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正宁县” 相关
共 2806 条 7 / 188
91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20年冬,西北工农反帝同盟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后,由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队委会发起,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三嘉塬创办军政训练队,队长为留学苏联的张从。军政训练队分高级班、普通班两个班次。
92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正文
县职业技术中学初名榆林子农业中学,位于榆林子镇中街,1982年3月动工兴建,1984年9月建成并招收第一批学生。1986年9月改称县榆林子职业技术中学。
93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初年,教师沿用聘任制,以当地前清举人、贡生、生员为主要对象。21年后,公办完小校长由县教育行政部门任命,教师由校长聘请。
94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正文
县域教育经费始载于清代。乾隆五年,知县茹玺置学田七顷二十亩,以田租作为经费;二十六年,县域年教育经费银385两5钱;二十八年,知县折遇兰新设学田三顷五十九亩,共计十顷七十九亩。
95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时,校舍多为窑洞。32年11月,张振襄捐给山河镇中山中心学校房基地3亩,价值3.15万元。37年,县工商界、农村富户捐助银元900块,办起正宁县中学。
96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成立前,县域民众就有制造简单生产工具及培育农作物的先进技术。新中国成立后,传统技术向现代科技过渡,全县人民大力开展科技活动。
97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0年,县财政设文教科学卫生费,当年支出 8万元。 1972年,县财政设科技三项费,当年支出 0.7万元。 1978年,县财政设科学事业费,当年支出 0.6万元。
98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26年11月《罗人骥巡视报告书》中《正宁县地方岁出概算书》载有 “第五节技术员俸给每月30元 ”,推知当时全县仅有技术员1人。
99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32年,新正县即开始宣传推广棉花栽培技术,当年种植1200亩。同时,以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宇宙观为指导,解释自然现象,破除迷信思想和批判唯心主义思想。
100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正文
1967年7月,在罗川公社城关大队试种烤烟。县一中于满才试验 “光电磁控打铃钟 ”成功,受到全区科技科研成果表彰大会表彰。
101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正文
西瓜良种引进及丰产栽培1985年,从陕西、河南引进中育6号、早花、开封大叶红、郑州2号等西瓜良种,在3个乡镇试种40亩成功。
102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正文
1971年在罗川公社试验,一般亩产在500千克以上,比当地高粱增产2.5倍。1974年从山西省大量调运籽种。
103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正文
县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新中国建立前,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发的文化活动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支持,往往自生自灭。新中国建立后,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县域文化事业不断得到发展。
104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众教育馆民国15年建于罗川,设有阅报室,借阅新图书,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后改称 “中山民众教育馆 ”,不久撤销。
105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 类型: 正文
明、清两代,公共文化设施有戏楼、戏台。民国时期,除增建戏楼、戏台外,县民众教育馆开办一些简陋的阅览室、展览室和阅报所。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