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成人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303
颗粒名称: 第七节 成人教育
分类号: G72
页数: 6
页码: 202-207
摘要: 民国20年冬,西北工农反帝同盟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后,由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队委会发起,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三嘉塬创办军政训练队,队长为留学苏联的张从。军政训练队分高级班、普通班两个班次。
关键词: 成人教育 业余教育

内容

民国20年(1931)冬,西北工农反帝同盟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后,由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队委会发起,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三嘉塬创办军政训练队,队长为留学苏联的张从。军政训练队分高级班、普通班两个班次。高级班训练排长以上干部;普通班训练班长与优秀战士。课程有游击队怎样活动等,还开展讨论。21年(1932)春结束。
  农民教育扫盲教育民国23年(1934),国统区始办民众学校,设识字、三民主义、珠算、笔算、音乐等课。27年(1938),以16至35岁的文盲民众为对象,采用部颁乙种民众课本,设公民、国语、习字、唱歌,进行识字教育,时间为2个月。次年,全县中山民众学校设成人班4个,学生178人。29年(1940),民众学校发展到8所,并在各中心学校和国民学校设民教部,置成人、妇女班,设国语、常识、算术、音乐,分别施以半年、1年的初等文化补习教育。35年(1946)后,各校的民教部社会教育停止。
  革命根据地时期,民国26年(1937)秋,新正县各级政府配备社教专干,领导扫盲工作。10月,第一次开办冬学。次年,以小学为中心建立半日学校和夜校,组织不脱离生产的成年男女进行识字教育。当年办冬学24所。28年(1939)春,设立民教馆和社会教育工作团,指导扫盲工作;9月,全县办夜校63处,学员1769人,妇女半日班19处、识字组27个,参学妇女655人;年终给最少能识300字,会写便条、会记简单账目者发脱盲证。31年(1942),全县办冬学126处、半日班98处,学员分别有2450人、1730人。33年(1944)6月后,冬学以识字为主,也传授珠算、农业、手工业技术或简单的医药卫生知识。教材除《边区民众读本》外,还编选补充农谚、春联、歌词等。同年7月,马栏区四乡榆树湾村劳动英雄惠海山办起榆树湾夜校,辐射带动全乡新办起6所夜校,被新正县、关中分区树为文教典型;8月,长舌头区雷庄村张清益办起 “一揽子民办学校 ”,学习的有学前儿童、放羊娃和妇女;9月,湫头区三乡蒲岔沟中心小学组织本村24个青年妇女办起半日班,女教员王林彬带上报纸和国语课本为妇女们念报纸,教识字、写字,并附带宣传讲卫生、放脚等好处。巩清香认会300个汉字,还能打收条。当年,《解放日报》报道介绍了三嘉区一乡包柯图读报组、九乡南庄子拦羊娃识字组等先进经验。1950年2月,成立县冬学委员会,以乡村为单位,办起冬学夜校、半日班、识字组、读报组,使用省编《冬学文化课本》,聘请在乡有文化的人任教,开展扫盲教育。1952年,全县青壮年文盲总计27307人,有2125人参加扫盲班学习,扫盲221人,占文盲总数的0.81%,有教师13人。长乐区高桂仙、宫河区西水社办初小教员王行五,分别被省文教厅授予 “学习模范 ”、“工农教育模范教师 ”。1956年,成立县扫盲协会。至1960年,全县脱盲9673人,占文盲总数29413人的32.18%。1966年 “文革 ”开始后,扫盲停止。1971年大办政治夜校,恢复扫盲。1978至1980年,扫盲的重点对象是12岁以上的青少年和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女性青少年。全县在村级小学附设扫盲班213个,统一使用县教研室编印的《农民识字课本》。1984年冬至1986年春,全县办扫盲班336个,参学16308人(次)3677人脱盲。1990年,各乡镇都成立扫盲领导小组。1992年,全县办起438个扫盲班,参学11,981人,占文盲总数的85.95%。1997年10月,省政府授予正宁县 “实现教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达标县 ”。
  技术教育1981年,成立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广校),以面授为主,学制3年。1984年8月,成立县农村应用技术广播学校(农应校),学制长短不一,最长1年,不脱产学习。两校主要招收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的农民技术员。每年由省、地学校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发给结业证书。1991年11月,县农广校被确定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994年列为全省 “绿色证书 ”培训试点,1999年农业部授予 “绿色证书 ”工程先进集体,2000年列为农业部第一批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试点县,2004、2005年承担3500名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任务,先后培训各类技术人员4.8万人(次)。2006年2月,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成立,同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村应用技术广播电视学校合署办公,地址设在县农牧局。至2006年底,建立以烟、果、畜、菜、菌为主的培训实习基地20个,有专、兼职办学人员24人,共培养各类大、中专毕业生1346人。校舍建筑500平方米,有电教设备16台(件),教学录音、录像带和 VCD光碟300多盘。1985年,全县成立11所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聘请有技术专长的乡干部、农技员、学校教师、科技能手任教。开设农作物带状种植、玉米地膜覆盖、塑料大棚种菜、果树栽培、青贮饲料、养鱼、烤烟等专业。学习时间以短为主,长短结合。1992年,12个乡镇都建立健全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996年,各行政村均建起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或教学班(点)乡镇、村农技校培训期数分别达到214期(次)、527期(次),有22033人接受各类实用技,术培训。2001至2006年,全县城乡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46期,全县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培训农民18.5万人(次)。
  干部教育民国27年(1938)7月至次年6月,陕北公学在新正县看花宫办学,培训干部。30年(1942),新正县成立在职干部教育指导委员会,聘请指导员1人。形式有半日制、夜校、补习班、讨论会等。县级干部按文化程度和工作任务,分若干小组进行,文化程度低的,着重提高文化水平;乡级干部着重识字、扫盲。新正县二区四乡乡长董永科、三区一乡乡长郭振英,原系文盲,当年通过学习文化,不仅能读书看报,而且经常为《解放日报》写稿。33年(1944)7月,新正县二区区长郭生金、三区一乡乡长郭振英被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树立为工农干部文化学习模范。1950年,全县17人参加陇东分区第5期干部培训班,毕业后分配担任各项工作。1951至1953年,干部教育转入以业余文化教育为主。1956年,干部教育纳入正规,补习普通学校课程。1958年上半年,县上举办干部业余大学1所,并新成立干部业余大学6所,连同原有干部业余学校7所,共培训干部581人,干部教育向初、中、高三级发展。1960年后,干部教育处于停顿状态。1978年后恢复,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干部进行多种形式的短训和业务进修,县委党校主要承担短期轮训任务。1982年,干部教育由短期培训转向正规化培训,培训重点是中青年干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及后备人员优先培训。1986年,省、地、县三级签订干部岗位职务培训责任书,干部正规化的培训转向中等专业教育。1990年后,干部教育以自学为主,轮训为辅,集中学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干部轮训以党校为主要阵地,县级、乡镇主要领导干部轮流参加省、市委党校学习,县级中层领导和乡镇副职及村级主要干部,分期分批参加县委党校培训。1999年12月,县行政干部学校成立,与县委党校合署办公,共同负责干部培训。
  附:陕北公学民国27年(1938)7月,陕北公学分校在新正县湫坡头区看花宫乡创办,申力生、罗迈(李维汉)分任党委书记、校长。下设教务、政治、总务3部。10月,有学员1700余人,来自全国各地,年龄大多为18至45周岁。次年3月,陕北公学总校迁来与分校合并,申力生、成仿吾分任党委书记、校长。学校提倡 “忠诚团结,紧张活泼 ”,融政治、文化、军事生活于一体。教员多是革命前辈或从国统区来延安的有威望的革命教授、学者。学员分高级研究班(大学部)和普通班两种。高级研究班学制1年,培养行政、民运及文化教育方面的高级干部。普通班学习4个月,培养不能进大学部的学员。学习内容以文化和政治为主,军事次之,设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问题、哲学、社会科学概论、军事知识等课。该校在新正县办学1年,毕业学员2期3000人。28年(1939)6月,陕北公学迁出县境。
  职工教育1950年,组织开展职工业余学习。1952年4月,县政府成立工农干部业余教育5人领导小组,由县委宣传部、县教育科具体管理、指导实施工农干部业余教育工作。由县委党校承担乡级短期培训,内容以时事政策、社会发展史、党史、党建为主,时间半月至1月。1954年,职工教育由扫盲向高小、初中及中级层次发展,全县抽调半文盲、文盲干部68人,分别到庆阳地委党校、银川地委党校参加补习班,学制2至3年。1959至1961年 “三年困难时期 ”,职工教育停止。1963年,恢复职工教育。次年,开办职工高小、初中班,学制分别为2年、3年,高小班设政治、语文、数学课,初中班增设物理或化学等课(有的还设历史、地理课)。“文革 ”开始后,职工教育停顿。1978年后,恢复职工教育。1981年,全县建立职工教育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举办职工业余学习班。次年,始对1968至1980年初中、高中毕业,学历不达标的职工和未经专业技术培训的3级工以下者,进行文化、技术补课。考核合格者,由教育、劳动部门颁发证书。1983年,全县有11人在甘肃省教育学院进修学习。次年举办文化技术、业余培训班20期,参学554人,其中文化补课1期56人,技术补课6期142人,业余学习13期356人。1985年,全县先后举办培训班30多期,参学1154人(次),参加电大业余自学的职工160人。次年,全县派出22名教师外出进修,有715名教师取得教材教法合格证书。1987年,全面开展中级技术业务培训,培训对象为取得文化、技术合格证的青壮年工人和尚未受过系统理论培训的中级技工。次年,在县财政局成立中华会计函授学校正宁函授站,2002年撤销,共办11期,毕业在职中专学员146人。2002年后,职工教育主要采取在县委党校(县行政干部学校)分期办培训班的办法进行。
  成人高等教育广播电视教育1984年,成立甘肃省广播电视大学正宁工作站,初设县委党校院内,隶属县教育局。次年始招生。1989年8月,迁县进修学校院内。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兼站长,设副站长2人,电教教师、管理人员、工人各1人,聘请教师4人。先后开设汉语言文学、党政、政史等专业大专班。1996年9月,与县进修学校合署办公。次年始设中师班,脱产学习,学制两年半。1998年起,设在职学习注册视听生大专班和小教文史、法律、财会专业,学制3年,在职学习。2000年春,设园艺、教育管理、小学教育、法学、会计学专业,学制2年,在职学习。至2006年底,共毕业大专学员963人。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984年10月,县域首次推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当年报考35人。从次年起,每年考试2次,学员不受年龄、学历、民族及职业限制。1986年10月,毕业首届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生4人。1999年,成立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隶属县教育局,承办报名、办理毕业证等工作。2003年6月,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升格为副科级事业单位;10月,在县一中设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点。当年开设专业36个,办理毕业证书64份,累计报名1998人5478科(次)。2006年10月,县一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点撤销。同年底,县自考办有职工3人,其中副主任2人,工作人员1人。全县在籍考生1387人,报考专业23个,累计有396人获得大专以上学历(专科214人,本科182人)。
  函授教育1998年8月,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正宁辅导站成立,为副科级事业单位,与中共正宁县委党校合署办公。当年设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法律专业大专班。2003年设本科班。1998至2006年,先后有294人、64人分别获得大专、本科学历。2006年底,正宁辅导站设站长1人,副站长1人,工作人员3人。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

正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