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以天理论解读“明德”的来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403
颗粒名称: 四、以天理论解读“明德”的来源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108-110
摘要: 本文探讨了朱熹在《大学章句》注释中关于“明德”的观点,以及其对“天人关系”的思考。文章指出朱熹将“明德”视为人从天而得的财富,继承了先贤对天人关系的探求。同时,文章探讨了《中庸》、《孟子》等经典对“性与天道”关系的重要贡献,并说明北宋五子对“性与天道”进行系统诠释以建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朱熹则在此基础上,将“明德”的来源与周子的宇宙论相联系,强调了天理对人格与道德的重要性。
关键词: 朱熹 《大学章句》 明德

内容

朱熹在《大学章句》注释中,首先指出“明德”是“人之所得乎天”者。这是朱熹一贯的看法。如1194年《经筵讲义》中,朱熹指出“明德”是“人之所得乎天,至明而不昧者也”,[13]到《大学章句》通行本中,朱熹改掉了“至明而不昧”,而“人所得乎天”只字未改。显然,这句话中的关键概念是“天”,其理论背景是自人文初始后,数千年来古圣先贤一直不断探求的天人关系的思想。
  在《四书》中,《大学》并没有讲“明德”的来源,而《中庸》、《孟子》(以及《易传》)的重要贡献就是正式确立了“性与天道”的联系,从而为孔子的心理情感的仁心与人性确立了形而上之道的终极实体。当然,这种“性与天道”的联结主要是精神信仰的。《中庸》与《孟子》在论述“性与天道”的关系时说: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4]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15]
  在子思、孟子那里,“天命”、“天道”是作为仁心、人性的形而上依据。那个作为道德人文根源的“人性”,原来体现着作为终极实体的天道的神圣性。“天道”是一个表达终极本体的概念,但它与心、性共同建构了一个关于天人一体的思想体系。在早期儒家学派的《易传》中,还有这个天人一体的宇宙论演变发展的更为系统、详尽的论述。朱熹在《大学章句》注释中,指出“明德”是“人之所得乎天”者,其实就是继承了《中庸》、《孟子》(以及《易传》)的“性与天道”的思想。
  《中庸》、《孟子》虽然回答了“性与天道”问题,但是语焉不详。而真正建立系统的天地之理的形上学说的是“北宋五子”,他们通过对《周易》、《中庸》、《孟子》的重新诠释,建构了一个以“太极”、“太虚”、“天理”为最高哲学范畴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为了更进一步从学理上论证人文准则与终极实在的联结,北宋五子特别建立了一个“性与天道”合一的宇宙论体系。他们以《四书》中有限的资料对“性与天道”的重大问题作出创造性的诠释。而朱熹对“明德”来源的诠释,主要是继承了北宋五子的思想学说。
  在朱熹这里,人之“明德”所得乎“天”的这个“天”,正是周子所讲的以阴阳五行造化人与万物的“天”,和二程的主宰天地万物的“天理”。朱熹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指出天地万物的存在是以天理为依据的,而人就存在于这个天理的世界中,其本身也是天理的呈现。在《大学或问》中,朱熹对“明德”来源作了系统的的论证,他指出:
  天道流行,发育万物,其所以为造化者,阴阳五行而已。而所谓阴阳五行者,又必有是理而后有是气。及其生物,则又必因是气之聚而后有是形。故人物之生必得是理,然后有以为健顺仁义礼智之性;必得是气,然后有以为魂魄五脏百骸之身。周子所谓“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者,正谓是也。[16]
  朱熹此处所指之“天”,是经过北宋五子,特别是北宋五子之首周濂溪的创发。其中所引宇宙论演变过程,出自周子《太极图说》。周子通过“无极而太极”为依据建立的宇宙图式中,天道流行,万物化生,人在其中而最为灵秀,为儒家士人建构了一个以现实人生为依据的存在家园,人们的生、老、病、死、功名利禄、生命价值,一一得到安顿。魏晋以来数百年间,儒家士人逃老逃释,精神与生命无法安顿的局面,实际上得以解决。在这里,周子和朱熹实际上将为儒家所继承的华夏文明中人文主义17]的性格和思想,推进到了极致,真正确立了儒家文化的价值内核与独特品格。朱熹逃入释老十余年,故深知周子《太极图说》之价值。他萃取周子《太极图说》的思想,阐述人物的化生,正是为了说明人的“明德”的来源,从而揭示了《大学》的宇宙论背景,将孔子、子思、孟子的心性论思想,建构在了周子的这个宇宙论上。在朱熹这里,人之“明德”所得乎“天”的这个“天”,正是周子所讲的以阴阳五行造化人与万物,无人格而又以生物为心、至仁至实的“天”。
  《大学》本来并没有讲“明德”的来源,而朱熹以《中庸》、《孟子》(以及《易传》)的“性与天道”思想诠释“明德”的来源,属于“当谓”层次,即朱熹以《中庸》、《孟子》(以及《易传》)的“性与天道”思想考察出《大学》本来应当说些什么。到这一层面,朱熹发掘出《大学》更为深刻的内涵,从中显现最有诠释理据或强度的深层意蕴和根本义理出来。而朱熹以北宋理学的“性与天道”合一为理论基础,阐述人物的化生,以说明人的“明德”的来源,从而揭示了《大学》的宇宙论背景,这是“创造的诠释学”的“必谓”层次。也就是说,朱熹通过北宋理学家和自己对“明德”来源的理解,表达了《大学》到了宋代必然说出什么。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2011-2012年朱子学年鉴。内容包括本刊特稿2篇、朱子学研究新视野7篇、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6篇、朱子学研究新著38篇、朱子学书评3篇、朱子学研究优秀硕博士论文82篇、朱子学研究论文荟萃54篇、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4篇、朱子学国内外学术动态6篇、朱子学研究机构介绍3篇、朱子学研究学者介绍13篇、2011-2012年朱子学新书索引、2011-2012年朱子学论文索引556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汉民
责任者
周之翔
责任者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