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饮食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152
颗粒名称: 节日饮食俗
分类号: K892.1
页数: 6
页码: 189-194
摘要: 本章节主要讲述酒泉地区节日饮食俗,包括:壮仓面、年茶与年饭、芽面包子、米糕粽子、重阳糕、冬节饭、灶干粮子和灶糖等。
关键词: 民俗 节日民俗 饮食民俗 酒泉市

内容

节日饮食俗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颇多,俗有“四大节、八小节、二十四个末末节”的说法。其中较大型者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小年”等。在这些节日里都有固定的节日饮食。人们常说的“宁穷一年,不穷一节”,这说明了节日饮食的重要。
  壮仓面(有的地方叫团园饭):腊月三十的晚饭(农村叫后'晌饭)称为“壮仓面”。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顿饭,一般家庭都要扞长面、炝臊子。这顿饭必须由家里主事的长辈妇女亲自参与烹调。进餐时间还必须在太阳未落之前,全家长幼同桌围坐,老人们边吃饭边对儿孙们讲说这一年来家里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婚、丧.嫁娶、酬神祭祀等)和经济收获、生活安排等等(这大概是家庭总结)。然后由长辈主妇叙说腊月三十日吃“壮仓面”的用意就在于:(一)这最后一顿饭一定要吃饱吃好,把“仓”(肚子)装得满满当当、实实在在,图个强身健体、茁壮成长。(二)吃了臊子长面,求个长命百岁,诸事如意,并有期盼来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意。(三)全家同桌围坐表示一年一度大团园。吃完“壮仓面”便进入了“打醋坛”(又叫清宅子)和“守岁“的准备工作。
  年茶与年饭:按酒泉民间习俗正月初一到初五(又叫破五)为大年(又叫正年)。在这五天里无论穷富人家除了用正常的食品油倮子、油饼子招待来客外,自个家里还有固定的饮食规程,叫做“初一的元宝、初二的皮条、初三的玛瑙”。“元宝”就是饺子。大年初一吃饺子这和我国北方人过年吃水饺的习俗一脉相,承。饺子的质量视家庭经济条件而论。经济条件好的一般用猪、羊肉做馅,经济条件差的或贫困户多用麻腐拌洋芋(或萝卜)做馅。.把饺子叫“元宝”是取“招财进宝〃之意。这顿“元宝饭”必须做为正月初一日的晚饭,这也有个讲究。据说人间的“招财童子”和天上的“进宝郎君”原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共享人间香火,同为众生造福,很受百姓尊戴。后来“进宝郎君〃被天庭擢用,分别时二人立下盟约,要在大年岁首之夜“招财童子“以燃火为号(后来演变为放烟花爆竹),“进宝郎君”便将天宫宝物偷偷送往人间。人们为了“得宝致富”便以饺子为象征,从古到今沿袭传承。“皮条“就是捋面(现在叫拉条面)'这是正月初二必须吃的一顿早饭。这顿饭不论穷家富户都是汤吃,叫做“连汤捋面”,是取细水长流之意。做饭时由家庭主妇和面,众女辈捋面下锅,尔后再由主妇烹调,酸咸适宜,味道合口。开饭前须先舀下几碗,不能吃得尽光。留下的饭下顿全家分食,这叫做“细水长流,留有余地”。“玛璃“就是民间常吃的“麻什子"饭。这种饭的作料成份比较复杂,除了面粉以外还要配以洋芋、萝卜、豆腐、肉类和诸多的干菜(干江豆、干大豆瓣、干茄皮等),凡下锅的面菜都必须切成方形的丁丁块块。全家妇辈分工合做,有和面、扞面、切面的;有切肉、切菜的;也有烧火下锅的,大家动手做成。这象征家庭团结、妯娌和睦,不为琐琐碎碎的小事而闹纠纷。进餐时全家坐在一起说说笑笑,家庭长辈讲些有利于团结、有利于生产和过年期间应注意的忌言、忌行、忌事(如妇女不出门、不向外扫地、不做针线活、不说不吉利的话以及哪天是羊日、哪天是牛日、马日等等),总的是图个吉利(笔者以为此种习俗确有发扬光大之必要)。
  初三过后便开始了“请年茶”活动(此习在酒泉洪水片较为盛行)。所谓“请年茶“就是现在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串门拜年活动的前身。不过加一个“请”字就意味着来客不是主动上门,而是由东道主发出邀请通知后,被邀请的客人才上门做客的。这种”请年茶”活动,开始只限于至亲好友之间,后来扩大到邻里乡党。“年茶"的主要饮食是“清茶“、“粉皮子炒菜”、”油炸面食”,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上火锅子,一般不喝酒。今天张家请,明天王家请,互惠互利,直到请完为止。“请年茶”活动的意义就在于:一个沟分、一个村子平时人们各操各的家、各干各的活,忙于劳动生产,务习庄稼,很少有坐下来拉家常、叙闲话的机会。春节期间借“请年茶”之机,互相来往、沟通感情、增进友谊、交流生产经验、加强协作意识。这种习俗一直沿袭到今天。
  芽面包子:这是“清明节“必用的食品。我国南方清明这天多食“冷饭糕饼”。“芽面包子”是将发了芽的青裸或小麦、谷子磨成面粉用滚水烫成团状包成包子,专门在清明这天祭奠祖先和家人食用。据老人们说清明吃“芽面包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清明节正是春回大地,草木发芽,到处生机勃勃的时候。吃芽面可以消食化积,疏通肠胃,并象征一切从头开始“如草木之勃发、似万物之新生”。二是粮食发芽而有甜味(产生了糖素)谷子最佳。旧时河西一带食糖极少(个别制糖的小作坊也主要:以黄、小米为原料做成胶糖,块糖),人们便创出了用芽面代替糖类的办法。在农村清明这天媳妇回娘家、招待来客都用“芽面包子”做礼品或食物。
  米糕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河西一带则以吃米糕为主。端午一到无论穷富人家都要购得糯米、枣儿做成米糕、粽子,再熬些糖稀,做为端午节的主食。这一天至亲院邻之间还要互送米糕、粽子以示亲善。端午节吃米糕、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个故事已经众口皆碑。据《续齐谐记》中称: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长沙有个叫区曲的人忽然遇到了个自称是屈原的读书人。这人对区曲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饭都被江里的蛟龙水怪抢走了,今后大家再要祭他,就请用蒲叶包裹,外面缠上五彩丝带,水怪们就不敢抢了,因为山精水怪最怕五彩丝带"。区曲将这事告诉了大家,人们便照办了。从此就有了用蒲叶包粽子的习俗。酒泉民间还有端午节一喝雄黄酒的习惯。《本草纲目》云:“雄黄性温,拒毒抵邪……人们饮雄黄酒大概也是为了避疫防疾。有一首酒泉民歌唱道:“五月里,五端阳,糯米粽子蘸砂糖,吃上三杯雄黄酒,我和张:哥闹端阳"。它较全面地反映出了酒泉民间端阳节的饮食习俗。
  中秋月饼:八月十五拜月亮、吃月饼这是我国传统的民间风俗。酒泉民间又有用锅盔献月亮、馈赠亲友的习俗。中秋将临,妇女们便忙了起来。她们和发面、蒸葫芦、借烧锅子,成天半日地忙着烧锅盔。其中有甜水面锅盔、硬面锅盔、葫芦锅盔等,有的还画上“猴子玩月”、“嫦娥奔月”、“吴刚砍树”或荷花、牡丹之类,再涂上鲜艳的颜色叫做花锅盔。据说吃锅盔是元朝末年由汉人反对元朝统治者兴出来的。那时候汉族人把元朝统治者蒙古人叫“鞑子”。相传,元朝统治者为了防止汉人造反,管束得特别严格,十户人家派一个蒙古头目来监督,不准汉人私藏刀刃,十家合用一把菜刀。汉族人要想联合起来反抗,就得互相串一通。但由于蒙古头目监视得紧,无法通风报信。这时有个聪明人(民间传说是刘伯温)想出一个办法,他放风说今年秋后有瘟疫,除非家家烧锅盔吃才能免除灾难。于是人们就在锅盔上写上字(一说是在月饼里装上纸团)约定在腊月三十日晚上以放火为号,一齐动手杀“家鞑子“。从此就传下了中秋节吃月饼、吃锅盔的风俗。
  此外,中秋节的晚上献月亮(有的地方叫赏月)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这天晚上等月亮升起以后,在庭院正中摆好桌凳(有的摆在房上)。由家长主持,把锅盔、月饼、西瓜(西瓜杀成两半成锯齿形)水果有序地献在桌上,然后点燃三柱香,向月亮磕三个头,便开始了赏月活动。全家围坐一起,长者讲述有关月亮的故事。香着完以后分食供品,现在虽然不兴献月亮,但锅:盔、月饼、西瓜,水果却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重阳糕:农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为什么叫“重阳”?古人把“九”称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名。这个节已被今人所淡漠。而在古代却远远胜于“端午”和“中秋”节。过去酒泉民间有在重阳这天喝“黄菊酒”、带茱萸(一种能驱毒避邪的草药)、登高望远和吃重阳糕的风俗。重阳糕是用面粉和红枣蒸成的馍馍,有花卷、馒头和形象各异的动物造型。在农村则多用沙枣代替红枣。到了这天妇女们各显身手,各展技艺,用沙枣把动物造型装点得形色斑烂,煞是好看,故而叫做“花糕子馍馍”。记得孩提时,村童们拿上自己家里的“重阳糕”和别人比赛,并唱道“九月九,花糕子馍馍喂野狗,野狗看见花糕俊,刁上馍馍一溜风……”。这种习俗在边远地区至今还相沿不息。
  冬节饭:冬节就是冬至。冬至节也有固定食俗,酒泉民间在冬至节这天必须食荤,无论大家小户都要割点肉做成饺子、面条、方块子并配以洋芋片、萝卜丁、干菜等混合而成的大杂烩,这就是“冬节饭”。“冬节饭”必须在早上吃,这意思是说,过了冬至节白天就一天天地长了起来(民间有“过一冬节,长一针脚”的俗谚),人们睡觉的时间少了,劳做的时间多了。把“冬节饭”做得美味丰盛些,让家里人吃了多干些农活,争取来年六畜兴旺、五谷丰收。因此有“吃了冬节饭,干活多流汗”的谚语。
  灶干粮子和灶糖: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神”的日子。到了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向“灶王爷”敬献供品、虔诚祷告,祈求来年家事利吉、人丁康泰。据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稽查善恶的神•仙。腊月二十三是他回到天宫向玉皇汇报人们善恶的日子,腊月三十日又回到人间。为了让灶王爷在玉皇面前多说些自己的好话,以便消灾免难,因此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妇女们便忙着给灶王爷准备上路的食品一一烙“灶干粮子”、做“灶糖“。"灶干粮子”在兑好的发面里卷上香豆面子或其他佐料,烙成像小点心块那样的园饼。灶糖则是以黄、小米为原料熬成的块块糖(俗称糖瓜子)。到了晚上家庭主妇洗手、净口后献供品于灶君神像前,口里不住地念道:“灶君爷,吃干粮,吃饱喝足上天堂。灶君爷,请吃糖,回到人间降吉祥”。还贴上对联曰: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祭祀一毕将“灶干粮子”和“灶糖“分给众人食用。
  “祭灶”是过年的前奏曲,过了这天人们几乎全力以赴做过年的准备了。因而民间把腊月二十三又叫“小年”。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的史料,内容分为史地述实、政治军事、人物轶事、金融财贸、工农业、文教卫生、民族宗教、民俗辑粹、以史会友九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郭仪
责任者
屈原
相关人物
吴刚
相关人物
刘伯温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河西
相关地名
长沙
相关地名
蒙古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壮仓面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洋芋
相关实物
萝卜
相关实物
豆腐
相关实物
干江豆
相关实物
干大豆瓣
相关实物
干茄皮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