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师范轶事五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076
颗粒名称: 酒泉师范轶事五则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5
页码: 150-154
摘要: 酒泉师范学校的前身,为明代的儒学,清代的贡院,民国的师范学校。作者以亲身经历从六个方面记述了在酒泉师范的几件事,包括:旧社会的“老师范”;尊儒祭孔活动;教师待遇菲薄,生活艰辛;寒窗生涯苦难熬;“舍饭场”上的战斗;旧貌换新颜。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市

内容

酒泉师范学校的前身,为明代的儒学,清代的贡院,民国的师范学校,在河西走廊可谓兴教办学最早,儒生学子来此求学最多的场所,知情者曾在《酒泉文史》第一、二、三辑上有所记述,我只将自己亲历目睹之琐事,补笔几则以作史料。
  
  一、旧社会的“老师范”
  
  酒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酒师)校址,承袭院旧址,在酒泉县城东南隅(今东文化街)其东与南是巷道,南向酒师附小,西靠孔庙,北依军营,原占地仅有7080平方米,1941年将“孔庙“并入校内,校址扩大为15930平方米,面积增展一倍。当时校舍古老陈旧,破烂不堪,设备简陋。1942年秋我入学时,旧迹依然比比皆是。唯有古色浩气的建筑物校门,雄伟壮观,穹圆直托着两扇铁大门,两端砖砌高墙约三丈许。门内两边是黝暗的传达室和会客室。进门对面是矮小的教务主任办公室。北院内两侧有两棵左公柳,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大院左右各有五间土平房,系军训教官、训育主任、体育教员办公室。迎面则是四座教室,紧靠学生宿舍。据考此为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动工修建的贡院廨房和寝室。两边教室中间穹圆顶端镌刻着“勤慎诚毅”,两侧对联是:“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走进通道,接若又是一个小圆门上刻“业精于勤”四字。里面小院内东西厢房是庶务组(包括文书、书记员、事务员)的办公室。北边接连教室(改作学生宿舍)两座中间圆门顶上刻着“敬业乐群”。穿过走道,便是校方领导的眷属宿舍(田唯农就住在西面的四间平房)最后北端是改建的“中山堂”(贡院的笔试堂,我们在校时改做教室),那时,壁上写着“礼、义、廉、耻”四个大字,作为校训。其义为:礼一一规规矩矩的态度,义一一正正当当的行为,廉清清白白的辨别,耻——切切实实的觉悟。
  1941年将孔庙并入校内。经过三年修建教室六座,办公室六问。北端的“大成殿”,屹立在高台之上,建筑宏伟壮观,两层雕架,四角飞檐,为祭孔圣地。是年,改为酒师礼堂兼作饭厅。1943年开始,校方强行学生劳动,拆旧房揹土坯、平场地、运泥土修建教室六座,作为简师三、四年级和后师班教室。场院中间为“二成殿”,后改为图书阅览室(实为闲置),南边新建起“〓(凹字倒过来)“形办公室一座,是校长、教务主任和会议室。前面是小操场为升降旗地方。
  它的西边一墙之隔,便是国民党河西警备总部所属特务营驻地。1945年10月的学潮中,这些官兵翻墙而入,欲行弹压,结果被学生围赶校外。
  
  二、尊儒祭孔活动
  
  每年的旧历8月27日,是孔子诞辰纪念日,民国政府同时定为“教师节”。1936年以前,每年举行一次祭孔活动(以后不定期举行),全校师生参加,校长为主祭人,宣读祭文,献祭品,唱孔子纪念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闲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944年旧历8月27日,酒泉各界在酒师礼堂(大成殿)举行孔子诞辰暨教师节纪念活动,城内各学校的教师均参加,当时,大成殿前台上设的香案,供品之类,国民党军政要员和地方绅士登台参拜,记得有甘肃省第七区专员兼酒泉县县长刘亦常,国民党四十二军军长杨德亮,县党部书记长张泰年,河西中学校长吴亮夫,肃州师范校长陈增吉,酒泉师范校长田唯农,工商界毛文斋等,当时由酒泉县临时参议会议长杨进崇主祭。会场庄严肃穆,仪式隆重,会后聚餐,师生放假。
  
  三、教师待遇菲薄,生活艰辛
  
  国民党统治时期,工农业生产极其落后,兵火不断,政治腐败,贪污腐化,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学校经费长期处于困难状态,特别是在抗日时期,物价飞涨,法币贬值,民怨事载道,学校教职工生活极为困难,为了一家人糊口,迫使教师兼课兼薪,或离校他往,或弃教经商者,不乏其人,因此人事更换频繁,很不稳定。
  那时,酒泉处于抗日的大后方,外藉名流荟集于此,充实和发展了“酒泉三校'',如:林树三、冯连泉、曹瑛、金光和、曹仲超、黄振黄、姬兴斌、刘勋卿等等,颇受学生欢迎,他们为了生活,林树三曾在”三校“兼课,酒师教务主任金光和,教授语文课8节,还担任级任导师(班主任),同时兼任“西北军官训练团酒泉分团"的教官。他们不辞劳苦,生活仍然过得艰难。
  据悉,1943年酒师教师月平均工资为120元,1944年平均月工资200元(注:当时酒泉物价一斤小麦价3元,若按小麦价计,教师每月工资只能买到小麦40至60多斤,教师生活陷于困境,每日以清淡饭菜,甚至煮土豆充饥。之后政府当局给酒师教师每人每月发给补助金400元每月另发补助粮一石六斗始能勉强维持生活。
  
  四、寒窗生涯苦难熬
  
  1942年8月我们考入酒师之后,学校大都沿用着“儒学”,院的古老院舍,破旧简陋。我们住的宿舍是昔日的教室,两边盘着通长的土炕(贬称为“马槽炕”),一个班的学生40人左右,均挤在里边睡觉,夏日酷热,臭气难闻。冬季寒冷,难以入眠。那么宽大的寝室,东西只滉两个土坯炉子,少煤缺柴无人架火,大多敬同学衣单被薄,每当晚自习后就得进入寒窑军训教官还要查房点铺,熬到半夜有的缩成一团,有的颤抖叹息,还有的索性穿衣去外面跑跳。有些同学黎明即起,悄悄地到教室里,点上小煤油灯(大都用墨水瓶做的),熬寒苦读,勤学功课,为将来服务,于社会打基础,作准备。
  那时,酒泉经济萧条,市面冷落,物力维艰,民生不济。我们上学时,作业薄本,用的是土制白麻纸(北门外白家纸坊生产的)自己装订后细心练写。毛笔用秃了,削尖再写,一般学生买不起水笔,把蘸笔尖绑在毛笔杆上(或筷子杆)使用。大楷本正反两面都写,先用红土写,再用黑墨写。学习十分刻苦。
  酒师学生的穿着相当朴素,大都穿金塔和高台织布缝的便衣。衣服烂了一补再补,倘若有的学生穿了一套“洋斜布料”的中山服(或三个兜的学生服)就被称为“洋学生“。
  学校只有两眼水井,一供教师眷属用,一供伙食团用・因此学生的开水,洗脸水常无法供应。
  
  五、“舍饭场”上的战斗
  
  酒师学生按校方规定必须一律在校食宿,否则不发给助学金。1942年以后,政府给每个学生每月发小麦四斗二升(注:官方斗每斗15斤合计63斤),拨交校方,供给吃饭。由学校庶务组派职员管理,虽派学生代表(每班轮流一个月)监督,也只是形式而已。1945年全校已有7个班315名学生,吃饭问题成了最大的困难。当时只有两间伙房、四五个炊事员,饭厅设在礼堂(大成殿)里边放着六个大缸(或木桶)另有几张旧方桌。每日两餐,中午馒头,下午面条。开饭时就如进入“舍饭场"冲锋战斗,拥挤拉抢,争先舀饭,勺子在人身上淋淌,有的把饭倒在身上有的饭碗打破;喊叫声,吵骂声,碰碗声不断。吃饭时狼吞虎咽,动作稍慢即有挨俄的危险。
  由于校方贪污学生助学金,克扣伙食费及全校同学落捐来的修建费,而不关心学生疾苦,以致积怨如山,群心沸动,形成了闹学潮的主要原因,导致了1945年10月全校学生痛打并赶走了校长田唯农的事件。
  
  六、旧貌换新颜
  
  今天的酒泉师范学校,旧貌换新颜,古老的殿堂和校舍,荡然无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政策,学校进行了总体改建规划,逐年新建了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宿舍楼、礼堂兼餐厅以及其他设置,总计建筑面积12502平方米,是解放前的五倍多。同时建筑了教职工家属楼2928平方米,家属区4644平方米。近年来,酒师领导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改变校容校貌,关心职工生活,解决住房困难,成绩显著。
  进入校门两边花园内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旁边报栏内,.挂满各种报纸和学生的优秀作品。校门两边墙上:“敬业、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正是此情此景的体现。展望着她的未来一一桃李遍河西,园丁谱新篇。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的史料,内容分为史地述实、政治军事、人物轶事、金融财贸、工农业、文教卫生、民族宗教、民俗辑粹、以史会友九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红丁
责任者
田唯农
相关人物
刘亦常
相关人物
杨德亮
相关人物
张泰年
相关人物
吴亮夫
相关人物
陈增吉
相关人物
杨进崇
相关人物
林树三
相关人物
冯连泉
相关人物
曹瑛
相关人物
曹仲超
相关人物
黄振黄
相关人物
姬兴斌
相关人物
刘勋卿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酒泉师范学校
相关机构
南向酒师附小
相关机构
民国政府
相关机构
河西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河西
相关地名
东南隅
相关地名
东文化街
相关地名
孔庙
相关地名
中山堂
相关地名
大成殿
相关地名
高台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
酒泉县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金塔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酒泉文史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