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朱汉民” 相关
共 42 条 1 / 3
1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 类型: 正文
本文研究了朱熹对《大学》中“明明德”的重视和诠释,探讨了朱熹将其赋予的哲学内涵和宗教意义。文章进一步探究了朱熹如何从《大学》中读出了这么多新的意义,并分析了其对经典诠释学的贡献和价值。
2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对《大学》中的“明明德”进行了长期的思考与揭示,他通过孟子的“良知良能”、心性论以及宋代理学家的理气论等进行阐释,最终完成了对“明德”的理学化诠释。他认为“明德”源自于天,是人们通过虚灵不昧、具备万理、应对万事来体现的道德品质...
3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 类型: 正文
本文讲述了朱熹对《大学》的解读,特别是从工夫论的角度理解“明明德”的意义。朱熹认为通过修身治人的工夫,如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等,可以实现人的明德。他重视《大学》所提出的儒家修身工夫论,认为它阐明了修养心性和行为的方法。朱熹从《大学》...
4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 类型: 正文
该段文本主要探讨了朱熹对《大学》中"明德"的心性论内涵的思考,并通过引用孟子的观点和朱熹自己的解释来说明他对"明德"的理解。朱熹认为"明德"是通过个体的心性修养而成己成物的理论价值,同时将"明德"与心性、性、德等概念进行关联和解释。
5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 类型: 正文
本文探讨了朱熹在《大学章句》注释中关于“明德”的观点,以及其对“天人关系”的思考。文章指出朱熹将“明德”视为人从天而得的财富,继承了先贤对天人关系的探求。同时,文章探讨了《中庸》、《孟子》等经典对“性与天道”关系的重要贡献,并说明北宋五子对...
6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 类型: 正文
本文以朱熹对《大学》中的命题"明明德"的诠释为例,讨论了"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两种经典诠释方法的关系。作者认为朱熹既运用了"六经注我"的方法从儒家经典中读出"圣贤之意"和"自然之理",开拓了《大学》“明明德"的思想内涵,也运用了"我注六...
7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 类型: 正文
该文章讨论了现代学者用西方认识论方式解读朱熹的问题。指出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格物致知不能等同于西方哲学的认识论或知识论,而是关于实现修己治人的工夫论的一部分。只有将格物致知纳入到朱熹的完整工夫论中去理解,才能符合历史实际和文化精神,避免将其...
8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汉民是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院长、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于1954年出生在湖南邵阳。在1978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后,他留校任教。他目前还兼任朱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教育部教...
9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4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儒家道德哲学是一个历史建构的过程,但均是以人性论的建构为基础的。本文重点探讨朱熹的人性论思想,他的“性即理”思想从宇宙本体论推演出人性论,肯定人的道德本性源于宇宙本体,建立了人性的超越性依据;他的“心统性情”论,把人的理性和情感纳...
10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4 | 类型: 正文
本书收录了2012年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办的“传承与开拓: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者的学术论文,涵盖了朱子学的多个领域和方面。论文对朱子经典的诠释、政治、宗教、伦理等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呈现了近年来国际朱子学研究领域的新成果。主要内容包...
11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4 | 类型: 正文
朱熹在探讨知识与人文信仰的关系时,认为信仰以知识为基础,知识以信仰为依据。他强调了知识与人文信仰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互补关系。朱熹认为,扩充知识是完善信仰的过程,而具有信仰则是获得知识的基础。知识与人文信仰的关系既包含可能性目的的指向,也包含必...
12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4 | 类型: 正文
本文收录了2014年部分朱子学新书目录。
13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7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孔子对于“仁”的内涵的确立以及其在道德主体性精神中的作用。为了使这种主体性仁学成为一种普遍性和必然性的道德法则,需要解决人道与天道合一的理论构建。宋儒通过重新构建经典体系和重新诠释仁学,建立了一种天人合一、体用圆融的新仁学。这不仅...
14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8)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孔子及早期儒家如何通过整理“六经”,为“六经”作《传》《记》《序》,从而构建了伏羲、神农、尧、舜、禹、文、武、周公的道统脉络,以及朱熹及宋儒如何通过结集“四书”,分别为《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孟子集注》《论语集注》作序,重新构建...
15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5 | 类型: 正文
该书是作者在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关“中国哲学”学科的一些看法。论述了先秦、魏晋、宋明、晚清四个历史阶段中,中国哲人以经典诠释、义理体认的方式,建构“中国哲学”的历史过程,并探讨了当代“中国哲学”如何既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性,又...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