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建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95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建置
分类号: K992.252
页数: 2
页码: 85-89
摘要: 肥城置县前,商(殷)时期,地属青 州、徐州所辖。西周时属兖州所辖。 春秋时期属齐、鲁两国分辖。战国时期属齐国所辖。秦代属齐郡所辖。
关键词: 肥城市 建置

内容

肥城置县前,商(殷)时期,地属青 州、徐州所辖。西周时属兖州所辖。 春秋时期属齐、鲁两国分辖。战国时
  期属齐国所辖。秦代属齐郡所辖。
  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始置肥 城县,属兖州刺史部泰山郡所辖。
  东汉章和末年(公元87 ~88年) 撤销肥城县。境地分属济北郡卢县、 蛇邱县和东平国富城县所辖。三国魏(220 ~ 265年)至东晋 (317年)前,归属东汉。境地属后赵前 燕、前秦、后燕、南燕的济北郡、东平郡 分辖。
  南北朝宋(420 - 479年),在肥城 县故城设济北郡。原境地分属卢县、 蛇邱县和富城县所辖,隶属兖州。
  南北朝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复 置肥城县,并设东济北郡于肥城县城。
  南北朝北齐(550 ~ 577年),撤东 济北郡,并于在平县的济北郡。肥城 县境属之。
  南北朝北周建德六年(577年),于 肥城县城置肥城郡。
  隋开皇初年(589年),废肥城郡, 保留肥城县,属济州所辖,隶属兖州。 隋末,废肥城县,境地属济北郡所辖。
  唐武德‘五年(622年),复置肥城 县,属东泰州辖,隶属河南道兖州。贞 观元年(627年)撤肥城县,境地并入博 城县。乾封元年(666年),改博城县为 乾封县。总章元年(668年),改乾封县 复为博城县。神龙元年(705年),再次 改博城县为乾封县。
  五代(907 ~960年),境地仍属乾 封县,隶属兖州。
  宋代(960 - 1279年),初属乾封县 所辖。后分属奉符县、平阴县所辖,隶 属京东西路郓州。1115~1234年,曾 在肥城境设辛寨镇,境地属平阴县、奉 符县分辖,隶属山东西路东平府。
  元代,至元十二年(1275年)复置 肥城县,隶属山东东西道济宁路所辖。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肥城县 改属济南府所辖,隶属山东布政使司。
  清代,初沿明制。雍正十二年 (1734年),肥城县改属泰安州所辖,隶 属山东布政使司泰武道。雍正十三年 (1735年)泰安州升为泰安府,肥城县 仍属之。
  中华民国,民国二年(1913年)属 岱北道所辖。民国三年(1914年)属济 南道所辖。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 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肥城县抗日政府 建立,仍接民国政府序列属第六行政督 察区所辖。1945年2月属鲁西(第二办 事处)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辖。 1947年属第十五行政督察区所辖。
  1939年10月,肥城县抗日政府成 立。初属泰西行政委员会所辖,后属 泰西专员公署所辖。1942年10月属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冀鲁豫第六专员公 署所辖。1949年9月属泰西专员公署 所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5 月,肥城县归泰安专员公署所辖。 1958年10月,肥城县划归聊城地区所 辖。1959年7月,肥城县划归济南市 所辖。1961年5月,复归泰安地区所 辖。1985年3月属泰安市所辖。
  1992年8月,撤销肥城县,改设肥 城市(县级),由省直辖、泰安市代管。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肥城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部《肥城市志》记载了跨入二十一世纪门槛前后15年肥城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史料,是展现肥城盛世风貌的重要文化成果。15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对于肥城和肥城人民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15年来,勤劳智慧的桃乡儿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励精图治,团结拼搏,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区域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改革纵深推进,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软硬环境明显改善;科教兴肥成绩斐然,社会事业协调进步;可持续发展得到重视和加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精神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民主法制建设日臻完善。将肥城人民创造的巨大成就载入史册,以励后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阅读

相关地名

肥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