站、安驾庄等乡镇,以及部分平原地区的冬小麦受到较大影响。受灾面积约1.33万公顷,约占全市冬小麦面积的40%。受害小麦部分叶子卷曲凋萎,叶色变白,叶尖焦黄,芒尖干枯,部分炸芒,颖壳发白。灌浆速度受到较大影响,减少了结实粒数和粒重。
  第五节雹灾
  1988~2002年,出现冰雹8次,最早一次在1999年5月9日,最晚一次在1998年9月7日。最大的一次出现在1998年8月30日,直径30~40毫米,冰雹多出现在5~9月,7月最多,3次,6月次之,2次,其它月份3次。冰雹造成的灾害比较严重,据调査统计,1988~2002年间,冰雹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1亿多元。
  第六节低温灾害
  低温冻害多发生在春、秋季节。由于冷空气入侵,导致气温大幅度下降,对农作物和人民生活造成不利的影响。1988~2002年,出现冻害12次,最早出现在1993年10月3日,最晚出现在1991年5月3日。最重的一次出现在2002年3月28日,全市最低温度降至-6.1°C,24小时降温10°C左右。3.34万公顷冬小麦中约9400公顷受到冻害,平均减产2成~3成,王瓜店、王庄两个乡镇受灾较重,受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40%,杏、梨、樱桃等早花类树种受害较重。
  安驾庄温泉1988-2002年肥城市重大自然灾害情况一览表
  表2-5-1续表2-5-1续表2-5 -1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肥城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部《肥城市志》记载了跨入二十一世纪门槛前后15年肥城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史料,是展现肥城盛世风貌的重要文化成果。15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对于肥城和肥城人民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15年来,勤劳智慧的桃乡儿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励精图治,团结拼搏,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区域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改革纵深推进,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软硬环境明显改善;科教兴肥成绩斐然,社会事业协调进步;可持续发展得到重视和加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精神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民主法制建设日臻完善。将肥城人民创造的巨大成就载入史册,以励后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