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科技成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314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科技成果
分类号: G301
页数: 13
页码: 235-247
摘要: 1971年在罗川公社试验,一般亩产在500千克以上,比当地高粱增产2.5倍。1974年从山西省大量调运籽种。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科技成果

内容

晋杂4号、晋杂5号高粱引进与推广1971年在罗川公社试验,一般亩产在500千克以上,比当地高粱增产2.5倍。1974年从山西省大量调运籽种。次年当地开始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80年后,成为全县高粱生产的主栽品种。
  旱塬地玉米撮苗种植试验示范推广1974年,王德福等人开展旱地区玉米撮苗种植试验示范。主要技术是精细耕地,挖窝埋肥,三角点播,地膜覆盖。1987年大面积推广。推广10余年间,累计种植15万亩,平均亩产407.85千克,较一般亩产236千克增产72.7%。1987年,王德福、王国瑞、李明昭、王伟东、宫顺年、刘熙民完成的 “旱塬地玉米撮苗种植试验示范推广 ”获全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县农业局在旱塬地安排种植地膜撮苗玉米吨粮示范田2000亩,其中有25户44.7亩亩产1000千克以上,永正堡住村禄学相种植的1.3亩亩产1239千克,创庆阳地区旱塬地亩产最高纪录。1993年,县农技中心完成的 “陇东旱塬玉米撮苗种植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 ”获全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次年4月获省农业委员会星火三等奖,后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
  旱塬区74-1冬油菜丰产栽培技术本县1977年引进试种,平均亩产44.75千克~156.2千克,比当地油菜亩增产18.5%~31.8%。1980年,全县种植万亩以上。次年,永正公社王沟圈大队种植84.5亩,平均亩产112.9千克,创旱塬油菜大面积丰产典型。1982年获全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烤烟优质适产栽培技术推广1986年,县烟草公司在宫河镇南堡子村设点试验,亩收入500多元。1987至1989年,全县累计种植78570亩,产值3381.93万元。1987年,王耀峰、姚永显和地区经济作物站葛银根完成的 “烤烟优质适产栽培试验 ”获全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次年,姚永显、杨明和、王耀峰、李秘、杨忠勇、王会民完成的 “烤烟优质适产栽培技术推广 ”获全区农技推广三等奖。
  麦后移栽荏新技术推广1989年开始栽培,至次年累计推广6549亩,平均亩产93千克,比原来净增33千克,总增产油料51.5万千克,新增总纯收益82.3万元。1991年,王树杰、金建华、徐新文、严宏瑞完成的 “麦后移栽荏新技术推广 ”,获县农技推广一等奖,获1993年度全区农技推广二等奖。
  其他科研成果1957年,湫头区解家川乡庵里农业社农民王富均栽培的一窝两蔓南瓜产6个,最大1个重46.5千克,共重121.5千克。1958年9月,张希慧的《正宁县八种土农药的创制介绍》,在甘肃省科技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交流,并入选《甘肃省科技工作者代表大会会刊》(第一集)。1973年始,县农技站与地区农技站等单位合作,研究玉米、高粱合理密植,并提出玉米宽窄行种植和高粱带状间种豆子、洋芋的栽培方式。“玉米宽窄行种植与高粱带状间种示范推广 ”1983年获全区科技成果三等奖,次年获省农业厅科技成果三等奖。1977年,杨克定主持完成的 “罗川38号小麦良种 ”、王德福主持完成的 “东风1号小麦良种 ”分获全区科学大会奖。1983年,王德福、王国瑞、宫顺年、李明昭、刘熙民完成的 “绿肥利用研究 ”获全区科技成果三等奖,获1982至1983年度全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王新长、王国瑞、王德福、宫顺年完成的 “塑料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研究 ”获全区科技成果三等奖。王丕敬在宁县农技站共6人完成的 “冬小麦品种中11-7应用推广 ”获全区科技成果二等奖、1982至1983年度全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县农技站完成的 “陇东黄土高原冬小麦耧施化肥 ”获全省科技成果二等奖。赵思齐等在西北师范学院参与的 “用过磷酸钙和硼酸混合液处理种子提高小麦抗旱性和产量的研究与试验示范推广 ”项目获1982至1983年度全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84年,县区划办完成的《正宁县种植业区划》、《正宁县综合农业区划》,分获省区划办资源调查和区划成果四等奖,《正宁县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及农业区划》获全区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王丕敬、刘熙民等8人完成的 “庆阳地区叶蝉红矮病综合防治试验示范推广 ”获省农业厅科技成果三等奖。1987年,王德福、李明昭、王新长、赵连印、郭治山、张根生完成的 “正宁县土壤普查 ”,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王丕敬等5人完成的 “旱地冬小麦丰产栽培技术 ”获全区农技推广三等奖。1988年,王树杰、严宏瑞、巩风洲、徐新文、邢养林、金建华完成的 “蔬菜良种引进及丰产栽培示范推广 ”,获全区农技推广三等奖。县科委完成的 “星火计划项目管理 ”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9月,本县省煤节柴改灶试点通过国家验收。同年,杨宏禧、王国瑞、王伟东完成的 “正宁县旱塬冬小麦丰产方建设 ”,获全区农技推广三等奖。郭治山、王德福、杜岁虎、邓焕瑞、吕忠合完成的 “农田灭鼠技术推广 ”获全区农技推广三等奖。王国瑞参与地区农业处共6人完成的 “庆阳地区百万亩旱作粮食作物综合增产栽培技术整乡承包 ”,获省农业厅农技改进二等奖。1990年,王国瑞参与完成的 “化肥的增产效益及经济合理施肥技术研究 ”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次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王树杰、金建华、徐新文、严宏瑞完成的 “强化星火人才培训 ”,获省星火三等奖。1991年,樊立坤、王德福、王国瑞、李明昭、赵鹏程、赵连印完成的 “正宁县旱塬玉米高额丰产示范推广 ”获省农业厅农技改进三等奖。王德福参与地区土肥站共8人完成的 “庆阳地区中低产田改造 ”,获全区农技推广二等奖。郭治山参与省农科院蔬菜所共7人完成的 “子午岭山麓白瓜籽基地建设技术服务示范推广 ”获省农技改进三等奖。1992年,王丕敬参与宁县种子公司共6人完成的 “冬小麦品种 ‘长武131’试验推广 ”,获全区农技推广二等奖。王富合、师绪刚、马得胜、范占民、王喜红完成的 “旋耕机整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 ”,获全区农技推广三等奖。“永正乡科技达标 ”、“山河镇科技达标 ”分获全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1993年,县农技中心完成的 “陇东旱地冬小麦模式化栽培技术示范 ”获省农业厅农业科技成果三等奖。“宫河镇科技达标 ”、“永和乡科技达标 ”分获全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
  1994年,“旱地玉米模式化栽培 ”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王国瑞参与地区农技站共7人完成的 “庆阳地区旱地粮食作物高额丰产栽培技术整乡承包 ”,获全区农技推广二等奖。王德福、邓焕瑞参与地区农科所共6人完成的 “万亩吨粮田示范 ”,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姚永显参与地区烟草研究所共8人完成的 “陇东半干旱塬区优质烤烟种植及烘烤技术开发 ”,获全区星火科技二等奖。“三嘉乡科技达标 ”获全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月明乡科技达标 ”、“西坡乡科技达标 ”获全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赵菊香参与地区科委共10人完成的 “甘肃省乡镇科技达标示范 ”,获全区科技进步特等奖。王伟东参与完成的 “冬小麦、玉米初级配方施肥技术试验、示范推广 ”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县农技人员参与的 “陇东、陇南旱地76万亩粮食作物高产技术示范 ”获省农业委员会农技推广一等奖。王国瑞参与地区农技站共8人完成的 “庆阳地区温饱工程——贫困地区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 ”、杜岁虎参与地区植保站共8人完成的 “庆阳地区冬小麦地下鼠防治新技术试验示范 ”,获全区农技推广二等奖。县农技人员参与完成的 “双季丰收工程 ”获省科技星火三等奖。1996年,姚永显、王耀峰、杨忠勇等15人完成的 “陇东半干旱区优质烤烟种植及烘烤技术开发 ”,获省星火二等奖。本县农技人员参与的 “甘肃省高寒阴湿区粮油作物丰产技术试验研究与大面积示范推广 ”,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1996至1997年,李明昭参与地区农技站共6人完成的 “庆阳地区双千田工程 ”及徐新文、张会军、杨正群完成的 “烟草抑芽剂引进试验示范 ”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王丕敬、王伟东参与地区土肥站共12人完成的 “中低产田综合培肥增产技术示范推广 ”,获全区农技推广一等奖。王国瑞参与地区农技站共10人完成的 “庆阳地区旱地双五百工程 ”获全区农技推广二等奖,1997年获省农业厅农业科技成果三等奖。王伟东参与地区农技站共10人完成的 “庆阳地区粮食双季丰产工程 ”获全区农技推广二等奖。刘建民、袁景文、樊旺鹏、张文海、薛宏力、曹曙荣完成的 “山坡旱地麦葱套种技术示范推广 ”,获全区农技推广三等奖。1997年,县烟农发明的烤烟切块育苗新技术,取代传统的纸钵育苗技术。1998年,郭黎明参加主持的 “甘肃省主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 ”,获省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杨常德、王国瑞参与地区农委共8人完成的 “优质酿造粮工程 ”,获全区农技推广三等奖,1999年获省农委农技推广三等奖。文华、徐新文、任俊达、杨正群、徐文辉、杜斌、张会军、刘军涛、段玉兰、张忠锋完成的 “烟草抑芽剂应用新技术示范推广 ”,获全区星火二等奖、全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9月,白勇龙参与地区农科所共8人完成的 “植物动力2003引进示范 ”,获全区星火二等奖。同年,县农技人员参与完成的 “地膜玉米穴播栽培技术推广 ”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马得胜、范占民参与地区农机推广站共6人完成的 “ ISQ-250型全方位深松机引进试验推广 ”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范占民完成的 “旱作农业适用综合机械化技术 ”,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马建璋参与庆阳农校共10人完成的 “旱农丰收工程 ”,获全区农技推广二等奖。白进昌参与地区农技中心共8人完成的 “庆阳地区水地高产综合示范栽培技术 ”,获全区农技推广三等奖。白勇龙在地区烟草研究所共8人完成的 “天然芸苔素引进示范推广 ”获全区星火三等奖。2001年1月,永和乡于家庄村村民高甲宁在温棚育出 “长寿椒 ”。高2.3米~2.6米,树径3厘米,株均挂果80个,椒角最长30厘米,单果重100克左右,种植生命期3年,亩产超过3500千克。同年,杜岁虎参与地区农科所共7人完成的 “粮田杂草防除新技术示范推广 ”,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何占英参与地区种子管理站共7人完成的 “玉米新品种豫玉22号示范推广 ”,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樊浩杰参与完成的 “甘肃省紧凑型玉米及配套技术推广 ”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郭治山参与完成的 “救灾作物糜子良种示范推广 ”获省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宏源种业公司参加第16届中国西部技术交易会,选送的 “良创天下 ”牌小米和 “宫河 ”牌大葱获金奖。同年,“宫河牌 ”大葱通过国家绿色认证。2005年,“宫河牌 ”大葱、“良创天下牌 ”小米、紫苏保健油通过国家无公害产品绿色认证。同年,任杰参与市农技推广中心共8人完成的 “优质专用马铃薯生产技术示范 ”,获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徐新文参与市烟草生产管理局共9人完成的 “烤烟品种引进筛选试验 ”,获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林业科技成果油松造林技术研究与推广1970年代初,中湾林科所朱建华等人,开展油松育苗和造林试验研究工作。1974年,中湾林科所开展针叶树引种试验研究。至80年代初,中湾地区已造人工油松林11600亩。在大量观察和测试的基础上,对油松的生物和生态特征、生长发育规律、油松的种子采收、苗木培育、整地造林、幼林抚育、病虫害防治等整个生产环节和操作技术进行科学的记述,并整理出一套完整的科技资料。1977年,“油松栽培技术 ”获全区科学大会奖,1978年获全省科学大会成果奖。1983年,朱建华完成的 “黄土丘陵区油松造林技术研究 ”,获全区科技成果二等奖。
  中湾油松良种基地营建技术研究1983年,中湾林科所与林业部、省林业厅联营,营建省内最大的油松良种基地。由朱建华、俞兆忠主持,该试验研究,用嫁接方法营建油松无性系种子园635亩,建立油松优树收集区54亩,区内收集无性系458个,2314株。营造油松子代测定育苗841个家系次,测定家系343个,用油松超级亩营造母树林880亩;由人工油松林改建母树林1200亩。基地建成后,既满足庆阳地区油松造林所需种子,又能向省内和西北地区提供大量油松良种。1988年完成,同年经林业部鉴定验收,全部项目均合格,省厅颁发《验收合格证》。次年获全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4月,林业部、省林业厅下达《中湾油松良种基地二期营造技术研究》,由俞兆忠、强占宏、苏海宏主持,1995年完成,1996年4月经林业部鉴定验收,工程建设项目均达到合格。1996年获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至2003年,完成中湾油松良种基地第三期营造工程,共改扩建母树林88.79公顷(含扩建41.73公顷),母树林达到122公顷,母树林生产的油松种子2002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良种,土建工程954.7平方米,油松种实害虫防治35455亩次,2004年通过验收,各项指标均合格。
  苹果快速育苗新技术1984年,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王新长、刘增奎、胡开阳、刘建峰、曹锐、赵文耕从山东省招远县引进苹果快速育苗新技术(“三当 ”苹果育苗技术),获1987年度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全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桑树地膜覆盖育苗示范推广1989至1991年,县蚕桑站张建峰等经试验研究,摸索出桑树地膜覆盖育苗新方法,并撰写《桑树地膜覆盖育苗》,刊于1991年《陕西蚕业》第1期;《桑树地膜覆盖育苗试验》,刊于1992年《陕西蚕业》第2期。获1991年县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度全区农技推广三等奖。
  县优质桑园建设始于1994年,该项目经两年的组织实施,建成优质桑园5500亩,育苗770亩,完成嫁接550万株,并建成山河西关村、王阁村、永正纪村、宫河镇宫河村4个示范点,示范1100亩,完成合同规定的各项任务,达到同类项目的领先水平。由张建峰、姚锋荣、党积益、李克安、彭万华、张印虎完成,获全区1996至1997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其他科研成果1983年,李克安参与地区林业处共6人完成的 “庆阳地区林木病虫害普查 ”获全区科技成果二等奖。李克安参与地区蚕桑站共4人完成的 “推广优良蚕种增产增收 ”获全区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朱建华、崔衍纯主持由省林科所下达的 “杨树大面积速生丰产样板林栽培试验 ”,1992年完成,1993年获省林业科技二等奖。1987年,李绍棠参与地区林业处共5人完成的 “三北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规划设计 ”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年8月,县区划办公室林业区划小组完成的 “正宁县林业资源调查与区划项目 ”获省林业厅区划成果四等奖。1989年10月,正宁县 “红元帅 ”苹果在全国果品鉴定会上被评为全国优质果品。
  1990年,胡开阳参与地区科技处共5人完成的 “苹果桃小食心虫防治示范推广 ”获全区星火科技奖。胡开阳参与地区林业区共6人完成的 “庆阳地区苹果低产园改造 ”获全区农技推广三等奖。1992年8月,白勇龙在地区林业处共5人完成的 “ ABT生根粉在河北杨、新疆杨扦插育苗中的应用试验 ”,获省林业厅科技进步四等奖。1993年,庆阳地区林业处下达 “子午岭林区火灾发生规律及其对策 ”,由方应中、朱建华主持,1995年完成,当年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甘肃省林业厅科教处下达 “油松、落叶松用材综合培育技术试验示范 ”,由吴枞林、王晓飞、俞兆忠主持,1998年12月完成,次年5月鉴定,获省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胡开阳、王新长参与地区林业处共8人完成的 “优质苹果产业技术开发 ”获全区星火二等奖。白勇龙、王新长参与地区林科所共6人完成的 “经济林综合管理技术整乡承包 ”获全区农技推广三等奖。1995年,王新长、李会荣、刘汉儒、李有从、张玉敬、李建中6人完成的 “元帅系三、四代苹果品种引种示范推广 ”,获全区农技推广三等奖。。1996至1997年,张建峰、金建华参与地区科委共6人完成的 “栽桑养蚕试验示范 ”获全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全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张宏恩参与庆阳农校共6人完成的 “苹果园害鼠调查与防治 ”获全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白勇龙参与地区林科所共4人完成的 “优质苹果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张宏恩、牛立平、刘德华、刘汉儒、禄周红、巩自强完成的 “苹果套袋技术试验示范 ”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吕新在陇东水保所共6人完成的 “无病毒苹果繁育及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 ”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张宏恩、牛立平、杨宏瑞、刘德华、姜博、刘汉儒完成的 “苹果果型剂试验示范 ”,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1月,魏天兴(永正东龙头村人,时任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参与的 “黄土高原与华北土石山区防护林体系综合配套技术 ”项目,获国务院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9月,白勇龙在庆阳市林科所参与完成的 “干旱、半干旱黄土区雨水集流发展农户林果业试验示范 ”,获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1月,正宁 “陇蜜牌 ”苹果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 “绿色食品 A级产品 ”,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期限为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本县成为全省唯一整县绿色食品 A级产品认证证书推进的无公害果品基地县。
  畜牧业科技成果黄牛改良1981年始,县畜牧局开展黄牛改良工作。建立西坡、山河、月明、永正、榆林子、宫河、三嘉、永和、湫头、罗川10个冻配点,各冻配点建起无菌操作室,配备液氮罐、显微镜及全套人工授精器械,共培训人工授精员70多人,至1993年底,累计冻配改良黄牛36199头。
  绵羊改良1992至1994年,邱致兴参与庆阳地区畜牧站完成的 “绵羊冻精生产及冻配试验推广 ”项目获1996至1997年度全区星火三等奖。
  其他科研成果1991年9月,张继虎参与完成的 “河东百万细毛羊杂交改良技术承包 ”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同年,傅平参与地区牧草工作站共8人完成的 “塑料薄膜衬垫青贮技术推广 ”获全区星火二等奖。1992年,文根才参与地区兽医工作站共6人完成的 “庆阳子午岭地带牛羊肝片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研究 ”,获全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张继虎、李宏民、魏鹏印、邱致兴、梁颖、刘选东完成的 “氨化饲草技术推广”,获全区农技推广三等奖。1998年,杜虎印参与庆阳地区兽医工作站完成的 “黄牛猝死病病因探讨及防治研究 ”,获全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张世为参与市兽医工作站共9人完成的 “庆阳市马传染性贫血病防治与消灭 ”,获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水利水保科技成果1979年5月,水利部黄河治理委员会、县革委会、西峰水保试验站联合调查组形成调查成果:《以农为主,农林牧全面发展 ——从永正公社治理经验看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建设方针》。当年9月、10月,红土窑水库、庵里水库工程相继竣工。1983年10月,顾颂尧、巩自杰、彭军荣、陈柏、倪维新完成的《正宁县水利资源调查及区划》,次年获省农业区划委员会资源调查和区划成果四等奖。1990年,彭军荣与地区水保站共6人完成的 “正宁苍儿沟骨干工程试验 ”,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4月,邓步华、李典、赵进全、洪国隆、杨怀民、苏富欣完成的 “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群体效应的研究 ”,获全区1994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5月,樊立坤、阎立怀、张宗宏、刘克智、郭廷春完成的 “正宁县小电井技术示范 ”,获全区1996至1997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8月,关掌宁、杨实学、阎立怀、路振禄、冯自琢、薛宏祥完成的 “山地果园集雨滴灌示范 ”,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梁金战在黄委会西峰水保站共4人完成的 “苹果滴灌试验及节灌制度研究 ”,获全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彭贵社、关掌宁、吕忠合、阎立怀、金建华、路振禄完成的 “正宁县旱塬区高效农业节灌示范 ”,获全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白勇龙在地区林科所共5人完成的 “甘肃陇东旱原区果园节水灌溉方式实验研究 ”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工业科技成果1960年,永和公社粮库职工试制成功八合一畜力磨,1个牲口拉8合磨子并带箩,由2人操作,牲口走1圈,磨转25圈,每小时加工粮食225千克。1975年,县农机厂从山西南凡机械厂引进技术,于1977年研制的3SB-5/20型三联水泵、县五金厂研制的28千瓦自耦减压启动箱,分获全区科学大会奖。1984年1月,县农机厂研制的3SB-5/20型三联柱塞式水泵,获全区科技成果三等奖。1986年10月,县铸造厂、浙江省余姚市人和锅厂顾功、江等祥、王崇坤、王清强研制的机制铁锅,获全区优质产品奖。1987年10月,县沙棘厂、北京市食品研究所张虹、王鸿荫、李新研制的沙棘果汁,获省轻工业厅沙棘饮料优良奖。1988年,县铸造厂王崇坤、王清强、王转怀、彭炜、江等祥获全区星火科技奖;次年该厂生产的铸铁锅在全省铸铁锅行业评选中,获质量优良奖。山河冷冻厂生产的 “冷冻兔肉”被评为全省乡镇企业系统优质产品,县沙棘食品厂生产的 “沙棘香瓜罐头 ”被评为庆阳地区优质产品。1989年,冯伟在庆阳地区农机二厂共2人完成的6SF-20型淀粉机,获全区科技进步
  三等奖。县农机厂生产的 “ FI×25mm包纱铝芯黑皮线 ”、县皮毛厂生产的 “兔皮褥子 ”获庆阳地区 “优秀新产品 ”。1990年,县皮毛厂 “雪梅牌 ”裘皮大衣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县民间工艺美术公司生产的 “五蝠庆寿 ”旅游产品(香包)被评为省旅游系统优秀新产品。1991年,冯伟在庆阳地区农机二厂共6人完成的6FQ-40型垂片式饲料粉碎机,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4年,路芳民、刘兴文、张争虎、彭文玺、赵运通、王仁政完成的 “2BFG-3/6型谷物施肥沟播机 ”,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8月,县果品加工厂生产的 “贵妃牌 ”杏脯、桃条在兰州举办的 “黄河流域九省区首届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 ”上获金奖。1997年8月,宫河东里村农民岳广怀和周家乡宫家川村农民宫印宝研制的8R-75型双缸手压泵,通过地区科委组织的科研鉴定。同年,县农机厂研制的2MF-4/8小麦施水施肥覆膜穴播机在第九届中国西部商品技术交易会上获银奖。1998年8月,路芳民、张争虎、刘兴文、张建禄、张万儒、赵运通完成的 “2MF-4/8型小麦施水施肥覆膜穴播机 ”获全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在第十届中国西部商品技术交易会上获金奖。1999年,县金牛公司开发的 “长乐 ”牌2BFX-2/5型多功能覆膜穴播机被评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2002年,路芳民、张争虎参与市农机研究所共5人完成的 “2BFJ-6/3型垄平两用播种机研制 ”获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10月,在第十五届中国西部商品技术交易会上,县林福木业公司生产的 “林福 ”牌教具、家具获优秀产品。2005年,“曾良 ”牌真粮系列白酒获西部新办酒厂酒产品 “最佳口感 ”奖。2006年,张争虎、路芳民参与庆阳市农机研究所共9人完成的 “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机械研制 ”,共7人完成的 “2BSF-2型薯类施肥播种机研制 ”,分获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县林福木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可调式铁课桌椅,被评为全市工业优秀新产品,在国家林业部举办的上海林业产品博览会上获优秀产品奖。
  国土科技成果详见第二十八章《国土资源管理》。
  医药卫生科技成果《炭疽杆菌深层研究》赵宏烈主持并参与农业部兰州生物制药厂多人完成,1978年秋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中药清肝丸治疗急性肝炎短期疗效观察》张会珍(女)参与庆阳地区中医院共6人完成,获1995年度庆阳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康复宁系列保健治疗袋》徐波参与庆阳地区人民医院共6人完成,获1996至1997年度庆阳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高血压左室肥厚与逆转的血清学指标和超声心动图观察》何惠玉、傅云煜、王海峰参与庆阳地区人民医院共11人完成,获2001年度庆阳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正常儿童血清透明质酸、层粘蛋白年龄分布特征检测研究》杨金玲参与庆阳地区人民医院共7人完成,获2001年度庆阳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栅状软骨鼓室成形术的临床观察》傅云煜、罗晓峰参与庆阳地区人民医院共7人完成,获2001年度庆阳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益肝化瘀丸研制及临床疗效观察》何惠玉、罗晓峰参与庆阳地区人民医院共7人完成,获2001年度庆阳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加减六味丸并 ACEI阻抑糖尿病肾病早期蛋白尿的临床研究》何惠玉、门忠晨参与庆阳地区人民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共13人完成,获2002年度庆阳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晚期胃癌组织中 P-gb、bcl -2表达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何惠玉参与庆阳市人民医院共7人完成,获2002年度庆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子宫颈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临床意义》王海峰参与庆阳市人民医院共9人完成,获2003年度庆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MR-100型血透机超滤量、动脉压监测自拟调控临床研究》王海峰参与庆阳市人民医院共9人完成,获2003年度庆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腹膜外淋巴清扫在宫颈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袁永涛参与庆阳市妇幼保健院共7人完成,获2003年度庆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庆阳中草药资源调查与质量研究及原色图解制作》刘志哲参与庆阳市卫生学校共7人完成,获2005年度庆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缓脉康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研究》赵京川参与庆阳市老年保健医院共9人完成,获2005年度庆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多功能药瓶开口器的研制与应用》屈锦秀参与庆阳市人民医院共7人完成,获2005年度庆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腹腔镜微创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罗晓峰、傅云煜参与庆阳市人民医院共9人完成,获2006年度庆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侯志民、刘宗智、冯光珍、赵芳玲(女)、刘志哲等人的科研成果,详见《人物章》本人的简介。著作类成果详见第四十四章《艺文》第七节《著述》。
  教育科技成果详见第四十一章《教育》第十一节《基础建设》后附。
  公共事业科技成果罗川桥1956年初建。1976年12月重建,1978年竣工,工程决算141825元。
  关家川桥1961年5月建成。无日天沟桥1962年9月建成。芦子坪桥1964年12月修建,长28米,宽4.5米,石墩、混凝土盖板型。秦家店桥初建于1965年7月,造价3万余元。新建于1976年5月,总造价15.8万元。2005年7月加固,总设计预算52万元,2006年6月竣工。县省煤节柴改灶试点工程1989年9月19日通过国家验收。民用节能保温床供热装置2000年7月,冯安邦、张秉杰完成,获全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10月获第十五届中国西部商品技术交易会金奖。
  发明、专利成果1981年,宫河镇宫河村农民王鹏飞研制自动碎渣机成功,该碎渣机体积小,无噪音,不增加动力负荷,该发明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还试制成空气压缩机。1986至1991年,先后取得自动碎渣机、空气压缩机、改火补为电补及面粉机改装4项发明成果。1986年,庆阳师范学生赵忠学(永和于家庄人)获 “全国青年无线电发明一等奖 ”。1997年3月,榆林子镇习仵村农民仵顺贵发明的 “蜜荏果 ”被评为 “首届国际爱因斯坦新发明、新技术博览会金奖 ”,并被国家专利局认定为专利产品。同年,周家乡宫家川村农民宫印保发明的 “印保 ”牌8R-75型背负式双缸高压喷雾器,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03年10月,后在西交会上参展,具有压力大、雾滴小、雾化效果好、省工省时又环保的优点,获香港国际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并参加第八届中国专利技术博览会、第十届中国专利技术成果展览会、第五十一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和日内瓦国际专利成果博览会;次年,“印保 ”牌双缸喷雾器厂在县城工业园区建成,2005年开始生产。1998年,县金牛公司与广西柳州蓝天机电公司合作生产的 IDN-4型多功能微耕机,获国家专利。
  2003年8月,三嘉乡农民任高印研制的 “全封闭式水果抗雹防晒固形罩 ”,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 “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2004年6月,正宁林业总场蔡天印、齐梅的 “小麦原粮不生虫不霉变的储存方法 ”,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 “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

正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