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308
颗粒名称: 第四十二章 科技
分类号: G301
页数: 28
页码: 220-247
摘要: 新中国成立前,县域民众就有制造简单生产工具及培育农作物的先进技术。新中国成立后,传统技术向现代科技过渡,全县人民大力开展科技活动。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科学发现

内容

新中国成立前,县域民众就有制造简单生产工具及培育农作物的先进技术。新中国成立后,传统技术向现代科技过渡,全县人民大力开展科技活动。1950年代至60年代,县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相继成立;1970年代至80年代,县农业、农机部门大力试验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良种培育和耕作改良技术,改良家畜,繁育良种,逐步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及宣传力度。引进、示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取得可喜成绩,其中 “地膜玉米穴播栽培技术推广 ”、“旱地玉米模式化栽培 ”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油松栽培技术 ”获全省科学大会成果奖,“陇东半干旱区优质烤烟种植及烘烤技术开发 ”获甘肃省星火二等奖,“中湾油松良种基地营建技术研究 ”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苹果快速育苗新技术 ”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代后,科技活动更加活跃,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集中建成科技示范园区与科技示范基地,形成农、果、蔬经济科技长廊。农业、畜牧业、林业和工业等科技水平持续提高,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1项(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发挥出巨大作用。
  第一节科技管理机构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详见第七章《农业》第一节《机构》。
  县科学技术协会1957年3月成立,简称 “科协 ”。次年12月并入宁县科协。1962年12月恢复,与县科委一套机构,两个牌子。1969年3月,归并于县农林水牧服务站,次年11月撤销。1976年4月恢复。2002年挂靠县科技局。至2006年底,设主席1人(县科技局局长兼)、副主席4人。
  县科学技术委员会1958年8月成立,简称 “县科委 ”。1962年初撤销,业务交县文卫局办理。1976年4月恢复。2002年4月改称县科学技术局,定编7人。至2006年底,有职工12人。辖文秘、业务2个股和县青少年活动中心。
  基层研究机构1972年,周家公社周家大队成立科研站。至1978年,县、社、大队、生产队4级科研组织逐步建立健全,企业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组织普遍建立。1981年撤销。
  中湾林业科学研究所1974年成立,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林业建设兵团第二师。1976年改属正宁林业总场,科级单位。内设良种、科研、后勤3个组,有职工12人。2006年底有职工14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4人、工程技术人员10人。
  县农业科学研究所1975年成立,和宫河良种场合署办公,配有3名技术员。1978年与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合署办公。
  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1980年5月成立,隶属县农机局,有职工4人。负责本县农业机械的引进、试验、推广。至2006年底,有职工12人。
  县烟草研究所1993年3月成立,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县科委,编制3人,设所长1人、职工2人。次年8月,划归县烟叶生产管理局。2006年底,有所长1人、副所长2人。
  科技费用1950年,县财政设文教科学卫生费,当年支出8万元。1972年,县财政设科技三项费,当年支出0.7万元。1978年,县财政设科学事业费,当年支出0.6万元。
  表42-1-11978—2006年正宁县科学事业费支出统计表(单位:万元)表42-1-2若干年份正宁县 “科技三项费 ”支出统计表(单位:万元)科技成果管理县域内首创的科技成果,由县科委管理。包括鉴定、登记、建档、申报、奖励、统计、保密、交流和推广。1988年,县设科技奖,至次年底,有144人(次)获奖。1998年取消县级科技奖,累计全县共奖励科技成果152项。
  表42-1-31988—1997年正宁县县级科技奖分项统计表(单位:项)科技项目承包自1980年代末起,全县每年召开农业科技承包或科技工作会议,逐级签订农业科技承包责任书。其后成为制度。1990年,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烟草、科委等部门158名科技人员承包试验、示范、推广项目32个。
  第二节科技队伍民国26年(1937)11月《罗人骥巡视报告书》中《正宁县地方岁出概算书》载有 “第五节技术员俸给每月30元 ”,推知当时全县仅有技术员1人。29年至30年(1940至1941),县建设科设 “技士 ”。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教育普及,人口科技素质渐次提高。1981年5月、12月,相继成立县农学会、林学会。次年5月,成立永正公社科普协会;至年底,全县12个公社相继成立科普协会。1984年6月,成立中华医学会正宁分会。次年,相继成立全县110个村民委员会的科普分会和695个村民小组的科普小组。1987年,全县调整后的乡镇科协及县级学会委员共107人(其中兼职科级干部27人),发展会员987人。1990年5月,全县有83个行政村配有科技村长,占总数的75%。次年5月,配齐12个乡镇的科技副乡(镇)长。同年底,共有农、林、水电、烟草4个专业学会。至1994年,全县12个乡镇均成立科委、科协和农民文化技术学校,附设农、林、牧、农机、蚕桑、烟草等6个技术工作站。111个行政村配有科技村主任。建立各类公办科技服务组织72个、农民研究协会875个、技术服务队297个、科技咨询服务部30个。1995年,建立和完善农、林、水、牧、农机、烟草、蚕桑等方面的5个服务公司和5个技术服务中心,成立专业研究会18个,发展公办科技服务组织89个,从事技术服务的专业人员368人,民办科技服务组织发展到923个。2001年后,社团登记趋于规范,县农学会等学会中止活动。2006年底,全县正式登记属科技性质的协会仅为永和镇奶牛养殖协会。1988年8月,全县授予教育、卫生、自然科学等方面技术职称1350人,其中高级26人,中级405人,初级919人。次年,全县有专业技术干部1599人,占干部总数2625人的60.9%。本年全县完成企业单位首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共评审专业技术人员34人,并为民办教师733人评定专业技术职务。1990年,全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08人,其中事业单位1536人、企业单位29人,取得技术职称1348人,其中高级35人、中级457人、助理级694人、员级162人,占干部总数的49.45%。1995年,全县有专业技术人员2324人,其中副高级34人、中级439人、助理级1398人、员级453人。2000年,晋查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分别为32人、707人、2682人;并建设 “乡土人才库 ”,全县登记各类乡土人才134人。2004年6月,本县有3196名专业技术人才。按职称分,高级34人,占1.1%;中级914人,占28.6%;初级2017人,占63.1%;未评聘231人,占7.2%。按行业分,文教系统2464人,占77%;卫生系统275人,占8.6%;农牧系统98人,占3%;林业系统77人,占2.4%;水利系统26人,占0.8%;经贸系统21人,占0.6%;城建系统19人,占0.5%;其他系统216人,占7.1%。有企业管理人才240人,其中本科2人,占0.8%;专科26人,占10.8%;中专46人,占19.2%;高中以下166人,占69.2%。有技术工人829人,其中技师13人,占1.5%;高级工203人,占24.4%;中级工346人,占41.7%;初级工267人,占32.4%。
  表42-2-12006年正宁县在职科技人员分布、构成情况统计表(单位:人)1993年,县内首次评定 “县管优秀人才 ”,至2006年底,共评定张兴发、王新长、王国瑞、王德福、王树杰、曹焕荣、杨建国、徐新文、张建峰、王伟东、黄效儒、邱景明、张致兴、李万明、张俊峰、穆秉森16人为 “县管优秀人才 ”。1997年8月,中共庆阳地委、行署授予正宁籍庆阳财政学校阎昊东、庆阳卫生学校刘志哲 “全区第二批知识分子拔尖人才 ”;1999年又授予刘志哲 “庆阳地区 ‘185人才工程 ’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2000年,中共庆阳地委、行署批准阎昊东、刘志哲为庆阳地区专家咨询团成员。1988年5月,第一次为118名农民评定技术职称,其中技师31人,助理技师36人,技术员37人,助理技术员14人。1999年5月,全县有职称的农民科技人员有325人。2004年6月,全县有农村实用技术人员1357名,其中本科1人,占0.07%;专科12人,占0.88%;中专99人,占6.78%;高中377人,占27.78%;初中以下875人,占64.49%。至2006年底,全县有职称的农民技术人员有1564人,其中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239人,初级职称1313人。
  附:湫头乡农民果树协会1999年,由湫东村农民郭南平发起成立,时有会员118名,分布全乡8个村36个村民小组。下设4个果树技术专业服务队,常年巡回全乡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当年在湫头村带动发展果园1200亩,安装果园滴渗灌200亩,果品总量达2000吨,全村人均果品纯收入2000多元。郭南平撰写的《旱塬苹果矮化密植早果丰产试验》,曾在全区科学技术交流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
  第三节科技活动科普宣传民国32年(1943),新正县即开始宣传推广棉花栽培技术,当年种植1200亩。1950年代,县域把选用良种、推广先进农机具、改革传统耕作方法、预防疾病、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作为科普宣传的主要内容。同时,以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宇宙观为指导,解释自然现象,破除迷信思想和批判唯心主义思想。1956至1958年,举行专题讲座34次,听众5940人(次);举办图片展览4次,观众6028人(次);放映科教影片和幻灯片35次,观众21000人(次);组织农业、卫生科技人员撰写科技资料24篇,张贴防治传染病宣传资料120张,印发防治传染病单方120多件。自1960年代起,科学种田成为科普宣传的重点。主要形式有办专栏、展览、科技讲座、培训班,放映科教幻灯片、录像和电影,编印散发科普读物、资料,邀请专家授课,宣传车、广播、电视宣传,组织 “送科技下乡 ”、“科普之冬(春)”、科普赶集等。1982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学习班36期,培训1800人(次)。1991年7月,开展乡镇科技达标活动,至1993年,全县实现科技达标。1995年,开展 “科技兴区年 ”活动。1997年,县广播站开办科教兴县专题节目。2002年11月19日至20日,县种子公司 “两杂 ”制种经验被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 “星火科技 ·致富快递 ”栏目予以报道。2006年,集中开展大型活动5场(次),发放各类科技资料21种6000多份(册),推介农作物及蔬菜优良品种21种。
  科技咨询1982、1983年,永正、榆林子公社科普协会成立,面向农村,开展农、林、水、果、牧等方面的科技咨询。到1987年,咨询科技知识已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主要咨询西瓜、蔬菜栽培,玉米撮苗、地膜覆盖栽培,黄花切根育苗,农作物病虫防治及养兔、养鱼和加工业等技术。1990年代至2006年,咨询内容涉及瓜、果、蔬菜良种,烤烟栽培、果树栽植、畜禽养殖技术,农作物结构调整,示范园区建设等方面。
  科技培训1958年,全县20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举办临时农业技术业余学校,有知识青年、老农6464人参加,组织农技研究小组38个,传授农作物栽培、肥料使用、良种推广、气象观测等知识。1966年8月,召开全县首次群众性农业科学实验现场会。1978年,县计委、科委、工会联合举办工业技术学习班,培训机械制图等知识。1981年,县科协举办油菜籽大粒化拌种技术训练班3期;县农机局举办农机培训班2期,培训拖拉机驾驶手和收割机手116人;县农技站以会代训农民技术员1218人;县水电局举办水利学习班2期,培训技术员80多人。1993年,以四郎河沿川5个乡镇12个村的种菜农户为对象,以日光温室建造、黄瓜育苗嫁接、移栽管理等为内容,在姚家川、彭家川、罗川乡、秦家店举办培训班21期,培训897人(次)。2005年,县蔬菜站举办大葱春季育苗、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班26期,培训2658人(次)。2006年,举办食用菌、蔬菜栽培,果园管理、畜禽规范化养殖、农村沼气池建造等实用技术培训班28期,培训骨干1580人。
  科技交流1966年,组织238人去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学习梯田建设经验。1981年,邀请外地专家举办冷精配改黄牛专题训练班2期。同年,聘请河南省烟草技术员51名,分配到各乡村,培养本地农民烤烟技术员,至1983年,共聘请107人,培养出烤烟生产技术员400多人。1982年,邀请泾川县水保站技术员来县传授泡桐育苗技术。次年,组织县乡领导参观学习陕西省延安地区有机旱作农业先进技术、陕西省淳化县科学造林技术,组织人员参观北京全国科技成果展览,学习山西省煤油灯孵小鸡技术、优良品种培育技术,聘请地区园艺场技术员来县举办果树栽培与修剪技术培训班。1986年12月,邀请山东省招远县技术员来县举办冬季果园管理技术培训班。1993年3月,组织马莲河流域3乡镇10多人学习考察陕西省延安地区果园建设、机修梯田及造林工程等技术。次年8至9月,聘请白银市专家现场讲解日光温室修建技术,培训189人。同年,组织四郎河沿川5个乡镇12个村的领导和重点户,到武山县洛门镇学习冬季蔬菜生产技术,组织3名高级农艺师和1名农艺师到山东省寿光县学习冬暖棚建造和反季节种菜技术。1995年后,本县每年都有800多名种烟能手到平凉、宁夏及陕西等地租地种烟或当种烟技术指导员,人均年收入6000多元。1998年3月,邀请地区2名专家讲解植物动力2003液肥,930果腐灭的增产机理、功效及使用方法,培训科技副乡镇长、农技站长和技术干部100人;4月,聘请山西省临漪县枣业工程集团工程师和庆阳林校高级讲师、工程师3人,举办酸枣接梨枣和果园管理技术培训班,培训酸枣接梨枣示范村支书、重点户、农民技术员和专业干部110多人,当年酸枣嫁接梨枣15万株;10月12日,以色列专家马高林考察湫头乡公路集雨果园渗灌工程。次年11月11日,世界银行专家史密斯来县考察马莲河流域治理项目落实情况。同年,农民高级园艺师、果树专家任高印、郭南平,受聘到镇原县办培训班9期,培训1150人(次),使该县1500亩示范果园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各项技术措施落实率达95%以上。2000年3月,邀请法国果树专家瑞拉尔来湫头、永和两乡传授果园管理新技术;9月,邀请北京 G实验室教授来县举办现代农业暨生物技术讲座;10月3日,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6人来县实地考察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次年,聘请庆阳农校、庆阳师专教授和县上种菜能手举办为期1周的日光温室栽培技术培训班,培训100多人。2002年,聘请庆阳师专蔬菜专家在山河、榆林子、罗川等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示范基地,现场指导,实地培训;聘请杨凌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专家、河南西峡县食用菌栽培工程师2人,组织县西龙公司技术人员在各乡镇举办香菇生产技术培训班;聘请国家级高级农艺师、研究员4人担任本县科技顾问,指导县农业科技开发工作。2003年4月15日,4名县聘科技顾问来本县进行为期2天的农业调研。次年5月15日,县蔬菜生产工作站副站长高占祥赴尼日利亚执行为期3年的 “南南合作 ”项目工作;6月5日,以色列水利专家爱探 ·伊松来县考察节灌工程;8月,邀请白银市蔬菜专家在湫头、山河、榆林子等乡镇举办蔬菜生产专题培训班3场,培训1100多人(次)。2005年3月19日至20日,3名国家级、省级专家来县对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技术进行指导和培训。次年,聘请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陇东学院5名专家在三嘉乡东庄村举办果园管理、瓜果套种等培训班3期,培训果农540人,散发科普资料500多册,邀请兰州正大集团畜牧兽医师孙天鹏在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举办标准化养猪技术培训班。
  青少年科技活动1961至1963年,全县青少年以办小农场、丰产方、试验田、指挥田、百花园、土化肥厂、气象站等形式,进行农业科技研究试验。结合生产劳动开展技术革新及新工艺、红外线、蒸汽化、煤气化、运筹学等新技术的应用。进行无线电试验,半导体、石膏像、航模制作及照相等科技活动。编写青少年科技读物,利用校刊、电影、广播、幻灯等宣传科技知识,培训积极分子,提高科技水平。1964年,正宁一中被庆阳专区科协选为青少年科技活动重点单位,组织青少年 “米丘林 ”小组实验园地、气象哨和无线电、摄影、数学、生物、化学、物理、天文爱好等课外活动小组,开展活动。1988年,县三中教师南永刚在农业科技推广中成绩突出,获全区 “星火优秀青年奖 ”。次年,永和镇青年农民樊金龙获全区 “星火优秀青年奖 ”,南永刚获全省 “星火优秀青年奖 ”。1992年,榆林子中巷村青年农民刘自礼被国家科委、共青团中央授予 “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 ”。1994年,成立县科协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领导小组,设置12个乡镇科技文化站,为每个学校确定专兼职科技辅导员2至3人,发展科技活动小组197个,科技辅导协会215个,参加483人,开展科技教育活动。1995年2月,山河镇西关村农民杨焕娥(女)被团中央、国家科委授予 “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 ”。次年,本县参加全省 “科技兴农杯 ”知识大赛的6名选手全部获奖。湫头湫东村农民王新峰获全省第1名,奖天水 —15型拖拉机1台;宫河南庄村农民曹鹏华获三等奖,奖14英寸彩电1台;永正东龙头村农民门永涛、宫河佐城村农民苏治平、湫头湫西村农民魏恩选获四等奖,各奖洗衣机1台;周家梁家村农民米凌燕获五等奖,奖收录机1台。同年,中共庆阳地委、行署授予刘志哲 “全区青年科技明星 ”。2003年,王一秀的科学幻想画《上天人》获全省第1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奖。2005年,甘肃省科协 “科普大篷车 ”宣传队,来县举办青少年科普展览观摩、试验操作活动。在 “庆阳市第20届青少年科技创新 ”大赛中,山河小学选送的《会飞的房子》、《翅》,获优秀科学幻想奖;在 “庆阳市第一届智力七巧板科普竞赛活动 ”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优秀组织奖1项。2006年2月,投资220万元,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的县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对外开放;至年底,共接待5万多人(次)。“五一 ”期间,由县科技、教育部门牵头,举办有500余人参加的 “正宁县首届青少年才艺大赛 ”。
  气象服务预报服务民国23年(1934),县内开始气象观测,主要观测雨、雪、阴、晴情况,供省级气象部门发布。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1月起,山河气候站开始地面气象观测,提供气象预报服务。观测项目有天气现象、云量、云状、风向、风速、气温、湿度、降水、蒸发、日照、地面温度。4月,开展补充订正天气预报业务。贯彻 “图、资、群(即天气图、气象资料、群众经验)相结合,以群众经验为基础 ”的天气预报技术原则,收集群众中流传的气象谚语,学习老农看天经验,综合分析后进行预报。1962年8月21日,县气候站开始编发农业气象旬报。当年晴、雨补充订正预报准确率在60%左右;灾害性天气补充订正预报准确率为27.4%,准确率居全区各县站之首。1965年,县气候站提供灾情调查服务2次。1968至1977年,气象观测员丁盘华连续10年848个班观测、报表无错情、无事故,创造全国同行业最高纪录,获 “全国三八红旗手 ”和 “全国劳动模范 ”。1977年,县气象站长期降水预报准确率46%,长期气温预报准确率48%。1984至1985年,县气象站为当地烤烟适时移栽的晚霜冻结束时间预报,连年准确,保障了烤烟的高产稳产。1985年,县气象站进行晴、雨天气预报373次,准确率84%;灾害性天气预报32次,准确率37%。提供农作物生育期间灾情鉴定服务7次。同年,县气象站向第一砖瓦厂提供预报服务40余次,使其砖瓦雨损率由上年的15%降至0.2%。1997年8月,正宁县 “9210”工程微机远程终端与全国联网暨 “121”天气预报自动答询电话开通。1999年起,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平均年增雨、消雹9次。2002年6月,安装卫星地面接收系统;12月配置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次年初,开设电视天气预报专题栏目;11月建成自动气象站,实现24小时不间断观测和观测数据每小时自动传输。2004年,开展人体舒适度、感冒指数和穿衣指数等生活指数预报服务,并开通12121电话天气预报自动答询系统和手机短信气象服务系统。2006年,进行晴、雨天气预报365次,准确率85.7%;灾害性天气预报16次,准确率50%。
  资料服务自1959年起,为有关单位提供温度、湿度、气压、降水、日照、蒸发、风、地温、冻土、雪深(压)以及相关天气现象持续时间、日数和初终期等气象资料。截止1972年,县气象站资料服务98人(次)。1973年,县气象站为《军事气候志》提供多项资料。1980年,为《正宁县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分析与农业气候区划》编写统计四季气候资料,并对光热、水等资料进行加工统计。1981年后,气象资料服务面不断扩大,先后为编写统计年报、编纂志书、编制各类规划、地质勘探等提供服务。
  专题分析服务1962年开始,县气候站应用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在冬小麦返青期和春、秋播种时期,进行农田土壤湿度专题分析,并根据天气预报,估计未来关键时段的土壤水分贮存量。1964年,先后制定出四季《农业气象服务方案》,以一年中冬小麦、玉米和糜、谷等主要农作物播种、拔节、抽穗和收获等关键时期和干旱阶段,进行气象条件及其对农作物生长、农事活动影响程度的专题分析服务,并增加相应的农业生产措施建议。到1965年底,县气象站共进行专题分析服务6次。1978年,将原墒情、农情和灾情,以重要季节、时段和重大灾害性天气等项,归入专题分析服务。至1985年底,县气象站共进行农业气象专题分析服务65次,墒情、农情服务216次。此后,增加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业务,年均服务8至9次。2006年,进行农业气象专题分析服务9次,墒情、农情服务50次。
  沼气应用1970年代,曾在农村试搞过一次,但因建设质量不过关,技术落后,气密水密性不好,漏水漏气,未成功。2003年4月,成立县农村能源建设办公室。次年,总投资350万元,在罗川、宫河两乡镇7个村43个村民小组建成沼气使用户1000户。2005年在湫头、五顷塬两乡6个村建成1350户。
  第四节试验与示范试验1951年,开始小麦选种工作。1956年,山河乡团结合作社试种水稻7亩,收获2016斤。永正、榆林子乡冬小麦播种全部使用药剂拌种,良种 “碧玛1号”占播种面积的28.6%,比当地品种亩增产45斤。1958年,开展农机具改革运动。1962年,农田首次施用硝酸铵化肥。1967年7月,在罗川公社城关大队试种烤烟。1970年6月,周家公社曙光大队建起全县第一个队办小水电;10月,召开现场会,推广、普及省柴节煤先进炉灶。1972年,在山河公社同家疙瘩进行改炉节柴试点,新式炉灶节柴率达40%~70%。当年县农具厂试制出饲料粉碎机、水锤泵、小型水轮机。1974年,县农技站开始绿肥育种试验。县一中于满才试验 “光电磁控打铃钟 ”成功,受到全区科技科研成果表彰大会表彰。次年,县农技站进行耕作制改革调查。县农机厂从山西南凡机械厂引进3SB-5/20型三联水泵生产技术,试制水泵。县种子公司开始黄豆选育试验,1976年,选出田选2号黄豆、花粒豆、田选5号黄豆,分别比当地黄豆产量提高6.6倍、5.7倍和4.2倍。县五金厂试制补偿器。次年,县农机局试制粮食烘干机和玉米、高粱畜力点播机;县农技站进行玉米品种对比、低频电流处理玉米种子试验。县制钉厂试制圆钢钉。县防疫站开始研究防治大骨节病。中湾林科所开始研究黄土丘陵地区造林技术。1978年,试验种植庆单37号玉米;开展旱塬小麦丰产技术综合试验示范,试验1033亩,平均亩产194.5千克。县种子公司开始洋芋育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县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感冒。宫河大队进行种子标准化试点,解家川生产队进行蔬菜温室育苗试验、“杂交高粱亲本材料对比试验”。县一中于满才试验 “日光自动控制响铃照明灯 ”。次年,县农技站进行74-1油菜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县科委在正宁一中试制出粟板,后由楦木厂试用;试验塑料棚蔬菜生产栽培技术、芝麻高产栽培技术;试验洋芋育种。县修配厂试制简易过丝机。榆林子公社中巷大队农科站进行高粱、玉米亲本杂交育种繁殖。县防疫站进行 “综合性预防细菌性痢疾的效果观察 ”。县百货公司杨维进行无线电遥控试验。1980年,省农科院粮作所在山河同疙瘩进行覆膜玉米对比试验。次年,县种子公司进行沙打旺种子繁殖试验研究,并建起千亩种子繁殖基地。县科委进行集约化养鸡试验。县畜牧兽医站进行 “绵羊改良和人工诱发母绵羊超数排卵 ”和黄牛改良试验研究。次年,县科委进行奥罗春油菜高产栽培、晋4号大豆高产栽培、黄豆插入轮作、黄花菜丰产栽培试验研究。永正公社进行农作物轮作倒茬技术研究。榆林子公社、永正公社进行油菜引种试验研究。县养兔站进行獭兔良种繁育试验。当年,投资3.72万元,扶持烟农用地膜覆盖种植烤烟30亩,亩产烟叶275千克,比不覆盖地块产量增加3倍,烟叶商品率由上年的90%提高到98%。次年地膜覆盖种植烤烟扩大到750亩,1984年扩大到2000亩,1980年代中后期,此项技术在全区普遍推广。1983年,县科委试验天麻栽培、油菜茬复种黄豆、豆茬种植小麦栽培技术,摸索出油、豆、麦轮作倒茬的经验,1986年全县油菜地复种黄豆7000亩。同年,烤烟地膜覆盖育苗技术试验成功。1984年,从山西清徐县引进葡萄枝条10万节,并试验将地膜覆盖栽种技术用于玉米大田。次年,从山西农科院和陕西果树研究所引进中育6号等高糖量西瓜良种栽植技术。1986年,承担地区下达 “烤烟优质适产栽培 ”、“沙棘开发利用 ”、“食品加工先进技术引进 ”等科研课题。1987年,县农技中心在罗川乡佛堂村进行小麦套种玉米、覆膜花生种植试验。1995年,全县完成试验课题44项。1997年,开展集雨蓄水、山地果园节灌试验,当年共完成试验项目21项。次年11月,县金牛公司与广西柳州蓝天机电公司合作生产的 IDN-4型多功能微耕机在山河遗风村操作试验成功。1999年,县金牛公司开发研制残膜捡拾机、深松机。2001年6月,从河南省西峡县引进香菇栽培技术。2004年,在烤烟栽培研究中,承担使用饼肥对比试验研究,开展新品种对比、覆膜垄间栽培、麦葱套种、杂交制种、使用钾肥对比等试验研究,完成病毒病综合防治试验研究。2005年,县蔬菜站进行辣椒、大葱新品种引进试验。
  示范1984年,县农技站进行玉米撮苗丰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1987年开始,实施万亩旱地玉米高产示范项目,在永正乡堡住、西坡乡高渠、永和乡安兴、榆林子镇中巷村示范种植2050.5亩,平均亩产652.2千克,比当年常规种植亩产270千克增产1.42倍。比撮种未覆膜的亩产540.5千克,增产111.7千克,增产21%。
  1995年,集中建设生产示范村10个,高标准 “双千 ”科技示范户100个,万亩烤烟优质适产栽培示范乡镇4个和四郎河川万亩高效农业开发区,全县完成示范项目58项,推广实用技术70多项。1997年,沿正周、南罗两条公路建设沿线百公里地膜小麦示范带和湫头乡苟仁村千亩地膜小麦示范区,进行地膜小麦及配套栽培技术和地膜小麦与不同作物间套种高产栽培模式两项示范。1996至1997年,县乡共建设地膜小麦示范点36处1.05万亩。1997年,四郎河沿川高效农业开发项目,在石家湾子、秦家店、代店等6个村建立粮粮、粮经立体农业开发示范点2870亩,辐射沿川立体种植2.9万多亩,在姚家川、彭家川、长口子等4个村分别建立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拱棚种菜、麦葱套种示范点20亩、400亩、2000亩,辐射沿川发展日光温室蔬菜50亩,拱棚种菜6000亩,麦葱套种1万亩,引进示范掖辐1号、章丘大葱等优良品种和陇塬P35、长武134等小麦良种。全年全县创办新技术示范点251个,培养科技示范户215户,完成示范项目26项,推广新技术40项。1998年,全县建成科技示范村57个、示范户4715户,主要农作物全部实现良种化,创出小麦 “千斤亩 ”、玉米 “吨粮田 ”、旱地 “双五田 ”、川地 “双千田 ”等新纪录。次年,全县共建成各类示范点68个,启动建办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3个,县乡共建的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以榆林子镇中巷村为中心,辐射到上至榆林子乐兴、乐南坊,下至宫河雷村,示范推广烤烟优质栽培、果树优果栽培、设施农业、基础条件建设及作物结构调整等种植、养殖技术16项,共建设高效节能日光温室60座。2000年8月,正宁县被中国杨凌农科院确定为玉米制种基地。同年,全县建成日光温室700亩。次年,重点建设榆林子万亩高效农业、四郎河川千亩无公害蔬菜等科技示范园区13个及湫头湫东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002年,集中建办榆林子中巷、湫头湫东、永和安兴、罗川城关、山河西关等5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办永和安兴酸枣嫁接梨枣野生资源开发利用、罗川沿川淡水养鱼、榆林子乐安坊烤烟规范化生产基地等科技示范点22个。次年,在宫河镇王录村投资300万元,建成占地1030亩的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内设畜禽繁育、设施农业、苗木花卉、农作物名优特新品种展示、食用菌、烤烟、蔬菜、中药材8个示范小区,建成高效日光温室5座、智能温室1座、钢架大棚40个,引进小尾寒羊100只、小香猪200只、安哥斯种公牛2头、早胜基础母牛20头,种植香菇5万袋、名优林果100亩、烤烟350亩、中药材250亩,试验小麦品种32个。首次确定派14名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骨干人员担任乡镇科技特派员;确定西坡、永正、宫河、周家4乡镇为科技创先乡镇,真粮液酒厂、西龙公司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县引进种植加工型胡萝卜2000亩、加工型甜椒1000亩;以西坡乡为重点,开展玉米、高粱 “两杂 ”制种8000亩,推广冬丰1号优质专用小麦2万亩,引进、示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24项;围绕周家、宫河烤烟生产区建办创税小区30个,建办50万袋生产能力的食用菌生产示范园,发展西坡庞红印、宫河王海斌等10个5万袋香菇规模示范点、西坡千头基础母牛养殖场,全县畜禽规模养殖示范村36个,示范户3994户;引进示范白羚菇、茶树菇等食用菌新品种4个,建成年生产能力1000吨的果脯系列深加工生产线和1000吨半成品生产线。2004年,烤烟生产以榆林子乐安坊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在全县示范推广配方施肥、切块育苗、药物抑芽、远红外涂料、三段式烘烤、40级生产等烤烟技术;林果生产以三嘉、湫头、永和等乡镇规范化果园建设为重点,把以苹果为主的单一品种结构向苹果、梨、枣、杏、桃、油桃等多元特色布局发展,推广开沟埋肥、铺设反光膜、果实套袋、疏花疏果、摘叶转果、喷施果型剂、病虫害防治等综合管理技术;畜禽生产以设施规模养殖为重点,推广品种引进、繁育改良、配合饲料、育肥屠宰、加工销售、疫病防治、暖棚养殖、青贮氨化等实用技术,建办正宁开泰养殖公司、陇原良种牛繁育中心等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养殖开发公司和规模养殖大户;蔬菜生产重点推广塑料拱棚、麦葱套种、地膜洋芋等实用技术,在县城建办占地1000亩的工业示范园区。次年,确定五顷塬乡为科技创先乡镇,引进推广先进农业实用技术20项。2006年,建成以山河秦家店为核心的千亩设施种菜基地,直播移栽1010亩,建成以西坡石湾子、山河解家川、永正佛堂为重点的千亩洋葱示范基地和以宫河彭姚川、长口子、代店为重点的千亩大小拱棚种菜基地。
  第五节科技引进与推广科技引进西瓜良种引进及丰产栽培1985年,从陕西、河南引进中育6号、早花、开封大叶红、郑州2号等西瓜良种,在3个乡镇试种40亩成功。当年在山河王阁村、遗风村,宫河镇宫河村,罗川乡樊湾子村试验,种植25亩,经济收入13750元。1986年引进新澄一代、洛非林、郑州3号、新红宝、金种冠龙、陕果134等品种。试点扩大为山河镇党家坬、佑苏村、冯柳村,周家乡徐家村、芦家堡村,永正乡友好村、东龙头村,宫河镇王录村、佐城六队、南堡村等44户,种植66亩。2004至2006年,引进美蜜黑霸王、特大景丰宝等棚栽优良品种8个。
  甜瓜良种引进1985年,引进盛开花、华南108、龙甜1号、30蜜4个甜瓜良种,在周家、宫河、榆林子、永正、山河、罗川、永和等10个乡镇推广,于1987年完成。3年累计示范推广5624亩,筛选出盛开花、华南108优良品种2个。2000年,引进蜜世界、新世纪等棚栽厚皮优良品种6个。
  红富士苹果引进1985年,从山东省招远县引进长富2号、长富6号、秋富1号、岩富10号4个红富士苹果品种,在宫河镇姚家川育苗18万株,第二年在全县试栽1500多亩,改造老果园7200多亩。1988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全县推广栽培3万多亩,占全县苹果面积的60%。确定宫河、三嘉、湫头、永正、山河5处32亩为示范点,取得结果早、产量高,3年基本结果、5年丰产的目的。2004年3月,复从招远县引进嫁接长富2号红富士苹果2000株,进行示范栽培。
  优良蔬菜引进1986年始,县科委先后引进包心菜、白菜、萝卜、辣椒、西红柿、茄子、黄瓜等7类优良蔬菜品种34种,在山河镇冯柳村、永正乡上官庄村、罗川乡代家店村和长口子村设示范点4个,示范户81户。1987年进行大面积推广,由周家、宫河、榆林子、永正、山河、西坡、罗川等7个乡镇承担,1988年完成。2000至2006年,县蔬菜站引进仙圣1号、宝冠、陇椒2号、赤水孤葱等黄瓜、西红柿、辣椒、大葱等蔬菜新品种26个。
  良种桃引进1985年秋至次年夏,县三中教师南永刚同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联系,两次引进良种桃。1986年出售桃树成品苗近万株,次年春有7个品种开花结果,6月上旬,沪005成熟采收上市,比地方品种提前上市2月多,成为本县成熟最早的水果。
  科技推广1966年,外引冬小麦优良品种济南二号等6个品种、9320千克,秋作物良种15种、7888千克,在县域推广。1974年,罗川公社城关大队罗丰生产队种植忻杂4号高粱5亩、亩产725千克,为历年高粱最高产量。1977年,从陕西省引进试种74-1油菜,1980年种植推广万亩以上,次年永正王沟圈大队种植84.5亩,平均亩产112.9千克,创出旱塬油菜大面积丰产典型。1978年,示范推广庆单37号玉米1000余亩,旱塬地亩产300千克~400千克。1980年,示范种植中单2号玉米,后应用地膜覆盖技术,亩产500千克以上。1982年,推广庆丰1号、昌乐5号、中11-7小麦良种,组织建立提纯复壮繁育体系。1987年,推广玉米撮苗48926亩(地膜覆盖1048.2亩),完成计划任务的98%,占总面积63639亩的90.9%。同年,县农技站引进花生在罗川乡试种成功。次年,县科委推广蔬菜、西瓜、花椒、养猪等生产技术,从外地引进蔬菜优良新品种16种350千克,在全县推广浸种催芽、育苗移栽、地膜覆盖新技术。1991年,县兽医工作站在全县12个乡镇推广猪、鸡、兔 “三瘟 ”病防治技术。1994年,推广烤烟纸钵育苗、“千斤亩 ”、“吨粮田 ”、高额丰产栽培、麦后复种移栽、“双五、双千 ”立体种植、旱作农业、蔬菜高效农业开发和冬暖棚种菜技术。1991至1992年,在月明、西坡、头、五顷塬、三嘉推广玉米山地蓄水丰产沟生产技术。1994至2004年,示范推广烟草药物抑芽、烤烟切块双弓棚育苗等9个烤烟新技术栽培项目;引进推广远红外线涂料烘烤、三段式烘烤、烤烟密集烤房等5项新技术;示范推广烤烟育苗切块器、烤烟移栽打窝器等9项器具研制项目;引进试验推广CV-70等3个新品种,试验研究烤烟改进式双层施肥、烤烟覆膜垄间抗旱栽培、烤烟大畦三铺底育苗、烤烟膜下移栽等24项栽培新技术,试验研究烟草病毒综合防治等3项病虫防治项目。1997年,县种子公司引进种子包衣技术,全县推广小麦、玉米种子20万千克。次年,在四郎河川建起蔬菜基地2万亩、蔬菜大棚6座、日光温室80多座。次年,引进试验示范新技术项目14项,推广种子包衣、覆膜穴播、双季丰产、病虫防治等重点实用技术37项,推广完成野生酸枣嫁接梨枣30万株。2001年,推广种子包衣、地膜覆盖、烤烟药物抑芽、远红外线烘烤、果品套袋、单果管理、畜禽工厂化养殖、蔬菜温室生产、西瓜甜瓜温室栽培、葡萄新品种引进、酸枣嫁接梨枣等实用新技术61项(次),从西安永峰锅炉厂引进技术,建成 CLS-0.1型常压热水锅生产线,从山东引进塑钢门窗、彩板窗生产线。次年,引进推广中华寿桃、澳洲青苹、美国大扁杏等名优特新品种6个。畜禽方面,重点推广品种改良、工厂化饲养、暖棚养畜、青贮氨化饲草4项实用技术;蔬菜方面,重点推广塑料拱棚、日光温室反季节生产和麦葱套种、油葱套种4项实用技术。罗川乡先后3次组织专业户200多人赴陕西杨凌取经,引进波尔山羊、种鸡、种苗12个新品种。2005年11月,陇东宏源种业有限公司大葱保鲜加工项目竣工投产。2006年,全县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20个,新技术30多项,推广科技项目22项。
  第六节科技成果农业科技成果晋杂4号、晋杂5号高粱引进与推广1971年在罗川公社试验,一般亩产在500千克以上,比当地高粱增产2.5倍。1974年从山西省大量调运籽种。次年当地开始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80年后,成为全县高粱生产的主栽品种。
  旱塬地玉米撮苗种植试验示范推广1974年,王德福等人开展旱地区玉米撮苗种植试验示范。主要技术是精细耕地,挖窝埋肥,三角点播,地膜覆盖。1987年大面积推广。推广10余年间,累计种植15万亩,平均亩产407.85千克,较一般亩产236千克增产72.7%。1987年,王德福、王国瑞、李明昭、王伟东、宫顺年、刘熙民完成的 “旱塬地玉米撮苗种植试验示范推广 ”获全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县农业局在旱塬地安排种植地膜撮苗玉米吨粮示范田2000亩,其中有25户44.7亩亩产1000千克以上,永正堡住村禄学相种植的1.3亩亩产1239千克,创庆阳地区旱塬地亩产最高纪录。1993年,县农技中心完成的 “陇东旱塬玉米撮苗种植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 ”获全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次年4月获省农业委员会星火三等奖,后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
  旱塬区74-1冬油菜丰产栽培技术本县1977年引进试种,平均亩产44.75千克~156.2千克,比当地油菜亩增产18.5%~31.8%。1980年,全县种植万亩以上。次年,永正公社王沟圈大队种植84.5亩,平均亩产112.9千克,创旱塬油菜大面积丰产典型。1982年获全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烤烟优质适产栽培技术推广1986年,县烟草公司在宫河镇南堡子村设点试验,亩收入500多元。1987至1989年,全县累计种植78570亩,产值3381.93万元。1987年,王耀峰、姚永显和地区经济作物站葛银根完成的 “烤烟优质适产栽培试验 ”获全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次年,姚永显、杨明和、王耀峰、李秘、杨忠勇、王会民完成的 “烤烟优质适产栽培技术推广 ”获全区农技推广三等奖。
  麦后移栽荏新技术推广1989年开始栽培,至次年累计推广6549亩,平均亩产93千克,比原来净增33千克,总增产油料51.5万千克,新增总纯收益82.3万元。1991年,王树杰、金建华、徐新文、严宏瑞完成的 “麦后移栽荏新技术推广 ”,获县农技推广一等奖,获1993年度全区农技推广二等奖。
  其他科研成果1957年,湫头区解家川乡庵里农业社农民王富均栽培的一窝两蔓南瓜产6个,最大1个重46.5千克,共重121.5千克。1958年9月,张希慧的《正宁县八种土农药的创制介绍》,在甘肃省科技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交流,并入选《甘肃省科技工作者代表大会会刊》(第一集)。1973年始,县农技站与地区农技站等单位合作,研究玉米、高粱合理密植,并提出玉米宽窄行种植和高粱带状间种豆子、洋芋的栽培方式。“玉米宽窄行种植与高粱带状间种示范推广 ”1983年获全区科技成果三等奖,次年获省农业厅科技成果三等奖。1977年,杨克定主持完成的 “罗川38号小麦良种 ”、王德福主持完成的 “东风1号小麦良种 ”分获全区科学大会奖。1983年,王德福、王国瑞、宫顺年、李明昭、刘熙民完成的 “绿肥利用研究 ”获全区科技成果三等奖,获1982至1983年度全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王新长、王国瑞、王德福、宫顺年完成的 “塑料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研究 ”获全区科技成果三等奖。王丕敬在宁县农技站共6人完成的 “冬小麦品种中11-7应用推广 ”获全区科技成果二等奖、1982至1983年度全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县农技站完成的 “陇东黄土高原冬小麦耧施化肥 ”获全省科技成果二等奖。赵思齐等在西北师范学院参与的 “用过磷酸钙和硼酸混合液处理种子提高小麦抗旱性和产量的研究与试验示范推广 ”项目获1982至1983年度全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84年,县区划办完成的《正宁县种植业区划》、《正宁县综合农业区划》,分获省区划办资源调查和区划成果四等奖,《正宁县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及农业区划》获全区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王丕敬、刘熙民等8人完成的 “庆阳地区叶蝉红矮病综合防治试验示范推广 ”获省农业厅科技成果三等奖。1987年,王德福、李明昭、王新长、赵连印、郭治山、张根生完成的 “正宁县土壤普查 ”,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王丕敬等5人完成的 “旱地冬小麦丰产栽培技术 ”获全区农技推广三等奖。1988年,王树杰、严宏瑞、巩风洲、徐新文、邢养林、金建华完成的 “蔬菜良种引进及丰产栽培示范推广 ”,获全区农技推广三等奖。县科委完成的 “星火计划项目管理 ”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9月,本县省煤节柴改灶试点通过国家验收。同年,杨宏禧、王国瑞、王伟东完成的 “正宁县旱塬冬小麦丰产方建设 ”,获全区农技推广三等奖。郭治山、王德福、杜岁虎、邓焕瑞、吕忠合完成的 “农田灭鼠技术推广 ”获全区农技推广三等奖。王国瑞参与地区农业处共6人完成的 “庆阳地区百万亩旱作粮食作物综合增产栽培技术整乡承包 ”,获省农业厅农技改进二等奖。1990年,王国瑞参与完成的 “化肥的增产效益及经济合理施肥技术研究 ”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次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王树杰、金建华、徐新文、严宏瑞完成的 “强化星火人才培训 ”,获省星火三等奖。1991年,樊立坤、王德福、王国瑞、李明昭、赵鹏程、赵连印完成的 “正宁县旱塬玉米高额丰产示范推广 ”获省农业厅农技改进三等奖。王德福参与地区土肥站共8人完成的 “庆阳地区中低产田改造 ”,获全区农技推广二等奖。郭治山参与省农科院蔬菜所共7人完成的 “子午岭山麓白瓜籽基地建设技术服务示范推广 ”获省农技改进三等奖。1992年,王丕敬参与宁县种子公司共6人完成的 “冬小麦品种 ‘长武131’试验推广 ”,获全区农技推广二等奖。王富合、师绪刚、马得胜、范占民、王喜红完成的 “旋耕机整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 ”,获全区农技推广三等奖。“永正乡科技达标 ”、“山河镇科技达标 ”分获全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1993年,县农技中心完成的 “陇东旱地冬小麦模式化栽培技术示范 ”获省农业厅农业科技成果三等奖。“宫河镇科技达标 ”、“永和乡科技达标 ”分获全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
  1994年,“旱地玉米模式化栽培 ”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王国瑞参与地区农技站共7人完成的 “庆阳地区旱地粮食作物高额丰产栽培技术整乡承包 ”,获全区农技推广二等奖。王德福、邓焕瑞参与地区农科所共6人完成的 “万亩吨粮田示范 ”,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姚永显参与地区烟草研究所共8人完成的 “陇东半干旱塬区优质烤烟种植及烘烤技术开发 ”,获全区星火科技二等奖。“三嘉乡科技达标 ”获全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月明乡科技达标 ”、“西坡乡科技达标 ”获全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赵菊香参与地区科委共10人完成的 “甘肃省乡镇科技达标示范 ”,获全区科技进步特等奖。王伟东参与完成的 “冬小麦、玉米初级配方施肥技术试验、示范推广 ”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县农技人员参与的 “陇东、陇南旱地76万亩粮食作物高产技术示范 ”获省农业委员会农技推广一等奖。王国瑞参与地区农技站共8人完成的 “庆阳地区温饱工程——贫困地区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 ”、杜岁虎参与地区植保站共8人完成的 “庆阳地区冬小麦地下鼠防治新技术试验示范 ”,获全区农技推广二等奖。县农技人员参与完成的 “双季丰收工程 ”获省科技星火三等奖。1996年,姚永显、王耀峰、杨忠勇等15人完成的 “陇东半干旱区优质烤烟种植及烘烤技术开发 ”,获省星火二等奖。本县农技人员参与的 “甘肃省高寒阴湿区粮油作物丰产技术试验研究与大面积示范推广 ”,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1996至1997年,李明昭参与地区农技站共6人完成的 “庆阳地区双千田工程 ”及徐新文、张会军、杨正群完成的 “烟草抑芽剂引进试验示范 ”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王丕敬、王伟东参与地区土肥站共12人完成的 “中低产田综合培肥增产技术示范推广 ”,获全区农技推广一等奖。王国瑞参与地区农技站共10人完成的 “庆阳地区旱地双五百工程 ”获全区农技推广二等奖,1997年获省农业厅农业科技成果三等奖。王伟东参与地区农技站共10人完成的 “庆阳地区粮食双季丰产工程 ”获全区农技推广二等奖。刘建民、袁景文、樊旺鹏、张文海、薛宏力、曹曙荣完成的 “山坡旱地麦葱套种技术示范推广 ”,获全区农技推广三等奖。1997年,县烟农发明的烤烟切块育苗新技术,取代传统的纸钵育苗技术。1998年,郭黎明参加主持的 “甘肃省主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 ”,获省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杨常德、王国瑞参与地区农委共8人完成的 “优质酿造粮工程 ”,获全区农技推广三等奖,1999年获省农委农技推广三等奖。文华、徐新文、任俊达、杨正群、徐文辉、杜斌、张会军、刘军涛、段玉兰、张忠锋完成的 “烟草抑芽剂应用新技术示范推广 ”,获全区星火二等奖、全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9月,白勇龙参与地区农科所共8人完成的 “植物动力2003引进示范 ”,获全区星火二等奖。同年,县农技人员参与完成的 “地膜玉米穴播栽培技术推广 ”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马得胜、范占民参与地区农机推广站共6人完成的 “ ISQ-250型全方位深松机引进试验推广 ”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范占民完成的 “旱作农业适用综合机械化技术 ”,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马建璋参与庆阳农校共10人完成的 “旱农丰收工程 ”,获全区农技推广二等奖。白进昌参与地区农技中心共8人完成的 “庆阳地区水地高产综合示范栽培技术 ”,获全区农技推广三等奖。白勇龙在地区烟草研究所共8人完成的 “天然芸苔素引进示范推广 ”获全区星火三等奖。2001年1月,永和乡于家庄村村民高甲宁在温棚育出 “长寿椒 ”。高2.3米~2.6米,树径3厘米,株均挂果80个,椒角最长30厘米,单果重100克左右,种植生命期3年,亩产超过3500千克。同年,杜岁虎参与地区农科所共7人完成的 “粮田杂草防除新技术示范推广 ”,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何占英参与地区种子管理站共7人完成的 “玉米新品种豫玉22号示范推广 ”,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樊浩杰参与完成的 “甘肃省紧凑型玉米及配套技术推广 ”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郭治山参与完成的 “救灾作物糜子良种示范推广 ”获省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宏源种业公司参加第16届中国西部技术交易会,选送的 “良创天下 ”牌小米和 “宫河 ”牌大葱获金奖。同年,“宫河牌 ”大葱通过国家绿色认证。2005年,“宫河牌 ”大葱、“良创天下牌 ”小米、紫苏保健油通过国家无公害产品绿色认证。同年,任杰参与市农技推广中心共8人完成的 “优质专用马铃薯生产技术示范 ”,获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徐新文参与市烟草生产管理局共9人完成的 “烤烟品种引进筛选试验 ”,获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林业科技成果油松造林技术研究与推广1970年代初,中湾林科所朱建华等人,开展油松育苗和造林试验研究工作。1974年,中湾林科所开展针叶树引种试验研究。至80年代初,中湾地区已造人工油松林11600亩。在大量观察和测试的基础上,对油松的生物和生态特征、生长发育规律、油松的种子采收、苗木培育、整地造林、幼林抚育、病虫害防治等整个生产环节和操作技术进行科学的记述,并整理出一套完整的科技资料。1977年,“油松栽培技术 ”获全区科学大会奖,1978年获全省科学大会成果奖。1983年,朱建华完成的 “黄土丘陵区油松造林技术研究 ”,获全区科技成果二等奖。
  中湾油松良种基地营建技术研究1983年,中湾林科所与林业部、省林业厅联营,营建省内最大的油松良种基地。由朱建华、俞兆忠主持,该试验研究,用嫁接方法营建油松无性系种子园635亩,建立油松优树收集区54亩,区内收集无性系458个,2314株。营造油松子代测定育苗841个家系次,测定家系343个,用油松超级亩营造母树林880亩;由人工油松林改建母树林1200亩。基地建成后,既满足庆阳地区油松造林所需种子,又能向省内和西北地区提供大量油松良种。1988年完成,同年经林业部鉴定验收,全部项目均合格,省厅颁发《验收合格证》。次年获全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4月,林业部、省林业厅下达《中湾油松良种基地二期营造技术研究》,由俞兆忠、强占宏、苏海宏主持,1995年完成,1996年4月经林业部鉴定验收,工程建设项目均达到合格。1996年获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至2003年,完成中湾油松良种基地第三期营造工程,共改扩建母树林88.79公顷(含扩建41.73公顷),母树林达到122公顷,母树林生产的油松种子2002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良种,土建工程954.7平方米,油松种实害虫防治35455亩次,2004年通过验收,各项指标均合格。
  苹果快速育苗新技术1984年,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王新长、刘增奎、胡开阳、刘建峰、曹锐、赵文耕从山东省招远县引进苹果快速育苗新技术(“三当 ”苹果育苗技术),获1987年度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全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桑树地膜覆盖育苗示范推广1989至1991年,县蚕桑站张建峰等经试验研究,摸索出桑树地膜覆盖育苗新方法,并撰写《桑树地膜覆盖育苗》,刊于1991年《陕西蚕业》第1期;《桑树地膜覆盖育苗试验》,刊于1992年《陕西蚕业》第2期。获1991年县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度全区农技推广三等奖。
  县优质桑园建设始于1994年,该项目经两年的组织实施,建成优质桑园5500亩,育苗770亩,完成嫁接550万株,并建成山河西关村、王阁村、永正纪村、宫河镇宫河村4个示范点,示范1100亩,完成合同规定的各项任务,达到同类项目的领先水平。由张建峰、姚锋荣、党积益、李克安、彭万华、张印虎完成,获全区1996至1997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其他科研成果1983年,李克安参与地区林业处共6人完成的 “庆阳地区林木病虫害普查 ”获全区科技成果二等奖。李克安参与地区蚕桑站共4人完成的 “推广优良蚕种增产增收 ”获全区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朱建华、崔衍纯主持由省林科所下达的 “杨树大面积速生丰产样板林栽培试验 ”,1992年完成,1993年获省林业科技二等奖。1987年,李绍棠参与地区林业处共5人完成的 “三北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规划设计 ”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年8月,县区划办公室林业区划小组完成的 “正宁县林业资源调查与区划项目 ”获省林业厅区划成果四等奖。1989年10月,正宁县 “红元帅 ”苹果在全国果品鉴定会上被评为全国优质果品。
  1990年,胡开阳参与地区科技处共5人完成的 “苹果桃小食心虫防治示范推广 ”获全区星火科技奖。胡开阳参与地区林业区共6人完成的 “庆阳地区苹果低产园改造 ”获全区农技推广三等奖。1992年8月,白勇龙在地区林业处共5人完成的 “ ABT生根粉在河北杨、新疆杨扦插育苗中的应用试验 ”,获省林业厅科技进步四等奖。1993年,庆阳地区林业处下达 “子午岭林区火灾发生规律及其对策 ”,由方应中、朱建华主持,1995年完成,当年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甘肃省林业厅科教处下达 “油松、落叶松用材综合培育技术试验示范 ”,由吴枞林、王晓飞、俞兆忠主持,1998年12月完成,次年5月鉴定,获省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胡开阳、王新长参与地区林业处共8人完成的 “优质苹果产业技术开发 ”获全区星火二等奖。白勇龙、王新长参与地区林科所共6人完成的 “经济林综合管理技术整乡承包 ”获全区农技推广三等奖。1995年,王新长、李会荣、刘汉儒、李有从、张玉敬、李建中6人完成的 “元帅系三、四代苹果品种引种示范推广 ”,获全区农技推广三等奖。。1996至1997年,张建峰、金建华参与地区科委共6人完成的 “栽桑养蚕试验示范 ”获全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全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张宏恩参与庆阳农校共6人完成的 “苹果园害鼠调查与防治 ”获全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白勇龙参与地区林科所共4人完成的 “优质苹果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张宏恩、牛立平、刘德华、刘汉儒、禄周红、巩自强完成的 “苹果套袋技术试验示范 ”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吕新在陇东水保所共6人完成的 “无病毒苹果繁育及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 ”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张宏恩、牛立平、杨宏瑞、刘德华、姜博、刘汉儒完成的 “苹果果型剂试验示范 ”,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1月,魏天兴(永正东龙头村人,时任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参与的 “黄土高原与华北土石山区防护林体系综合配套技术 ”项目,获国务院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9月,白勇龙在庆阳市林科所参与完成的 “干旱、半干旱黄土区雨水集流发展农户林果业试验示范 ”,获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1月,正宁 “陇蜜牌 ”苹果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 “绿色食品 A级产品 ”,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期限为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本县成为全省唯一整县绿色食品 A级产品认证证书推进的无公害果品基地县。
  畜牧业科技成果黄牛改良1981年始,县畜牧局开展黄牛改良工作。建立西坡、山河、月明、永正、榆林子、宫河、三嘉、永和、湫头、罗川10个冻配点,各冻配点建起无菌操作室,配备液氮罐、显微镜及全套人工授精器械,共培训人工授精员70多人,至1993年底,累计冻配改良黄牛36199头。
  绵羊改良1992至1994年,邱致兴参与庆阳地区畜牧站完成的 “绵羊冻精生产及冻配试验推广 ”项目获1996至1997年度全区星火三等奖。
  其他科研成果1991年9月,张继虎参与完成的 “河东百万细毛羊杂交改良技术承包 ”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同年,傅平参与地区牧草工作站共8人完成的 “塑料薄膜衬垫青贮技术推广 ”获全区星火二等奖。1992年,文根才参与地区兽医工作站共6人完成的 “庆阳子午岭地带牛羊肝片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研究 ”,获全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张继虎、李宏民、魏鹏印、邱致兴、梁颖、刘选东完成的 “氨化饲草技术推广”,获全区农技推广三等奖。1998年,杜虎印参与庆阳地区兽医工作站完成的 “黄牛猝死病病因探讨及防治研究 ”,获全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张世为参与市兽医工作站共9人完成的 “庆阳市马传染性贫血病防治与消灭 ”,获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水利水保科技成果1979年5月,水利部黄河治理委员会、县革委会、西峰水保试验站联合调查组形成调查成果:《以农为主,农林牧全面发展 ——从永正公社治理经验看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建设方针》。当年9月、10月,红土窑水库、庵里水库工程相继竣工。1983年10月,顾颂尧、巩自杰、彭军荣、陈柏、倪维新完成的《正宁县水利资源调查及区划》,次年获省农业区划委员会资源调查和区划成果四等奖。1990年,彭军荣与地区水保站共6人完成的 “正宁苍儿沟骨干工程试验 ”,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4月,邓步华、李典、赵进全、洪国隆、杨怀民、苏富欣完成的 “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群体效应的研究 ”,获全区1994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5月,樊立坤、阎立怀、张宗宏、刘克智、郭廷春完成的 “正宁县小电井技术示范 ”,获全区1996至1997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8月,关掌宁、杨实学、阎立怀、路振禄、冯自琢、薛宏祥完成的 “山地果园集雨滴灌示范 ”,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梁金战在黄委会西峰水保站共4人完成的 “苹果滴灌试验及节灌制度研究 ”,获全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彭贵社、关掌宁、吕忠合、阎立怀、金建华、路振禄完成的 “正宁县旱塬区高效农业节灌示范 ”,获全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白勇龙在地区林科所共5人完成的 “甘肃陇东旱原区果园节水灌溉方式实验研究 ”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工业科技成果1960年,永和公社粮库职工试制成功八合一畜力磨,1个牲口拉8合磨子并带箩,由2人操作,牲口走1圈,磨转25圈,每小时加工粮食225千克。1975年,县农机厂从山西南凡机械厂引进技术,于1977年研制的3SB-5/20型三联水泵、县五金厂研制的28千瓦自耦减压启动箱,分获全区科学大会奖。1984年1月,县农机厂研制的3SB-5/20型三联柱塞式水泵,获全区科技成果三等奖。1986年10月,县铸造厂、浙江省余姚市人和锅厂顾功、江等祥、王崇坤、王清强研制的机制铁锅,获全区优质产品奖。1987年10月,县沙棘厂、北京市食品研究所张虹、王鸿荫、李新研制的沙棘果汁,获省轻工业厅沙棘饮料优良奖。1988年,县铸造厂王崇坤、王清强、王转怀、彭炜、江等祥获全区星火科技奖;次年该厂生产的铸铁锅在全省铸铁锅行业评选中,获质量优良奖。山河冷冻厂生产的 “冷冻兔肉”被评为全省乡镇企业系统优质产品,县沙棘食品厂生产的 “沙棘香瓜罐头 ”被评为庆阳地区优质产品。1989年,冯伟在庆阳地区农机二厂共2人完成的6SF-20型淀粉机,获全区科技进步
  三等奖。县农机厂生产的 “ FI×25mm包纱铝芯黑皮线 ”、县皮毛厂生产的 “兔皮褥子 ”获庆阳地区 “优秀新产品 ”。1990年,县皮毛厂 “雪梅牌 ”裘皮大衣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县民间工艺美术公司生产的 “五蝠庆寿 ”旅游产品(香包)被评为省旅游系统优秀新产品。1991年,冯伟在庆阳地区农机二厂共6人完成的6FQ-40型垂片式饲料粉碎机,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4年,路芳民、刘兴文、张争虎、彭文玺、赵运通、王仁政完成的 “2BFG-3/6型谷物施肥沟播机 ”,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8月,县果品加工厂生产的 “贵妃牌 ”杏脯、桃条在兰州举办的 “黄河流域九省区首届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 ”上获金奖。1997年8月,宫河东里村农民岳广怀和周家乡宫家川村农民宫印宝研制的8R-75型双缸手压泵,通过地区科委组织的科研鉴定。同年,县农机厂研制的2MF-4/8小麦施水施肥覆膜穴播机在第九届中国西部商品技术交易会上获银奖。1998年8月,路芳民、张争虎、刘兴文、张建禄、张万儒、赵运通完成的 “2MF-4/8型小麦施水施肥覆膜穴播机 ”获全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在第十届中国西部商品技术交易会上获金奖。1999年,县金牛公司开发的 “长乐 ”牌2BFX-2/5型多功能覆膜穴播机被评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2002年,路芳民、张争虎参与市农机研究所共5人完成的 “2BFJ-6/3型垄平两用播种机研制 ”获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10月,在第十五届中国西部商品技术交易会上,县林福木业公司生产的 “林福 ”牌教具、家具获优秀产品。2005年,“曾良 ”牌真粮系列白酒获西部新办酒厂酒产品 “最佳口感 ”奖。2006年,张争虎、路芳民参与庆阳市农机研究所共9人完成的 “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机械研制 ”,共7人完成的 “2BSF-2型薯类施肥播种机研制 ”,分获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县林福木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可调式铁课桌椅,被评为全市工业优秀新产品,在国家林业部举办的上海林业产品博览会上获优秀产品奖。
  国土科技成果详见第二十八章《国土资源管理》。
  医药卫生科技成果《炭疽杆菌深层研究》赵宏烈主持并参与农业部兰州生物制药厂多人完成,1978年秋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中药清肝丸治疗急性肝炎短期疗效观察》张会珍(女)参与庆阳地区中医院共6人完成,获1995年度庆阳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康复宁系列保健治疗袋》徐波参与庆阳地区人民医院共6人完成,获1996至1997年度庆阳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高血压左室肥厚与逆转的血清学指标和超声心动图观察》何惠玉、傅云煜、王海峰参与庆阳地区人民医院共11人完成,获2001年度庆阳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正常儿童血清透明质酸、层粘蛋白年龄分布特征检测研究》杨金玲参与庆阳地区人民医院共7人完成,获2001年度庆阳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栅状软骨鼓室成形术的临床观察》傅云煜、罗晓峰参与庆阳地区人民医院共7人完成,获2001年度庆阳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益肝化瘀丸研制及临床疗效观察》何惠玉、罗晓峰参与庆阳地区人民医院共7人完成,获2001年度庆阳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加减六味丸并 ACEI阻抑糖尿病肾病早期蛋白尿的临床研究》何惠玉、门忠晨参与庆阳地区人民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共13人完成,获2002年度庆阳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晚期胃癌组织中 P-gb、bcl -2表达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何惠玉参与庆阳市人民医院共7人完成,获2002年度庆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子宫颈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临床意义》王海峰参与庆阳市人民医院共9人完成,获2003年度庆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MR-100型血透机超滤量、动脉压监测自拟调控临床研究》王海峰参与庆阳市人民医院共9人完成,获2003年度庆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腹膜外淋巴清扫在宫颈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袁永涛参与庆阳市妇幼保健院共7人完成,获2003年度庆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庆阳中草药资源调查与质量研究及原色图解制作》刘志哲参与庆阳市卫生学校共7人完成,获2005年度庆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缓脉康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研究》赵京川参与庆阳市老年保健医院共9人完成,获2005年度庆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多功能药瓶开口器的研制与应用》屈锦秀参与庆阳市人民医院共7人完成,获2005年度庆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腹腔镜微创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罗晓峰、傅云煜参与庆阳市人民医院共9人完成,获2006年度庆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侯志民、刘宗智、冯光珍、赵芳玲(女)、刘志哲等人的科研成果,详见《人物章》本人的简介。著作类成果详见第四十四章《艺文》第七节《著述》。
  教育科技成果详见第四十一章《教育》第十一节《基础建设》后附。
  公共事业科技成果罗川桥1956年初建。1976年12月重建,1978年竣工,工程决算141825元。
  关家川桥1961年5月建成。无日天沟桥1962年9月建成。芦子坪桥1964年12月修建,长28米,宽4.5米,石墩、混凝土盖板型。秦家店桥初建于1965年7月,造价3万余元。新建于1976年5月,总造价15.8万元。2005年7月加固,总设计预算52万元,2006年6月竣工。县省煤节柴改灶试点工程1989年9月19日通过国家验收。民用节能保温床供热装置2000年7月,冯安邦、张秉杰完成,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10月获第十五届中国西部商品技术交易会金奖。
  发明、专利成果1981年,宫河镇宫河村农民王鹏飞研制自动碎渣机成功,该碎渣机体积小,无噪音,不增加动力负荷,该发明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还试制成空气压缩机。1986至1991年,先后取得自动碎渣机、空气压缩机、改火补为电补及面粉机改装4项发明成果。1986年,庆阳师范学生赵忠学(永和于家庄人)获 “全国青年无线电发明一等奖 ”。1997年3月,榆林子镇习仵村农民仵顺贵发明的 “蜜荏果 ”被评为 “首届国际爱因斯坦新发明、新技术博览会金奖 ”,并被国家专利局认定为专利产品。同年,周家乡宫家川村农民宫印保发明的 “印保 ”牌8R-75型背负式双缸高压喷雾器,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03年10月,后在西交会上参展,具有压力大、雾滴小、雾化效果好、省工省时又环保的优点,获香港国际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并参加第八届中国专利技术博览会、第十届中国专利技术成果展览会、第五十一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和日内瓦国际专利成果博览会;次年,“印保 ”牌双缸喷雾器厂在县城工业园区建成,2005年开始生产。1998年,县金牛公司与广西柳州蓝天机电公司合作生产的 IDN-4型多功能微耕机,获国家专利。
  2003年8月,三嘉乡农民任高印研制的 “全封闭式水果抗雹防晒固形罩 ”,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 “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2004年6月,正宁林业总场蔡天印、齐梅的 “小麦原粮不生虫不霉变的储存方法 ”,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 “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

正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