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明德的工夫论诠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401
颗粒名称: 二、明明德的工夫论诠释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105-106
摘要: 本文讲述了朱熹对《大学》的解读,特别是从工夫论的角度理解“明明德”的意义。朱熹认为通过修身治人的工夫,如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等,可以实现人的明德。他重视《大学》所提出的儒家修身工夫论,认为它阐明了修养心性和行为的方法。朱熹从《大学》的文本出发,解释了“明明德”的基础与程序,对《大学》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 朱熹 《大学》 明明德

内容

《大学》相传为曾子所作,《大学》所以被列为学问之先,视为修身治人的规模,是因为它提出了为学工夫的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将其称之为“教人之法”、“修身治人底规模”等等,至于其他儒家经典所列的工夫论,均可分别纳入到这个序列、体系之中。
  朱熹早年已认为“良知良能”就是“明德”,在为学工夫方面,他认同通过察识此心之良知而明其“明德”。他认为圣人本身之“明德”无遮无掩,光明朗彻,是一个完全实现了的人。而人既与天地万物同理,又与圣人同性,皆具同等的潜在能力,所以人人也都是潜在的圣人。但普通人的“明德”为气禀、物欲所拘蔽和遮掩,失去其本有的光明,不仅不能照亮别人,也不能照亮自己,而未能自我实现。那么普通人实现为人的途径,也就是通往圣人的道路是什么?朱熹指出:“因其所发而遂明之”。这是因为,人必定具有“明德”,这“明德”无论怎样遮掩、拘蔽,也会有显露的时候,如孟子所说的四端与良知良能,只要将显露的“明德”加以扩充的工夫,即可实现本体之明。
  朱熹后来认识到,良知良能只是“明德”之发现,是“明德”能明的依据与道路,但最终来说,明德之明,必须通过学者自己的“明明德”工夫,也就是《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功来实现。朱熹指出,本体之明的显露是“明”的工夫的依据与起点,而他所极为重视的《大学》修身治人底规模、为学工夫,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则是“明”的工夫的内容与程序。《朱子语类》载:
  所谓明之者,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皆明之之事,五者不可缺一。若缺一,则明德有所不明。盖致知、格物,是要知得分明;诚意、正心、修身,是要行得分明。然既明其明德,又要功夫无间断,使无时而不明,方得。若知有一之不尽,物有一之未穷,意有顷刻之不诚,心有顷刻之不正,身有顷刻之不修,则明德又暗了。惟知无不尽,物无不格,意无不诚,心无不正,身无不修,即是尽明明德之工夫也。[4]
  可见,朱熹是从理学的工夫论角度解读“明明德”的。朱熹重视《大学》之道,正是因为《大学》提出了系统的儒家修身工夫论,即格物、致知,阐明了儒家心性修养“知”的工夫;正心、诚意、修身,阐明了“行”的工夫。朱熹揭示了“明明德”工夫的基础与依据,又从《孟子》回归《大学》文本本身,阐明了“明明德”工夫的具体内容与程序,从而对《大学》“明明德”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朱熹从《大学》文本中的格物致知等工夫论角度解读“明明德之工夫”,显然比郑玄注“明”为“显明”,孔颖达疏为“章显之”要合乎文意得多。傅伟勋提出“创造的诠释学”,共分成五个层次,即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必谓。[5]朱熹以《大学》文本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工夫论角度解读“明明德之工夫”,这是《大学》文本本来就有的内容,即所谓“实谓”的层次;但又属于没有明确的内容,即所谓“意谓”的层次。朱熹通过对《大学》文本的语义澄清、脉胳分析、前后文意贯通的考察等等,尽量“客观忠实地”了解并诠释《大学》的意思,探问了其“实谓”、“意谓”两个层次的意义,体现了他忠于经典文本、即“我注六经”的诠释态度。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2011-2012年朱子学年鉴。内容包括本刊特稿2篇、朱子学研究新视野7篇、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6篇、朱子学研究新著38篇、朱子学书评3篇、朱子学研究优秀硕博士论文82篇、朱子学研究论文荟萃54篇、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4篇、朱子学国内外学术动态6篇、朱子学研究机构介绍3篇、朱子学研究学者介绍13篇、2011-2012年朱子学新书索引、2011-2012年朱子学论文索引556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汉民
责任者
周之翔
责任者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