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位置、境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95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位置、境域
分类号: TU98.452
页数: 3
页码: 31-33
摘要: 肥城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偏西,泰 山西麓,汶河北岸。地理座标为北纬 35。53' ~ 36°19',东经 116°28' ~ 116° 59'。全境南北纵距最长48公里,东西 横距最宽37.5公里,总面积1277. 3平 方公里,占泰安市总面积的16. 45%。
关键词: 肥城市 境域 位置

内容

肥城历史悠久。据北坛遗址出土的石铲、石斧、石镰、红陶鼎、背壶、白陶壶、大腹杯等大批大汶口文化晚期标准器物证明,4500年前人类已在这里生息、繁衍。
  西周时称肥子国,肥城因此而得名。西汉初年始置肥城县,迄今已2217年。二千多年来,市境为县、置郡、立镇、设市,代有沿革。境域分界,或增或减,不断演变。区划称谓,或乡社、或区镇、或公社,时有更迭。1961年5月,马山、双泉两个人民公社划归长清县后,境域稳定。1999年5月,与周边6个接壤县区勘定边界线6条,确定三县区边界交会点6个,实测边界线304.17公里。
  至2002年,境内区划为1个办事处、12个镇、1个乡,607个村(居)民委员会,871个自然村。
  第一章位置境域
  第一节地理位置
  肥城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偏西,泰山西麓,汶河北岸。地理座标为北纬35。53' ~36°19',东经116°28' ~116°59'。全境南北纵距最长48公里,东西横距最宽37.5公里,总面积1277.3平方公里,占泰安市总面积的16.45%。
  市区位于市境北部偏东,肥城盆地东南部,东、西、南三面为石灰岩组成的残丘,北为康王河。处省级干线公路济(南)微(山)、薛(家岛)馆(陶)交叉点,北有泰(安)肥(城)铁路,18条市(县)乡公路在此汇合。北距山东省省会济南75公里,距长清区44公里;东距泰安市区31公里;南距宁阳县城51公里;西南距东平县城54公里,西距平阴县城45公里。因老县城地下埋煤待采,1977年迁建新城区。1980年1月,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正式迁入新城区办公。至2002年,市区成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第二节境域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将平阴县的辛镇、沙沟等5镇,孝德等5乡划归肥城县所辖。时有地亩2521顷9分2厘4毫(折25219市亩)。
  1920年据《山东省各县乡土调查录》载:“肥城县面积5000方里(折合1250平方公里)有奇。”
  1940年4月,将肥城县八区(广里)、九区(马集)所辖的119个村,分别划归长清、平阴县、在平县所辖。时有面积约900平方公里。
  1943年春,将肥城县四区的丁屯、柳滩、龙洼、沙岭、二虎庙、后店子、刘家所7个村划归平阴县所辖。
  1945年9月,将平阴县境东部的北大留、南大留、查庄、桥头、国庄、小中泉、西铺7个村划肥城县所辖。
  1948年春,将肥城县七区的陈屯、邱林、王家园3个村划归平阴县所辖。
  1949年6月,泰西县撤销,将其原辖的一区(安驾庄)、二区(高淤)、三区 (边院)共286个村、约400平方公里土地划归肥城县所辖。时有面积1300平方公里。
  1951年,将肥城县一区的上营、王
  先庄、代家河、杨家庄、侯家庄、李家峪6个村划归长清县所辖。
  1958年3月,将肥城县石横乡的段家天井、铁山、荒场3个村划归平阴县所辖。时有面积约1263平方公里。
  1959年10月10日,长清县撤销后,将其原辖的双泉、马山、五峰3个人民公社的175个村、约273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肥城县所辖。时有面积约1563平方公里。
  1961年5月,长清县复建后,又将双泉、马山、五峰3个人民公社的175个村、约273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长清县所辖。时有面积约1263平方公里。之后,肥城境域稳定。1995年,境域面积统计公报为1277.3平方公里。
  第三节边界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肥城县志》•疆域载:“县治在济南府西南160里,东至泰安州鱼池保界25里,至州90里。西至平阴县大留村界45里,至县70里。南至泰安州尚家庄界60里。至宁阳县120里。北至长清县五道岭界20里,至县90里。东北至长清县灵岩寺界60里。西北至在平县潘家店界90里,到县200里。东南至泰安州旷洞村界50里,到泗水县200里。西南至东平州丁家坞界65里,至州120里。总计东西广70里,南北襄80里。北至京师1200里。”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肥城县志》疆界载:“县治在泰安府西90里, 东至泰安县界25里,西至平阴县界45里,南至泰安县界60里,北至长清县界20里,东南至泰安县界50里,东北至长清县界60里,西北至在平县界90里,西南至东平州界60里,东西广70里,南北襄80里。4乡33社。东北至省城160里,北达京师1100里。”
  1912年,肥城县北为长清县,西北为在平县,西为平阴县,西南为东平州,东和南为泰安县。
  与宁阳县隔河相望的大汶河堤城坝大桥
  1944年,肥城县,北为长清县,东、南为泰安县,西为平阴县,西南为东平县。
  1952年,肥城县,北为长清县,东为泰安县,南为宁阳县,西为平阴县, 西南为东平县和汶上县。
  1959年,肥城县,北、西北和东北为历城县,西和西北为平阴县,东为泰安县,南为宁阳县,西南为东平县和汶上县。
  1962年至2002年,肥城市,分别与岱岳区、长清区、平阴县、东平县、汶上县、宁阳县6个县区接壤,边界线全长304.17公里,其中:北部自夹子山至陶山与长清区边界线长47.85公里。西部自陶山至王庄镇小虎庄西南与平阴县边界线长88.01公里。自王庄镇小虎庄西南至孙伯镇南栾村西南与东平县边界线长46.79公里。东部自潮泉镇夹子山至汶阳镇砖舍村东南与岱岳区边界长80.05公里。南部自汶阳镇砖舍村东南至孙伯镇东程村西南与宁阳县边界线长36.47公里。西南部自孙伯镇东程村西南至南栾村西南与汶上县边界线长5公里。上述边界线为1999年5月确定的法定边界线。
  第二章建置区划
  第一节建置
  肥城置县前,商(殷)时期,地属青州、徐州所辖。西周时属兖州所辖。春秋时期属齐、鲁两国分辖。战国时期属齐国所辖。秦代属齐郡所辖。
  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始置肥城县,属兖州刺史部泰山郡所辖。
  东汉章和末年(公元87~88年)撤销肥城县。境地分属济北郡卢县、蛇邱县和东平国富城县所辖。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肥城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部《肥城市志》记载了跨入二十一世纪门槛前后15年肥城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史料,是展现肥城盛世风貌的重要文化成果。15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对于肥城和肥城人民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15年来,勤劳智慧的桃乡儿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励精图治,团结拼搏,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区域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改革纵深推进,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软硬环境明显改善;科教兴肥成绩斐然,社会事业协调进步;可持续发展得到重视和加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精神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民主法制建设日臻完善。将肥城人民创造的巨大成就载入史册,以励后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