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96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质
分类号: P942.52
页数: 6
页码: 61-66
摘要: 境内地层属华北型地层沉积。出 露的地层有太古界的泰山群,古生界 的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新 生界的下第三系、第四系。
关键词: 自然地理 地质

内容

境内地层属华北型地层沉积。出露的地层有太古界的泰山群,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新生界的下第三系、第四系。受中生代以后燕山及喜马拉雅山运动较剧,发育较齐全。寒武系出露较为齐全,奥陶系出露中下部层位。寒武系、奥陶系主要分布于肥城盆地与大汶口盆地之间的低山丘陵地带,少数分布于肥城盆地西北侧与平阴交界部位。石炭系、二迭系构成肥城煤田。地层呈带状北东走向展布。地层时代由南北依次渐新,地层总体呈330° ~350°方向单斜产出,倾角60-100第四系主要口盆地之中,少数分布于山间盆地及分布于北部的肥城盆地和南部的大汶沟谷之中。
  肥城地区地层划分简表
  表2-1-1单位:米续表2-1-1
  第二节构造
  境内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朝准备地台(1)鲁西隆起区(口),分属于肥城一沂源坳陷、新甫山隆起、大汶口一蒙阴坳陷等III级大地构造单元。以肥城断裂和夏张一安驾庄断裂为界,自北而南可划分出肥城凹陷、布山凸起及大汶口一汶阳凹陷等IV级构造单元。
  肥城凹陷主要受北东向花兰店断裂、东西向肥城断裂和北西向夏张断
  裂的控制。东西长22公里,南北宽2~5公里,面积约105平方公里,形似半月。凹陷与基底构造线斜切,内部第四系广布。第四系之下为石炭一二迭系煤系,其地层走向近于东西,倾向北,倾角10°~12°,呈现单斜状。构造以断裂为主,纵横交错,落差大于100米者达20余条,多为高角度正断层。断层走向主要为北东向,密集分布于凹陷(煤田)西部,其次为近东西向、近南北向及北西向等。
  布山凸起:基底由泰山群变质岩系组成,片理走向北北西,倾向240° ~260°,倾角70°~80°;凸起之北侧为寒武一奥陶系,倾向300° ~320°,倾角5° ~8°,呈单斜状向肥城凹陷倾没。
  大汶口一汶阳凹陷主要受北西向南留断裂和北东向夏张一安驾庄断裂控制。长轴走向近东西,面积360平方公里。凹陷内部被第四系复盖, 之下为下第三系官庄组,地层倾向北,倾角3。~7。。断裂以东西向及北北东向为主,均为隐伏正断层,其活动结果,致使官庄组呈北陡南缓、北断南超分布。据电测深资料推测,官庄组最大厚度超过3000米,重力为负异常,低值为35毫伽。该凹陷为中生代发展起来的断陷盆地,产石膏、岩盐、钾盐等盐类矿产,并共生有自然硫矿床。边院、汶阳等地位于该凹陷西部,东向附近则处其中心。
  区域性断裂境内较大的区域性断裂、次级断层及伴生的隐伏断层有4条。
  肥城断裂及其伴生的网状断层组肥城断裂位于肥城凹陷北缘,走向近东西、北升南降,落差大于1000米。其西段于石横一四棵树一线呈NE40°方向延伸,断层面倾向南东,倾角20° ~30°,南与花兰店断裂相连;东段于安子沟一鱼池村一线呈NW310°方向延伸,断层面倾向南西,倾角大于60°;南延与南留断层相接;中间部分,于青龙山一姜家庄一线呈现NW290°延伸,并于付家庄一大石关一线转向NE50°,断层面倾向南,倾角40° ~50°,总之,该断裂主要由NE及NW两组断裂交切而成,为肥城凹陷的边界控制断裂。
  在肥城断陷内部,发育有与边界断裂走向近于一致的隐伏断层,多数南升北降,落差较大,且多呈同心状排列,而NNE向者为后期叠加断层,多数西升东降,落差较小,常切割前者并略呈放射状排列。从组合形态看,上述各组断层彼此可交切成网格状,把整个煤田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块体,从而直接控制各井田的范围,对煤田勘探及开发有很大影响。
  夏张一安驾庄断裂及其伴生断层断裂位于夏张一安驾庄,沿NE65°~70°方向延伸,倾向南东,倾角70° ~80°,落差大于3000米。其北西盘为太古界及下古生界,为上升盘;南东盘为下第三系官庄组,为下降组,为下降盘。属高角度正断层。该断导层为始新一渐新世时期之同生断层,控制着大汶口一汶阳凹陷内部岩相分布,对于石膏、岩盐矿床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大汶口一汶阳凹陷内部还发育有两组断裂;一是东西向断裂,倾向北, 北盘下降,南盘上升;二是北北东向断裂,北西盘下降,南东盘上升。均为正断层。其活动结果,致使凹陷南部和北部之官庄组埋藏较浅,北部和西部则埋藏较深。
  刘家庄断层北起肥城,经刘家庄、仪阳至马山口,呈NNW -SSE向延伸。马山口以南转为NW-SE向,直到边家院北。全长约30公里。依地表所见,其东侧为上盘,相对下降;西侧为下盘,相对上升,实属正断层。故该断层为平推正断层。
  演马庄断层北起石横,经演马庄呈NNW -SSE向延伸,多为第四系复盖。其东侧地层相对南推,西侧地层则相对北移,属隐伏平推断层。
  第三节岩浆岩
  境内岩浆岩不发育,以脉岩类最为常见,按岩浆活动分为太古代泰山期及中生代燕山期。
  太古代泰山期脉岩以酸性岩脉为主,多沿裂隙等构造脆弱部位侵入, 除少数呈独立脉体外,多为混合细脉体,且不同程度地遭受变质作用的影响。
  伟晶岩脉见于黄叶、双峪村及布山等地。伟晶花岗结构,部分呈文象伟晶结构。矿物成分以巨晶钾长石为主,石英次之,含少量黑云母。规模虽小,仍可用钾长石矿开采。
  细晶岩脉见于肥城北部,多顺片理侵入,明显遭受变质作用的影响, 细粒花岗变晶一碎裂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中,斜长石占40%~50%,石英占35%~45%,黑云母占5%~10%,另含少量微斜长石。副矿物为褐帘石、金红石等。
  中生代燕山期脉岩
  辉绿玢岩见于大封、陶阳、隆庄等矿井,呈岩墙状侵入于石炭一二迭纪煤系地层中,脉宽0.25米~1.00米,近岩脉处之煤层遭受轻微变质,局部可变为天然焦。
  石英闪长玲岩见于桃园米山,呈岩墙状侵入于马家沟组灰岩中,南北长400米~500米,东西宽250米~300米。走向NE30°~SW210°,倾向北西,倾角79°~85°。岩石呈斑状结构,斑晶以斜长石和石英为主,基质为微晶斜长石。围岩具大理岩化,矽化等轻微蚀变。
  混合岩类
  角闪石质均质混合岩(Mamp)见于市境东北部之混合花岗岩或花岗片麻岩附近。其特点是角闪石晶体均匀地散布在花岗质混合岩中为早期生成的角闪石岩、辉石角闪岩等遭受均匀混合岩化的结果。
  花岗片麻岩(Gn-r)见于九山、穆阁寨等地。原岩经强烈混合作用,其成分虽变为花岗质,但片麻构造仍清晰可见,局部且有基体残余出现。中粒花岗变晶结构,由钾长石(60%)、反条纹的斜长石(10%)、具拉长现象的石英(<25%)、黑云母(5~10%)等组成。
  混合花岗岩(rm)见于市境北部。经强烈的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作用,致原岩面貌全部消失。花岗变晶结构,致密块状构造。斜长石以交代残余出现,含量约30%,微斜长石约40%,石英它形具波状消光,含量约25%,黑云母具多色性,约占5%,另含少量副矿物磷灰石等。
  第二章地貌
  第一节地形
  境内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部潮泉镇境内的夹子山主峰海拔600米,为全市最高点,西南部王庄镇太平屯海拔57.7米,为最低点。中部隆起,北部形成以肥城盆地为特征的康汇平原,南部形成以汶河为特征的汶阳平原。全市大小山洪河道43条,较大的山头96座,山山相接,脉脉相连,沟壑纵横,自然形成了山地、丘陵、平原、涝洼等多种地形。
  山地全市面积42917.3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3.6%。海拔高度在150米以上,地面坡度小于25。。青石山、砂石山约各占一半。湖屯镇关王殿以西北部山区,以及济(南)微(山)公路以西的大部低山为青石山,基岩主要由石灰岩构成;湖屯镇关王殿以东、市境北部、东部和边院、安驾庄镇以北低山为砂石山,基岩由花岗岩、花岗片麻岩构成。土壤多属褐土性土,土层厚度大都在30厘米左右。
  丘陵全市面积25418.3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9.9%。海拔高度在100~150米之间。分布于除汶阳镇以外的各乡镇低山周围。基岩主要由石灰岩、花岗岩组成,多为褐土性土,褐土和淋溶褐土,质地为壤质和沙壤质。地貌多属沟谷梯田、坡麓梯田,由坡积、洪积物形成。土层较厚,适于花生、地瓜、果树生长,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平原全市面积59394.4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46.5%。主要分布于康王河、汇河、汶河、漕浊河流域,以及各乡镇近山阶地以下。土壤多为洪水冲积物形成,属褐土和潮褐土,土层厚,较肥沃。市境北部有康汇平原,南部有“汶阳田”,是全市的主要粮食产区。
  全市微型地貌分为8个类型,17个微型地貌单元。
  汶阳麦田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肥城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部《肥城市志》记载了跨入二十一世纪门槛前后15年肥城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史料,是展现肥城盛世风貌的重要文化成果。15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对于肥城和肥城人民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15年来,勤劳智慧的桃乡儿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励精图治,团结拼搏,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区域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改革纵深推进,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软硬环境明显改善;科教兴肥成绩斐然,社会事业协调进步;可持续发展得到重视和加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精神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民主法制建设日臻完善。将肥城人民创造的巨大成就载入史册,以励后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