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石油人”怀念老君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037
颗粒名称: 在台“石油人”怀念老君庙
分类号: F426.22
页数: 6
页码: 66-71
摘要: 自1945年日寇投降到1949年,台湾中国石油公司的员工有自玉门油矿直接派赴台湾接收者,有先调上海中油公司或派赴东北接收各矿厂然后又辗转赴台者,这批来自西北戈壁高原的“石油人”,又发扬了当年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的精神,从当年日寇手中接收留下来的烂摊子,经过四十余年的奋斗,建成相当先进门类齐全的石油工业。 在台“石油人十分怀念当年在塞北戈壁滩上艰苦创业的岁月,广大员工一直深深怀念当年的开拓功臣孙越崎、严爽、孙健初、靳锡庚和董蔚翘等。他们常常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荒漠万里,黄沙扑面、天地为昏,他们不幕名利,远离亲人,万里跋涉,扎幕为屋、裹粮为食,那种艰苦奋斗一心为抗战的精神,今天仍在激励着台湾第二代的石油人。
关键词: 石油工业 发展概况 台湾

内容

在台“石油人”怀念老君庙
  自1945年日寇投降到1949年,台湾中国石油公司的员工有自玉门油矿直接派赴台湾接收者,有先调上海中油公司或派赴东北接收各矿厂然后又辗转赴台者,这批来自西北戈壁高原的“石油人”,又发扬了当年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的精神,从当年日寇手中接收留下来的烂摊子,经过四十余年的奋斗,建成相当先进门类齐全的石油工业。
  这批来台石油员工,有的已是各部门的主管,有的已先后退休,这批石油人的子女,大半在玉门油矿子弟小学及中学念过书,因此两代人都对老君庙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一致认为台湾石油工业能有今日之成就,“饮水思源,当年荒漠边陲拓荒者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为今日一切成就之原动力”。
  抗日战争期间,玉门油矿是广大后方青年,尤其是大学理工科毕业生响往之地。罗家伦的“玉门出塞”歌,更把塞外写成可与江南媲美的世外桃源,当时重庆总局也曾派人到各大学去征聘人才,不少年青人怀着振兴祖国、支援抗战的热情,一肩行囊、万里关山,单人匹马投身开发石油的建设大军,当时西南联大、交大,同济,中大及西北工学院都有不少毕业生来到玉门。
  今天台湾石油界同行交谈时,常常提到某某是“庙里的”,某某是“河上的”,即指老君庙和石油河。1946年6月1日甘肃油矿局改为中国石油公司,此后在台中石油员工每年都要集会纪念,他们还创办了《石油人》及《石油通讯》,并组成“石油人史话画史编辑委员会",出版了系列丛书。中国石油公司成立二十五周年时还编辑出版了《石油入史话》,举行了大规模庆祝活动。-在台“石油人十分怀念当年在塞北戈壁滩上艰苦创业的岁月,广大员工一直深深怀念当年的开拓功臣孙越崎、严爽、孙健初、靳锡庚和董蔚翘等。他们常常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荒漠万里,黄沙扑面、天地为昏,他们不幕名利,远离亲人,万里跋涉,扎幕为屋、裹粮为食,那种艰苦奋斗一心为抗战的精神,今天仍在激励着台湾第二代的石油人。董蔚翘最初和严爽在陕北延长油矿,1936年到四川油矿,1938年又来到玉门油矿、严爽调上海后他继任玉门油矿矿长,去台后任台湾油矿探勘处处长。他回忆当年和孙健初、靳锡庚带领一批测量工西出嘉峪关的情景:“大家各骑一匹骆驼,携带用品粮食,由酒泉向老君庙引进,时间一长腿脚都冻得麻木,于是下来走走活动一下。天黑时抵达嘉峪关,住在大车店里,到处是牲口的粪尿味,煮一锅疙瘩汤,吃后即疲困地入睡。第二天抵达惠回堡,吃住还是一样。第三天晚上到达石油河,在河东山半腰平台上一座挖金人修的小庙旁搭起蒙古包,这就是老君庙。大家一齐挤在蒙古包内,小庙就当作厨房和库房,就这样开始了在老君庙的艰苦战斗岁月,其艰难困苦在四季如春的台湾是难以想像的"。
  最初钻井用的钻机是从陕北运来的两部冲击式钻机,几口浅井每天出油廿余桶,有时须用抽汕机抽,只供矿上运输之用。后来8号井钻开,才第一次发现丰富的油源。炼油厂的设备是由重庆设计制好,运回老君庙再焊接安装。现任台湾油矿勘探处副处长的丁祥炤,当年曾奉派赴美实习,他回忆当年炼厂有一大批从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加上四川达县来的三十多名技术工人,大家日夜苦干,一片蓬勃的朝气。奋战第一年即完成300万加仑的目标,最高时曾达到年产405万加仑。往炼厂运油,最初全靠肩挑车载,后来出油渐多,才开始敷设管道。
  当时炼油厂主管谭世藩领导能力很强,无论筹划设计、员工考绩、无不尽心竭力,自己又奉公守法、认真负责。他为人古道热肠,夫入还炒一手好菜,常常款待没成家的年轻员工,我们这批年轻人没事时也常往他家跑,当时是实习员的杨增悌回忆道:“有时一个人没来,他都要写一封辞藻精美的四六骈体信函相邀,他没有子女,把我们年青人当作自己的子女,对我们亲切热情。有一次小江把大衣忘在他家,第二天拿回时,发现几处破洞都让谭夫人一一缝补好了。”谭世藩后患伤寒,矿上缺医少药,终至治。“如今当年伙伴己经四散、昔日欢笑己成广陵绝散,真希望再一齐回到大陆,在西山谭墓旁大家相聚,痛苦一场,以追回那逝去的时光。”詹益谦是台籍工程技术人员,当时是新营矿场主任,1948年4月,他和另外三人奉派由台湾到玉门油矿参观,下面是他的观感:“我们参观了石油河剖面,该处属陆相水成岩,深红色的页岩与砂岩层层相叠,给我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当时年产量为6000公秉(按1公秉等于4公升,或264.17加仑,或1立方公尺),一口井的平均日产量为14公秉,井深约在400-500公尺之间,最深为903公尺,钻井所费时日,短的需36天,长的达101天,不像在台湾需要钻到2500多公尺。当时四台炼厂的日产量是:蒸馏厂320公秉,蒸馏裂炼厂为290公秉,正在兴建的真空蒸馏厂为130公秉。在参观赤金农场的路上,遇到一个姑娘,她看到汽车开来便蹲在路旁,起初我还以为这是当地人的一种礼节,后来才知道是没有穿裤子。当地人民生活之困苦可见一斑。”当时每人每年发一件光板羊皮大衣,又耐冷又不怕脏,即使坐办公室的人,因为烧原油的炉子又淌油又冒烟,也难以保持干净,这种老羊皮袄光板毛厚,风雪不透,油来泥去,可衣可卧.真是适应万方的御寒佳品,但万物有一利必有一弊,它就怕长虱子,没有办法时有人发明了蒸汽灭虱法,可以一网全歼。除老羊皮袄外每入每年还发两套兰大布制服。
  现在台任经济部顾问的张君达,当年曾任玉门油矿驻酒泉办事处主任,当年为改善矿上职工生活,曾在酒泉、赤金堡、嘉峪关建了三处农场。酒泉农场在酒泉南郊马家花园,除种植菜蔬外,还养了牛羊鸡猪,每逢假日,农场还是矿上职工游玩散心之地。为了土建的需要敦煌也设了办事处,并在当地采购大批木料,现任台湾中油公司协理、台湾制碱公司董事长的李林学原在老君庙总务处福利课,他回忆1943年时老君庙员工己达万人,每月需面18万斤,米4万斤,当时河西贫穷、粮食又实行管制,有时有钱也无法买到。后经甘肃省政府批准,按所需数由张掖、武威、酒泉及玉门等县就近补给。他回忆起有一次在张掖买好大米竟不准出境,李林学亲自赶到,在当地请了几桌客,并带去大批煤油,县长四桶,其余各两桶,这样才把大米运回来。
  在台石油人对当年老君庙两场大火,一场水灾、都记忆犹新,钟立鹤回忆起当年4号井因设备陈旧,油压高,无法控制,喷出之油气为钻机上所用柴油机排出之火星引燃,酿成熊熊大火,波及全矿,后矿警及驻军以火药炸山,靠坍下之山崖将井盖住,终于制服了大火。第二次是1942年8月,因8号井缺乏管制井口的”圣诞树“,当时只是用高压阀门代替,但井内油压太大,阀门损坏,一时原油喷出高达数十公尺,酿成大火,后因井壁土层坍塌才自动停喷。至1943年夏又爆发山洪,将炼厂及一些设施冲毁。温立鹤说:“创办初期,毁谤丛集,飘摇不定,三次灾害后才步入坦途,负起供应大后方油料的重任,奠定我国石油工业的基础。“输油工人劳动十分艰苦,当年从输油站到炼油厂中间有一段数十公尺高的悬崖,油管悬空.冬季外包毛毡及草绳,因为油管经常冻结,.输油工常在悬崖上演出攀掇特技,身体倒挂,手脚悬空,其艰险寒冷滋味,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到。有时炼厂需油孔急,换管子又来不及,便在草绳上浇油点火,一条火龙从悬崖底下直到山上,十分壮观,油管通了,工人又须爬上去重新裹上毛毡和草绳。
  储油池里的原油,天暖时是一勺一勺地舀出,冬天是一块块地铲,下雪时石油上面结一层冰,便用烧红的铁铲来挖,随着一阵嗤嗤声和一缕缕青烟,才铲起一块原油,第二铲便无声无烟了,第三铲根本挖不下去。有时半夜油管不通,电话铃一响,大家戴上帽子顶风冒雪冲出屋外,也许一直干到天亮,油管通了,人己是又冷又饿,疲劳己极。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给石油人留下美好的回忆,这时耕作己毕、严寒未到,忙了大半年,预定产量也即将完成,秋高气爽,正是欢度佳节之时,菜蔬部准备了鸡鸭鱼肉,供应社摆出糖果点心,小食堂里山珍海味,徽州的名酒,四川的榨菜,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敦煌的水梨源源不绝地运来,福利社的“王家包子”和金师傅的“一品锅力,至今还常使在台石油人回味无穷。当年踉随严爽从延长来到老君庙的王长庚极有办事能力,对老君庙的员工福利事业贡献极大,在艰苦条件下他一手创办供应社,沿马路左测建起十多家生活服务小店和小作坊,连远在敦煌画画的张大千先生也对他榨制的小磨香油赞不绝口。现在台北的靳叔彦和刘化南的夫人当时都自开裁缝铺,为矿上员工服务,这样大家齐动手,把矿上职工生活安排得十分周到。
  新年快到时,矿区汽笛长鸣,这是全年产量己达予定目标的信号,也是全矿职工最兴奋的时刻,矿区各种庆祝活动便一一在欢乐的气氛中开始。当时的篮球和滑冰都很盛行,篮球队还曾远征兰州。京剧,秦腔,话剧也很活跃,现在高雄的李子恺夫人,台北的邓述闻夫人都经常登台演出,名噪一时。邓夫人戏路宽,生、旦、丑、未无所不长,是老月庙戏迷心中的偶像。她在《打棍出箱》中怖范仲禹,演技炉火纯青,来台后,为中油公司及铁路局聘为指导,多次演出,风头之健不减当年。话剧爱好者曾组成”塞上话剧队“。先后在嘉峪关、老君庙上演《雷雨》、《日出》、《原野》、《升官图》及《风雪夜归人》等名剧,现在基.隆储油所的王北辰,高雄炼油厂的戴步明以及苗栗探勘处的张锡龄当年都是推动话剧运动的热心人。高炼的陈乃善还保存不少当年钠话剧史料。可惜那位重庆剧专毕业的年轻导演,由新疆飞回酒泉时,飞机在机场上空失事,机毁人亡,令人不胜惋惜。
  当年秘书课还创办了《矿声》壁报,以后矿局成立便正式出版了《塞上日报》,每晚收听重庆新闻广播,成为关外三县唯一的日报,当时油矿年轻人多,女同胞少,寻觅对象十分困难,孙总经理越崎特在重庆招聘十五名小姐来矿,成为当年矿区特大新闻,他还风趣地告诉年轻人要把握大好机会,努力争取佳偶P别辜负他一片好心。后来有七位小姐与年轻工程师结婚,其中吕式兰、李斌、戴世谨现均在台湾,还有三人与其他单位人员结婚,现亦在台湾,其中皮镇国在复员还乡时,因飞机失事罹难,到现在在台石油人还不忘孙越崎总经理关心员工生活的良苦用心。
  1937年曾同孙健初在玉门一带考察的美国地质学家韦勒(T、M、Weller)六十年代曾在菲律宾工作,他专门抽空由菲到台访问,会见当年结识的老朋友。曾任酒泉专员及保安司令的曹启文在台任监察委员,生前曾多次到苗栗去探望当年的老朋友以叙旧情。在台的石油人和他们的家属,不论家乡在何处,都难以忘怀老君庙,七七事变使他们相聚在塞北,在那里他们度过难以忘怀的艰苦岁月,近年来海峡两岸交往渐多,已有不少石油人回到大陆,了却多年来重游老君庙的夙愿,现在更多的人正准备集体组团重返他们梦寐难忘的塞外故乡,去追寻那遥远的逝去的梦。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的史料,内容分为史地述实、政治军事、人物轶事、金融财贸、工农业、文教卫生、民族宗教、民俗辑粹、以史会友九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孙越崎
相关人物
严爽
相关人物
孙健初
相关人物
靳锡庚
相关人物
董蔚翘
相关人物
丁祥炤
相关人物
谭世藩
相关人物
杨增悌
相关人物
詹益谦
相关人物
张君达
相关人物
李林
相关人物
钟立鹤
相关人物
温立鹤
相关人物
王长庚
相关人物
张大千
相关人物
靳叔彦
相关人物
刘化南
相关人物
李子恺
相关人物
邓述闻
相关人物
张锡龄
相关人物
陈乃善
相关人物
李斌
相关人物
戴世谨
相关人物
曹启文
相关人物
吕式兰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国石油公司
相关机构
上海中油公司
相关机构
重庆总局
相关机构
西南联大
相关机构
西北工学院
相关机构
甘肃油矿局
相关机构
编辑委员会
相关机构
陕北延长油矿
相关机构
中油公司
相关机构
台湾制碱公司
相关机构
甘肃省政府
相关机构
铁路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老君庙
相关地名
台湾
相关地名
玉门
相关地名
关山
相关地名
台中
相关地名
塞北戈壁滩
相关地名
四川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
嘉峪关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东山
相关地名
蒙古
相关地名
陕北
相关地名
重庆
相关地名
达县
相关地名
广陵
相关地名
西山
相关地名
谭墓
相关地名
赤金堡
相关地名
敦煌
相关地名
河西
相关地名
张掖
相关地名
武威
相关地名
徽州
相关地名
吐鲁番
相关地名
台北
相关地名
兰州
相关地名
高雄
相关地名
苗栗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石油人
相关作品
石油通讯
相关作品
石油入史话
相关作品
打棍出箱
相关作品
矿声
相关作品
雷雨
相关作品
日出
相关作品
原野
相关作品
升官图
相关作品
风雪夜归人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