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成中英” 相关
共 14 条 1 / 1
1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4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与张栻的论学,其中包括了朱熹心性之学的原初探索、张拭发挥胡宏的知言哲学、宋明心性之学的“四书”背景、对朱子心性之学发展的本体诠释等。
2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4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在与张栻的讨论中,对于《中庸》中情之未发和中节之和的理解存在困惑。他怀疑自己如何从自身的体验中把握和体验到情之未发的中。程颐在《近思录》中回应苏炳的提问,认为在喜怒哀乐未发之前追求其中的中是不可能的,因为追求本身就已经涉及到思...
3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4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胡宏是湖湘学派的创始者,他对“性”的概念有特别关注。他认为“性”与天道有一贯性,“情”和“性”也有一贯性,这就更好地说明了天道之为善以及人性之为善。张南轩引胡宏之语,非常综合地表现了胡五峰的《知言》之道。张南轩认为人能够立诚,即能...
4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4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从经典儒家文献中来看,孔子并没有深入论述心性问题,他将性视作一种现象描述,并将心作为感知能力和道德发挥的表达。在《大学》中,心与情感有密切联系,正心意味着让心发挥自觉、专一的能力,不受情感的影响。修身在《大学》中也涉及心的应用,包...
5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4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孟子结合了孔子、曾子和子思的理解与体验,提出了心性的理念。他认为人性本善,心是情感和知觉的共同体,既是感觉又是知觉。他将心称为四端之心,认为心中根植着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他强调心与性的相通,通过心的拣择和知觉,性中的善能够发...
6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4 | 类型: 正文
本文通过探讨朱熹与张栻对心性问题的论辩,我们可以概括孟子以来心性之学的演变发展,并提出了"心之九义"之说,即心的本体性、活动性、创发性、情感性、知觉性、意志性、实践性、统合性和贯通性等九个方面的含义。同时,我还提出了九个基于体验与分析的重要...
7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4 | 类型: 正文
本文收录了2014年部分朱子学论文索引,其中包括了柏家文:《朱熹理学思想述论》,《理论月刊》2014年第4期、曹建墩:《论朱子礼学对(五礼通考)的影响》,《江海学刊》2014年第5期等。
8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7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子关于"人心"和"道心"的差别,并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论述。朱子认为,"心"即是知觉和主宰,是表达人的道德感情和影响性情的能力。他强调了"心"作为主宰的能力,并将其与荀子和张载的观点相结合。文章还分析了"心"与"性"的关系,认为"...
9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5 | 类型: 正文
本论文讲述了学者简介包括成中英、郭齐勇、张学智、李景林、郭齐、杜保瑞情况。
10
知识出处: 朱熹与中国文化 | 类型: 正文
本节收录了关于朱熹的论文,包括有《程朱理学批判》、《批判朱熹的四书集注》、《佛教的理事说与朱熹的理气观》 等。
11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熹的哲学思想在16世纪至18世纪期间逐渐被西方人知晓的过程。
12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1982年夏威夷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是首次朱子学国际会议,涵盖多学术背景,促进对朱子学进一步研究,展望未来,使年轻学人受益。会议论文集出版英文版。
13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1987年12月,厦门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厦门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探讨了朱熹哲学、经学、伦理学等性质、价值、意义及发展。会议特点之一是重视地方文献的发掘。会上提供了大量论文和专著,促进了国内外朱子学的研究和发展。
14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 类型: 文化事件
1982年,成中英著《朱熹遇遯之家人卜辨正与考析》,载《中国文化复兴月刊》,第15卷第6期。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