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河西” 相关
共 84 条 4 / 6
46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 类型: 正文
李暠在酒泉度过了他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高峰时期、建立了许多功业。李暠重视政治文化建设和道德修养。重视培养人才。重视安定民心的工作。巩固政权,不断进取。李暠采取灵活有效的外交政策,集中力量对付主要敌人。李暠选用官吏,内不避亲,外不避仇,唯贤德有...
47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 类型: 正文
西凉政权断送于凉后主李歆之手的主要原因:(一)滥施繁刑峻法;(二)迷恋宫廷女色,摆阔养优,不虑国事;(三)放弃”农战怀远之略“,穷兵黩武,争强好勇;(四)天灾频仍、自然条件恶劣。
48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 类型: 正文
肃州鼓楼,本是东晋酒泉郡治福禄县的东城门楼。同治四年至十二年,左宗棠平定回民军马文禄期间,毁于炮火。光绪三十年(1904年),倡导官办民助,集资重建肃州鼓楼,至三十一年夏四月竣工。
49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 类型: 正文
大陆去台人员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四十多年前由老君庙前往台湾的原“中国石油公司”的员工。本文讲述了这些石油人回忆过去的一些事。
50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 类型: 正文
自1945年日寇投降到1949年,台湾中国石油公司的员工有自玉门油矿直接派赴台湾接收者,有先调上海中油公司或派赴东北接收各矿厂然后又辗转赴台者,这批来自西北戈壁高原的“石油人”,又发扬了当年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的精神,从当年日寇手中接收留下来...
51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 类型: 正文
红西路军英勇悲壮的西征,由于种种原因,被冠以“错误路线”的罪名,一笔否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各个领域里的拨乱反正,给西路军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目前,西路军中的幸存者,健在的己经为数不多,而且大部分...
52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1954至1959年冯卓超同志担任酒泉中学校长期间,建立党团组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53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 类型: 正文
酒泉师范学校的前身,为明代的儒学,清代的贡院,民国的师范学校。作者以亲身经历从六个方面记述了在酒泉师范的几件事,包括:旧社会的“老师范”;尊儒祭孔活动;教师待遇菲薄,生活艰辛;寒窗生涯苦难熬;“舍饭场”上的战斗;旧貌换新颜。
54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 类型: 正文
今天的酒泉师范学校,旧貌换新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进行了总体改建规划,逐年新建了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宿舍楼、礼堂兼餐厅以及其他设置,酒师领导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改变校容校貌,关心职工生活,解决住房困难,成绩显著。
55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讲述了1948至1949年间,由驻军陆军191师创办的,在酒泉名燥一时的京剧团“力行剧团”的兴衰。
56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 类型: 正文
本章节是卢金洲创作的几首与酒泉相关的诗歌。包括:《河西即景》、《酒泉清明后》、《酒泉郊外初冬晚景》等。
57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详细介绍了酒泉民俗,主要是是节日饮食俗,包括:壮仓面、年茶与年饭、芽面包子、米糕粽子、冬节饭、灶干粮子和灶糖等。
58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 类型: 正文
本章节主要讲述酒泉地区节日饮食俗,包括:壮仓面、年茶与年饭、芽面包子、米糕粽子、重阳糕、冬节饭、灶干粮子和灶糖等。
59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五辑 | 类型: 正文
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是由原国民政府主席西北行营再三更改的最后名称。名称虽几经改换,其职权始终未变。它是统辖甘、宁、青、新四省党政军大权的机构。兹就其演变及其覆灭经过,略述其梗概如下。
60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五辑 | 类型: 正文
国民党原第八战区长官部改组而成的西北行营概况与编组情况。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